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跟這些將領,將軍出身的軍人們差別也就在這裏了,他的思維不是一個軍人的思維,而這些人早已經將軍人的思維融入到了骨子裏麵。


    不過這些話李恪自然不會在這裏說出來,反正對他來說,淵蓋蘇文死了和活著的差別其實並不大。


    “我覺得軍部最近不是閑著也是閑著嗎?殿下弄出來的沙盤其實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利用這個沙盤進行一番推演,或者相互之間進行一番較量。”旁邊的李靖突然開口問道。


    “可以,我沒意見,大家進行一番切磋也是好事。”李孝恭也是跟著開口道。


    於是軍部的情報分析緊急會議又變成了切磋商討會議,對於這個,李恪倒是也無所謂,大家都有信心,李恪自然也不會沒信心。


    這次情報分析會議結束之後,高句麗的事情暫時就告一段落,而李恪的主要注意力也放到了考試身上。


    長安城的試卷已經更改完了,同時長安城附近參與考試的學生數字也統計了出來。


    總計三萬三千六百二十七人,其中完全出身自普通百姓人家的學生為4356人,這個數字已經超出了李恪的想象。


    至少在長安城這裏比李恪想象當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看起來得到過李恪實惠,知道工人以及各種有文化知識工人好處的首都圈百姓,果然還是開明的。


    三萬三千多人,拋開最普通的百姓人家,剩下的有不少都是商賈等出身了,這裏的商賈可就不僅僅是指類似於白嶺那樣的商人了。


    而是指許多能做的起小買賣的商賈也算入其中,這些人的收入其實並不算低。


    當然跟那些大商人沒的比,但是比普通百姓肯定是收入要高不少,而他們也算是第一批接觸新興事物的長安人,所以他們的孩子加入進來也是情有可原。


    而這三萬多人當中,占比最大的是門閥世家的人,這些人就差不多有接近一萬二千人。


    當然,這些門閥世家也不全是大的門閥世家,寒門子弟也是不少,另外就是一些宗室子弟等等都是加入了進來。


    而且還有一些從外麵跑過來長安考試的,也不知道他們在圖什麽。


    李恪倒是無所謂,光是長安一地就超過三萬的學生,說實話,這讓李恪心情很是不錯,當然這也是因為新式學校的緣故,讓學生的年齡相差比較大。


    長安就有三萬人,全大唐三千萬人口,哪怕考生最後隻有十幾萬,李恪都已經贏了。


    因為從來沒有哪一次科舉考試的能夠有如此之多的考生參與。


    長安城判卷的工作並不容易,判卷的大部分人都是出自悅來商行,因此他們才知道李恪要考的是什麽樣的人。


    另外他們要根據不同的答案,將這些人分出一個不同的級別來,再將人群根據他們的身份地位和答案進行區分。


    同樣一道題,一套試卷一個出身自門閥世家的子弟和一個出身自平民百姓的子弟都答了出來,兩者的成績也差不多的話,那後者的潛力顯然要比前者大得多。


    雖然簡單的用成績區分似乎有些武斷,但在雙方學習時間,起步途徑等各個條件對比之下,後者還能達到這樣的成就,這顯然他本身足夠的聰明才行。


    不過李恪看了考試成績,他所預想的事情並沒有發生,四千多名出生自百姓家裏的考生,排名也是最後的四千多名。


    沒有任何意外,顯然,在這個時代,這種學習全新的知識,百姓家的孩子很多都是從頭開始識字學習,雙方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而且李恪大概看了一下列舉出來的數字,出身自頂尖門閥世家的一些子弟,成績幾乎都是名列前茅。


    精英教育的差別很多時候,除非是真正的天才,不然僅僅是多一些的聰明才智都不夠彌補的。


    但不得不說的是,當基數大了之後,優秀人才也是有許多的,不說門閥世家的這些考生,就單單出身自商賈世家,原本沒有機會參加科舉的這些考生。


    他們這些人裏麵就出現了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人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商賈世家天生接觸的人比較多,接觸的新鮮事物比較多。


    這些考生裏麵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明顯強於其他人,並且他們在某些方麵也確實都有突出的成就和愛好。


    三萬多的考生,根據最後給出的統計數據,大概經過培養後,可堪一用的人才至少占據了接近八成的數量。


    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這個比例卻隻有一成不到,也就是說四千多名普通百姓家的考生,大概隻有四百多人有培養的價值。


    剩下的都是普通人。


    這個數字遠比想象當中的殘酷,李恪突然就能明白後世為什麽那麽多的家長都願意將孩子送到各種培訓班裏麵去了。


    除非那種特別突出的智商優秀人才,否則的話,拋開人品本身不談,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確實是在各個方麵都要比普通人家的更加優秀。


    哪怕大家的智商什麽的其實都一樣。


    “殿下,這個數字按照實際比例錄取嗎?”前來匯報的是教育部的孔穎達。


    孔穎達這個人在曆史上留下的資料不多,但作為孔子的後人,孔穎達本應更加的偏向於儒學才對。


    但不管出於什麽樣的原因,目前擔任教育部尚書的孔穎達對於新式學校並沒有太大的抵觸,而且很多事情也都是按照李恪的要求來進行的。


    “其他的按照實際比例發放錄取通知書,而普通百姓這邊,將實際錄取比例提升到七成吧。”李恪想了想,然後給出了一個答案。


    “不過這個七成要經過仔細挑選,每個有考生參加的村莊,鄉鎮都必須要有一個人入選。”


    “不能出現整個村所有參與考生全部落選的情況,如果隻有一個人,那就直接通過。”李恪沉思了一下認真的開口道。


    “實際的比例不需要控製的那麽嚴格,可以靈活一些。要確保有商量的百姓孩子落選,但落選的孩子附近同樣要有被錄取的。”


    李恪已經說的這麽直白了,孔穎達當然聽清楚了,他也明白李恪要幹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