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大唐的情況比李恪想象當中的要好,或者說甚至比一千多年後,剛剛建國沒多久的時期都要好。


    這裏麵的關鍵就是主要矛盾不突出,或者說主要矛盾目前已經幾乎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加上大唐是真的不缺少耕地,幾乎所有的百姓都有耕地可以種植,除非自己放棄的。


    在不缺少耕地的情況下,大唐目前民間的矛盾衝突就非常的少,像是後世為了搶水而出現幾個村子打架,甚至打死人,甚至直接拉出大炮的局麵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


    因為不管是灌溉水源不足還是其他的原因導致這裏人口過於密集,當地政府早就開始鼓動這些村莊整體開始搬遷。


    在有更好的土地,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下,誰會選擇因為水而打架的地方?沒有人。


    還是那句話,百姓隻是想過上好日子而已,對於一些土地比較肥沃,而且生活也比較穩定的百姓來說,讓他們更換一種生活很難,或者說讓他們搬遷很難。


    但是對於那些土地本身很貧瘠,而且甚至灌溉的水源不夠等問題的村莊來說,讓他們換一個地方,就再簡單不過了,更何況現在朝廷還給他們提供路費以及食物。


    曆朝曆代雖然一直都在限製人口的遷徙,但實際上人口的遷徙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隻是以前是被動的,是百姓活不下去了,自己去遷徙,而現在是主動的。


    是朝廷對整個大唐的耕地進行統一再分配的過程,一些富饒,容易灌溉的土地都是提前分配和優先分配。


    在抵達青海的時候,李恪對於這樣的情況也大概做到了心裏有數。


    “徐菘。”李恪開口道。


    “臣在。”


    “派個人迴去,送一份文書給尚書省,讓國土資源部聯合農業部,對於現在的大唐國有土地進行重新登記。尤其是那些置換出來的比較貧瘠的土地進行重新登記。”


    “避免國有資產流失,而且所有的國有土地都不允許私人私下買賣,另外讓各個縣在負責人口再分配的時候,對於自己縣下麵的土地,尤其是優質的土地進行登記和分級。”


    “各個縣的官員對自己縣名下的土地要做到心裏有數,胸有成竹,隨著人口的增加國有資源和土地繼續分配的時候,這些土地肯定是要重新分配的。”李恪開口道。


    “是。”


    其實李恪在想的不是這個問題,這些問題隻是說提前未雨綢繆,將一些曾經的貧瘠一些的耕地進行登記,為將來土地的大規模種植進行分配。


    現在的大唐達不到什麽機械化種植,但手扶拖拉機之類的機械類產品,估計再有二三十年製作出來應該沒什麽問題了吧?


    那個時候,大規模的耕種也就有了一些基礎。


    土地的問題暫且放一放,進入青海之後,李恪他們是直接從湟水穀地,也叫河湟穀地進入的,這裏是後世青海重要的可耕作區。


    實際上幾乎從大唐往後開始,曆朝曆代想要針對西域的話,河湟穀地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這裏的大量耕地可以養活大量的人口不說,而且可以讓這裏提供大量的糧草,成為支援前線的重要後勤補給點。


    但現在,河湟穀地的土地利用還不是很充足,這裏的人口稀少,雖然每一戶百姓的永業田增加到了五十畝,但遷徙到這裏的百姓依然不過十萬戶左右而已。


    並且這裏麵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原本吐穀渾的牧民轉為了耕種土地的百姓。


    不過在這裏倒是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因為免稅等問題,以及之前就分配了牛羊等家畜,這裏的百姓在家畜養殖方麵倒是走到了大唐國內的前列。


    李恪進入河湟穀地之後,路過一些村莊,能夠看到村裏麵養殖的雞鴨等家禽,看的出來,這裏的百姓過的其實要比國內更好一些。


    雖然他們才剛剛加入大唐幾年的時間。


    但這就是優勢,草原上的牧民在將牛羊等分配給他們自己之後,隻要能給他們提供糧食以及耕地,他們的財產可是要比大唐之前的普通百姓更強。


    畢竟這裏原本就不缺少畜力,不缺少家畜,家禽,有了耕地之後,補上最重要的一塊,他們也迅速開始變得富裕起來。


    除了這些之外,李恪就見到了大量的紫花苜蓿在這裏被種植,顯然各家各戶都用自己的部分田地種植了紫花苜蓿用來飼養家禽家畜。


    隻是在進入河湟穀地之後,剛開始李恪還能夠四處溜達看看,但很快他的這些舉措就不得不停止了,因為……他被人認出來了。


    當初李恪離開青海的時候,那道路兩側送行的青海牧民,幾乎都見過他,而在這裏,顯然就有當初送過他的百姓。


    在將李恪認出來之後,整個河湟穀地都徹底沸騰了。


    消息想要遮掩住就不可能的,一個人知道的時候,就意味著全家人知道了,當他們全家人知道的時候整個村莊就知道了,整個村莊知道的時候。


    反正李恪不知道多少人直接騎馬就像四麵八方通知而去,誰讓這些人不少之前都是牧民來著,而這裏馱馬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所以他來到青海的消息幾乎就像是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整個青海。


    李恪不得不打消了自己原本的計劃,他隻能是加快進入,沿著原本的道路繼續前進,向著赤海城的方向繼續前進。


    但官道兩側,卻有越來越多趕來的牧民和百姓,他們隻是為了見李恪一眼。


    他們都很有秩序,甚至比當年都更加的有秩序,因為他們現在都知道殿下前進的方向,所以他們不用擁堵在一起,都隻是在李恪必經之路上等著。


    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隻是想看一看帶給了他們如今生活的殿下,僅此而已。


    殿下當年離開的時候說過幾年迴來看他們,而現在,殿下真的迴來了,就為了看看他們的日子過的好不好,看看他們是不是比當年過的更好。


    而他們也想看看殿下,是胖了,還是瘦了,如果能聽殿下說上幾句話,那就更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