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作者:黃柏山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殊隨口迴道,“在民生基礎建設上多投資一些,朝廷劃算。”
聽到這話,沈卓不由得心中一動,明明隻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他感到有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
在書中看到曆朝曆代都曾興持修建過什麽工事的內容,或是聽說朝廷又在哪修路、修堤壩時,他都曾生出過諸多感觸。
但是現在想想,用再多言辭去誇讚,都不及這‘劃算’二字用得貼切與生動。
“是啊,朝廷劃算,聽說去年懸河漲大水,沿岸河堤都沒有出現潰壩,那些提前修好的泄洪渠道,也發揮出巨大作用,沿岸百姓的收成雖因連陰大雨而減產,卻沒遭受洪災。”
縱觀過往的曆史,這絕對是一樁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
因懸河大水而引起的洪災,基本是每隔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
每次都會令災區大批百姓丟命,就算能僥幸逃得性命,也會流離失所,淪為衣食無著的災民。
朝廷前幾年不惜耗費巨資,出錢招募大批勞工在懸河沿岸築壩挖渠時,有不少批評朝廷勞民傷財的聲音。
沈卓就曾聽到過不少,隻是他當時的年齡還小,隱約覺得那些人說得不對,卻又說不出到底是哪裏不對。
從懸河去年雖然漲大水,而且水深遠超以往,卻沒有釀成洪災的結果上,不難看出朝廷不計投入的提前修築水泥大壩,挖泄洪渠的決定有多劃算。
此刻聽到沈卓提及這件事,何殊的心情也很好。
當了太子後,她可以,也不得不全麵了解大安的情況,所以看了許多被列為機密的案卷。
何殊在裏麵看到許多讓她感到觸目驚心的記載,其中最讓她感到難以接受的,就包括因災難而導致的食人事件,幾乎是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哪怕因先帝早年的勵精圖治,大安之前有過三四十年可被史稱盛世的太平年,即便在此期間,那種民不聊生的食人事情也沒少發生。
當上這大安的太子後,何殊對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那種人間煉獄般的慘況再次出現。
事實證明,隻要上位者能豁得出去,某些事情不是不能改變,代價是正寧帝一直握在手上用來嚇人的刀,在那幾年沒少見血。
“是啊,懸河流域的百姓現在總算可以安民樂業,不用擔心睡到半夜,突然變得一無所有了。”
幾人說話間,馬車已經行至聽泉山下,因聽泉山的聲名遠揚,山下已經發展出熱鬧的集市,賣什麽的都有,還有專門存放車馬的店家。
上山的路已修成蜿蜒而上的石階,不願親自爬山的人可以選擇雇人抬上去。
何殊一行年輕力壯,當然選擇親自爬山,不過在此之前,她沒忘記崔景懷與吳教諭一起來聽泉山的事。
“舅舅,您說的那位先生住在哪裏?”
“從這條登山路上去,半山腰處有條岔路,沿著岔路往裏,翻過兩座小山頭,就能到地方,那裏不僅有個村子,山上住的還有不少獵戶。”
這是在告訴何殊,那裏雖然偏僻,卻並非沒有其他人居住的荒野之地。
聽泉山最富盛名的那些先賢遺跡,則都留在聽泉山上方的亭壁上。
何殊看向沈卓與其他同學,“你們可以選擇一下,是先去山上瞻仰先賢風采,還是先去拜會那位先生。”
讓何殊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這些學子竟然全都毫不猶豫的選擇去拜見那些先生,即便他們現在連對方姓甚名誰都不知道。
不過她也沒有反對,“好吧,那就先去拜見先生。”
目標明確後,眾人便拾階而上,直到爬到崔景懷提到的岔路,拐進那條由行人踩出的山路後,何殊才看向崔景懷。
“舅舅,您現在可以告訴我們,那位先生到底是哪位人物了吧?”
隻因此前人多口雜,這些與何殊一起的這少年人又容易失態,崔景懷才沒有直接說出對方的大名。
更不方便當著這些人的麵,悄悄給何殊介紹那位的情況。
現在到了這人跡罕至僻靜處,周圍又隻有他們這些將要去拜訪對方的人,何殊才直接問出這個問題,崔景懷也直接迴道。
“可以,我們將要帶你們去拜訪的是杜樂賢,樂賢居士。”
此話一出,頓時引來一陣驚唿,沈卓也忍不住麵露驚色,唯有柳平是一臉茫然。
馮立與邱顏的反應,和那些護衛一樣,都是事不關己的漠然。
何殊不僅知道樂賢居士的大名,還曾讀過不少對方的詩作,知道對方少年成名,不僅是位文采出眾的詩人,還是個憑借一手書法名揚大安的文壇大家。
正寧帝也頗為讚賞對方的才華,可惜何殊是個不通詩文,不懂書法的理科生,對這種人物並不關注。
不過再怎麽不關注,對於這種生前的才華就已得到世人的認可,死後肯定能夠名傳千古的文壇大家,何殊肯定要表現出應有的尊敬。
“原來是杜大家,能有幸拜見文壇前輩杜大先生,實在是我等的榮幸,舅舅也不提前透個信,我們就這麽毫無準備的去拜訪,也太失禮了。”
以崔景懷的思維,其實有些理解不了何殊身為太子,怎麽能如此自然的說出這種低姿態的話。
可是當他看到幾個青山書院的正經學子,個個都露出深有同感的反應,顯然他們都十分認可何殊的說法時,他才隱約意識到,這可能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他一個給人當手下的,都會在不經意間自視甚高,對方身為太子,本該更加高高在上,結果卻是對方能夠毫無違和的融入普通人中。
吳教諭以為崔景懷心中存在顧慮,從旁解釋道。
“謹恆有所不知,我這老友早年曾進士出仕,卻因得罪上官而遭貶謫,後來曾在宣王府上擔任幕僚,可惜好景不長,宣王英年早逝,反又輾轉到瑞王門下,被派往西間府任職,政績斐然,可惜隨著瑞王遭貶,他便賦閑至今。”
宣王與瑞王都是先帝皇子中的傑出人物,他們不僅自身能力出眾,賢名在外,而且每人身邊都聚集著一大群能人異士,是當年的奪儲熱門人選。
吳教諭若知道她是當朝太子,肯定不敢在她麵前提起樂賢居士,畢竟對方曾拜在她的兩位伯父門下,都不曾考慮她爹這位最後的勝利者。
哪怕是因她爹擺爛在先,不僅別人看不上他,他也沒想過要收門人,可這畢竟是件有些犯忌諱的事。
吳教諭可以因為猜到崔景懷是京中有實權的權貴而找上對方,希望對方能夠幫忙引薦一下明明擁有一身才華,卻因時運不濟而蹉跎半生的老友。
但他絕對不敢試圖將老友直接舉薦給當朝太子,因為誰也不敢肯定有著這些經曆的樂賢居士,是否還在惦記曾提拔重用過他的舊主。
尤其是在他的後任舊主雖被貶為庶人,流放在外,卻還活著的情況下。
不過何殊其實不太在意這些,畢竟她爹當年與宣王、瑞王都沒什麽仇怨,反倒是那兩位為彰顯自己的仁賢,還曾順手幫助過她爹。
所以正寧帝登基後,不僅沒想過要打壓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兄長們,還對宣王這位遭先帝當朝訓斥後,自盡身亡的兄長留下的妻子兒女們,多有照顧。
對於被貶為庶民,流放到邊關的瑞王一家也很關照,赦免他們的罪名,派人送去錢糧物資,為他們唿醫請藥,改善生活環境。
要不是先帝在流放那些兒子時,直接注明不許他們再迴京,正寧帝哪怕不敢重用他們,卻並不介意讓他們迴京。
所以對於那些因她的叔伯倒台,無辜受牽連,卻又真正擁有能力的人,何殊並不會因為一些猜疑與忌憚,就拒絕重用對方。
這也是崔景懷見過樂賢居士,調查過對方的詳細情況,確認對方除了名聲在外的文采外,在民生經濟與治國理政方麵,也都很有想法,確實有可取之處後,將人引薦給她的原因。
此刻聽到吳教諭介紹的這些信息,何殊難免有些唏噓感慨。
“我隻知道樂賢居士才華出眾,沒想到他的仕途竟然如此坎坷,真是可惜了。”
沈卓等人也紛紛附和,雖然他們的年齡還不大,還不能理解什麽叫做時運不濟、壯誌難酬。
但也聽得出來,樂賢居士是位對仕途有追求的人。
而何殊則是真心為之感到可惜,像這種人才,即便沒被派去地方主政一方,隻是安排到府學或是書院中當先生,也比賦閑在家浪費資源強。
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年頭的人,都不懂得什麽叫做人盡其用。
不過這也給了何殊一個靈感,讓她隨即做出一個決定,接下來完全可以派人朝這個方向努力,爭取能多挖出一些有著類似經曆的人。
隻要不是人品道德存在嚴重問題,就能派到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畢竟這些人肯定都能讀書識字,大安正需要。
第二十六章
山青水秀的一個小村莊, 三麵環山,山上與山上地勢相對較為平坦的區域,住得人家都會相對較為集中。
附近幾座山的半山腰處,還可隱約看到零星散布著的一些人家, 不管是兩山交界形成的溝溪, 還是穿村而過的山溪兩側, 都被因山就勢的開辟出不少田地。
那些田地的布局有些淩亂,最大的也不到半畝,小的隻有不到半分, 最狹窄的地方站個人轉身都困難。
即便如此,哪怕隻是巴掌大的一小塊土地, 上麵都種植著各種作物。
可見在這山裏, 土地資源的嚴重匱乏,百姓們的生活肯定十分不易,也讓何殊更堅定了要推行稅改方案的決心。
其實她還有一些其它想法,不過每個想法都將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某些勢力的利益, 所以她現在絕對不能透露半點口風。
樂賢居士就住在其中一座半山腰處, 何殊他們沿著山間小路下去,跨過溪流間搭的石頭, 又過幾條狹窄的田梗,最後又爬了一段陡峭的沙土山路,才成功來到東賢居士家。
何殊因為這輩子很注重習武健身,不僅體力好, 平衡能力也強,走得不算太艱難。
卻苦了沈卓等青山書院的學子, 他們大多都住城鎮之中, 哪怕家中大多都不富裕, 這次也是頭一次來這種地方。
累得不輕不說,在某些特別難走的路段,還需靠著馮立與護衛等人攙扶,才沒有摔倒或絆倒。
沈卓努力跟在何殊身旁,也曾幾次遇險,靠著何殊幫忙搭把手,才能一路有驚無險的走到地方。
看到這些自家書院裏學子們難掩狼狽的模樣,再看看連何殊在內的三位插班生,最多隻是額角淌下幾滴汗的模樣,吳教諭有些心塞。
“都是年輕人,你們這體力比商同學他們差遠了,以後也要更注重體力鍛煉才行,不能當個隻知死讀書的書呆子。”
吳教諭在青山書院中,還是頗有威望,幾名累得氣喘籲籲的學子都恭敬的應下。
這個時代的人均壽命本就不高,不注重身體鍛煉的文弱書生,甚至會因為一場風寒感冒之類的小病小痛丟掉小命。
寒窗苦讀多年,好不容易闖過科舉這條獨木橋,成功入仕後沒當幾年官,就英年早逝的現象層出不窮。
在何殊看來,這些能考取進士的人,隻要能用對地方,說是個個都是人才也不為過,死得太早實在可惜。
所以她才要求各家官學與書院,都要加重對體術課的課業安排。
簡陋的籬笆院內,幾間茅草頂的土坯屋,院中額外用柵欄圈出的一片空地中,養著幾隻雞。
院旁坡上有幾塊地,上麵種著一些應季的蔬菜,另一邊有片竹林,與常見的那些落滿枯葉的竹林不同,這處竹林看著格外幹淨整齊。
許多讀書人都奉行食可無肉、居不可無竹的理念,看到竹林會聯想到的是與風雅、品性等。
而何殊看到這片竹林的想法卻是,竹筍、竹蓀都可以食用,竹子可以用來編織成各種器物創收,不知這樂賢居士一家有沒有好好利用這片竹林資源。
得知老友不僅再次帶著上次來過一趟的京中貴人前來,還帶來一些年輕少年,杜樂賢麵帶微笑的快步迎出籬笆院外。
雙方彼此見禮,簡單的寒暄過後,就被請到院內一間草亭內。
“寒舍簡陋,多有失禮之處,還請諸位多多包涵。”
崔景懷微笑著拱手道,“先生客氣。”
何殊從旁補充道,“謹恆與同窗們得知能有機會前來拜訪先生,都深感榮幸,先生乃是文壇前輩高人,令我等後學末進敬佩不已。”
杜樂賢微笑著擺擺手道,“小友過譽了,老朽愧不敢當,山中生活清靜,今日能有機會見到各位青年才俊,實在令人高興。”
雖是盛名遠揚的文壇大佬,這位身上並無文人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言行謙虛,態度不卑不亢,給人一種平和之感,讓何殊頗有好感。
接下來的時間,早就躍躍欲試的青山書院學子們紛紛上前請教,有的與樂賢居士聊詩詞,有的請教書法。
看得出來,樂賢居士是真心歡迎這群少年,迴答得耐心而又細致,十分樂在其中。
聽到這話,沈卓不由得心中一動,明明隻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他感到有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
在書中看到曆朝曆代都曾興持修建過什麽工事的內容,或是聽說朝廷又在哪修路、修堤壩時,他都曾生出過諸多感觸。
但是現在想想,用再多言辭去誇讚,都不及這‘劃算’二字用得貼切與生動。
“是啊,朝廷劃算,聽說去年懸河漲大水,沿岸河堤都沒有出現潰壩,那些提前修好的泄洪渠道,也發揮出巨大作用,沿岸百姓的收成雖因連陰大雨而減產,卻沒遭受洪災。”
縱觀過往的曆史,這絕對是一樁非常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
因懸河大水而引起的洪災,基本是每隔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
每次都會令災區大批百姓丟命,就算能僥幸逃得性命,也會流離失所,淪為衣食無著的災民。
朝廷前幾年不惜耗費巨資,出錢招募大批勞工在懸河沿岸築壩挖渠時,有不少批評朝廷勞民傷財的聲音。
沈卓就曾聽到過不少,隻是他當時的年齡還小,隱約覺得那些人說得不對,卻又說不出到底是哪裏不對。
從懸河去年雖然漲大水,而且水深遠超以往,卻沒有釀成洪災的結果上,不難看出朝廷不計投入的提前修築水泥大壩,挖泄洪渠的決定有多劃算。
此刻聽到沈卓提及這件事,何殊的心情也很好。
當了太子後,她可以,也不得不全麵了解大安的情況,所以看了許多被列為機密的案卷。
何殊在裏麵看到許多讓她感到觸目驚心的記載,其中最讓她感到難以接受的,就包括因災難而導致的食人事件,幾乎是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哪怕因先帝早年的勵精圖治,大安之前有過三四十年可被史稱盛世的太平年,即便在此期間,那種民不聊生的食人事情也沒少發生。
當上這大安的太子後,何殊對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阻止那種人間煉獄般的慘況再次出現。
事實證明,隻要上位者能豁得出去,某些事情不是不能改變,代價是正寧帝一直握在手上用來嚇人的刀,在那幾年沒少見血。
“是啊,懸河流域的百姓現在總算可以安民樂業,不用擔心睡到半夜,突然變得一無所有了。”
幾人說話間,馬車已經行至聽泉山下,因聽泉山的聲名遠揚,山下已經發展出熱鬧的集市,賣什麽的都有,還有專門存放車馬的店家。
上山的路已修成蜿蜒而上的石階,不願親自爬山的人可以選擇雇人抬上去。
何殊一行年輕力壯,當然選擇親自爬山,不過在此之前,她沒忘記崔景懷與吳教諭一起來聽泉山的事。
“舅舅,您說的那位先生住在哪裏?”
“從這條登山路上去,半山腰處有條岔路,沿著岔路往裏,翻過兩座小山頭,就能到地方,那裏不僅有個村子,山上住的還有不少獵戶。”
這是在告訴何殊,那裏雖然偏僻,卻並非沒有其他人居住的荒野之地。
聽泉山最富盛名的那些先賢遺跡,則都留在聽泉山上方的亭壁上。
何殊看向沈卓與其他同學,“你們可以選擇一下,是先去山上瞻仰先賢風采,還是先去拜會那位先生。”
讓何殊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這些學子竟然全都毫不猶豫的選擇去拜見那些先生,即便他們現在連對方姓甚名誰都不知道。
不過她也沒有反對,“好吧,那就先去拜見先生。”
目標明確後,眾人便拾階而上,直到爬到崔景懷提到的岔路,拐進那條由行人踩出的山路後,何殊才看向崔景懷。
“舅舅,您現在可以告訴我們,那位先生到底是哪位人物了吧?”
隻因此前人多口雜,這些與何殊一起的這少年人又容易失態,崔景懷才沒有直接說出對方的大名。
更不方便當著這些人的麵,悄悄給何殊介紹那位的情況。
現在到了這人跡罕至僻靜處,周圍又隻有他們這些將要去拜訪對方的人,何殊才直接問出這個問題,崔景懷也直接迴道。
“可以,我們將要帶你們去拜訪的是杜樂賢,樂賢居士。”
此話一出,頓時引來一陣驚唿,沈卓也忍不住麵露驚色,唯有柳平是一臉茫然。
馮立與邱顏的反應,和那些護衛一樣,都是事不關己的漠然。
何殊不僅知道樂賢居士的大名,還曾讀過不少對方的詩作,知道對方少年成名,不僅是位文采出眾的詩人,還是個憑借一手書法名揚大安的文壇大家。
正寧帝也頗為讚賞對方的才華,可惜何殊是個不通詩文,不懂書法的理科生,對這種人物並不關注。
不過再怎麽不關注,對於這種生前的才華就已得到世人的認可,死後肯定能夠名傳千古的文壇大家,何殊肯定要表現出應有的尊敬。
“原來是杜大家,能有幸拜見文壇前輩杜大先生,實在是我等的榮幸,舅舅也不提前透個信,我們就這麽毫無準備的去拜訪,也太失禮了。”
以崔景懷的思維,其實有些理解不了何殊身為太子,怎麽能如此自然的說出這種低姿態的話。
可是當他看到幾個青山書院的正經學子,個個都露出深有同感的反應,顯然他們都十分認可何殊的說法時,他才隱約意識到,這可能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他一個給人當手下的,都會在不經意間自視甚高,對方身為太子,本該更加高高在上,結果卻是對方能夠毫無違和的融入普通人中。
吳教諭以為崔景懷心中存在顧慮,從旁解釋道。
“謹恆有所不知,我這老友早年曾進士出仕,卻因得罪上官而遭貶謫,後來曾在宣王府上擔任幕僚,可惜好景不長,宣王英年早逝,反又輾轉到瑞王門下,被派往西間府任職,政績斐然,可惜隨著瑞王遭貶,他便賦閑至今。”
宣王與瑞王都是先帝皇子中的傑出人物,他們不僅自身能力出眾,賢名在外,而且每人身邊都聚集著一大群能人異士,是當年的奪儲熱門人選。
吳教諭若知道她是當朝太子,肯定不敢在她麵前提起樂賢居士,畢竟對方曾拜在她的兩位伯父門下,都不曾考慮她爹這位最後的勝利者。
哪怕是因她爹擺爛在先,不僅別人看不上他,他也沒想過要收門人,可這畢竟是件有些犯忌諱的事。
吳教諭可以因為猜到崔景懷是京中有實權的權貴而找上對方,希望對方能夠幫忙引薦一下明明擁有一身才華,卻因時運不濟而蹉跎半生的老友。
但他絕對不敢試圖將老友直接舉薦給當朝太子,因為誰也不敢肯定有著這些經曆的樂賢居士,是否還在惦記曾提拔重用過他的舊主。
尤其是在他的後任舊主雖被貶為庶人,流放在外,卻還活著的情況下。
不過何殊其實不太在意這些,畢竟她爹當年與宣王、瑞王都沒什麽仇怨,反倒是那兩位為彰顯自己的仁賢,還曾順手幫助過她爹。
所以正寧帝登基後,不僅沒想過要打壓這些曾經風光一時的兄長們,還對宣王這位遭先帝當朝訓斥後,自盡身亡的兄長留下的妻子兒女們,多有照顧。
對於被貶為庶民,流放到邊關的瑞王一家也很關照,赦免他們的罪名,派人送去錢糧物資,為他們唿醫請藥,改善生活環境。
要不是先帝在流放那些兒子時,直接注明不許他們再迴京,正寧帝哪怕不敢重用他們,卻並不介意讓他們迴京。
所以對於那些因她的叔伯倒台,無辜受牽連,卻又真正擁有能力的人,何殊並不會因為一些猜疑與忌憚,就拒絕重用對方。
這也是崔景懷見過樂賢居士,調查過對方的詳細情況,確認對方除了名聲在外的文采外,在民生經濟與治國理政方麵,也都很有想法,確實有可取之處後,將人引薦給她的原因。
此刻聽到吳教諭介紹的這些信息,何殊難免有些唏噓感慨。
“我隻知道樂賢居士才華出眾,沒想到他的仕途竟然如此坎坷,真是可惜了。”
沈卓等人也紛紛附和,雖然他們的年齡還不大,還不能理解什麽叫做時運不濟、壯誌難酬。
但也聽得出來,樂賢居士是位對仕途有追求的人。
而何殊則是真心為之感到可惜,像這種人才,即便沒被派去地方主政一方,隻是安排到府學或是書院中當先生,也比賦閑在家浪費資源強。
說到底,還是因為這年頭的人,都不懂得什麽叫做人盡其用。
不過這也給了何殊一個靈感,讓她隨即做出一個決定,接下來完全可以派人朝這個方向努力,爭取能多挖出一些有著類似經曆的人。
隻要不是人品道德存在嚴重問題,就能派到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畢竟這些人肯定都能讀書識字,大安正需要。
第二十六章
山青水秀的一個小村莊, 三麵環山,山上與山上地勢相對較為平坦的區域,住得人家都會相對較為集中。
附近幾座山的半山腰處,還可隱約看到零星散布著的一些人家, 不管是兩山交界形成的溝溪, 還是穿村而過的山溪兩側, 都被因山就勢的開辟出不少田地。
那些田地的布局有些淩亂,最大的也不到半畝,小的隻有不到半分, 最狹窄的地方站個人轉身都困難。
即便如此,哪怕隻是巴掌大的一小塊土地, 上麵都種植著各種作物。
可見在這山裏, 土地資源的嚴重匱乏,百姓們的生活肯定十分不易,也讓何殊更堅定了要推行稅改方案的決心。
其實她還有一些其它想法,不過每個想法都將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某些勢力的利益, 所以她現在絕對不能透露半點口風。
樂賢居士就住在其中一座半山腰處, 何殊他們沿著山間小路下去,跨過溪流間搭的石頭, 又過幾條狹窄的田梗,最後又爬了一段陡峭的沙土山路,才成功來到東賢居士家。
何殊因為這輩子很注重習武健身,不僅體力好, 平衡能力也強,走得不算太艱難。
卻苦了沈卓等青山書院的學子, 他們大多都住城鎮之中, 哪怕家中大多都不富裕, 這次也是頭一次來這種地方。
累得不輕不說,在某些特別難走的路段,還需靠著馮立與護衛等人攙扶,才沒有摔倒或絆倒。
沈卓努力跟在何殊身旁,也曾幾次遇險,靠著何殊幫忙搭把手,才能一路有驚無險的走到地方。
看到這些自家書院裏學子們難掩狼狽的模樣,再看看連何殊在內的三位插班生,最多隻是額角淌下幾滴汗的模樣,吳教諭有些心塞。
“都是年輕人,你們這體力比商同學他們差遠了,以後也要更注重體力鍛煉才行,不能當個隻知死讀書的書呆子。”
吳教諭在青山書院中,還是頗有威望,幾名累得氣喘籲籲的學子都恭敬的應下。
這個時代的人均壽命本就不高,不注重身體鍛煉的文弱書生,甚至會因為一場風寒感冒之類的小病小痛丟掉小命。
寒窗苦讀多年,好不容易闖過科舉這條獨木橋,成功入仕後沒當幾年官,就英年早逝的現象層出不窮。
在何殊看來,這些能考取進士的人,隻要能用對地方,說是個個都是人才也不為過,死得太早實在可惜。
所以她才要求各家官學與書院,都要加重對體術課的課業安排。
簡陋的籬笆院內,幾間茅草頂的土坯屋,院中額外用柵欄圈出的一片空地中,養著幾隻雞。
院旁坡上有幾塊地,上麵種著一些應季的蔬菜,另一邊有片竹林,與常見的那些落滿枯葉的竹林不同,這處竹林看著格外幹淨整齊。
許多讀書人都奉行食可無肉、居不可無竹的理念,看到竹林會聯想到的是與風雅、品性等。
而何殊看到這片竹林的想法卻是,竹筍、竹蓀都可以食用,竹子可以用來編織成各種器物創收,不知這樂賢居士一家有沒有好好利用這片竹林資源。
得知老友不僅再次帶著上次來過一趟的京中貴人前來,還帶來一些年輕少年,杜樂賢麵帶微笑的快步迎出籬笆院外。
雙方彼此見禮,簡單的寒暄過後,就被請到院內一間草亭內。
“寒舍簡陋,多有失禮之處,還請諸位多多包涵。”
崔景懷微笑著拱手道,“先生客氣。”
何殊從旁補充道,“謹恆與同窗們得知能有機會前來拜訪先生,都深感榮幸,先生乃是文壇前輩高人,令我等後學末進敬佩不已。”
杜樂賢微笑著擺擺手道,“小友過譽了,老朽愧不敢當,山中生活清靜,今日能有機會見到各位青年才俊,實在令人高興。”
雖是盛名遠揚的文壇大佬,這位身上並無文人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言行謙虛,態度不卑不亢,給人一種平和之感,讓何殊頗有好感。
接下來的時間,早就躍躍欲試的青山書院學子們紛紛上前請教,有的與樂賢居士聊詩詞,有的請教書法。
看得出來,樂賢居士是真心歡迎這群少年,迴答得耐心而又細致,十分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