大朝會之後,北齊禮部侍郎哈曼,留在了德慶宮之中沒有離開。


    中午,他們就在德慶宮裏吃了飯,到了下午的時候,後宮才有太監過來,將哈曼等北齊使者,帶到了坤德宮,麵見太後娘娘。


    此時的哈侍郎,已經沒有洪德七年之時,那些齊人的傲氣。


    洪德七年的時候,北齊一個禮部的司官,便敢在朝堂上直視大陳皇帝,並且出言冒犯。


    而此時的哈侍郎,應該是被北齊朝廷授意,表現的頗為溫良恭儉。


    他被帶到坤德宮的時候,已經是下午,這會兒太後娘娘剛剛午睡醒來,而皇帝陛下就坐在她身邊,與太後娘娘聊天。


    這會兒,母慈子孝,相當和諧。


    哈曼走到太後娘娘麵前,恭敬的跪在了地上,開口道:“外臣哈曼,拜見太後娘娘。”


    孫太後此時,也就將將四十歲,因為保養得當,再加上養尊處優,這會兒看起來還相當年輕,如同三十歲出頭的婦人一般。


    自從這位太後娘娘開始慢慢讓渡權力之後,母子倆的關係就慢慢好了起來,到了現在,皇帝陛下已經基本上全盤接手了國政,因此變得格外孝順。


    畢竟聖朝以孝治天下。


    他這個皇帝,要以身作則。


    正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孫太後現在已經基本上放權了,但是在朝廷裏依舊有一定的話語權,而且…身位皇帝嫡母,又是皇帝生母,她…


    地位奇高。


    孫太後方才,正在與皇帝說關於大皇子李望的趣事,說這位大孫子昨天在禦花園摔了,惠妃要重責領著大皇子的太監以及宮女,誰知這位才三歲的皇長子,竟然開口替那些太監宮女說情,說是自家摔倒的。


    這件事很快在宮裏傳開,大家都說這位皇長子仁慈。


    太後娘娘正跟皇帝說起這件事,她拉著自己兒子的袖子,笑著說道:“人說三歲看老,哀家這個長孫,長大之後也壞不了。”


    皇帝笑了笑。


    “這卻是不好說,還是要看後天的雕琢,才能成為璞玉。”


    皇帝心裏明白,後宮的彎彎繞繞多了去了。


    不管自己那個大兒子,究竟是不是真的仁德,真的主動赦免了宮女太監,亦或是有人教他,或者幹脆這件事情是杜撰的…


    這些都不要緊。


    要緊的是,這本是一件無關痛癢的小事情,本不應該傳遍禁宮,更不應該傳到自己母後這裏。


    既然已經傳到了這裏,那麽這件事本身,就已經透著古怪了。


    不過皇帝寵幸惠妃,也很喜歡自己那個大兒子,即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關竅,自然也不會跟自己的母親提起,他笑著應付了一句,然後開口道:“母後,今天北齊派使者來朝,北齊使者代北齊的皇後,送了您一支千年年份的白山人參,這會兒正在坤德宮外麵候見。”


    孫太後看了皇帝一眼,點頭笑道:“那北齊的皇帝皇後,與哀家是同輩,既然送了東西,不好不見,皇帝讓他齊使進來就是。”


    於是乎,哈曼才得以進了坤德宮,跪著向孫太後問安。


    孫太後看了看跪在地上的齊使,淡淡的揮抬了抬手:“貴使起身罷。”


    哈侍郎恭敬起身,將手裏捧著的禮盒,捧到了麵前:“娘娘,這是我大齊皇後娘娘,送給您的禮物。”


    孫太後微微點頭,看向自己坤德宮伺候的太監,淡淡的說道:“既然是貴使不遠千裏送來的,哀家不好不收,郭檀,你將這禮物收下,再去哀家庫房之中,將哀家那顆夜明珠取出來,交給齊使,讓齊使帶去燕都,贈予北齊的皇後。”


    這個郭檀,便是坤德宮的掌事太監了,他聞言立刻點頭,先是收下了哈曼的禮物,又去庫房裏把一顆碩大的夜明珠取了出來,轉交給了哈曼。


    哈侍郎這會兒,已經站了起來。對著太後娘娘躬身道:“多謝太後娘娘厚賜,我朝皇後娘娘說,與太後娘娘送禮,是為了兩國交好,從此約為兄弟…”


    他一句話還沒有說完,皇帝便皺了皺眉頭,冷聲道:“哈侍郎,這是朕母親的寢宮,朝廷政事,不該在這裏說!”


    哈曼一愣,咬了咬牙,就要把話說完。


    “太後娘娘,兩國互相征伐,已有數十年之久,以至於兩國百姓每日裏戰戰兢兢,征夫庶民,俱裹入戰事之中,以至於民生艱苦…”


    皇帝生氣了。


    他正要站起來說話,太後娘娘輕輕拍了拍自己兒子的衣袖,示意他不要衝動。


    皇帝於是深唿吸了一口氣,坐迴了自己的位置上,閉目不語。


    哈侍郎鬆了口氣,終於抬起頭,把話說完。


    “娘娘,如今我朝願與貴國,結為兄弟之邦,永不相犯…”


    孫太後麵帶微笑,看著眼前這個北齊的禮部侍郎。


    “貴使,若是你們皇帝又要嫁女兒過來,你倒是可以來問一問哀家,這兩國邦交,乃是朝事,哀家已經多年不問了。”


    孫太後看了一眼兒子,又看向哈曼,輕聲道:“這些朝廷的事情,還是交給皇帝決斷,貴使有什麽事情,問過皇帝就是。”


    哈曼抬頭看著孫太後,眨了眨眼睛。


    孫太後輕聲道:“郭檀,代哀家送貴使出去。”


    郭太監不敢怠慢,起身走到哈曼麵前,將這位北齊使者給請出了坤德宮。


    哈侍郎離開之後,孫太後才轉身看向自己的兒子,輕聲笑道:“我兒方才在擔心,哀家會插手國政,逼著你與北齊和談言好,是不是?”


    皇帝歎了口氣,硬著頭皮說道:“母後明察秋毫。”


    孫太後低頭,抿了口茶水,然後靜靜的看向皇帝。


    “你我母子一體,沒有什麽可相瞞的,娘若是真的有心插手政事,你也不會十六歲,就真的能夠親政。”


    一個孝字,可以壓過太多東西了。


    另一個世界的秦昭襄王,一直到六十歲,老母親病逝之後,才開始真正獨掌大權。


    強如孝武皇帝,也是在竇太後去世之後,才開始掌權。


    這其中,固然是因為這兩位老母親背後,都有強大的政治勢力,但是這個孝字,還是占了大半因素的。


    誠然,大陳的孝字並沒有另一個世界的秦漢約束那麽大,但當年皇帝年幼,孫太後當國那幾年,隻要這個女子願意,她完全是可以在朝廷裏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班底,繼續話事的。


    皇帝恭敬低頭道:“母親說的是,兒子沒有別的意思,隻是不想讓母親為了朝事煩憂。”


    孫太後拉著自己兒子的手,微微歎了口氣:“母後是在後宮不怎麽出去,但也不是聾了瞎了,你在淮河邊上打了勝仗,這些事情母後都是知曉的。”


    “不過,如果讓母後來做主,母後還是希望你能簽下這份盟書。”


    孫太後目光平靜,她輕聲歎道:“哀家說這話,與朝事無關,隻是身為母親,不想讓皇兒這輩子活的太累。”


    皇帝沉默了一會兒,還是低頭道:“母後,兒子不累。”


    孫太後再一次搖頭,她放開皇帝的手,開口道:“哀家是你娘,不管你做什麽事情,哀家都是支持你的,但是朝廷裏的那些大臣們呢?”


    “他們就未必會這麽想。”


    “你北伐繼續打下去,能不能贏且不說,想要出結果,少說也是十幾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而在這些年裏,我兒要跟那些大臣們,爭個不休了。”


    孫太後理了理皇帝的頭發,有些憐惜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兒子。


    “你瞧瞧你,親政才幾年啊,便已經一臉疲態了。”


    “娘實在不忍心,你一輩子都活的這麽累。”


    皇帝沉默了一會兒,還是抬頭,看向自己的母親。


    “娘,前線已經死了很多人了。”


    “即便是現在,每時每刻都有人在死。”


    皇帝大袖底下的拳頭,緩緩握緊。


    “我大陳子民能為國效死,兒子累一些又算什麽?”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靖安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客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客1並收藏靖安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