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張家村,李恪二人又開車繼續向北,會一直前往大唐的河套地區,這裏同樣是大唐最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


    這裏豐富的水係讓這裏成為了大唐現代化澆灌的土地之一,不過跟李恪曾經的家鄉不同,這裏的人口沒有那麽多,這裏跟東北平原一樣,同樣是大型機械化種植的典型代表。


    而這裏曾經還成為過大唐重要的養馬地,而順著黃河而下的寧夏一線也不像是後世那樣,變成了一片片的荒漠。


    毛烏素沙漠等因為沒有出現,所以賀蘭山山脈阻擋了荒漠和沃土,賀蘭山以東幾乎都是大片茂密的森林,一路走來,李恪很難相信,這裏也曾經是他家鄉的一部分。


    就像是烏海這座城市,在李恪那一輩子,它幾乎可以說非常不適合人生存的城池,煤礦,沙漠等讓它常年都被風沙侵蝕,一年大部分時間都感覺天都是偏黃色的。


    但現在,這裏的煤礦雖然同樣開采了,但是因為綠化的環境等做的非常好,所以這裏依然像是一個森林城市。


    順著黃河繼續前進,越過陰山山脈,當李恪進入瀚海州的時候,周圍已經是漫山遍野的都是茫茫草原了。


    李恪的前世蒙古高原的西部已經徹底荒漠化,國家為了治理沙塵暴,將毛烏素沙地,將塞罕壩,將庫布齊沙漠的大部分都治理好的時候,但是沙塵暴卻依然無法滅絕。


    因為沙塵暴的源頭改變了,曾經來自國內的沙塵被蒙古國的替代了,這就是讓人無奈的地方了。


    因為風沙是不會因為國界而終止,但其他國家的事情卻沒有辦法去阻止。


    但這一世,因為西瀚海州早早的成為了自然保護區,這裏麵雖然同樣有牧民,但牧民的養殖力度被限製到了極低的地步,所以,這裏依然保留了草原的樣子。


    千年的保護,讓這裏還能維持草場,所以,現在的大唐,能看到一場沙塵暴……那可真是不少人都興奮起來,當做稀罕物來看的。


    而當車輛進入瀚海州的時候,李恪就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七大世界奇觀,碎石長城。


    真正的萬裏長城,就在道路的一側,無數碎石堆砌成了一條長長的,大約三四米高的碎石牆,一直陪伴在整個草原上麵的所有道路上。


    這條碎石長城整個長度約為三萬二千三百二十公裏,在整個瀚海州的草原上隨處可見。


    而它到了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草原民族的精神象征,在這條碎石長城的兩側,你能經常能看到一些堆積起來的小敖包,上麵掛滿了不同顏色的哈達。


    雖然說當年李恪就遇見了這一點,但當一千四百多年後,它真的變成了一個世界奇觀,李恪還是無比的感慨。


    你開著車看著它,它並不震撼,看起來隻不過一條碎石形成的石牆而已,但當你知道它是無數的草原百姓在一千四百多年裏麵,從草原上的山上撿起來一些小石頭,一點點的搬過來形成的,那你就能明白這當中的震撼了!


    這個世界沒有萬裏長城,但是它卻同樣有另外一座不一樣的萬裏長城!一座由人心鑄成的萬裏長城!或許這也是這片草原上麵的無數人民千百年來從未改變過他們信仰的原因。


    李恪默默的看著這些碎石不斷的綿延,他曾經沒有機會來這個瀚海州,兩側茫茫的草原如同綠色的地毯不斷的綿延而去,遠處不斷的能看到一坨坨的牛羊在草原上漫步吃草。


    那些潔白的氈房依然做成了蒙古包的樣式,當然,這個世界沒有蒙古包,它們依然叫圓氈房。


    就好像這裏跟科技先進的大唐國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片土地上似乎沒有太多可以觀看的地方,直到李恪抵達了一座並不算是古代的城池。


    大唐東風航天降落城,這座城並不大,或者說曾經這裏是大唐載人航天的迴收基地。


    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大唐載人航天降落已經極其精準,而這裏的迴收基地也逐步的被放棄了,畢竟這裏的維度太高,作為航天發射迴收基地能效比不是很高。


    反正大唐有很多適合的發射基地,這裏自然是逐步的被放棄了。


    但雖然這裏被放棄,但它卻是整個大唐航空航天發展的起步地點,所以這裏現在變成了一個旅遊城市。


    航空航天不是李恪影響的,所以這裏對他來說,很多都是陌生的,他帶著小助理興致勃勃的在這裏參觀,然後順便開啟了一波直播。


    而這裏,為了旅遊還放著幾個曾經完整的迴收艙。


    進入設立在這裏的航天博物館,李恪饒有興趣的看著,不過讓李恪沒想到的是,本以為這個跟他沒有任何關係,畢竟大唐的第一顆衛星發射是在大唐997年發射的,距今四百多年。


    距離李恪那個年代就更遠了。


    “劉應,大唐航天事業奠基人,大唐國家科學貢獻獎獲得者,是大唐第一顆衛星以及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這是設立在航天博物館最前麵的一個人物介紹。


    這個人李恪自然不認識,但讓李恪愣神的是,他的後麵寫著“劉應出身自大唐著名的科學世家,他的家族到他為止已經出了一百多位科學家。據劉應院士說,他在他的兄弟裏麵屬於最笨的那一個。”


    “而他的祖先就是曾經為大唐培養出十一名科學院院士的劉山和安瑩。”


    劉山和安瑩……看到這兩個人,李恪愣了,腦海裏麵的迴憶再一次湧現了出來。他們是李恪親自送離長安的,但李恪一生卻再也沒有見過他們。


    “劉山先生和安瑩女士,他們一生從四十歲開始,除了他們自己的二個孩子之外,總計收養了二十七位被遺棄的孤兒,7名男孩,20名女孩。就是這二十九個孩子當中,總計走出了十一位大唐科學院院士。”


    “而直到這些院士老年的時候,大唐的百姓們才知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父親和母親。”


    “按照當時這些院士們的話說,他們的父親母親從小教育他們都要謙遜低調,如果不是當時有人汙蔑他們的母親,他們是不會說出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樂並收藏大唐:李世民求我造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