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節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作者:黃柏山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寧帝瞬間心領神會,眉心舒展,虛點了下何殊道。
“對付老四,還得是你,這個法子好。”
事實證明,何殊所預料的事,很少有失手的時候,走進禦書房的四公主行禮問過安後,立刻抱怨道。
“父皇真偏心,讓老三當官不說,還打算讓剩下的妹妹將來也能入朝為官,卻不願給我安排個官位。”
正寧帝心中暗忖,若是讓你知道朕讓老五當了太子,你得更覺不平,可是給你個太子當,你當得了嗎?
“若論偏心,朕最偏心的就是你,你惹下那麽多麻煩,朕都一直縱著你,你還不知足,你若心給朝廷做事,朕肯定歡迎,惠民司缺個從五品的副使,朕可以安排你去。”
四公主有些不高興,“從五品也太低了點吧,老三可是四品。”
聽到這話,正寧帝氣不知道打哪出,聲音也下意識抬高了一些。
“老三剛開始做官時,是從七品開始,四品是後來升上去的,給你一個從五品你還不滿意?而且你若願意當這個官,就一定要盡忠職守,去各地巡查惠民工作的執行情況,及時查漏補缺。”
四公主下意識瞪大眼睛,“父皇,做這個官竟然還要出京巡查?”
她一直在暗地裏笑容三公主是個笨的,就算想當官,哄好她們的父皇,當個輕鬆有麵子的京官不就妥了。
可是三公主竟然自討苦吃的選擇外放,還是個需要去各地巡查的辛苦活,不知道享福。
現在聽到皇上給她安排的也是這種需要出京,四處奔波的官,她當然不願接受。
“不行,我已經嫁人了,怎麽能做這種需要外出的官?”
見她在這種有需要的時候,才記起自己已經嫁人的事,這段時日卻是一直遊走在幾個男子身邊,正寧帝是真不知道該怎麽說自己的這個女兒。
“反正現在適合安排你的,隻有這個位置,你若願意,就去做,不願意,朕也不勉強,你隻要記住,這麽多姐妹中,就你最沒有資格抱怨朕偏心就行。”
四公主當然不願意,她想要個官位,是為了彰顯自己所能獲得的榮寵,不想看到隻三公主一枝獨秀,可沒打算真去當個限製自由的官。
試著撒嬌,卻發現正寧帝態度堅決,沒有可更改的餘地。
有心想找那位自己向來有些忌憚的太子弟弟,總覺得在對方的那雙冷清清的眼睛中,自己的一切心思盤算都會變得一覽無遺,讓她感到自慚形穢。
在話將出口的刹那,四公主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讓正寧帝答應關照一下,若有不用出京的輕鬆官位空出來,一定要給她留一個,是四公主最後的努力。
看著四公主離開,正寧帝鬆了口氣的同時,心中還有些費解。
“也不知道她的腦子到底是怎麽長的,每次來找朕要求的事,成功率不到五分之一,她怎麽還總是想一出是一出的常來找朕,不嫌浪費口舌嗎?”
問題是她那個曾被拒絕的不覺得不好意思,他這個總在拒絕對方的都有些心虛了。
何殊再次無語的抬頭看眼她這輩子的爹,這有什麽好費解的。
“您是四姐的親爹,也是皇帝,她能隨意進宮能見到您,您願意耐心應付她,本就是她的底氣與依仗,與此相比,對於您同不同意她求您的事,並不重要,您同意了,是她賺了,您不同意,她自己也沒什麽損失。”
正寧帝是真沒想到,這其中竟然還有這麽多彎彎繞繞,這讓他感到難以置信。
“老四竟然還有這種心機?”
他怎麽沒發現?
“四皇姐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就是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這點現象,從中吃到甜頭,然後就這麽本能的利用了這一點而已。”
可能用小動物的直覺形容更貼切一點兒?
畢竟四公主好像是打小就不太敢往她身邊湊,對方身邊曾有人試圖借其生母的死亡,與她有那麽一點間接關係的事挑唆,四公主不僅沒有接受挑唆,還將人交給她們的爹處置。
第四十一章
皇上在朝堂上當眾宣布, 他將把公主當皇子培養,望女成龍的話被傳出,京中上下頓時一片嘩然。
更何況皇上還說了,他不僅可以允許自己的女兒正式入朝為官, 也能允許其他女子入朝為官。
這絕對是個巨大的風向標, 沒兒子, 或是兒子不成器的人家,京中可不少。
正值太子開設的女學招生,無數心中有想法的人家, 即便嘴上還在聲討讓女子進學取仕一事不像話,暗地裏卻在心裏衡量, 自家女兒中, 哪個比較有潛力。
仔細想想,皇上說得確實沒錯,兒孫不爭氣,若能出個有出息的女兒孫女, 也是件光宗耀祖, 可以庇佑家中兄弟姐妹的好事。
有三公主入朝為官,不僅沒有傳出什麽不好的傳聞, 還為朝廷立下許多大功的優秀表現在前,有些大臣對女子入官的事,其實已經不那麽排斥。
倒是一些自己無能,認為女子也能入朝為官, 會危及他們男子地位的人,感受到如臨大敵的威脅, 上竄上跳的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那套理論。
早在聽說太子在京中開設女學, 還從首批試學的女孩中, 為公主選取一批伴讀進宮的消息後,孟青竹就跟家人提出,要去女學報名的想法。
作為淩山書院山長孟大儒的女兒,因家中長輩的思想開明,自幼便隨父親讀書的孟青竹年僅十三歲,已是滿腹經綸,熟讀大量經典史籍。
天資之出色,讓孟大儒時常遺憾女兒不是男兒身,要不然,朝堂之上必有其一席之位。
孟大儒與妻子成親多年,一直沒有孩子,也沒有納妾,直到年近四十,方得孟青竹這個獨女,非常疼愛。
淩山書院位處京郊的仙鶴鎮,麵對女兒想要離家前往京中女學就讀的提議,孟大儒夫妻都不舍,也不放心,就沒有答應。
隨後就得知皇上在朝堂上當眾說得那番話,這次不僅讓孟青竹想要進入女學的心情變得更為迫切,孟大儒也頗為心動。
他與妻子本就是老來得女,現已年過半百,說句不好聽的,說不定哪天就會撒手人寰。
到時候隻剩下他那因一身才學而清高孤傲,天下男子難入其眼的女兒獨自在世,沒有至親照拂,他實在是死不瞑目。
若女兒能在去女學後,憑借一身才華獲得女學的重視,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
隻要女兒能得了官身,按照朝廷現行的福利,女兒以後生老病死都會由朝廷給提供保障,他們老夫妻也能放心。
“父親,那宮學中,肯定有最好的學習環境,可惜女兒沒能趕上那個機會,這所女學既然是由太子開設,想來裏麵的先生肯定也很不凡,女兒這次一定不能再錯過。”
孟夫人難掩擔憂,“聽說那女學的規矩十分嚴苛,不能帶侍女,衣服鞋子髒了要自己洗不說,還要學習跑步、練習騎馬射箭,十分辛苦。”
孟青竹目光堅毅的說道,“辛苦我不怕,正因女學中的這些規定與課業安排,才讓女兒更加相信那裏是我該去的地方,而不是個閨學。”
那種名為女學,這則是為女子嫁人鍍金的閨學,孟青竹向來不屑以顧。
孟夫人無奈的歎了口氣,孟大儒這次終於鬆口道。
“那就去吧,不過去了之後,你務必要收斂一下自己的脾氣,跟同窗們好好相處,虛心學習,為父跟人打聽過,女學的先生不管什麽性格,都待人一視同仁,便對學生的要求都十分高,教的都是很務實的內容。”
孟大儒沒有說的是,那所女學還采用十分嚴苛的淘汰製,在一定時間內,不能達到女學要求者,都會被淘汰迴家。
能留在女學中的,都是一些能夠嚴格遵守女學的規定與秩序者。
他的女兒天資有多好,學識有多出色,性格就有多傲,說早了,反倒容易讓她生出逆反心理,讓她在女學中多碰幾個跟頭,在挫折中多長些教訓,對她更好。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不少人家,隨著那些女孩陸續抵達京中,被正式命名為博安的女學正式揭牌,招生工作也隨之開始啟動。
除了家在京城或周圍,消息靈通,主動前來報名求學的女孩,還有一批從大安各地送到京城中的女孩,共有六十多人。
那些女孩有的來自各地滋濟院,有的出身農家,也有少數出身商賈或官宦之家者,這些女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個都有特長。
有的擅長作畫,能用碳筆在牆上或地麵上畫出栩栩如生的圖畫,有的記性特別好,有的則擅長算數。
總之就是哪怕看著腦子不怎麽靈活的女孩,可能也有一雙能夠製作出各種小東西的巧手。
這些女孩都是免費名試入學,除了沒被選上伴讀的三十多名女孩,博安女學首次正式對外招生,隻有一百二十個名額。
聽說有一百二十個名額,那些前來報名的人還以為名額充足,報名就能進去,畢竟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都不重視女孩的學習。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前來報名的女孩竟然多達上千,需要在參加女學組織的考核與麵試後,十選一,擇優錄取。
說到底,還是眾人低估了正寧帝當眾宣布允許女子入朝為官的話,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京中有些王公貴族與官宦人家,甚至是將自家滿足入學年齡要求的女孩,全都給報上名。
對於女兒要來京中讀女學的事,孟夫人此前還有些猶豫不舍,可是聽說報名的人這麽多,競爭這麽大,需要通過筆試和麵試後,才能入學時,反倒變得憂心忡忡。
“青竹的筆試我不擔心,可是還要麵試?老爺,你能不能托人打聽一下,看看都麵試些什麽,我們也好有個提前準備?”
麵對夫人這十分積極的態度,孟大儒有些哭笑不得。
“夫人,對於那博安女學中的先生來曆,大家目前隻知其中有幾位本是宮中女官,其他人都很神秘,與外人沒什麽聯係,除非她們有意對外公開,否則,壓根是什麽都打聽不到。”
孟夫人有些失望,隨後又打起精神來,“這麽說來,不是咱們打聽不到消息,別家也打聽不到,倒也算是公平。”
孟大儒也沒想到一所女學招生,竟能出現這種陣勢。
他所執掌的淩誌書院名揚天下,是大安最好的書院,培養出許多朝廷重臣。
京中那些大族子弟隻有在拿不到淩誌書院的入門劵後,才會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入國子監就讀。
所以論人脈關係,整個大安都沒幾人比得上他,連他都找不到可以獲得內幕消息的門路,其他人當然也是如此。
“是啊,挺公平,據說連宗室郡主、縣主,想要入學,都沒有捷徑可走。”
孟夫人聞言,對這博安女學更添幾分重視,連淩誌書院,都做不到可以無視那些頂尖權貴,隻能用繁重的課業逼得那些資質不夠的人主動退學。
“這可真是難得,開在京中,卻不怕得罪任何人,這就是女學背後站著太子的底氣吧。”
孟大儒又何嚐不是滿心的感慨,“是啊,有太子的支持,也相當於是當今聖上的支持,博安女學的教學模式若能取得成功,將來前途無量啊。”
在博安女學正式招生期間,皇上不早不晚的當朝說那番話,也完全相當於是在直接表態。
孟夫人有些遺憾的說道,“早知如此,在女學之前挑人試運營時,你就該設法給咱們青竹弄個名額。”
想到這批被選入宮中當伴讀的女孩,都有機會和公主們一樣,接受最精英的皇子教育,孟大儒的心中也有些遺憾。
雖然他並不知道女學在試運營時,是以什麽標準挑的人,但是不管是以他在大安文壇的地位,還是他女兒的才學,肯定能有機會獲得試學機會。
“唉,都是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當務之急是你要好好勸勸青竹,一定要收斂鋒芒,不可擺出恃才傲物的模樣,以免在不經意間犯了旁人的忌諱。”
想到自家女兒的性格,孟夫人應下的同時,也在心中無奈的歎了口氣。
與此同時,何殊的麵前擺放一份名單上,孟青竹的名字正赫然在列。
為她呈上這份清單的邱顏,此刻滿臉擔憂的勸說。
“殿下,這些都是在大安才名遠揚的才女,若是無法通過麵試,恐怕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會讓人對咱們博安女學產生質疑啊。”
何殊滿不在乎的迴道,“質疑就質疑,孤要培養的是有真才實學,願意務實的女官,無法通過麵試,證明她不符合孤的招人要求。”
麵試其實很簡單,就是篩掉一些受傳統出身教育的影響,思想已經固化,不認可博安女學教育理念的女孩。
而博安的教育理念卻是,博學多能,敢與天下爭鋒,願為大安百姓舍身取義!
何殊不吝投入的建設博安女學,還從各處抽調精英手下在女學授課,要培養的是真正能為國效力的女孩。
就算她們將來考不了上官,也能擁有獨立自強的意識,掌握一些特長能力,在其他行業放光彩。
可不是為了幫她們鍍金身,讓她們將來能憑借在博安女學上學的履曆嫁個好人家。
“對付老四,還得是你,這個法子好。”
事實證明,何殊所預料的事,很少有失手的時候,走進禦書房的四公主行禮問過安後,立刻抱怨道。
“父皇真偏心,讓老三當官不說,還打算讓剩下的妹妹將來也能入朝為官,卻不願給我安排個官位。”
正寧帝心中暗忖,若是讓你知道朕讓老五當了太子,你得更覺不平,可是給你個太子當,你當得了嗎?
“若論偏心,朕最偏心的就是你,你惹下那麽多麻煩,朕都一直縱著你,你還不知足,你若心給朝廷做事,朕肯定歡迎,惠民司缺個從五品的副使,朕可以安排你去。”
四公主有些不高興,“從五品也太低了點吧,老三可是四品。”
聽到這話,正寧帝氣不知道打哪出,聲音也下意識抬高了一些。
“老三剛開始做官時,是從七品開始,四品是後來升上去的,給你一個從五品你還不滿意?而且你若願意當這個官,就一定要盡忠職守,去各地巡查惠民工作的執行情況,及時查漏補缺。”
四公主下意識瞪大眼睛,“父皇,做這個官竟然還要出京巡查?”
她一直在暗地裏笑容三公主是個笨的,就算想當官,哄好她們的父皇,當個輕鬆有麵子的京官不就妥了。
可是三公主竟然自討苦吃的選擇外放,還是個需要去各地巡查的辛苦活,不知道享福。
現在聽到皇上給她安排的也是這種需要出京,四處奔波的官,她當然不願接受。
“不行,我已經嫁人了,怎麽能做這種需要外出的官?”
見她在這種有需要的時候,才記起自己已經嫁人的事,這段時日卻是一直遊走在幾個男子身邊,正寧帝是真不知道該怎麽說自己的這個女兒。
“反正現在適合安排你的,隻有這個位置,你若願意,就去做,不願意,朕也不勉強,你隻要記住,這麽多姐妹中,就你最沒有資格抱怨朕偏心就行。”
四公主當然不願意,她想要個官位,是為了彰顯自己所能獲得的榮寵,不想看到隻三公主一枝獨秀,可沒打算真去當個限製自由的官。
試著撒嬌,卻發現正寧帝態度堅決,沒有可更改的餘地。
有心想找那位自己向來有些忌憚的太子弟弟,總覺得在對方的那雙冷清清的眼睛中,自己的一切心思盤算都會變得一覽無遺,讓她感到自慚形穢。
在話將出口的刹那,四公主最終還是選擇放棄。
讓正寧帝答應關照一下,若有不用出京的輕鬆官位空出來,一定要給她留一個,是四公主最後的努力。
看著四公主離開,正寧帝鬆了口氣的同時,心中還有些費解。
“也不知道她的腦子到底是怎麽長的,每次來找朕要求的事,成功率不到五分之一,她怎麽還總是想一出是一出的常來找朕,不嫌浪費口舌嗎?”
問題是她那個曾被拒絕的不覺得不好意思,他這個總在拒絕對方的都有些心虛了。
何殊再次無語的抬頭看眼她這輩子的爹,這有什麽好費解的。
“您是四姐的親爹,也是皇帝,她能隨意進宮能見到您,您願意耐心應付她,本就是她的底氣與依仗,與此相比,對於您同不同意她求您的事,並不重要,您同意了,是她賺了,您不同意,她自己也沒什麽損失。”
正寧帝是真沒想到,這其中竟然還有這麽多彎彎繞繞,這讓他感到難以置信。
“老四竟然還有這種心機?”
他怎麽沒發現?
“四皇姐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就是在不經意間發現了這點現象,從中吃到甜頭,然後就這麽本能的利用了這一點而已。”
可能用小動物的直覺形容更貼切一點兒?
畢竟四公主好像是打小就不太敢往她身邊湊,對方身邊曾有人試圖借其生母的死亡,與她有那麽一點間接關係的事挑唆,四公主不僅沒有接受挑唆,還將人交給她們的爹處置。
第四十一章
皇上在朝堂上當眾宣布, 他將把公主當皇子培養,望女成龍的話被傳出,京中上下頓時一片嘩然。
更何況皇上還說了,他不僅可以允許自己的女兒正式入朝為官, 也能允許其他女子入朝為官。
這絕對是個巨大的風向標, 沒兒子, 或是兒子不成器的人家,京中可不少。
正值太子開設的女學招生,無數心中有想法的人家, 即便嘴上還在聲討讓女子進學取仕一事不像話,暗地裏卻在心裏衡量, 自家女兒中, 哪個比較有潛力。
仔細想想,皇上說得確實沒錯,兒孫不爭氣,若能出個有出息的女兒孫女, 也是件光宗耀祖, 可以庇佑家中兄弟姐妹的好事。
有三公主入朝為官,不僅沒有傳出什麽不好的傳聞, 還為朝廷立下許多大功的優秀表現在前,有些大臣對女子入官的事,其實已經不那麽排斥。
倒是一些自己無能,認為女子也能入朝為官, 會危及他們男子地位的人,感受到如臨大敵的威脅, 上竄上跳的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那套理論。
早在聽說太子在京中開設女學, 還從首批試學的女孩中, 為公主選取一批伴讀進宮的消息後,孟青竹就跟家人提出,要去女學報名的想法。
作為淩山書院山長孟大儒的女兒,因家中長輩的思想開明,自幼便隨父親讀書的孟青竹年僅十三歲,已是滿腹經綸,熟讀大量經典史籍。
天資之出色,讓孟大儒時常遺憾女兒不是男兒身,要不然,朝堂之上必有其一席之位。
孟大儒與妻子成親多年,一直沒有孩子,也沒有納妾,直到年近四十,方得孟青竹這個獨女,非常疼愛。
淩山書院位處京郊的仙鶴鎮,麵對女兒想要離家前往京中女學就讀的提議,孟大儒夫妻都不舍,也不放心,就沒有答應。
隨後就得知皇上在朝堂上當眾說得那番話,這次不僅讓孟青竹想要進入女學的心情變得更為迫切,孟大儒也頗為心動。
他與妻子本就是老來得女,現已年過半百,說句不好聽的,說不定哪天就會撒手人寰。
到時候隻剩下他那因一身才學而清高孤傲,天下男子難入其眼的女兒獨自在世,沒有至親照拂,他實在是死不瞑目。
若女兒能在去女學後,憑借一身才華獲得女學的重視,獲得入朝為官的機會。
隻要女兒能得了官身,按照朝廷現行的福利,女兒以後生老病死都會由朝廷給提供保障,他們老夫妻也能放心。
“父親,那宮學中,肯定有最好的學習環境,可惜女兒沒能趕上那個機會,這所女學既然是由太子開設,想來裏麵的先生肯定也很不凡,女兒這次一定不能再錯過。”
孟夫人難掩擔憂,“聽說那女學的規矩十分嚴苛,不能帶侍女,衣服鞋子髒了要自己洗不說,還要學習跑步、練習騎馬射箭,十分辛苦。”
孟青竹目光堅毅的說道,“辛苦我不怕,正因女學中的這些規定與課業安排,才讓女兒更加相信那裏是我該去的地方,而不是個閨學。”
那種名為女學,這則是為女子嫁人鍍金的閨學,孟青竹向來不屑以顧。
孟夫人無奈的歎了口氣,孟大儒這次終於鬆口道。
“那就去吧,不過去了之後,你務必要收斂一下自己的脾氣,跟同窗們好好相處,虛心學習,為父跟人打聽過,女學的先生不管什麽性格,都待人一視同仁,便對學生的要求都十分高,教的都是很務實的內容。”
孟大儒沒有說的是,那所女學還采用十分嚴苛的淘汰製,在一定時間內,不能達到女學要求者,都會被淘汰迴家。
能留在女學中的,都是一些能夠嚴格遵守女學的規定與秩序者。
他的女兒天資有多好,學識有多出色,性格就有多傲,說早了,反倒容易讓她生出逆反心理,讓她在女學中多碰幾個跟頭,在挫折中多長些教訓,對她更好。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不少人家,隨著那些女孩陸續抵達京中,被正式命名為博安的女學正式揭牌,招生工作也隨之開始啟動。
除了家在京城或周圍,消息靈通,主動前來報名求學的女孩,還有一批從大安各地送到京城中的女孩,共有六十多人。
那些女孩有的來自各地滋濟院,有的出身農家,也有少數出身商賈或官宦之家者,這些女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個都有特長。
有的擅長作畫,能用碳筆在牆上或地麵上畫出栩栩如生的圖畫,有的記性特別好,有的則擅長算數。
總之就是哪怕看著腦子不怎麽靈活的女孩,可能也有一雙能夠製作出各種小東西的巧手。
這些女孩都是免費名試入學,除了沒被選上伴讀的三十多名女孩,博安女學首次正式對外招生,隻有一百二十個名額。
聽說有一百二十個名額,那些前來報名的人還以為名額充足,報名就能進去,畢竟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都不重視女孩的學習。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前來報名的女孩竟然多達上千,需要在參加女學組織的考核與麵試後,十選一,擇優錄取。
說到底,還是眾人低估了正寧帝當眾宣布允許女子入朝為官的話,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京中有些王公貴族與官宦人家,甚至是將自家滿足入學年齡要求的女孩,全都給報上名。
對於女兒要來京中讀女學的事,孟夫人此前還有些猶豫不舍,可是聽說報名的人這麽多,競爭這麽大,需要通過筆試和麵試後,才能入學時,反倒變得憂心忡忡。
“青竹的筆試我不擔心,可是還要麵試?老爺,你能不能托人打聽一下,看看都麵試些什麽,我們也好有個提前準備?”
麵對夫人這十分積極的態度,孟大儒有些哭笑不得。
“夫人,對於那博安女學中的先生來曆,大家目前隻知其中有幾位本是宮中女官,其他人都很神秘,與外人沒什麽聯係,除非她們有意對外公開,否則,壓根是什麽都打聽不到。”
孟夫人有些失望,隨後又打起精神來,“這麽說來,不是咱們打聽不到消息,別家也打聽不到,倒也算是公平。”
孟大儒也沒想到一所女學招生,竟能出現這種陣勢。
他所執掌的淩誌書院名揚天下,是大安最好的書院,培養出許多朝廷重臣。
京中那些大族子弟隻有在拿不到淩誌書院的入門劵後,才會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入國子監就讀。
所以論人脈關係,整個大安都沒幾人比得上他,連他都找不到可以獲得內幕消息的門路,其他人當然也是如此。
“是啊,挺公平,據說連宗室郡主、縣主,想要入學,都沒有捷徑可走。”
孟夫人聞言,對這博安女學更添幾分重視,連淩誌書院,都做不到可以無視那些頂尖權貴,隻能用繁重的課業逼得那些資質不夠的人主動退學。
“這可真是難得,開在京中,卻不怕得罪任何人,這就是女學背後站著太子的底氣吧。”
孟大儒又何嚐不是滿心的感慨,“是啊,有太子的支持,也相當於是當今聖上的支持,博安女學的教學模式若能取得成功,將來前途無量啊。”
在博安女學正式招生期間,皇上不早不晚的當朝說那番話,也完全相當於是在直接表態。
孟夫人有些遺憾的說道,“早知如此,在女學之前挑人試運營時,你就該設法給咱們青竹弄個名額。”
想到這批被選入宮中當伴讀的女孩,都有機會和公主們一樣,接受最精英的皇子教育,孟大儒的心中也有些遺憾。
雖然他並不知道女學在試運營時,是以什麽標準挑的人,但是不管是以他在大安文壇的地位,還是他女兒的才學,肯定能有機會獲得試學機會。
“唉,都是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當務之急是你要好好勸勸青竹,一定要收斂鋒芒,不可擺出恃才傲物的模樣,以免在不經意間犯了旁人的忌諱。”
想到自家女兒的性格,孟夫人應下的同時,也在心中無奈的歎了口氣。
與此同時,何殊的麵前擺放一份名單上,孟青竹的名字正赫然在列。
為她呈上這份清單的邱顏,此刻滿臉擔憂的勸說。
“殿下,這些都是在大安才名遠揚的才女,若是無法通過麵試,恐怕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會讓人對咱們博安女學產生質疑啊。”
何殊滿不在乎的迴道,“質疑就質疑,孤要培養的是有真才實學,願意務實的女官,無法通過麵試,證明她不符合孤的招人要求。”
麵試其實很簡單,就是篩掉一些受傳統出身教育的影響,思想已經固化,不認可博安女學教育理念的女孩。
而博安的教育理念卻是,博學多能,敢與天下爭鋒,願為大安百姓舍身取義!
何殊不吝投入的建設博安女學,還從各處抽調精英手下在女學授課,要培養的是真正能為國效力的女孩。
就算她們將來考不了上官,也能擁有獨立自強的意識,掌握一些特長能力,在其他行業放光彩。
可不是為了幫她們鍍金身,讓她們將來能憑借在博安女學上學的履曆嫁個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