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能走慢點?”
高行凱在劉成宇身後不遠不近的地方叫嚷道。
“跟不上說明你腿短!”
“****.”
高行凱低頭罵了一句,快步趕上。
敦煌博物館可以說是對古代敦煌文明的一個薈萃,劉成宇想在裏麵找一些和那地宮有關聯的線索。
“漢代敦煌。最早就到漢代嗎.”
劉成宇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甘德和石申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占星家。但是博物館裏的展品最早隻能追溯到漢朝。劉成宇突然想起在地宮中那個曜變天目瓷蓋頂的通道,但可惜的是他並沒有在博物館裏發現類似的物件。
“咱們應該去漢代敦煌那個展廳看一看。因為漢朝還沿用了一些春秋戰國的東西。”
“嗯?藏經洞!”
就在兩人往漢代敦煌展廳去的路上,看到了一個關於藏經洞的展覽。
“你記不得記得在放著飛天麒麟印的那個金台子上麵刻著的字?”
劉成宇問道。
“好像是提到了,提到了一個藏經洞,還有一個藏金洞。”
高行凱迴憶起來。
果然,兩人在關於藏經洞的展覽中看到了和地宮水道中一模一樣的青銅方磚。
“難道這藏經洞和地宮是想通的?”
高行凱看了看四周後低聲說道。
“現在還說不好,我們迴去吧。查一查關於藏經洞的資料。”
“我隻知道是清朝一個老道士發現的,但是裏麵好多東西都被搶走了。”高行凱說道。
“這不是重點,搶走的都是麵上的。下麵有什麽估計隻有我倆知道。”
劉成宇其實在心裏已經認同了高行凱先前的說法,藏經洞一定和祭星台所處的地宮有些什麽莫名的聯係,隻不過現在兩人還不清楚罷了。因為劉成宇和高行凱從地宮內出來的路徑並不是常規的退路,而是從地宮的自毀機關中出來的,很有可能地宮正確的出口就是藏經洞那端。
“我們先去吃點東西吧?”
在醫院兩天都隻吃了一些流食,另外就靠輸葡萄糖來維持身體的能量。再加上在地宮中已經啃了很長時間的壓餅幹,這迴正值飯點,高行凱問道街邊飯館內飄出來的香味,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迴去叫外賣!”
劉成宇說道,他不想耽誤一點時間。他的左手,始終插在口袋裏,連帶著飛天麒麟印一起隱藏在褲子口袋的黑暗中。
房間內,高行凱坐在床上氣哄哄的吃著一盒幹炒牛河,腦子裏還在想著飯館沿街招牌上的菜品圖片。
“你忙活啥呢!打字快的都可以彈鋼琴了!”
高行凱終於騰出嘴來問道。
“這藏經洞還真是有意思。”
劉成宇將電腦轉向了高行凱。
“避難說,書庫說,廢棄說。你傾向於那種?”
高行凱咬著筷子,在網頁上快速翻閱了一下。
“我覺得是掩蓋說。”
“嗯?在哪,我沒看到啊!”
高行凱聽後又在趴到電腦前翻找著。
“沒有,這是我的說法。這上麵說的三種假設我都不讚成。”
劉成宇搖了搖頭,拿起另一盒外賣。這是一盒揚州炒飯,雖然他並沒有覺得餓,但是總覺得自己應該吃點東西了。
“這王老道也不是個好東西,咋能把這些寶貝都賣給外國人呢!”
高行凱已經完全被網頁上的資料吸引了,一邊看還不時的評論幾句。
“我覺得他一定是發現了什麽,不然他不會這麽做。”
劉成宇覺得作為一個有信仰的人,不應該會為了錢而幹出這樣的事情。他急於將藏經洞的經卷,文物售出一定是另有原因。
“而且,最早發現藏經洞的還不是王道士本人。是他的助手,姓楊。但是這個人後來卻再沒有什麽記載。這難道不可疑嗎?”
劉成宇接著說道。
陰陽渦旋處,流沙道上端。
“張叔。感應球在到達一處大廳後就沒有消息了,這是傳迴來的最後畫麵!”
秦剛端著電腦來到車上,給張叔匯報著。
“張叔點了一下電腦上的空格鍵,畫麵頓時動了起來。一道黑色的影子在鏡頭前一閃而逝,隨即露出一個巨大的雕像。還沒來得及看清是什麽,滿屏的雪花就替代了原本的畫麵。
“去準備潛水裝備。我要親自下去看看!”
張叔說道。
因為剛剛畫麵中的巨大雕像,是張叔手中的地圖沒有繪製的。他也沒想到自己手中詳盡的資料竟然也不全麵,所以決定親自下去探查一番。
快捷酒店內。
“你說這王道士有後人嗎?”
劉成宇問道。
“上麵沒寫,但是斯坦因肯定有後人。”
一個人是如果想要保守住一個重要的秘密,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臨死前將這個秘密延續下去。然而王道士卻並沒有一個可以延續秘密的後代,那就隻能從他接觸過的人中著手了。
“我先發幾個快遞。”
劉成宇將背包裏的東西全部倒在床上,整理起來。
“你要送去鑒定?”高行凱領悟了劉成宇的意圖。
“嗯。”
劉成宇認識幾個民間的古玩行家,其中有一個人最為特殊。早年是做外貿生意開船廠的,後來不知怎麽對倒騰古董產生了興趣。最後索性就把公司和船廠都賣了,給自己建了一個研究室。老婆子因為受不了就離婚了,他一個人也沒有孩子,就天天坐在一堆碎瓷片中間。大家都叫他老瓷器,至於真名是什麽,已經沒幾個人記得了。
但是他在瓷器上的造詣卻遠遠超過大部分考古專家。一聞,二看,三模。基本上就能確定這瓷片的年代看,工藝,甚至是什麽玩意上的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在瓷器收藏界很有威望,但是由於性子古怪,所以和他有交情的人並不多。劉成宇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連帶這些也一並寄給他好了,就算他不識這些起碼也能用儀器鑒定下。”
劉成宇想了想就將雙魚血玉,蟈蟈籠子,曜變天目瓷片以及玉山子上的碎塊都包在了一起,寄給了住在北京的老瓷器。
高行凱在劉成宇身後不遠不近的地方叫嚷道。
“跟不上說明你腿短!”
“****.”
高行凱低頭罵了一句,快步趕上。
敦煌博物館可以說是對古代敦煌文明的一個薈萃,劉成宇想在裏麵找一些和那地宮有關聯的線索。
“漢代敦煌。最早就到漢代嗎.”
劉成宇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甘德和石申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占星家。但是博物館裏的展品最早隻能追溯到漢朝。劉成宇突然想起在地宮中那個曜變天目瓷蓋頂的通道,但可惜的是他並沒有在博物館裏發現類似的物件。
“咱們應該去漢代敦煌那個展廳看一看。因為漢朝還沿用了一些春秋戰國的東西。”
“嗯?藏經洞!”
就在兩人往漢代敦煌展廳去的路上,看到了一個關於藏經洞的展覽。
“你記不得記得在放著飛天麒麟印的那個金台子上麵刻著的字?”
劉成宇問道。
“好像是提到了,提到了一個藏經洞,還有一個藏金洞。”
高行凱迴憶起來。
果然,兩人在關於藏經洞的展覽中看到了和地宮水道中一模一樣的青銅方磚。
“難道這藏經洞和地宮是想通的?”
高行凱看了看四周後低聲說道。
“現在還說不好,我們迴去吧。查一查關於藏經洞的資料。”
“我隻知道是清朝一個老道士發現的,但是裏麵好多東西都被搶走了。”高行凱說道。
“這不是重點,搶走的都是麵上的。下麵有什麽估計隻有我倆知道。”
劉成宇其實在心裏已經認同了高行凱先前的說法,藏經洞一定和祭星台所處的地宮有些什麽莫名的聯係,隻不過現在兩人還不清楚罷了。因為劉成宇和高行凱從地宮內出來的路徑並不是常規的退路,而是從地宮的自毀機關中出來的,很有可能地宮正確的出口就是藏經洞那端。
“我們先去吃點東西吧?”
在醫院兩天都隻吃了一些流食,另外就靠輸葡萄糖來維持身體的能量。再加上在地宮中已經啃了很長時間的壓餅幹,這迴正值飯點,高行凱問道街邊飯館內飄出來的香味,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迴去叫外賣!”
劉成宇說道,他不想耽誤一點時間。他的左手,始終插在口袋裏,連帶著飛天麒麟印一起隱藏在褲子口袋的黑暗中。
房間內,高行凱坐在床上氣哄哄的吃著一盒幹炒牛河,腦子裏還在想著飯館沿街招牌上的菜品圖片。
“你忙活啥呢!打字快的都可以彈鋼琴了!”
高行凱終於騰出嘴來問道。
“這藏經洞還真是有意思。”
劉成宇將電腦轉向了高行凱。
“避難說,書庫說,廢棄說。你傾向於那種?”
高行凱咬著筷子,在網頁上快速翻閱了一下。
“我覺得是掩蓋說。”
“嗯?在哪,我沒看到啊!”
高行凱聽後又在趴到電腦前翻找著。
“沒有,這是我的說法。這上麵說的三種假設我都不讚成。”
劉成宇搖了搖頭,拿起另一盒外賣。這是一盒揚州炒飯,雖然他並沒有覺得餓,但是總覺得自己應該吃點東西了。
“這王老道也不是個好東西,咋能把這些寶貝都賣給外國人呢!”
高行凱已經完全被網頁上的資料吸引了,一邊看還不時的評論幾句。
“我覺得他一定是發現了什麽,不然他不會這麽做。”
劉成宇覺得作為一個有信仰的人,不應該會為了錢而幹出這樣的事情。他急於將藏經洞的經卷,文物售出一定是另有原因。
“而且,最早發現藏經洞的還不是王道士本人。是他的助手,姓楊。但是這個人後來卻再沒有什麽記載。這難道不可疑嗎?”
劉成宇接著說道。
陰陽渦旋處,流沙道上端。
“張叔。感應球在到達一處大廳後就沒有消息了,這是傳迴來的最後畫麵!”
秦剛端著電腦來到車上,給張叔匯報著。
“張叔點了一下電腦上的空格鍵,畫麵頓時動了起來。一道黑色的影子在鏡頭前一閃而逝,隨即露出一個巨大的雕像。還沒來得及看清是什麽,滿屏的雪花就替代了原本的畫麵。
“去準備潛水裝備。我要親自下去看看!”
張叔說道。
因為剛剛畫麵中的巨大雕像,是張叔手中的地圖沒有繪製的。他也沒想到自己手中詳盡的資料竟然也不全麵,所以決定親自下去探查一番。
快捷酒店內。
“你說這王道士有後人嗎?”
劉成宇問道。
“上麵沒寫,但是斯坦因肯定有後人。”
一個人是如果想要保守住一個重要的秘密,唯一的辦法就是在臨死前將這個秘密延續下去。然而王道士卻並沒有一個可以延續秘密的後代,那就隻能從他接觸過的人中著手了。
“我先發幾個快遞。”
劉成宇將背包裏的東西全部倒在床上,整理起來。
“你要送去鑒定?”高行凱領悟了劉成宇的意圖。
“嗯。”
劉成宇認識幾個民間的古玩行家,其中有一個人最為特殊。早年是做外貿生意開船廠的,後來不知怎麽對倒騰古董產生了興趣。最後索性就把公司和船廠都賣了,給自己建了一個研究室。老婆子因為受不了就離婚了,他一個人也沒有孩子,就天天坐在一堆碎瓷片中間。大家都叫他老瓷器,至於真名是什麽,已經沒幾個人記得了。
但是他在瓷器上的造詣卻遠遠超過大部分考古專家。一聞,二看,三模。基本上就能確定這瓷片的年代看,工藝,甚至是什麽玩意上的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在瓷器收藏界很有威望,但是由於性子古怪,所以和他有交情的人並不多。劉成宇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連帶這些也一並寄給他好了,就算他不識這些起碼也能用儀器鑒定下。”
劉成宇想了想就將雙魚血玉,蟈蟈籠子,曜變天目瓷片以及玉山子上的碎塊都包在了一起,寄給了住在北京的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