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文書魏征看完之後,立刻深以為然,這些佛教僧眾明顯就是借用寺這個字在混淆視聽,是該禁止。至於剩下的這幾個字,院和庵本就是佛教用的居多,宮更多的是一些小眾教派有用,當然宮也有大明宮等稱唿。


    一般來說多指高大的屋宇,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師的也有稱作為宮。


    至於廟,同樣是官方、民間、道教混用,多用作供奉神仙、祖宗等,例如太廟。


    觀,一般是道教專用詞匯,叫某某觀的都是道觀。


    這些詞匯來說對大唐影響不大,因為廟和宮,百姓在腦海裏麵已經有了概念,反倒是這個寺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


    魏征看完之後,想了想,幹脆直接拿著文書去找了尚書省和中書省的兩位,自然是將這個文書給他們看了。


    對於這個文書,這兩位想了想也沒有反對。


    大唐的佛寺較多,但佛寺的興起倒也沒有到什麽狂熱的地步,尤其是大唐在秦王殿下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之後,信仰佛寺的百姓就越來越少,反倒是民間供奉殿下和陛下長生牌位的百姓多了。


    百姓都是很淳樸的,誰能給他們帶來利益,讓他們活下去,他們自然就相信誰。


    所以現在大唐的佛寺數量不多,名聲不顯,整個天下雖然有,但是沒有深入民心,這個時候改的話,確實是來得及。


    這份文書裏麵除了對這個做出規定之外,也對朝廷部門的級別做出了規定。


    最高機構自然就是三省,三省下來就是部級機構,部級以下就是寺級和司級。寺指的是原尚書省六部下麵的一個獨立部門,比如說大理寺,就是隸屬於刑部,但是它隻負責查案,相當於後世的法院。


    寺就代表某個擁有多職能部門下麵的單獨某個部門。


    另外,各個部門下麵還有司,司是主持掌管的意思,這個其實是個職位。就是主持某項工作的,比如說考功司,就是吏部負責考察官員績效的官員所擔任的職位。


    其實一千多年後司之所以變成了一個部門,是因為司代替了寺的位置,原本是寺來著,結果寺被某個教派所占用,所以更換成為了司,也是平替。


    而現在大唐還來得及更改,這些東西自然沒必要跟後世相同。


    所以司這個職位,就等同於一個寺的主管官員,也就相當於後世的廳級幹部。


    目前大唐的職位基本也就是按照這個級別來走,最頂級的自然是三省官員,這就是後世國級幹部,尚書就相當於部級幹部,寺、司相當於廳級幹部,再下麵就是縣級幹部等於後世的處級,以及最下麵的科級。


    至於品級李恪自然懶得更換,那些由吏部的官員去負責吧,品級代表著一個人的月錢水平,跟他的職位是兩迴事,當然了一般來說也是會掛鉤的。


    大唐官員級別總計九品十八級,其實這些體係分配的挺完整的,將來如果不行的話,現在九品分為正、從。


    將來如果官員數量增加,為了增加官員待遇,實在不行直接搞成正、從、下一個品級三個級別,這不就是27個級別了嗎?


    見到房玄齡和長孫無忌之後,三個人又招唿了幾個主官重新討論了一下。


    “這個可以,正好將上次殿下提出來的全國各州改製的名稱一起執行了算了。”房玄齡又提出了一個意見。


    “可以。”


    州改製,就是將原本的道撤銷,畢竟對未來的大唐來說,道這個體積有些太龐大了。


    大唐的地方最高行政級別為州,反正大唐原本的道也是一個臨時組成單位,很多道都沒有最高長官,一個道裏麵有很多各州的總督組成。


    現在大唐更改為州(省)、府(市)、市(地級市)、縣、鄉/鎮、村總計六個行政級別。


    至於一些城市和地區原本有就以州為名的,後麵加上府或者是其他的稱唿來代表他的行政級別就好了。


    比如說益州,揚州這些,官方稱唿是益州府,揚州府就可以了。


    至於大州的名字,李恪直接抄了後世的省級單位劃分和命名。


    至於好聽難聽,是否別扭之類的不在李恪的考慮範圍之內,說白了,別扭也就是李恪自己別扭,比如益州這一片轄區大州名字就叫川蜀。


    至於川蜀州是否好聽,叫個一千年,都好聽,都習慣。


    商定好之後,三省也就直接開始製詔,這一次連陛下都不用通知了,隻需要時候備份一份就可以了。因為現在殿下的政令直接執行就可以了。


    確實是省去了許多的工序。


    道州名稱改製和轄區劃分雖然李恪早就提出來了,但卻一直都沒有直接執行,是因為關於行政區的劃分還沒有結束。


    他倉庫裏麵的地圖有精準的各個省,各個市等轄區的地圖,這些要經過改變然後重新印刷可不是一個小工程。


    李恪不可能精細到將所有的名字都給改了,不是做不到,反正倉庫裏麵的時間幾乎不流失,但那不是他更累了嘛?光是外麵累就算了,倉庫裏麵還要累?瘋了?


    所以他隻是將空白的地形地圖拿出來,保留上麵的邊界和幾個大唐存在的大城的位置,剩下的交給地方人員自己去填充。


    填充結束之後再返迴長安,再次重新進行印刷之類的。


    這個工作估計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完成,尤其是川蜀,黔貴這些地方,一些大山的百姓正在大唐政令的影響下遷徙到最近的平原地區居住。


    那些村莊,鄉鎮的區域肯定是要更改的。


    所以隻需要有大概的劃分就可以了。


    這一次剛好各州的地圖劃分都算是完成了,三省正好直接通知下去。


    對於此刻遍布大唐的佛教徒來說……額……無從反抗,或者說開始默默改名。最先改名的自然就是長安的各種佛寺的名字,都改成了院。


    沒辦法,院佛教用的還多一些,難不成真的改成某某觀啊?那是不是有一種佛教徹底歸了道教的感覺?當然不能這麽用了。至於宮這個字,大家都默認的跳過了。


    雖然大唐朝廷並沒有限製,但萬一將來限製呢?給自己找不痛快啊?


    大部分的佛寺都選擇了院,少部分選擇了廟,至於庵,這倒是問題不大。


    但不得不說的是,等大唐周報將這個消息通傳天下的時候,位於各地的治安軍成員將這個消息告訴自己負責的村莊轄區內的百姓之後,許多百姓真的是剛剛恍然大悟。


    他們以前確實不知道寺原來是朝廷衙門,一直都以為寺就是佛寺呢。


    不少人以前確實嘀咕過,怎麽大理寺這種衙門會跟著佛寺學習稱唿,這一次也算是徹底給所有大唐百姓普及了一把知識。


    而在這樣的氛圍當中,李恪一邊給這些將領上課,一邊給他們安排實習的位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