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裏麵的環境太惡劣了,沒等大軍抵達,估計士兵就得倒一半。


    哎,怎麽想個辦法勸阻殿下呢?


    眾人的腦海裏麵紛紛閃過了這些念頭。


    李恪掃了一眼眾人的表情,他大概知道大家在想什麽,停頓了一下,然後李恪淡淡的開口道:“我問一下,咱們這嶺南道部分地區,水稻也可以做到兩熟,甚至三熟吧?”


    “可以。”眾人都紛紛點頭,不知道殿下問這個幹什麽。


    “也就是說,嶺南其實不缺少糧食?”


    “不缺。”眾人都沒什麽表示,其實全大唐都不缺糧食,主要是現在的大唐人口少,即便是人口集中的關中等地,相較於大漢巔峰或者是後世其他朝代的巔峰,人口估計也就隻有幾分之一。


    不缺少耕地,自然不缺少糧食了。


    曆史上的大唐前期的自然災害還是能餓死人,其實是因為糧食調配不及時,像是嶺南等地的糧食根本無法運送到受災地區,其他地區運送過去的糧食也杯水車薪。


    第二部分原因就是大唐前期剛成立,一直都是連年打仗,很多從地方搜集的糧食優先供應了軍隊,這就意味著官方沒有儲備糧,當然無法應對饑荒了,以古代的運輸條件,臨時抱佛腳,那怎麽可能不產生流民?


    其次就是,遇到災年,想要收購糧食的時候,即便是未受災地區的百姓都不敢賣糧,他們也怕自己這裏遭災,這些原因堆積在一起導致了武德末年和貞觀初年的缺糧。


    而且大唐初立,百廢待興,官方漕運力量不足,而商業又不如後世大宋那麽發達,官方和民間的運送力量都缺。而大唐國庫又窮,李世民他們又不懂經濟需要流通的道理,國庫窮,想省錢,有些事能不辦就不辦。


    但後世的一個普通人都知道一個道理,省隻能攢小錢,大錢永遠都不是省出來的,尤其是對國家而言。


    嶺南不缺糧,但是並不代表嶺南的所有百姓都有糧,比如說那些山裏麵的部落,李恪就知道,他們肯定是缺糧。


    想一想,一千多年後的後世,雲南山區裏麵都是各種貧困區,甚至不少山裏的少數民族沒有國家扶貧政策還是靠山吃山,放到大唐他們的生活可想而知。


    “我明白了,雖然說我們跟這些蠻戎部落沒有辦法交流,但是我想諸位肯定也是能聯係上幾個蠻戎部落的吧?”李恪看著他們問道。


    “這個自然是可以。”大家都沒什麽意外,這些部落裏麵有不願意跟漢人交流的,自然也就有沒那麽抵觸的,聯係上幾個蠻戎部落的那肯定是可以的。


    “行了,那事情就這麽定了,諸位可以迴去考慮考慮,然後我給諸位三天的時間,三天後我們再聊,對了,另外孫思邈孫道長也跟著我過來了,可以先幫諸位看看身體。”李恪微笑著點點頭道。


    如果李恪沒記錯的話,這裏麵有幾個人都快去世了,比如說丘和,好像是明年去世的,孫思邈在的話,讓他多活個一兩年沒問題吧?像是丘和這樣的老人,雖然是老了一些,但是影響力也是十足啊,明年去世這怎麽能行?


    怎麽不得再活個兩三年,好歹得等大唐拿下東南亞之後再去世也來得及啊。


    而像是大唐派遣過來的一些宗室,比如說李道興,就是去年因為瘴氣而在任上去世的,可惜了,如果他今年再去世,李恪肯定能夠將他給救迴來。


    “多謝殿下。”對於這個,大家都是滿臉的欣喜,孫思邈的名聲那在嶺南道都是人盡皆知,更何況大唐周報宣揚了好幾波了,他們當然知道,而且像是這樣的老神仙給看病,那平時可是求都求不來的。


    古人都知道,這郎中、醫生啊,那是越老越厲害!


    即便年輕時候學識不怎麽樣的醫生,看幾十年病,光是經驗都已經可以看好大部分的病症了。


    商談好了,接下來自然就是賓主盡歡,等一餐飯吃完了之後,眾人也都紛紛告辭,等他們離開之後,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走了進來。


    “臣李岱見過殿下。”這個男人有些激動的給李恪行禮道。


    “免禮,怎麽樣?這嶺南道的天氣還適應吧?”李恪笑著問道,李岱是悅來商行在嶺南道的負責人。


    “迴殿下的話,已經適應了,剛來的時候有些不太適應,但是這幾年就是適應的多了。”李岱語氣還有些激動,這是活生生的殿下啊。


    “不要激動,我在這裏還會呆一段時間,你經常能看見我,這麽激動可不行。”李恪開了個玩笑。


    “是。”李岱深吸了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殿下,這是您需要的東西。”


    冷靜下來之後,李岱將自己帶過來的一份文件遞給了李恪。


    李恪接過來看了看,裏麵主要是關於嶺南道的物價的,最上麵的就是糧食,廣州的糧食目前是100文一石,而嶺南道其他一些州府的糧食,最便宜的隻有60文一石,按照長安120文一石的價格來看的話,這裏隻有長安價格的一半。


    也就是說,按照60文的價格從嶺南道購買糧食,然後用新式船隻運送到長安的話也是有賺頭的,不多賺,按照最低利潤一石糧食賺10文錢,一艘1200噸的船隻能夠裝貨700噸,大約11500石,利潤也有一百多貫。


    看似利潤不高,但是別忘記了,大唐朝廷以往運輸糧食根本不賺錢,都是虧錢的,而現在還能夠賺錢,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進步了,這對促進糧食貿易有著很大的影響。


    隻要有利潤,就有商人願意做這件事。


    陸路運輸糧食消耗太大了,從嶺南到長安,估計損耗要接近八成,甚至九成,一石糧食路上人員就得吃十分之九。


    但大型船隻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一次運送的糧食夠多,而如果是貨運船隻的話,根本不用太多的人,隻需要基礎水手就可以了。


    隨後就是食鹽的價格,李恪的赤海鹽倒是沒賣到這個地方,畢竟大唐其他的地方就能夠消耗了,也不用賣到這裏,不過廣州居然有賣的!但不是李恪賣的,而是其他商人在長安買了李恪的高檔鹽,迴來廣州賣。


    你還別說,這裏居然不少豪族商人都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