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不,他絕對沒有離開
隋唐:訂婚李秀寧,開局大雪龍騎 作者:清風明月夜123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員外如今已經成為了他心中的一塊石頭。
總是懸浮著,感覺不解決這個絆腳石,他心中就始終不安。
從事情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小半年的時間了,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
這讓他很是不高興。
再加上如今這李員外的身份也不簡單,漕運的事情還沒有結束,若是李員外出了什麽事情。
一環套一環,他們崔氏,可就要倒黴了。
“王釗,李員外那邊還是沒有消息?”
崔晉有些不耐煩的問道。
他已經不知道這句話問了多少遍了。
王釗露出一個尷尬的笑容:
“崔兄,我已經派人都差點將東武城縣翻了個天,確實是沒有找到。”
劉利也是苦笑一聲:
“崔兄,會不會是咱們想多了,說不定李員外,就是走了。”
瞧見崔晉不說話,劉利繼續說道:
“這個李員外,上了公文不錯,但是還沒有到皇宮就被攔截下來,剛好漕運一事發生。”
“他那個親戚就在戶部,一起被打入了大牢。”
“這麽長時間了,李員外聯係不到自己的親戚,也該明白了。”
王釗也是補充道:
“是啊,何況他還是個生意人,腦子轉得快,知道自己惹不起崔氏,要是還不走,說不定自己的命還要丟在這裏。”
“咱們整日整夜的尋找,他再怎麽躲,也該找到了,現在很有可能,他早就已經離開了東武城縣。”
“再說了,長安城那邊,有我們王家的人守著,他也進不去長安,就更不要說是麵聖了。”
劉利甚至覺得,如今陛下生病,還真是一件好事,他繼續分析道:
“他就算是成功到了長安,如今陛下誰也不見,連朝中大臣都見不到,他更不要說是告禦狀了。”
“對於咱們來說,這就是個機會啊!”
崔晉很顯然也是被這番說辭給打動了。
他甚至很願意相信,這就是事實。
不知道多少次,連他自己都這樣想過。
但是他知道,李員外沒有走,也不會走。
崔晉是個紈絝子弟不錯,不過也隻是喜歡美人,他的腦子非常聰明。
這也是為什麽崔融會和他合作,而不是和他的父親崔縣解。
崔晉從小表現出的聰慧就被崔融看中。
他就想著,讓崔晉呆在東武城縣,他在朝中。
兩人一裏一外,對於崔氏的發展才有更多的好處。
崔氏對此沒有任何異議。
這也是為什麽,崔氏如此包容崔晉的原因。
連同漕運一事的具體行動全部都是崔晉一人策劃。
也隻有他有這個能力。
“不,他絕對沒走,一定還在東武城縣,隻是我們還沒有找到。”
崔晉搖搖頭,非常篤定。
王釗和劉利對視一眼,他們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無奈。
這件事他們也不知道說了多少遍了,但每次,也不知道是為什麽,崔晉就是不相信。
他們對此也非常困擾。
不明白為什麽崔晉就這麽的篤定。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件事崔晉和崔融也說過,最後得到的迴複和他想的一樣。
李員外是不可能走的。
從李員外的女兒被他殺害之後,李員外表現出的冷靜讓他感到非常意外。
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對手了。
當然,他有時也會後悔。
不是後悔做出了這件事,而是自己不應該在漕運的緊要關頭上做這件事。
若是再關上個一段時間就好了。
李員外也不敢肯定自己的女兒在自己的府上,也不會知道她是生是死。
自己也會安全一些。
讓他更加後悔的是,事發之後,他沒有第一時間殺了李員外,以絕後患。
以前的那種追獵的感覺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
他就是喜歡看到家屬們很是著急,但又沒有任何辦法的樣子。
最後隻能屈服。
導致現在,他想要動手,卻又找不到人。
“這段時間多派點人,關注一下東武城縣來往的陌生麵孔。”
崔晉最後還是決定先完成第一件事再說。
他心中其實也知道,王釗和劉利兩人也隻是自己的附庸,並不是對他死心塌地。
所以辦起事來,也不會全力以赴。
他將這件較為簡單的事交給他們去做,自己則是著重於對付李員外。
冥冥之中,他有一種直覺,李員外,要開始主動出擊了!
……
王釗和劉利接下了崔晉的吩咐,帶著各自府上的侍衛在街上遊走。
“你說崔兄是不是著魔了,這個李員外就是個做生意的,他親戚不過也就是個戶部郎中。”m.23sk.
“真不知道有什麽好怕的,現在戶部又出了問題,六品以上官員全部壓入大理寺審問。”
“他叔父就是大理寺卿,這人根本就出不來,陛下還病了,這不就是多此一舉嘛?”
王釗發著牢騷,他這幾天剛納了小妾,還等著迴家疼愛呢。
沒事跑到街上來巡邏,他們又是府衙的官吏。
劉利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咱們也是靠著他才能像今天這般如魚得水,他說什麽照做就是了。”
“再有,這件事你以為和之前一樣都是小數目嗎?我可聽說了,銀兩丟失了整整五十萬兩呢!”
聽到這個數目,王釗有些驚訝,不過也僅此而已,不滿道:
“不就是五十萬兩嗎,快要被發現的時候,把錢補上不就行了,別說是崔氏了,就是咱們兩家都能拿出這麽多來。”
劉利看了一眼王釗,心中暗暗搖頭,這哪裏是錢的事情,這可是和士族的生存息息相關啊!
對於王釗,劉利也能理解,這家夥從小就沒有出去見過世麵,這也就是在冀州,在清河。
他們兩個分支,若是換了別的地方,五十萬雖然也能拿得出來,但也絕不會這麽輕鬆。
徐茂公若是此時在場,聽到這兩個黃口小兒的滿嘴胡言,估計要氣的七竅生煙。
縱觀整個大隋,黎明百姓中,大多數都是為了那一鬥米折腰。
在往上,就是正常的生意人,家產也不過幾百兩。
比較賺錢的行當,千兩也就到頭。
剩下的,基本上也都是和士族掛鉤。
像是李員外,若不是本就出身是士族。
家中有人入朝為官,怕是生意也做不得這麽大。
總是懸浮著,感覺不解決這個絆腳石,他心中就始終不安。
從事情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小半年的時間了,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
這讓他很是不高興。
再加上如今這李員外的身份也不簡單,漕運的事情還沒有結束,若是李員外出了什麽事情。
一環套一環,他們崔氏,可就要倒黴了。
“王釗,李員外那邊還是沒有消息?”
崔晉有些不耐煩的問道。
他已經不知道這句話問了多少遍了。
王釗露出一個尷尬的笑容:
“崔兄,我已經派人都差點將東武城縣翻了個天,確實是沒有找到。”
劉利也是苦笑一聲:
“崔兄,會不會是咱們想多了,說不定李員外,就是走了。”
瞧見崔晉不說話,劉利繼續說道:
“這個李員外,上了公文不錯,但是還沒有到皇宮就被攔截下來,剛好漕運一事發生。”
“他那個親戚就在戶部,一起被打入了大牢。”
“這麽長時間了,李員外聯係不到自己的親戚,也該明白了。”
王釗也是補充道:
“是啊,何況他還是個生意人,腦子轉得快,知道自己惹不起崔氏,要是還不走,說不定自己的命還要丟在這裏。”
“咱們整日整夜的尋找,他再怎麽躲,也該找到了,現在很有可能,他早就已經離開了東武城縣。”
“再說了,長安城那邊,有我們王家的人守著,他也進不去長安,就更不要說是麵聖了。”
劉利甚至覺得,如今陛下生病,還真是一件好事,他繼續分析道:
“他就算是成功到了長安,如今陛下誰也不見,連朝中大臣都見不到,他更不要說是告禦狀了。”
“對於咱們來說,這就是個機會啊!”
崔晉很顯然也是被這番說辭給打動了。
他甚至很願意相信,這就是事實。
不知道多少次,連他自己都這樣想過。
但是他知道,李員外沒有走,也不會走。
崔晉是個紈絝子弟不錯,不過也隻是喜歡美人,他的腦子非常聰明。
這也是為什麽崔融會和他合作,而不是和他的父親崔縣解。
崔晉從小表現出的聰慧就被崔融看中。
他就想著,讓崔晉呆在東武城縣,他在朝中。
兩人一裏一外,對於崔氏的發展才有更多的好處。
崔氏對此沒有任何異議。
這也是為什麽,崔氏如此包容崔晉的原因。
連同漕運一事的具體行動全部都是崔晉一人策劃。
也隻有他有這個能力。
“不,他絕對沒走,一定還在東武城縣,隻是我們還沒有找到。”
崔晉搖搖頭,非常篤定。
王釗和劉利對視一眼,他們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無奈。
這件事他們也不知道說了多少遍了,但每次,也不知道是為什麽,崔晉就是不相信。
他們對此也非常困擾。
不明白為什麽崔晉就這麽的篤定。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件事崔晉和崔融也說過,最後得到的迴複和他想的一樣。
李員外是不可能走的。
從李員外的女兒被他殺害之後,李員外表現出的冷靜讓他感到非常意外。
他知道,自己遇到了對手了。
當然,他有時也會後悔。
不是後悔做出了這件事,而是自己不應該在漕運的緊要關頭上做這件事。
若是再關上個一段時間就好了。
李員外也不敢肯定自己的女兒在自己的府上,也不會知道她是生是死。
自己也會安全一些。
讓他更加後悔的是,事發之後,他沒有第一時間殺了李員外,以絕後患。
以前的那種追獵的感覺讓他養成了這種習慣。
他就是喜歡看到家屬們很是著急,但又沒有任何辦法的樣子。
最後隻能屈服。
導致現在,他想要動手,卻又找不到人。
“這段時間多派點人,關注一下東武城縣來往的陌生麵孔。”
崔晉最後還是決定先完成第一件事再說。
他心中其實也知道,王釗和劉利兩人也隻是自己的附庸,並不是對他死心塌地。
所以辦起事來,也不會全力以赴。
他將這件較為簡單的事交給他們去做,自己則是著重於對付李員外。
冥冥之中,他有一種直覺,李員外,要開始主動出擊了!
……
王釗和劉利接下了崔晉的吩咐,帶著各自府上的侍衛在街上遊走。
“你說崔兄是不是著魔了,這個李員外就是個做生意的,他親戚不過也就是個戶部郎中。”m.23sk.
“真不知道有什麽好怕的,現在戶部又出了問題,六品以上官員全部壓入大理寺審問。”
“他叔父就是大理寺卿,這人根本就出不來,陛下還病了,這不就是多此一舉嘛?”
王釗發著牢騷,他這幾天剛納了小妾,還等著迴家疼愛呢。
沒事跑到街上來巡邏,他們又是府衙的官吏。
劉利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咱們也是靠著他才能像今天這般如魚得水,他說什麽照做就是了。”
“再有,這件事你以為和之前一樣都是小數目嗎?我可聽說了,銀兩丟失了整整五十萬兩呢!”
聽到這個數目,王釗有些驚訝,不過也僅此而已,不滿道:
“不就是五十萬兩嗎,快要被發現的時候,把錢補上不就行了,別說是崔氏了,就是咱們兩家都能拿出這麽多來。”
劉利看了一眼王釗,心中暗暗搖頭,這哪裏是錢的事情,這可是和士族的生存息息相關啊!
對於王釗,劉利也能理解,這家夥從小就沒有出去見過世麵,這也就是在冀州,在清河。
他們兩個分支,若是換了別的地方,五十萬雖然也能拿得出來,但也絕不會這麽輕鬆。
徐茂公若是此時在場,聽到這兩個黃口小兒的滿嘴胡言,估計要氣的七竅生煙。
縱觀整個大隋,黎明百姓中,大多數都是為了那一鬥米折腰。
在往上,就是正常的生意人,家產也不過幾百兩。
比較賺錢的行當,千兩也就到頭。
剩下的,基本上也都是和士族掛鉤。
像是李員外,若不是本就出身是士族。
家中有人入朝為官,怕是生意也做不得這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