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不顧坦克集團軍的抗議,9月份仍集中向的黎波裏和班加西輸送補給品,結果送過地中海的物資增加到77000噸,僅10月份略有減少,但補給量再也無法滿足隆美爾的全部需要,不過原因不是船舶在海上蒙受損失。


    9月份,船舶損失率降低到了7月的水平,10月份雖再次上升,但仍大大低於8月的數字,海上損失船舶的具體數字是:6月的13581噸,7月的11611噸,8月的45668噸,9月的15127噸,10月的32572噸。


    確切地說,隆美爾的困難是由於往返於非洲航線上的船舶噸數顯著地減少了,往返於非洲航線上的船舶噸數是:6月的135847噸,7月的274337噸,8月253005噸,9月205559噸,10月197201噸,而5月是393539噸。


    很難說這是因為真的缺船,還是因為意大利人不願損失更多的船隻,根據我們查到的確實數字,1940年6月意大利在地中海擁有1748941載重噸的船舶,至1942年底損失了1259061噸,但是,在此期間,又增加了582302噸德國的和德國繳獲的船隻,以及約300000噸新造的和修複的船隻等,所以,到1942年底仍然保有的總噸位應為約1362682噸,即意大利參戰時船舶噸位的百分之七十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遲至1942年10月中旬,卡巴耶羅還把意大利在這一年的損失說成是輕微的。[..tw超多好看小說]


    總之,隆美爾不相信船舶不足,而責備意大利人保存實力,隨著局勢的惡化,兩個盟國之間的爭吵日益加劇,但爭吵也毫無作用,當阿拉曼會戰開始時,隆美爾部隊的油料儲備量已降低到隻有3個基數,而不是他宣稱在非洲必須要有的30個基數,彈藥儲備量則降至8-10個基數,由於起自托布魯克的鐵路遭到水淹,運輸情況又一次被說成非常困難,事實上,1萬噸補給品仍留在托布魯克,無法向前線輸送。


    北非戰爭過去後,隆美爾痛心疾首地批評說,希特勒因妄想守住突尼斯而白白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資,如果這些兵力和物資給他隆美爾一部分,他就能多次地把英國人趕出埃及,此後,許多作者都讚成隆美爾這個意見。


    但是,這些作者忽略了一個事實,隆美爾的撤退和同盟國在西北非的登陸,使得軸心國在非洲的處境完全不同了。由於占領了比塞大和土倫,並奪得了法國商船隊,軸心國擁有的手段已能用隆美爾的坦克集團軍從未見過的速度向非洲增加援軍,但即使如此,軸心國在突尼斯也仍然未能維持多久。


    在利比亞作戰期間的教訓,看來很清楚。


    第一,北非港口的卸載能力低下,始終是造成隆美爾補給困難的原因之一,它不僅決定著可以維持的軍隊的最大數量,而且限製著運輸船隊的規模。從油料消耗數量以及所用艦船數量之多而言,護航這個辦法代價高得不堪設想。


    第二,人們對護航戰鬥的重要意義往往過分誇大了。在北非戰局過程中,中地中海的海空戰鬥從未起過決定性的作用,1941年11-12月也許是個例外,但就連這一時期,隆美爾的困難也主要是因為其非洲大陸上的交通線過於漫長和易遭襲擊,而不是因為海上的損失。


    根據能夠找到的最可靠的材料,從1940到1943年,在從意大利到利比亞的海上航運過程中損失的補給品僅為15%,人員8.5%,船舶8.4%。


    第三,對於北非戰局的結局,1942年夏天軸心國關於不占領馬耳他的決定所起的作用,遠遠比不上下麵這個事實,即:托布魯克港口太小,而且無可救藥地暴露在駐埃及英國空軍的攻擊火力之下。


    然而,與上述各點相比,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非洲大陸上的前送距離太大,這裏的前送距離,絕非德軍在歐洲,包括在俄國碰到的情況所能比擬,而用來實施前送的汽車卻又太少。


    不錯,1942年曾搞過若幹海上運輸,但收效甚微,因為英國空軍握有製空權,港口愈靠近前線,就愈易遭到空襲。


    從這些事實來看,林特侖關於隻有修築一條鐵路才能解決補給問題的意見是正確的,這本來就是英國人打算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意大利從未動員其力量來實現這一目的,而隆美爾也沒有耐心待其實現。


    常常有人認為,1942年夏秋隆美爾的敗北,是由於意大利沒有送來油料,或因為被擊沉的艦船中,碰巧極端重要的油船占了過大的比例,這種看法其實是沒有根據的,隻要細看一下1942年9月2日至10月23日被擊沉的艦船名單,就可發現,總共27艘艦船中,油船隻有兩艘。


    此外,隆美爾從7月至10月收到的油料平均數量,實際上比2月至6月那一平靜時期略為多些,具體數字是:2月至6月,每月22264噸,7月至10月,每月22442噸。


    這就表明,他的困難與其說是因為來自歐洲的補給品不足,不如說是在非洲大陸上運送油料的能力太低。這個看法還可用下麵的事實作為證據:在阿拉曼會戰期間,坦克集團軍非常有限的儲備品竟有三分之一還留在離前線數百英裏的班加西。


    最後,說希特勒對隆美爾支持不夠這種老生常談,也是與實際不符的。隆美爾得到的兵力,是在北非能夠保障得了的最大兵力,而且超出了這一限度,所以,遲至1942年8月底,他的情報官還估計坦克集團軍的坦克和重炮數量實際上多於英軍,為保障這支兵力而配備給隆美爾的汽車,較之同等規模、同等重要的任何其他德國軍團都多得無可比擬。


    如果說由於上述種種因素,關於確保坦克集團軍在非洲大陸上有一條可靠交通線的問題始終未得真正解決,那主要應歸咎於隆美爾自己,後來他終於認識到了這一點,但為時已經太晚。


    他說道:“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彈藥儲備,這是一支軍隊能夠堅持緊張戰鬥的第一個必要條件,事實上,在戰鬥開始之前,雙方的軍需官們就已經在打仗,並在決定著戰鬥結局了。


    沒有槍炮,最勇敢的士兵也無能為力,沒有充足的彈藥,則槍炮毫無用處,而在機動作戰中,沒有灌滿了油料的車輛隨行,無論槍炮或彈藥都起不了多大作用,保養修理工作也必須在數量和質量上同敵人相等。”


    由於德軍隻實現了部分摩托化,又無真正強大的汽車工業作後盾,由於政治形勢要求德軍拖帶著意大利部隊這種無用的累贅,加之利比亞港口容量太小,而陸上前送距離太大,所以,不管隆美爾在戰術上的成就如何出色,進軍中東的軸心國部隊的補給問題顯然是無法解決的。


    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最初定下的派一支部隊到北非防守局部地區的決心是正確的,而隆美爾再三違令,遠離基地,盲目進軍,則是完全錯誤的,他將永遠不能得到寬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紫色戰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泰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泰夢並收藏紫色戰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