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村長的選擇讓吳立有些意外,因為護林員看似好像是穩定一些,畢竟朝廷給於發放月錢,但實際上對大部分百姓來說,不會選擇這個,因為他們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土地。


    但張家村卻做出了這個選擇,雖然是村長選的,但是吳立知道,這些以單獨一個姓命名的村莊,村長幾乎都是很有威信的。


    既然村長這麽說了,那必然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不過該說的話,吳立還是要說到位。


    “張村長,殿下說了,這些工作,咱要憑借自願原則,如果沒有人願意,後期就由我們這些治安員派遣部分人員輪崗負責。但無論如何不能強迫。”


    “我相信張村長你在村裏肯定是一言九鼎,隻要你讓整個村留下,他們都肯定留下,但我想村長你應該還是讓他們做出選擇。”吳立認真的開口道。


    “吳治安員你放心,我會讓他們自己決定的。畢竟殿下的話,我們不敢忘。”張村長很認真的開口道。


    接下來,吳立也沒有離開,而是跟著張村長召集了張家村的所有村民,然後張村長將事情都跟所有的村民都重新說了一遍。


    就像是張村長所言,他讓他們自願原則,並沒有強迫,但是這裏的所有百姓卻都做出了選擇,他們都願意留在這裏,成為護林人,為殿下守護這片山林。


    吳立認真的在旁邊記錄下了這件事,並且對整個村莊的百姓做出了評價,這裏的報告,也許最終都會抵達殿下的案頭,能夠被殿下和陛下所知。


    而用張家村百姓的話來說,殿下為了他們付出了如此之多,而他們隻不過是做了最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已。


    離開張家村的吳立有些沉默,他雖然是治安軍的一員,是公共安全部的一員,但吳立其實更想去參軍的,如果不是家裏老娘無人照看,他本不應該在這裏。


    但眼前的這樣一幕卻讓吳立明白,天下有太多的人守護著殿下,他雖然無法參軍去為殿下而戰,但相信天下有諸多同僚會為他完成這個願望。


    而他也要像張家村一樣,為殿下守護好這片土地,相信在整個大唐境內,有太多的人會跟自己做出同樣的選擇。


    就像是吳立所言,蜀地劍南道,而今這裏重新更名稱之為四川州,治所為益州府。


    在四川州往南,靠近貴州之地,按照殿下重新劃分的各州轄區來看,整個貴州的北部其實早已經歸於大唐管轄。


    但貴州南側向來都是無數山越之民的控製區,這裏是由十萬大山的無數部落組成,雖然說這些山越之民的人口並不算多,但他們因為也沒有辦法清理,而貴州之地山多峽穀多,很多地方幾乎堪稱為絕地。


    如果無外人引路,這裏就算是進來十萬大軍恐怕都無法影響到這裏的山民。


    但從去年開始,這裏的情況就在逐漸的改變,首先是殿下的藥材廠的措施,讓這裏越來越多的山越之民逐漸的走出大山。


    大唐給他們的補助,對他們執行最真誠的策略,這讓山民們逐漸認識到了大唐對他們的好,所以不斷的有山民部落響應大唐朝廷的號召。


    走出大山,願意遷徙到山下平原生活,按照大唐朝廷給分配的土地種植作物而活。


    而同樣,也因為越來越多的山民走出大山,有了這些山民不斷的衝入大唐府兵,以及治安軍,大唐對周圍山頭的掌控也越來越充足,情報也越來越詳細。


    而《赤腳醫生手冊》解決了遍布十萬大山的瘴氣的威脅之後,大唐的治安軍,以及這裏的士兵更是如虎添翼,不斷地在擴大大唐的影響力。


    直到大唐的影響力擴大到六詔之地,這裏在殿下給出的地圖上還有另外一個稱唿,彩雲之南,大理。


    大唐朝廷的政策傳遞到這裏的速度是很慢的,但這一次很多消息卻是第一時間就傳遞了過來。


    當很多原本就在猶豫的山民得知了大唐的最新政策之後,他們果斷做出了選擇。


    遷徙!


    山民,雖然習慣生活在大山裏,但他們並不是真的就是自願生活在大山裏麵的,很多人都是要麽是逃難進入大山,要麽是祖上就是這大山裏麵的人。


    大山裏的生產條件總是落後的,而山上的耕地也少,生活的很是困苦,雖然有靠山吃山的說法,但其實山民除了打獵,依然是要種田的。


    很多山上都被開墾出了農田,早在大漢時期,這裏的山上就有許多山民部落開墾出了梯田為生。


    不是他們不想去山下生活,不想去更加適合種植田地的地方生活,是因為土地總是收到朝廷的管製,這是其一,其二就是他們生活的太苦,而如果下山,是需要納稅的。


    他們怕無法養活自己,畢竟這些山民種田的能力遠不如中原百姓。


    但現在的大唐殿下不僅僅帶來了更好用的犁鏵,耬車,還有就是更高產的糧食種子,雖然他們這裏不適合種植小麥,更適合種植水稻。


    但這種農稅補貼……誰不願意呢?


    更何況願意遷徙下山的話,他們免稅的時間會更長,而且大唐朝廷還會負責他們第一年的所有糧食。


    甚至還會幫助他們在山下適合種田的地方建立新的村莊,蓋新的房子。


    所以當這個消息傳到六詔之地,本就早已經對歸屬大唐蠢蠢欲動的六詔裏麵的幾個小國,果斷做出了選擇。


    他們不選擇也沒辦法了,因為他們名下的山民,不斷的有遷徙前往大唐境內的。


    雖然這裏是十萬大山聚集之地,但大山當中也有適合耕種的部分平原,更不要說,整個六詔,雲貴等地所有人口加到一起恐怕都無法填滿蜀中平原。


    所以這裏的百姓根本不用擔心他們沒有耕地可以耕種,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還有什麽堅持的必要?


    當然是直接上書歸降了,而他們都是有見識的,大唐從劍南道,嶺南道,林邑,青藏道等各個方向開始蠶食這片土地。


    即便是他們不願意,他們麾下的山民被蠶食也隻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