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作者:黃柏山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知府到任後,不想將精力都耗費在這些權力鬥爭中,隻能盡量選擇退讓,為自己爭取盡量為百姓做實事的空間。
不管怎麽說,張知府才是一州最高行政長官,那些人也不敢做得太過分,所以這幾年來,雙方還算默契,一直保持相安無事的狀態。
張知府背著手看向門外,“一直放任那些人欺壓百姓,將所到之處鬧得烏煙瘴氣,是我等為官無能,怎可得過且過,繼續這麽放縱下去。”
郭通判發現自己無言以對,作為心中尚有理想、有抱負的官員,他們十分痛恨自己的這種無力。
可是人生在世,實在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他還是要勸。
“府尊,從懷安商行這些年的行事風格上,不難看出那位貴人的處世態度,就怕他不願摻合地方上的這些爭端。”
到時候,就算那些被打紈絝子弟背後的勢力,不敢與那京中貴人對上,也會將氣都撒到他們身上。
地方上的工作不好做,那些世代盤踞在當地的豪族大戶,隨便在一些事情上動些手腳,就能讓他們的一切心血都白費。
這次為了執行朝廷的政令,在全州境內張貼那份稅改方案,將稅改方案的內容傳達給鄉鎮村民知道,他們已經頂著巨大壓力。
那些對稅改方案持反對態度的豪族大戶沒有鬧起來,已經算是相當給麵子,同時也是他們這些年用盡心思經營的結果。
聽到同僚好友的話,張知府搖搖頭。
“這是我們的機會,若是那位貴人沒有露麵,意味著他還繼續保持超然事外的態度,既然他選擇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還當眾自曝身份來曆,可見他對此事,或者說是對他外甥的重視。”
既然重視,就不會繼續選擇置身事外,想來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威信,也為保護他的外甥,那位也不會輕輕揭過才對。
韓氏本就是陳陽城中首屈一指的世族大戶,傳承二三百年,世代都有人出仕。
在先帝朝時,雖曾因為卷入皇子爭儲中,有些傷筋動骨,可是人家舍得斷尾求生,所以韓氏一族的根本得以保全。
當今登基繼位後,對那些曾卷入皇子爭儲中的勢力,不僅沒有施加打壓,還多以懷柔為主。
這個態度讓韓氏一族鬆了口氣,隨著韓氏女嫁給康王當側妃,備受寵愛之餘,還生下康王長子,更讓韓氏重煥生機。
而康王對人丁興旺的韓氏一族的重用,也讓韓氏一族自覺底氣十足,有意重振韓氏一族的威望。
所以近幾年來,韓氏子弟在青山州的地界上,總是張揚跋扈的以康王嶽家自居,仿佛他們真成了皇親國戚。
卻沒料到,他們這次竟然直接招搖到正經的皇親國戚麵前。
何氏皇族開國兩百多年,稱得上是皇親國戚的家族難以計數,可是真正的皇親國戚,從來隻有可以得到坐在皇位上的那位承認的人。
而那懷安商行的東家,據說就是這麽一位真正的皇親國戚。
雖然仔細算起來,那位隻是當今聖上的遠房親戚,似乎還無官無職,卻是連京中王公大臣都不敢怠慢的貴人。
第二十一章
對何殊而言,被帶到官衙中過堂,絕對是個無比新奇的體驗。
消息靈通的府衙官吏們都知道這次起爭端的雙方都很有來曆,所以都不敢怠慢。
對待何殊等人的言行之間,處處透著客氣,對那些受傷的紈絝公子哥,則是噓寒問暖,表現得十分關心。
這些官吏不知道的是,他們表現得越殷勤小心,何殊的心情越不爽。
在她看來,這些官吏應該是國法秩序的代言人,他們目前都是違反規則秩序的人,對方縱然不該盛氣淩人,也該嚴厲對待才合適。
這讓何殊對這青山州的主政官員,難免感到有些失望。
在此之前,發現青山州府將稅改方案的宣傳工作做得非常細致。
還從陳陽城的那些小商販口中得知,府衙不僅對取消他們這些普通百姓的入城稅,還免征他們在城中出售小商品的交易稅。
這些舉措,都極大的鼓勵了城中經濟的發展與商品的流通,也讓何殊對這青山州的知府頗為欣賞。
而且她對青山州這位知府張長平,還有一些印象,因為當年是她親自決定要破格提拔對方。
所以她即便知道青山武院中的情況,也親眼看到高喊著‘我爹是同知’的紈絝少年們當街縱馬的惡行,也沒有遷怒到本地知府身上。
畢竟她很清楚,所有人都有力不能逮的時候,一個官員最能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多為治內百姓謀福,就是一個合格的官員。
可是看到這些府衙官吏的表現,何殊實在忍不住對自己之前的判斷感到懷疑。
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若這府衙上下的官吏都是這種趨炎附勢之輩,她又能對此地的最高官員抱有什麽希望?
張知府出來時,接到消息的韓府當家人與王同知等人緊隨其後,看到一群被打少年痛唿哀號的慘狀,一個個都忍不住皺起眉頭。
在這些人心中,陳陽城絕對是他們的地盤,就算是京城的貴人來此,也要給他們一些麵子才對。
結果他們竟然如此肆無忌憚的對他們的人下此狠手不還,還擺出不依不僥的架勢。
尤其是王同知,作為能在青山州內,與頂頭上司掰手腕的存在,雖為兒子的不爭氣感到惱恨,但是此刻看到兒子被人打得這麽慘,心痛的同時,也更憤怒。
“不管你們是什麽身份來曆,敢在陳陽城中尋釁滋事,對人下此狠手,今日這事都不能輕了!”
上來就直接不問青紅皂白的將他們定為過錯方?馮立冷哼道。
“敢問閣下是以什麽身份在此說話?這些人目無法紀,在鬧市縱馬逞兇,我們不過是為自保而已,就連打他們的工具,都是這些人自己的。”
韓家主的眼中閃過一抹冷意,站在他身旁的一名中年男人麵帶怒意的開口道。
“這不過是你們的一麵之詞,據老夫所知,他們不過是騎馬路過而已。”
此前還對著一群人點頭哈腰,畢恭畢敬,對受傷的紈絝子弟們噓寒問暖的捕頭卻在此時站出來,躬著腰笑容謙卑的說道。
“我能證明,江員外,我們府衙巡捕司的人,都曾親眼看到這些人縱馬疾馳,在城中主道上疾馳時,我們見慣不怪,就沒管。”
在捕頭身邊的一個捕快補充道,“誰知道他們後來竟然拐進那處集市,速度不減的揮著鞭子胡亂打人,毀壞集市上物品,所以我們才會趕去得這麽快。”
聽到這話,韓家主立刻目光銳利的看向張知府,王同知的臉上更是難掩怒意。
“林進誌,你知道你們在說什麽嗎?”
他怎麽也沒想到,這些往日對他畢恭畢敬,從沒被他放在眼裏的小人物,竟然在這種時候拆他的台。
被點名的捕頭點頭哈腰的躬身迴道,“知道,同知大人請放心,小的在這件事情上絕無虛言,絕對不會讓王公子等人蒙受冤屈。”
在場其他捕快也都紛紛點頭附和,那裝傻充弄的本事,如他們平日裏表現出的諂媚恭順一樣爐火純青。
王同知迅速意識到巡捕司的這些人會是這種反應的原因,所以他將目光投向一直不曾出聲的張知府身上。
“張大人,這是你的意思?”
張知府的笑容依舊溫和,語氣也是一如既往的客氣。
“怎麽會?本府剛在後麵接待諸位,還沒問清楚這其中的前後因果,就來了這裏,本府此刻正覺滿心疑惑,怎能輕易表態?”
不得不說,這位張知府裝傻充愣的本事,與巡捕司的那些人真是如出一轍。
王同知不由得氣結,韓家主卻在此時突然開口道。
“聽說是城衛司的人,最先抵達現場,我認為,大家應該先聽聽李大人的證詞才對。”
李千戶有些猶豫,他的頂頭上司也是在京中很背景的人,且與韓家走得很近。
韓氏女隻是康王側妃的事,外人不知道,他們心裏其實都有數。
隻是康王有意提拔重用韓家,與之相關的其他人當然也要給麵子。
可是現在懷安商懷的東家當眾錘韓氏非康王正經的妻族,還當眾曝出自己是康王表哥的身份,使他落得進退兩難的境地。
此刻被韓家主點名,不容他袖手旁觀,他隻得硬著頭皮迴道。
“我們城衛司得到消息趕到地方時,隻看到這幾人拿著馬鞭抽打這些傷者,並不清楚前因。”
張知府清了下嗓子道,“據本府所知,巡捕司與這幾位傷者並無怨仇,與幾位打人者,更是素不相識,不存在立場有偏的嫌疑,所說證詞應當屬實。”
巡捕司的證詞一旦屬實,就意味著他兒子不僅白挨一頓打,還會落實違法犯紀的罪名,影響未來的前程,王同知怎能接受這個結果。
“張大人此言差矣,除了在場這些人,我們不妨聽聽在場那些攤販的證詞,他們從頭到尾見證了事件全程,證詞更加有效。”
最先被帶進來的幾人一口咬定,他們隻看到受傷的幾位公子騎馬路過時,被何殊幾人突然拽下馬挨了打。
明顯都是已被人收買,統一了口徑的人。
王同知難掩得意之色的正待開口,就見來到府衙後,一直不曾開口的崔景懷語氣淡漠的開口。
“集市上那麽多人,有幾個眼盲心瞎的人,不足為奇。”
他的目光似笑非笑的掃過王同知等人,接著道。
“正好,除了被你們的人帶走的這幾個,剩下那些見證過全過程的人,現在也都侯在府衙外,被這些人抽傷的無辜路人,現在應該已經驗好傷,大家不妨再聽聽他們的證詞?”
聽到這話,不僅王同知的臉色瞬間黑了下來,韓家主等人也都感到十分意外。
他們自負掃尾經驗豐富,卻沒料到對手竟然更加經驗老道。
張知府知道自己這次應該賭對了,所以他此刻說是神清氣爽也不為過,立刻義正嚴辭的應下。
“對,為了公平起見,理該喚來更多現場目擊證人。”
“請張大人三思而後行,莫要聽風就是雨,將別人信口說的話當真。”
王同知瞬間對其怒目而視,說完這番警告過後,又接著道。
“此人會有此舉,很有可能已經派人收賣其他目擊證人,證詞不足采信。”
林捕頭則在此時再次態度謙卑的出聲道。
“同知大人不必擔心,卑職已經讓兄弟們從旁盯著,怕人手不夠,還從城衛司征調了一些兄弟,負責給路人驗傷的也是我們自己人,除了被韓府管家帶走在的這幾位,保證沒給其他人留下串供的機會。”
此話一出,王同知看向對方的目光忍不住透著兇意,林捕頭卻是恍若未覺,依舊笑得十分諂媚,態度十分誠懇。
何殊則是兩眼放光,這些在坑人時毫無表演痕跡的家夥,可都是人才啊!
關鍵時刻再次遭到背刺的王同知氣得差點想吐血,目光兇狠的瞪著林捕頭冷笑。
“你……很好!”
林捕頭隨即露出充滿沾沾自喜的神情,“能為同知大人效勞,確保令公子不會蒙受不白之冤,是卑職等人的份內之事。”
讓人分不清是真情還是假意的這番話,頓讓王同知氣得火冒三丈,卻又拿對方無可奈何。
隻得將目光投向李千戶,卻發現對方此刻正一臉茫然,顯然他連自己手下被征調的事一無所知,更別說是提前做準備。
韓家主不動聲色的向身旁一人使了個眼色,那人隨即悄悄離開府衙大堂,注意到這一幕的張知府眼中閃過一抹異色。
不動聲色的看向崔景懷等人,發現他們一個個神情自若,看著堂上眾人的目光平靜,甚至沒有身為當事人的自覺,心中不禁大定。
因為他從一個從五品的輔官,被破格任命為正四品的青山州知府前,奉召迴京述職時,曾與一幹同僚意外得到當今聖上的親自召見。
聖上要求他們抬頭介紹自己,並當眾闡述自己的施政理念與構想時,當時就是這個反應。
不管怎麽說,張知府才是一州最高行政長官,那些人也不敢做得太過分,所以這幾年來,雙方還算默契,一直保持相安無事的狀態。
張知府背著手看向門外,“一直放任那些人欺壓百姓,將所到之處鬧得烏煙瘴氣,是我等為官無能,怎可得過且過,繼續這麽放縱下去。”
郭通判發現自己無言以對,作為心中尚有理想、有抱負的官員,他們十分痛恨自己的這種無力。
可是人生在世,實在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他還是要勸。
“府尊,從懷安商行這些年的行事風格上,不難看出那位貴人的處世態度,就怕他不願摻合地方上的這些爭端。”
到時候,就算那些被打紈絝子弟背後的勢力,不敢與那京中貴人對上,也會將氣都撒到他們身上。
地方上的工作不好做,那些世代盤踞在當地的豪族大戶,隨便在一些事情上動些手腳,就能讓他們的一切心血都白費。
這次為了執行朝廷的政令,在全州境內張貼那份稅改方案,將稅改方案的內容傳達給鄉鎮村民知道,他們已經頂著巨大壓力。
那些對稅改方案持反對態度的豪族大戶沒有鬧起來,已經算是相當給麵子,同時也是他們這些年用盡心思經營的結果。
聽到同僚好友的話,張知府搖搖頭。
“這是我們的機會,若是那位貴人沒有露麵,意味著他還繼續保持超然事外的態度,既然他選擇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還當眾自曝身份來曆,可見他對此事,或者說是對他外甥的重視。”
既然重視,就不會繼續選擇置身事外,想來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威信,也為保護他的外甥,那位也不會輕輕揭過才對。
韓氏本就是陳陽城中首屈一指的世族大戶,傳承二三百年,世代都有人出仕。
在先帝朝時,雖曾因為卷入皇子爭儲中,有些傷筋動骨,可是人家舍得斷尾求生,所以韓氏一族的根本得以保全。
當今登基繼位後,對那些曾卷入皇子爭儲中的勢力,不僅沒有施加打壓,還多以懷柔為主。
這個態度讓韓氏一族鬆了口氣,隨著韓氏女嫁給康王當側妃,備受寵愛之餘,還生下康王長子,更讓韓氏重煥生機。
而康王對人丁興旺的韓氏一族的重用,也讓韓氏一族自覺底氣十足,有意重振韓氏一族的威望。
所以近幾年來,韓氏子弟在青山州的地界上,總是張揚跋扈的以康王嶽家自居,仿佛他們真成了皇親國戚。
卻沒料到,他們這次竟然直接招搖到正經的皇親國戚麵前。
何氏皇族開國兩百多年,稱得上是皇親國戚的家族難以計數,可是真正的皇親國戚,從來隻有可以得到坐在皇位上的那位承認的人。
而那懷安商行的東家,據說就是這麽一位真正的皇親國戚。
雖然仔細算起來,那位隻是當今聖上的遠房親戚,似乎還無官無職,卻是連京中王公大臣都不敢怠慢的貴人。
第二十一章
對何殊而言,被帶到官衙中過堂,絕對是個無比新奇的體驗。
消息靈通的府衙官吏們都知道這次起爭端的雙方都很有來曆,所以都不敢怠慢。
對待何殊等人的言行之間,處處透著客氣,對那些受傷的紈絝公子哥,則是噓寒問暖,表現得十分關心。
這些官吏不知道的是,他們表現得越殷勤小心,何殊的心情越不爽。
在她看來,這些官吏應該是國法秩序的代言人,他們目前都是違反規則秩序的人,對方縱然不該盛氣淩人,也該嚴厲對待才合適。
這讓何殊對這青山州的主政官員,難免感到有些失望。
在此之前,發現青山州府將稅改方案的宣傳工作做得非常細致。
還從陳陽城的那些小商販口中得知,府衙不僅對取消他們這些普通百姓的入城稅,還免征他們在城中出售小商品的交易稅。
這些舉措,都極大的鼓勵了城中經濟的發展與商品的流通,也讓何殊對這青山州的知府頗為欣賞。
而且她對青山州這位知府張長平,還有一些印象,因為當年是她親自決定要破格提拔對方。
所以她即便知道青山武院中的情況,也親眼看到高喊著‘我爹是同知’的紈絝少年們當街縱馬的惡行,也沒有遷怒到本地知府身上。
畢竟她很清楚,所有人都有力不能逮的時候,一個官員最能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多為治內百姓謀福,就是一個合格的官員。
可是看到這些府衙官吏的表現,何殊實在忍不住對自己之前的判斷感到懷疑。
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若這府衙上下的官吏都是這種趨炎附勢之輩,她又能對此地的最高官員抱有什麽希望?
張知府出來時,接到消息的韓府當家人與王同知等人緊隨其後,看到一群被打少年痛唿哀號的慘狀,一個個都忍不住皺起眉頭。
在這些人心中,陳陽城絕對是他們的地盤,就算是京城的貴人來此,也要給他們一些麵子才對。
結果他們竟然如此肆無忌憚的對他們的人下此狠手不還,還擺出不依不僥的架勢。
尤其是王同知,作為能在青山州內,與頂頭上司掰手腕的存在,雖為兒子的不爭氣感到惱恨,但是此刻看到兒子被人打得這麽慘,心痛的同時,也更憤怒。
“不管你們是什麽身份來曆,敢在陳陽城中尋釁滋事,對人下此狠手,今日這事都不能輕了!”
上來就直接不問青紅皂白的將他們定為過錯方?馮立冷哼道。
“敢問閣下是以什麽身份在此說話?這些人目無法紀,在鬧市縱馬逞兇,我們不過是為自保而已,就連打他們的工具,都是這些人自己的。”
韓家主的眼中閃過一抹冷意,站在他身旁的一名中年男人麵帶怒意的開口道。
“這不過是你們的一麵之詞,據老夫所知,他們不過是騎馬路過而已。”
此前還對著一群人點頭哈腰,畢恭畢敬,對受傷的紈絝子弟們噓寒問暖的捕頭卻在此時站出來,躬著腰笑容謙卑的說道。
“我能證明,江員外,我們府衙巡捕司的人,都曾親眼看到這些人縱馬疾馳,在城中主道上疾馳時,我們見慣不怪,就沒管。”
在捕頭身邊的一個捕快補充道,“誰知道他們後來竟然拐進那處集市,速度不減的揮著鞭子胡亂打人,毀壞集市上物品,所以我們才會趕去得這麽快。”
聽到這話,韓家主立刻目光銳利的看向張知府,王同知的臉上更是難掩怒意。
“林進誌,你知道你們在說什麽嗎?”
他怎麽也沒想到,這些往日對他畢恭畢敬,從沒被他放在眼裏的小人物,竟然在這種時候拆他的台。
被點名的捕頭點頭哈腰的躬身迴道,“知道,同知大人請放心,小的在這件事情上絕無虛言,絕對不會讓王公子等人蒙受冤屈。”
在場其他捕快也都紛紛點頭附和,那裝傻充弄的本事,如他們平日裏表現出的諂媚恭順一樣爐火純青。
王同知迅速意識到巡捕司的這些人會是這種反應的原因,所以他將目光投向一直不曾出聲的張知府身上。
“張大人,這是你的意思?”
張知府的笑容依舊溫和,語氣也是一如既往的客氣。
“怎麽會?本府剛在後麵接待諸位,還沒問清楚這其中的前後因果,就來了這裏,本府此刻正覺滿心疑惑,怎能輕易表態?”
不得不說,這位張知府裝傻充愣的本事,與巡捕司的那些人真是如出一轍。
王同知不由得氣結,韓家主卻在此時突然開口道。
“聽說是城衛司的人,最先抵達現場,我認為,大家應該先聽聽李大人的證詞才對。”
李千戶有些猶豫,他的頂頭上司也是在京中很背景的人,且與韓家走得很近。
韓氏女隻是康王側妃的事,外人不知道,他們心裏其實都有數。
隻是康王有意提拔重用韓家,與之相關的其他人當然也要給麵子。
可是現在懷安商懷的東家當眾錘韓氏非康王正經的妻族,還當眾曝出自己是康王表哥的身份,使他落得進退兩難的境地。
此刻被韓家主點名,不容他袖手旁觀,他隻得硬著頭皮迴道。
“我們城衛司得到消息趕到地方時,隻看到這幾人拿著馬鞭抽打這些傷者,並不清楚前因。”
張知府清了下嗓子道,“據本府所知,巡捕司與這幾位傷者並無怨仇,與幾位打人者,更是素不相識,不存在立場有偏的嫌疑,所說證詞應當屬實。”
巡捕司的證詞一旦屬實,就意味著他兒子不僅白挨一頓打,還會落實違法犯紀的罪名,影響未來的前程,王同知怎能接受這個結果。
“張大人此言差矣,除了在場這些人,我們不妨聽聽在場那些攤販的證詞,他們從頭到尾見證了事件全程,證詞更加有效。”
最先被帶進來的幾人一口咬定,他們隻看到受傷的幾位公子騎馬路過時,被何殊幾人突然拽下馬挨了打。
明顯都是已被人收買,統一了口徑的人。
王同知難掩得意之色的正待開口,就見來到府衙後,一直不曾開口的崔景懷語氣淡漠的開口。
“集市上那麽多人,有幾個眼盲心瞎的人,不足為奇。”
他的目光似笑非笑的掃過王同知等人,接著道。
“正好,除了被你們的人帶走的這幾個,剩下那些見證過全過程的人,現在也都侯在府衙外,被這些人抽傷的無辜路人,現在應該已經驗好傷,大家不妨再聽聽他們的證詞?”
聽到這話,不僅王同知的臉色瞬間黑了下來,韓家主等人也都感到十分意外。
他們自負掃尾經驗豐富,卻沒料到對手竟然更加經驗老道。
張知府知道自己這次應該賭對了,所以他此刻說是神清氣爽也不為過,立刻義正嚴辭的應下。
“對,為了公平起見,理該喚來更多現場目擊證人。”
“請張大人三思而後行,莫要聽風就是雨,將別人信口說的話當真。”
王同知瞬間對其怒目而視,說完這番警告過後,又接著道。
“此人會有此舉,很有可能已經派人收賣其他目擊證人,證詞不足采信。”
林捕頭則在此時再次態度謙卑的出聲道。
“同知大人不必擔心,卑職已經讓兄弟們從旁盯著,怕人手不夠,還從城衛司征調了一些兄弟,負責給路人驗傷的也是我們自己人,除了被韓府管家帶走在的這幾位,保證沒給其他人留下串供的機會。”
此話一出,王同知看向對方的目光忍不住透著兇意,林捕頭卻是恍若未覺,依舊笑得十分諂媚,態度十分誠懇。
何殊則是兩眼放光,這些在坑人時毫無表演痕跡的家夥,可都是人才啊!
關鍵時刻再次遭到背刺的王同知氣得差點想吐血,目光兇狠的瞪著林捕頭冷笑。
“你……很好!”
林捕頭隨即露出充滿沾沾自喜的神情,“能為同知大人效勞,確保令公子不會蒙受不白之冤,是卑職等人的份內之事。”
讓人分不清是真情還是假意的這番話,頓讓王同知氣得火冒三丈,卻又拿對方無可奈何。
隻得將目光投向李千戶,卻發現對方此刻正一臉茫然,顯然他連自己手下被征調的事一無所知,更別說是提前做準備。
韓家主不動聲色的向身旁一人使了個眼色,那人隨即悄悄離開府衙大堂,注意到這一幕的張知府眼中閃過一抹異色。
不動聲色的看向崔景懷等人,發現他們一個個神情自若,看著堂上眾人的目光平靜,甚至沒有身為當事人的自覺,心中不禁大定。
因為他從一個從五品的輔官,被破格任命為正四品的青山州知府前,奉召迴京述職時,曾與一幹同僚意外得到當今聖上的親自召見。
聖上要求他們抬頭介紹自己,並當眾闡述自己的施政理念與構想時,當時就是這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