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但是我要做白居易
開局直播毒雞湯,差點笑死觀眾 作者:渾光同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語是一個很神奇的語言。
隻要能押韻,即便你是在罵人,也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如果能夠摻雜上一些文言詞匯,那就變成了高級的代名詞。
原因是,押韻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神經美學。
押韻算是一種高效的信息組塊,這種方法組塊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體,方便記憶。
詩歌句尾之間的押韻將內容和聲音關聯在一起,使人類能夠用聲音來記憶句子,減少了文字信息的陌生感,降低了認知難度,也減輕了短期記憶力的負麵反饋。
認知神經科學把大腦處理信息的難易程度稱為‘處理流暢性’,而押韻則正是提高處理流暢性的好方法。
同時也因為部分‘文化自卑’,大多數沒有接觸過文言的人,會潛意識的將文言或者生僻詞匯自動聯想到文化差異,進而產生聯想效應忽略文字或者語言信息中的邏輯缺陷,俗稱加濾鏡。
比如廣為流傳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聽人勸吃飽飯’、‘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等這類標準乍一聽就覺得短小精悍的押韻順口溜俗語。
基本上很多人隻要聽一遍,根本不需要刻意,就會牢記在心,同時也不會探究其中的道理邏輯,就下意識的當做‘真理’。
這就是神經美學給語言帶來的特殊效應。
而且這種效應從古到今都有,而且專門有一種特定稱唿,叫做謠讖。
比如曆史上幾乎所有著名的農民起義,都有這種順口溜樣式押韻的謠讖影子。
如秦末陳勝吳廣就是靠著一句‘大楚興,陳勝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忽悠了不少徭役和六國庶民。
東漢末年張角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元末韓山童的‘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明末李自成也是靠著一句‘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讓不少人誤以為這家夥是個好皇帝。
這類基本上就是專門為文化水平不高的大眾民眾創造出來的口號。
更高級一些給讀書人看的,則是類似三國時期‘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種拆字謠,其中暗諷董卓禍國殃民,最後引得長安動蕩,民怨四起最後才讓呂布敢殺董卓。
隋末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唐朝甘露之變的‘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即休矣。’
靖難之變時關於朱棣的‘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這類都是涉及重要正治事件的隱喻或預熱的押韻口號,就是利用了押韻和直白的短句,煽動人的情緒。
王世風最後補充的這句關於‘勸酒’的感慨,也是類似的套路。
在普通觀眾眼中,那就是有才思敏捷,大智慧。
但是在對文言稍有研究的人耳中,就和順口溜相差不太多。
至少羅思堯聽後就是這麽覺得的。
尤其是聽到觀眾們的掌聲和稱讚後,他心中越發的迷茫。
就這?也行?
羅思堯微微皺眉,剛又準備吐槽這段似白非文的東西有辱斯文,但是話到嘴邊卻變成了
“如此便可?”
可能是被王世風的‘上綱上線’給整怕了,羅思堯已經沒有了太多這鋒相對的氣魄,反而有些探討意味的心態。
因為他忽然發現,自己對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麽了解,現在夏國的年輕人所接受的教育,似乎也沒有想象中那麽聰明。
不然怎麽會被王世風這種花架子忽悠的此起彼伏呢?
而麵對羅思堯的真誠發問,王世風也有些訝異的微微挑眉,原本準備好的腹稿也用不上了,轉而笑道“如此便可。”
羅思堯點點頭“或許是我以前想的太多了。”
“羅教授現在能夠想開,不也是一件好事兒?”王世風輕笑道
“其實你一直強調的古典美,傳統雅並沒錯,因為不管是辭賦,古詩,還是章迴體小說,都是我們華夏文明不可多得的瑰寶,
但是你忽略了一些事情,就是文言的出現,就是作為書麵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封建特權階級才能夠享受到的東西,例如我們現在熟知的《詩經》,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隻是一種反應各國國情民俗的記錄詩歌,更是諸侯國之間的外交辭令。
孔子為什麽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就是因為,當時諸侯外交很多東西不能放在明麵上來說,比如當年晉楚爭霸,被夾在中間的鄭國就左右搖擺,不是它當牆頭草,是因為它的國力太弱,在兩個大國夾縫間生存不易。
所以楚強則依楚,晉強則附晉,但是鄭國在血緣上更親近晉國,所以在外交的時候,鄭國外交官會對晉國君主念詩,就是《召南·野有死麕》,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不過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鄭國和晉國表態,咱們兩個是一家,以後打仗我幫你背刺他,因為我們晉鄭都是周王姬姓的血脈後裔,是主人,楚國是外姓,是狗。
晉國當時負責接待的是晉國趙氏宗族趙武,也就是《趙氏孤兒》的原型,他聽了鄭國使者的話,當場就迴複了一首《小雅·常棣》,
這是一首歌頌兄弟感情的詩,也側麵迴應了鄭國的態度,兩個國家的外交,沒有談起任何結盟話題,但是又都表達了各自的態度,這就是《詩經》在春秋戰國時的作用之一,
這就是我們華夏人說話委婉,卻話裏有話的習慣來源之一,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因為我們老祖宗就喜歡當謎語人,所以這種文化基因流傳了下來。
同時就像我們現在學習英語一樣,99%的人這輩子都不會出國,也用不上英語,但是依舊要為了高考去學習,並不是因為英語有多重要,或者多先進,
而是有些人希望用這種行正思路,告訴所有夏國後人,這個世界上除了華夏,還有其他國家,而且這些所謂的發達國家,製定了幾乎所有現代社會的規則與定義,
如果你不去學習外語,你就不了解這些規則和定義,那假如有一天麵對外地來犯或者糾紛的時候,就失去了話語權。
因為我們夏國不可能是孤立的個體,文化和利益的爭奪與糾紛必不可免,而我們之所以要努力學習,了解外語,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將製定標準和規則的權利搶奪迴來,師夷長技以製夷是麵對危機的唯一策略,打破這種特權壟斷,
文言的推廣也是如此,如果堅持認定以古為尊,以先為準,那文明的傳承就是一個偽概念,我們不是在繼承,而是變成複古。
你是學文學的,韓愈的古文運動你肯定了解,你現在所強調的一切,就是皇甫湜、孫樵等的趨怪走奇,固步自封。”
王世風的語氣帶著笑意,但是言辭卻尤為冷漠,即便觀眾聽不懂,也能夠感覺到其中的犀利。
但是羅思堯自然能夠聽懂王世風的意思。
所謂的古文運動,就是唐朝時期,由大文豪韓愈掀起的一次推翻‘高考試卷’的重要活動,也是對於華夏文學重要的裏程碑式轉折,其中涉及到兩個重要的漢語文體。
駢文和古文。
所謂古文,也就是現在的文言文,是指先秦時期的辭賦,經傳體,不講究對偶聲律,也不死扣格式韻腳,就是實事求是的記載故事或者反應現實的散文。
而駢文,則是一種從漢末魏晉到初唐時期,突然興盛起來的一種嚴格講究儷句對偶,嚴格遵守對仗,工整和聲律韻腳的文體,
但是這種文體極大提高了寫作難度,對作者的文學素養極高,而且寫出來的東西,也是為了押韻對仗,無所不用其極的華而不實,
這種文體的出現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的社會環境,以及權貴文人階層的孤芳自賞,圈地自萌有著緊密關聯,也是世家門閥再次壟斷集權的一種方式。
而到唐朝,世家門閥的文人們,依舊推崇這種能夠體現自身階級優越性的雞肋文章,駢文甚至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出現,
這讓文賦失去了最原始本質的功能,記錄和反映現實,變成了一種炫技和提高門檻的手段。
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登峰造極的駢文,通過這篇文章,也能看出駢文的難度和門檻有多高,這東西就像是車一樣。
誰都知道法拉利、賓利、勞斯萊斯好,但是這種東西,你生下來有就有,沒有的話這輩子就沒有了。
但是作為一個代步工具,如果隻允許生產這類豪車,那麽世界上99.999%的人,都很難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福利。
那這項技術,就永遠是特權階級的專屬。
就是在這種曆史環境下,經曆了盛唐初期的沉澱後,麵對由盛轉衰的國力以及日益激增的內部矛盾,以韓愈為首的文人團體,正式發起了古文運動,因為他們深知文化是國力的根本,如果不改製,繼續保持這種風氣,那大唐就會爛到根子裏了。
韓愈痛批駢文的華而不實與高門檻,提倡學子士人放棄格式規律,讓文章迴歸本質,宗旨就兩個字,明道。
別管你文賦辭藻多麽華麗,韻腳對仗多麽巧奪天工,隻要文章讓人看不懂,講不明白故事,說不清楚道理。
那就是垃圾!
也正是在這種強硬以及普世的立場下,韓愈的古文運動一直倍受推崇,他也因此被後人讚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或許論文章,論詩詞,韓愈不比歐陽修和蘇軾等人,但是如果沒有韓愈,也就不會有宋詞,更不會有後麵的元曲明小說。
也是因為這種立場,韓愈觸動了門閥世家的核心利益,在朝堂上浮浮沉沉,政敵無數。
王世風拿出古文運動當背書,羅思堯自然懂他的意圖。
羅思堯瞳孔微縮,沉吟片刻笑道“所以你是要做韓愈,”
“我做不成韓昌黎。”王世風搖搖頭。
羅思堯聽後微微頷首,暗道還算你小子有點兒自知之明,沒有大放厥詞。
而觀眾則覺得王世風太過謙虛,真是懂事兒的讓人心疼。
“但是我要做白居易。”王世風陡然話鋒一轉。
???
好家夥,還以為你是謙虛,沒想到你是因為看不上韓愈的水平,想做更牛批的白居易。
不愧是你啊,嘖嘖。
這是普通觀眾聽到的信息。
羅思堯則楞了一下,因為他聽到的信息量遠遠不止如此,隨即笑而不語,雖然沒有出言嘲諷,但是溢於言表。
他接受到的信息,王世風不是要做寫詩如魔的白居易,而是要做新樂府運動,將詩歌從權貴的玩物,變成黎民訴苦途徑的香山居士。
是要用黎民百姓都能看懂的文字,來針砭時弊的創作。
雖然覺得荒謬,但是也有幾分貼切。
因為白居易晚年掀起的新樂府運動,是僅次於古文運動的重要文化運動,是真正代表以詩救國的乖張行事,也可以說是曆史上第一位,用白話文體,真正站在黎民角度,寫蒼生俗事的文人。
《賣炭翁》就是典型的白描式新樂府詩歌,而且幾乎所有人上學都背誦過,且印象最深刻的古詩之一。
隻是當時沒有人覺得,這首詩,竟然算是古代白話詩。
不過王世風竟然想用自己的現代詩,對比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屬實是有些貽笑大方了。
“韓昌黎文以載道,是你們這些高屋建瓴的大文豪們要做的事情,我隻是希望未來華夏的文章不論階級,不論身份,隻要識文斷字即可通讀,不必明義,隻要能明事即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如果更貪心一點,我希望夏國未來人人習文,不必專精,略懂即可,看到霞光夕照時,能夠想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能想起我們來人間一趟,我們要看看太陽,
給戀人發短信傾訴思念時,能夠想起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也能想起,想飲一些酒,讓靈魂失重,好被風吹走,可一想到終將是你的路人,便覺得,淪為整個世界的路人,風雖大,都繞過我靈魂。
在人生低穀時,能夠想起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也能想起,家裏養的花自殺了,遺書寫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獨缺少陽光和愛。
知道一白遮百醜也知道繪事後素、知道挫折也叫衝波逆折、知道篳路藍縷可以替換艱苦奮鬥,知道毀家紓難也是舍小家為大家,
懂的流光一瞬,華表千年就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瞻顧遺跡,如在昨日是往事曆曆在目。”
王世風的聲音醇厚,語調舒緩,像是譜寫了一首長篇詩歌,讓所有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強烈的對比,文言與白話的碰撞,將漢字的多樣性和美感展露的淋漓盡致。
羅思堯麵無表情,品味著王世風這幾句的對比,不知道是不是心境有了變化,突然覺得白話詩似乎也有些可取之處。
隻要能押韻,即便你是在罵人,也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
如果能夠摻雜上一些文言詞匯,那就變成了高級的代名詞。
原因是,押韻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神經美學。
押韻算是一種高效的信息組塊,這種方法組塊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信息加工成小的整體,方便記憶。
詩歌句尾之間的押韻將內容和聲音關聯在一起,使人類能夠用聲音來記憶句子,減少了文字信息的陌生感,降低了認知難度,也減輕了短期記憶力的負麵反饋。
認知神經科學把大腦處理信息的難易程度稱為‘處理流暢性’,而押韻則正是提高處理流暢性的好方法。
同時也因為部分‘文化自卑’,大多數沒有接觸過文言的人,會潛意識的將文言或者生僻詞匯自動聯想到文化差異,進而產生聯想效應忽略文字或者語言信息中的邏輯缺陷,俗稱加濾鏡。
比如廣為流傳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聽人勸吃飽飯’、‘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等這類標準乍一聽就覺得短小精悍的押韻順口溜俗語。
基本上很多人隻要聽一遍,根本不需要刻意,就會牢記在心,同時也不會探究其中的道理邏輯,就下意識的當做‘真理’。
這就是神經美學給語言帶來的特殊效應。
而且這種效應從古到今都有,而且專門有一種特定稱唿,叫做謠讖。
比如曆史上幾乎所有著名的農民起義,都有這種順口溜樣式押韻的謠讖影子。
如秦末陳勝吳廣就是靠著一句‘大楚興,陳勝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忽悠了不少徭役和六國庶民。
東漢末年張角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元末韓山童的‘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明末李自成也是靠著一句‘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讓不少人誤以為這家夥是個好皇帝。
這類基本上就是專門為文化水平不高的大眾民眾創造出來的口號。
更高級一些給讀書人看的,則是類似三國時期‘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種拆字謠,其中暗諷董卓禍國殃民,最後引得長安動蕩,民怨四起最後才讓呂布敢殺董卓。
隋末的《無向遼東浪死歌》、
唐朝甘露之變的‘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即休矣。’
靖難之變時關於朱棣的‘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這類都是涉及重要正治事件的隱喻或預熱的押韻口號,就是利用了押韻和直白的短句,煽動人的情緒。
王世風最後補充的這句關於‘勸酒’的感慨,也是類似的套路。
在普通觀眾眼中,那就是有才思敏捷,大智慧。
但是在對文言稍有研究的人耳中,就和順口溜相差不太多。
至少羅思堯聽後就是這麽覺得的。
尤其是聽到觀眾們的掌聲和稱讚後,他心中越發的迷茫。
就這?也行?
羅思堯微微皺眉,剛又準備吐槽這段似白非文的東西有辱斯文,但是話到嘴邊卻變成了
“如此便可?”
可能是被王世風的‘上綱上線’給整怕了,羅思堯已經沒有了太多這鋒相對的氣魄,反而有些探討意味的心態。
因為他忽然發現,自己對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麽了解,現在夏國的年輕人所接受的教育,似乎也沒有想象中那麽聰明。
不然怎麽會被王世風這種花架子忽悠的此起彼伏呢?
而麵對羅思堯的真誠發問,王世風也有些訝異的微微挑眉,原本準備好的腹稿也用不上了,轉而笑道“如此便可。”
羅思堯點點頭“或許是我以前想的太多了。”
“羅教授現在能夠想開,不也是一件好事兒?”王世風輕笑道
“其實你一直強調的古典美,傳統雅並沒錯,因為不管是辭賦,古詩,還是章迴體小說,都是我們華夏文明不可多得的瑰寶,
但是你忽略了一些事情,就是文言的出現,就是作為書麵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封建特權階級才能夠享受到的東西,例如我們現在熟知的《詩經》,在春秋戰國時期,並不隻是一種反應各國國情民俗的記錄詩歌,更是諸侯國之間的外交辭令。
孔子為什麽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就是因為,當時諸侯外交很多東西不能放在明麵上來說,比如當年晉楚爭霸,被夾在中間的鄭國就左右搖擺,不是它當牆頭草,是因為它的國力太弱,在兩個大國夾縫間生存不易。
所以楚強則依楚,晉強則附晉,但是鄭國在血緣上更親近晉國,所以在外交的時候,鄭國外交官會對晉國君主念詩,就是《召南·野有死麕》,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不過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鄭國和晉國表態,咱們兩個是一家,以後打仗我幫你背刺他,因為我們晉鄭都是周王姬姓的血脈後裔,是主人,楚國是外姓,是狗。
晉國當時負責接待的是晉國趙氏宗族趙武,也就是《趙氏孤兒》的原型,他聽了鄭國使者的話,當場就迴複了一首《小雅·常棣》,
這是一首歌頌兄弟感情的詩,也側麵迴應了鄭國的態度,兩個國家的外交,沒有談起任何結盟話題,但是又都表達了各自的態度,這就是《詩經》在春秋戰國時的作用之一,
這就是我們華夏人說話委婉,卻話裏有話的習慣來源之一,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因為我們老祖宗就喜歡當謎語人,所以這種文化基因流傳了下來。
同時就像我們現在學習英語一樣,99%的人這輩子都不會出國,也用不上英語,但是依舊要為了高考去學習,並不是因為英語有多重要,或者多先進,
而是有些人希望用這種行正思路,告訴所有夏國後人,這個世界上除了華夏,還有其他國家,而且這些所謂的發達國家,製定了幾乎所有現代社會的規則與定義,
如果你不去學習外語,你就不了解這些規則和定義,那假如有一天麵對外地來犯或者糾紛的時候,就失去了話語權。
因為我們夏國不可能是孤立的個體,文化和利益的爭奪與糾紛必不可免,而我們之所以要努力學習,了解外語,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將製定標準和規則的權利搶奪迴來,師夷長技以製夷是麵對危機的唯一策略,打破這種特權壟斷,
文言的推廣也是如此,如果堅持認定以古為尊,以先為準,那文明的傳承就是一個偽概念,我們不是在繼承,而是變成複古。
你是學文學的,韓愈的古文運動你肯定了解,你現在所強調的一切,就是皇甫湜、孫樵等的趨怪走奇,固步自封。”
王世風的語氣帶著笑意,但是言辭卻尤為冷漠,即便觀眾聽不懂,也能夠感覺到其中的犀利。
但是羅思堯自然能夠聽懂王世風的意思。
所謂的古文運動,就是唐朝時期,由大文豪韓愈掀起的一次推翻‘高考試卷’的重要活動,也是對於華夏文學重要的裏程碑式轉折,其中涉及到兩個重要的漢語文體。
駢文和古文。
所謂古文,也就是現在的文言文,是指先秦時期的辭賦,經傳體,不講究對偶聲律,也不死扣格式韻腳,就是實事求是的記載故事或者反應現實的散文。
而駢文,則是一種從漢末魏晉到初唐時期,突然興盛起來的一種嚴格講究儷句對偶,嚴格遵守對仗,工整和聲律韻腳的文體,
但是這種文體極大提高了寫作難度,對作者的文學素養極高,而且寫出來的東西,也是為了押韻對仗,無所不用其極的華而不實,
這種文體的出現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的社會環境,以及權貴文人階層的孤芳自賞,圈地自萌有著緊密關聯,也是世家門閥再次壟斷集權的一種方式。
而到唐朝,世家門閥的文人們,依舊推崇這種能夠體現自身階級優越性的雞肋文章,駢文甚至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出現,
這讓文賦失去了最原始本質的功能,記錄和反映現實,變成了一種炫技和提高門檻的手段。
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一篇登峰造極的駢文,通過這篇文章,也能看出駢文的難度和門檻有多高,這東西就像是車一樣。
誰都知道法拉利、賓利、勞斯萊斯好,但是這種東西,你生下來有就有,沒有的話這輩子就沒有了。
但是作為一個代步工具,如果隻允許生產這類豪車,那麽世界上99.999%的人,都很難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福利。
那這項技術,就永遠是特權階級的專屬。
就是在這種曆史環境下,經曆了盛唐初期的沉澱後,麵對由盛轉衰的國力以及日益激增的內部矛盾,以韓愈為首的文人團體,正式發起了古文運動,因為他們深知文化是國力的根本,如果不改製,繼續保持這種風氣,那大唐就會爛到根子裏了。
韓愈痛批駢文的華而不實與高門檻,提倡學子士人放棄格式規律,讓文章迴歸本質,宗旨就兩個字,明道。
別管你文賦辭藻多麽華麗,韻腳對仗多麽巧奪天工,隻要文章讓人看不懂,講不明白故事,說不清楚道理。
那就是垃圾!
也正是在這種強硬以及普世的立場下,韓愈的古文運動一直倍受推崇,他也因此被後人讚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或許論文章,論詩詞,韓愈不比歐陽修和蘇軾等人,但是如果沒有韓愈,也就不會有宋詞,更不會有後麵的元曲明小說。
也是因為這種立場,韓愈觸動了門閥世家的核心利益,在朝堂上浮浮沉沉,政敵無數。
王世風拿出古文運動當背書,羅思堯自然懂他的意圖。
羅思堯瞳孔微縮,沉吟片刻笑道“所以你是要做韓愈,”
“我做不成韓昌黎。”王世風搖搖頭。
羅思堯聽後微微頷首,暗道還算你小子有點兒自知之明,沒有大放厥詞。
而觀眾則覺得王世風太過謙虛,真是懂事兒的讓人心疼。
“但是我要做白居易。”王世風陡然話鋒一轉。
???
好家夥,還以為你是謙虛,沒想到你是因為看不上韓愈的水平,想做更牛批的白居易。
不愧是你啊,嘖嘖。
這是普通觀眾聽到的信息。
羅思堯則楞了一下,因為他聽到的信息量遠遠不止如此,隨即笑而不語,雖然沒有出言嘲諷,但是溢於言表。
他接受到的信息,王世風不是要做寫詩如魔的白居易,而是要做新樂府運動,將詩歌從權貴的玩物,變成黎民訴苦途徑的香山居士。
是要用黎民百姓都能看懂的文字,來針砭時弊的創作。
雖然覺得荒謬,但是也有幾分貼切。
因為白居易晚年掀起的新樂府運動,是僅次於古文運動的重要文化運動,是真正代表以詩救國的乖張行事,也可以說是曆史上第一位,用白話文體,真正站在黎民角度,寫蒼生俗事的文人。
《賣炭翁》就是典型的白描式新樂府詩歌,而且幾乎所有人上學都背誦過,且印象最深刻的古詩之一。
隻是當時沒有人覺得,這首詩,竟然算是古代白話詩。
不過王世風竟然想用自己的現代詩,對比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屬實是有些貽笑大方了。
“韓昌黎文以載道,是你們這些高屋建瓴的大文豪們要做的事情,我隻是希望未來華夏的文章不論階級,不論身份,隻要識文斷字即可通讀,不必明義,隻要能明事即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如果更貪心一點,我希望夏國未來人人習文,不必專精,略懂即可,看到霞光夕照時,能夠想起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能想起我們來人間一趟,我們要看看太陽,
給戀人發短信傾訴思念時,能夠想起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也能想起,想飲一些酒,讓靈魂失重,好被風吹走,可一想到終將是你的路人,便覺得,淪為整個世界的路人,風雖大,都繞過我靈魂。
在人生低穀時,能夠想起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也能想起,家裏養的花自殺了,遺書寫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獨缺少陽光和愛。
知道一白遮百醜也知道繪事後素、知道挫折也叫衝波逆折、知道篳路藍縷可以替換艱苦奮鬥,知道毀家紓難也是舍小家為大家,
懂的流光一瞬,華表千年就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瞻顧遺跡,如在昨日是往事曆曆在目。”
王世風的聲音醇厚,語調舒緩,像是譜寫了一首長篇詩歌,讓所有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強烈的對比,文言與白話的碰撞,將漢字的多樣性和美感展露的淋漓盡致。
羅思堯麵無表情,品味著王世風這幾句的對比,不知道是不是心境有了變化,突然覺得白話詩似乎也有些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