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20日,中華軍前鋒部隊進抵各自指定作戰位置外圍。
此時,中華軍西伯利亞方向和中亞方麵之間相距850公裏,如果用一直線將兩個攻擊群連接起來的話,那麽該直線的中心距離後方約800公裏,也就是說,中華軍的攻擊區域近似於一個800公裏的等邊三角形,而蘇軍西伯利亞方麵軍主力正處在這個巨大的三角形之間。
中華軍總參謀部抓住機會於8月21日簽發了第35號指令,命令中華軍殲滅蘇聯西伯利亞方麵軍所屬各集團軍進而將整個蘇聯西伯利亞方向各方麵軍。
蘇聯西伯利亞方麵軍指揮官為伊萬-丹尼洛維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元帥,下轄部隊如下。
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指揮官瓦西裏-季莫費耶維奇-沃利斯基坦克兵上將。
紅旗第1集團軍,指揮官阿法納西-帕夫蘭季耶維奇-別洛鮑羅多夫上將。
近衛第7集團軍,指揮官米哈伊爾-斯捷潘諾維奇-舒米洛夫上將。
近衛第8集團軍,指揮官瓦西裏-伊萬諾維奇-崔可夫上將。
第5集團軍,指揮官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上將。
第25集團軍,指揮官伊萬-米哈伊洛維奇-奇斯佳科夫上將。
第35集團軍,指揮官尼卡諾爾-德米特裏耶維奇-紮赫瓦塔耶夫中將。
第57集團軍,指揮官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沙羅欣上將。
第65集團軍,指揮官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上將。
機械化第10軍,指揮官瓦西裏-彼得羅維奇-瓦西裏耶夫坦克兵中將。
空軍第9集團軍,指揮官伊萬-米哈伊洛維奇-索科洛夫空軍上將。
8月25日,張救國中將的攻擊集群率先向西,向蘇聯的百萬大軍的正麵直衝下去,強大的裝甲部隊掀起了漫天征塵,如烈火疾風一般橫掃西伯利亞大平原。
而蘇軍最高統帥部對中華軍的戰略目標判斷失誤,還以為他是要包圍蘇聯西伯利亞方麵軍,不會全力進攻新西伯利亞。
麵對這一地區一百多萬蘇軍並殲滅,這本來就不合一般邏輯,蘇軍高層對此未能理解,這也是很難怪的,這卻正好給了中華軍更多的時間一力進攻。
一直到8月底,蘇軍才如夢初醒。從車裏雅賓斯克和葉卡捷琳堡出發的蘇軍的三個強大的集團軍--近衛第13,22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0集團軍,拚命向鄂木斯克到彼得羅夫斯克之間的中華軍部隊發起強攻。(..tw好看的小說)
指揮官葉廖緬科元帥曾滿懷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證,說他能突破中華軍的陣地並會和西伯利亞軍區的蘇軍。
可是他以10個步兵師和若幹坦克對中華軍防守部隊進行的反突擊並未能奏效,中華軍受了他這一掌,手中的玄鐵重劍--空中重型轟炸機和攻擊機卻毫發不停地繼續向他刺去。
與此同時,中華軍中亞方向的空中力量也加入形成鉗形空中攻勢。
至此,中華軍要圍殲整個西伯利亞地區蘇軍的意圖已暴露無遺。在這種極端不利的形勢下,蘇軍應主動突圍,以免被殲滅。
然而斯大林卻仍然頑固不化,命令西伯利亞方麵軍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不但原有守軍不得撤離,還將大批部隊從各地調到戰地,送入中華軍空軍的虎口。
9月1,2兩日,蘭黎明上將在總參謀部安排聯合作戰計劃的各項細節。這項作戰計劃的目標是奪取新西伯利亞,殲滅整個西伯利亞方向之敵。
張救國中將的裝甲集群將從西伯利亞方向繼續向西挺進,直逼新西伯利亞,而錢文中將的裝甲集群將從向南和西運動,掩護張救國中將部隊的右翼。
中亞方向的張勇中將的部隊將把蘇軍部隊牽製在鄂畢河的下遊,在河對岸的鄂畢河畔卡緬附近占領一個橋頭堡。
齊文強中將的裝甲集群將向西,防守蘇聯車裏雅賓斯克和葉卡捷琳堡的援軍。
這些裝甲攻勢將把他們西麵大約十個蘇聯集團軍切斷在鄂畢河大河曲一帶地域。
與此同時,中華軍空軍由大本營調派的第四飛行集群全部將參加這次行動。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大的合圍的計劃。
外線是裝甲集群防守援軍,內線則是以裝甲集群實施有限進攻,空軍則是解決所有戰役和戰術問題的關鍵。
至9月9日,中華軍按計劃已取得很好的進展。
錢文中將的第3裝甲旅沿著鄂畢河的支流占領新阿爾泰斯克,張勇中將的部隊準備北上在新西伯利亞以南約300公裏處的蘇軍後方與錢文中將的部隊會合會合。
10日,張勇中將攻克了軍事要地斯拉夫哥羅德。
11日,蘇軍遠東總司令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覺察到處境危險,向斯大林請求東撤,卻遭到拒絕。
12日,張勇中將從鄂畢河的登陸場向鄂畢河畔卡緬方向發起進攻,蘇軍近衛第7集團軍米哈伊爾-斯捷潘諾維奇-舒米洛夫上將冒著上軍事法庭的危險,自行命令全線撤退,但這個命令很快就被最高統帥部取消了。
13日,斯大林嚴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後撤,命令蘇軍不但要守住新西伯利亞,還要對中華軍裝甲集群實施反突擊。
他認為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怯戰,解除了他的職務,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
鐵木辛哥元帥上任後,由於無法到達新西伯利亞,隻好在葉卡捷琳堡研究地圖,他也認為隻有撤退才能避免被殲。
他派他的參謀長赴莫斯科求見斯大林,這次斯大林根本沒露麵,而隻讓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轉達他的指示--守住新西伯利亞及周圍地區。
14日,中華軍展開了包圍蘇軍的最後進攻,第3裝甲旅由東麵猛攻鄂畢河畔卡緬,而第17裝甲旅由南強攻鄂畢河卡緬,兩支部隊相距40公裏。
15日,坦克車身上漆有各自裝甲旅標誌的兩支部隊終於在新西伯利亞以南310公裏的地方-鄂畢河卡緬會師了。
兩支南北對進的中華軍裝甲精銳部隊完成了一個方向的合圍,新西伯利亞南方及周圍地域的蘇軍重兵集團被中華軍所團團包圍。
此時,中華軍西伯利亞方向和中亞方麵之間相距850公裏,如果用一直線將兩個攻擊群連接起來的話,那麽該直線的中心距離後方約800公裏,也就是說,中華軍的攻擊區域近似於一個800公裏的等邊三角形,而蘇軍西伯利亞方麵軍主力正處在這個巨大的三角形之間。
中華軍總參謀部抓住機會於8月21日簽發了第35號指令,命令中華軍殲滅蘇聯西伯利亞方麵軍所屬各集團軍進而將整個蘇聯西伯利亞方向各方麵軍。
蘇聯西伯利亞方麵軍指揮官為伊萬-丹尼洛維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元帥,下轄部隊如下。
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指揮官瓦西裏-季莫費耶維奇-沃利斯基坦克兵上將。
紅旗第1集團軍,指揮官阿法納西-帕夫蘭季耶維奇-別洛鮑羅多夫上將。
近衛第7集團軍,指揮官米哈伊爾-斯捷潘諾維奇-舒米洛夫上將。
近衛第8集團軍,指揮官瓦西裏-伊萬諾維奇-崔可夫上將。
第5集團軍,指揮官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克雷洛夫上將。
第25集團軍,指揮官伊萬-米哈伊洛維奇-奇斯佳科夫上將。
第35集團軍,指揮官尼卡諾爾-德米特裏耶維奇-紮赫瓦塔耶夫中將。
第57集團軍,指揮官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沙羅欣上將。
第65集團軍,指揮官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上將。
機械化第10軍,指揮官瓦西裏-彼得羅維奇-瓦西裏耶夫坦克兵中將。
空軍第9集團軍,指揮官伊萬-米哈伊洛維奇-索科洛夫空軍上將。
8月25日,張救國中將的攻擊集群率先向西,向蘇聯的百萬大軍的正麵直衝下去,強大的裝甲部隊掀起了漫天征塵,如烈火疾風一般橫掃西伯利亞大平原。
而蘇軍最高統帥部對中華軍的戰略目標判斷失誤,還以為他是要包圍蘇聯西伯利亞方麵軍,不會全力進攻新西伯利亞。
麵對這一地區一百多萬蘇軍並殲滅,這本來就不合一般邏輯,蘇軍高層對此未能理解,這也是很難怪的,這卻正好給了中華軍更多的時間一力進攻。
一直到8月底,蘇軍才如夢初醒。從車裏雅賓斯克和葉卡捷琳堡出發的蘇軍的三個強大的集團軍--近衛第13,22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0集團軍,拚命向鄂木斯克到彼得羅夫斯克之間的中華軍部隊發起強攻。(..tw好看的小說)
指揮官葉廖緬科元帥曾滿懷信心地向斯大林保證,說他能突破中華軍的陣地並會和西伯利亞軍區的蘇軍。
可是他以10個步兵師和若幹坦克對中華軍防守部隊進行的反突擊並未能奏效,中華軍受了他這一掌,手中的玄鐵重劍--空中重型轟炸機和攻擊機卻毫發不停地繼續向他刺去。
與此同時,中華軍中亞方向的空中力量也加入形成鉗形空中攻勢。
至此,中華軍要圍殲整個西伯利亞地區蘇軍的意圖已暴露無遺。在這種極端不利的形勢下,蘇軍應主動突圍,以免被殲滅。
然而斯大林卻仍然頑固不化,命令西伯利亞方麵軍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不但原有守軍不得撤離,還將大批部隊從各地調到戰地,送入中華軍空軍的虎口。
9月1,2兩日,蘭黎明上將在總參謀部安排聯合作戰計劃的各項細節。這項作戰計劃的目標是奪取新西伯利亞,殲滅整個西伯利亞方向之敵。
張救國中將的裝甲集群將從西伯利亞方向繼續向西挺進,直逼新西伯利亞,而錢文中將的裝甲集群將從向南和西運動,掩護張救國中將部隊的右翼。
中亞方向的張勇中將的部隊將把蘇軍部隊牽製在鄂畢河的下遊,在河對岸的鄂畢河畔卡緬附近占領一個橋頭堡。
齊文強中將的裝甲集群將向西,防守蘇聯車裏雅賓斯克和葉卡捷琳堡的援軍。
這些裝甲攻勢將把他們西麵大約十個蘇聯集團軍切斷在鄂畢河大河曲一帶地域。
與此同時,中華軍空軍由大本營調派的第四飛行集群全部將參加這次行動。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大的合圍的計劃。
外線是裝甲集群防守援軍,內線則是以裝甲集群實施有限進攻,空軍則是解決所有戰役和戰術問題的關鍵。
至9月9日,中華軍按計劃已取得很好的進展。
錢文中將的第3裝甲旅沿著鄂畢河的支流占領新阿爾泰斯克,張勇中將的部隊準備北上在新西伯利亞以南約300公裏處的蘇軍後方與錢文中將的部隊會合會合。
10日,張勇中將攻克了軍事要地斯拉夫哥羅德。
11日,蘇軍遠東總司令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覺察到處境危險,向斯大林請求東撤,卻遭到拒絕。
12日,張勇中將從鄂畢河的登陸場向鄂畢河畔卡緬方向發起進攻,蘇軍近衛第7集團軍米哈伊爾-斯捷潘諾維奇-舒米洛夫上將冒著上軍事法庭的危險,自行命令全線撤退,但這個命令很快就被最高統帥部取消了。
13日,斯大林嚴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後撤,命令蘇軍不但要守住新西伯利亞,還要對中華軍裝甲集群實施反突擊。
他認為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怯戰,解除了他的職務,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
鐵木辛哥元帥上任後,由於無法到達新西伯利亞,隻好在葉卡捷琳堡研究地圖,他也認為隻有撤退才能避免被殲。
他派他的參謀長赴莫斯科求見斯大林,這次斯大林根本沒露麵,而隻讓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轉達他的指示--守住新西伯利亞及周圍地區。
14日,中華軍展開了包圍蘇軍的最後進攻,第3裝甲旅由東麵猛攻鄂畢河畔卡緬,而第17裝甲旅由南強攻鄂畢河卡緬,兩支部隊相距40公裏。
15日,坦克車身上漆有各自裝甲旅標誌的兩支部隊終於在新西伯利亞以南310公裏的地方-鄂畢河卡緬會師了。
兩支南北對進的中華軍裝甲精銳部隊完成了一個方向的合圍,新西伯利亞南方及周圍地域的蘇軍重兵集團被中華軍所團團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