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節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作者:黃柏山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她並沒有因心中那點不忍與歉意,就選擇站出來抗議朝廷的安排。
因為親自麵臨過抉擇的人,更清楚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選擇的痛苦,可是他們要顧全大局。
而她會在聽到太子在水利官員臨行前給出的建議後,決定聽從水利官員們的建議,將東合府選為泄洪區,也是因為這裏的地勢很適合用來作為懸河的泄洪區。
這裏靠近懸河的區域,山多人少,連通地下水的天然溝渠也多,泄洪過來的水消退得快。
隻需遷徙與轉移三四個縣城中,住在低處的十幾萬百姓,就能完成泄洪,遠比在其它區域,轉移上百萬百姓的損失小。
所以拋開那點私人感情,三公主也讚成將東合府設為常備泄洪區的決定。
“林大人,朝廷是肯定不會虧待百姓的,派人為受災百姓統一建造房屋,肯定隻是第一步,後麵還將會有更多的補償與惠政將陸續到位。”
隻是這番言語太過蒼白,根本安慰不了滿心焦慮的當地知府。
東合府的知府林明坤正是當初帶著一眾官員,再三跟三公主哭求,請她放過東合府的人。
他自己是外來官員,在本地既無土地山地之類的私產,在被選定的泄洪區中,也沒有豪華私宅。
之所以會在明知三公主什麽做出那個決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仍然試圖阻止對方,實在是因不想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就這麽被毀去。
如今事已成定局,隻能想著要如何幫助受災百姓們重建家園,結果,朝廷擺出負責任的態度,派京中官員來善後的同時,還帶來將東合府正式設為常備泄洪區的噩耗。
這讓林明坤實在忍不住為自己治下百姓感到不平,就算朝廷會給補償,對這些受災百姓們而言,隻能彌補一部分經濟損失而已。
在洪水中被毀去的家園,精心打理的土地莊稼被淹,所能給百姓們帶去的傷害更大,難以衡量其中的打擊與損失。
“何大人,這次是受形勢所迫也就罷了,朝廷怎能這樣做呢?這也太苦了我們東合的百姓。”
聽到這話,三公主在深感愧疚之餘,也感到心酸與無奈,可她還是認真解釋道。
“所以朝廷這次對泄洪區進行統一規劃,房屋都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盡量避免再出現這種突如其來的強製遷徙,等到懸河水位再下降一些後,朝廷打算在炸開的大堤那裏,建起泄洪閘,利用得好了,對東合府也是個機會。”
迅速思考能有哪些好處的同時,林明坤麵上仍然苦笑道。
“希望如此吧,這次被淹區域的莊稼算是徹底絕收,下官知道,朝廷肯定會給補償,不會讓百姓餓到。”
“但是作為他們的父母官,下官不得不為這些可憐的百姓們求個情,還請何大人出麵幫忙爭取一下,看朝廷能不能將那傳說中可以畝產五百斤以上的新作物種子,賜一些給他們。”
高產作物的種子與種植技術,誰都想要,可是誰都知道在東西有限的情況下,像東合府這等在產糧方麵沒優勢的地界,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才能等到,或是需要花大代價,才能有機會購買到良種。
像東合府這種山多地少的貧困區域,要不是因為這次泄洪,上邊可能根本想不起來大安還有個東合府。
從三公主的反應中,不難看出東合府成為常備泄洪區的事,已然成為定局,林明坤已經顧不上為此感到傷心難過,隻能盡量為這些百姓們趁機爭取一些看得見的好處。
麵對這麽個要求,三公主著實有些撓頭。
哪怕她因這幾年常年都在京外,對高產作物事情不太了解,也知道朝廷既然沒有主動在大安境內推廣,肯定意味著種子不夠多。
可她也確實感到對不住這裏的百姓們,所以她在稍作猶豫後,還是選擇一口應下。
“行,今年已過春種之季,我不確定京裏還有沒有剩餘的種子,但是明年,最遲明年我保證會給你們送來一批土豆玉米的種子。”
達成這個約定後,兩人都感到鬆了口氣。
三公主是因覺得承諾的事問題應該不大,大不了拿她的功績去兌換,能讓她少承受些良心上的煎熬就行。
林明坤盤算著的則是若能得到那高產的種子,能讓這些受災百姓彌補一下今年春種絕收的損失,多少也算是個安慰。
第七十四章
繼統一規劃受災百姓的房子後, 等到朝廷按土地、人頭與戶頭發放的補償款,以及免稅三年的惠政等相繼到位後,衛合府的善後事宜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三公主何欣月也才正式起程上京,雖然不喜別人總喜歡將她公主身份放在首位, 可是她也不得不承認, 公主這個身份確實為她提供許多便利。
按照朝廷的意思, 早在確定河原省的危機已解後,她就該奉詔進京述職,隻是後來她為給自己盡量求個安心, 才會一直推遲迴京。
因為她想親自確保各種補償款到位,蓋房子的事不會偷工減料。
在外巡察多年, 她見了太多朝廷撥款, 被層層官吏貪汙挪用的案例,也曾親自處置不少涉案人員。
隻是這幾年下來,她已深刻的意識到,能被她與相關方麵查出來的其實隻是冰山一角, 還有更多貪官汙吏的手段更為隱蔽, 更為殘酷的真相被掩蓋在各種官官相護、官紳勾結下,她能做的終究有限。
所以三公主早已不會天真的認為, 隻需朝廷嚴厲的吩咐幾句,她再多威脅幾句,經手的官員們就會有所收斂。
相信那有些官吏有良心,還不如相信這世上能夠永遠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當然, 三公主在外多年下來,也見到過許多有能力, 真正心懷百姓與天下, 值得信任的官吏。
可是她更知道, 因人心難測,隻要這其中稍有疏忽與遺漏,權力落到某些官員手上,讓其有了可趁之機,那些屬於百姓的補償款就會被扒掉一層又一層皮。
即便被人從中貪走的隻是幾百上千文,對於受災百姓而言,也是大過天的要緊事。
所以三公主要親自從旁監督這件事,親自查帳,去那些受災百姓家裏走訪,派人暗訪,一旦發現沒有如數發放的現象,不僅會給涉及到的百姓補齊,還會追究層層經手人,施以嚴懲。
這種特別嚴謹細致的作風,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三公主的態度,成功震懾住東合府上下的官吏,再不敢在暗地裏耍花招,暗動手腳。
而她之所以可以做到這點,重點依仗的也是她的公主身份,要不然,換成其他人,怎麽也不敢在接到京中詔令後,一再拖延。
等到三公主迴到京中時,已初秋時節,看到闊別數年的三女兒,正寧帝的心情十分激動,隻是胸中縱有千言萬語,見麵之後卻隻剩下一句。
“樂平辛苦了!”
穿著一身官服的何欣月笑容爽朗,“兒臣不辛苦,能有機會為我們大安效力,是兒臣的榮幸,兒臣非常感謝,也很珍惜父皇與太子給的機會。”
看著眼前這個已經有了官威,周身散發著柔中帶剛之勢的女兒,正寧帝滿臉的欣慰,心中則是感慨萬千。
已站起身迎接三公主的何殊笑著接過話道。
“三皇姐最應該感謝的,應該是你自己,我們的出身,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更多機會,但是能夠抓住機會,是三皇姐自己的本事。”
說著,何殊後退一步,鄭重其事的躬身道。
“孤代表朝廷與百姓,感謝何大人在危機關頭力挽狂瀾,令數百萬百姓免遭流離失所之痛。”
三公主趕緊伸手扶住何殊,充滿心酸的眼淚留下的同時,看向對方的目中卻飽含感激。
“太子言重了,臣愧不敢當,若非聽到太子給水利官員們留下的建議,臣也隻能與河原省的官員般,看著不斷上漲的水位束手無策。”
沒有經曆過那種絕望與無助的人,很難想象那種能夠將人逼瘋的心情與處境,在與朝廷派出的水利官匯合之前,她的壓力大到整夜睡不著。
就怕自己一合眼,就接到已潰壩的消息,就算是實在撐不住睡著了一會兒,也會做河原全境被淹,自己卻什麽也做不了的噩夢。
這也是她在聽說太子交待,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可擇一地作為泄洪之地,化被動為主動時。
冒著風險,不顧各種勸阻,堅持要求水利官員們指出最適合被選作泄洪地,又以自己的公主身份,強行調令附近的駐軍幫被選區域中的百姓遷到高處,做好泄洪準備的原因。
不惜為此背負近二十萬百姓的咒罵與怨恨,賭上自身的前程,最後還是毅然選擇下令炸堤,看著滔天的洪水洶湧而至,淹沒大片田地與房屋時的痛苦,三公主沒有流下半滴眼淚。
因為她不後悔,在那種情況下,她不得不做取舍,她確定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如今看到太子一國儲君的身份,真心感謝她所做的事時,那種無聲的理解與支持,讓她瞬間破功,眼淚也在瞬間流下。
正寧帝在一旁看著兩人相互扶持的場景,也覺心酸不已,為了大安的江山,他的兩個女兒實在付出太多。
太子在宮中殫思竭慮,三女兒舍棄公主的尊榮,在外奔波勞碌,背負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屢次置身險地。
“三皇姐勇於擔當的表現,勝這世間無數男兒,我為您感到驕傲。”
悄悄擦拭過眼角的正寧帝隨即跟著表態,“為父也為我兒感到驕傲,不要去在意那些外人怎麽說。”
哪怕事後證明,即便懸河大壩是銅牆鐵壁,若不泄洪,在後期仍在持續的陰雨天中,也會被衝垮。
但是仍有一些人拿三公主決定泄洪時,懸河大壩還完好說事,認定那就是置東合府百姓安危於不顧的冒失之舉。
何欣月含淚笑著應道,“父皇放心,有您與太子的支持與理解,兒臣不懼這世間任何非議。”
正寧帝欣慰的笑著點頭道,“皇兒真是長大了,很好,走吧,我們一起去鳳元宮見你母後,她一直惦念著你,在這邊耽誤得太久,她少不得又要嘮叨。”
看著抱怨皇後嘮叨,卻沒意識到自己其實也不差的正寧帝,何欣月笑著應下。
“太子今天也提前下值吧,那些政務,我們是永遠都忙不完的,早些晚些的差別不大。”
聽得出正寧帝提起政務,依舊是滿腹的牢騷,與二公主猜測那些有些損,非常人之舉的事,應該都是出自太子之手不同,三公主算是早就發現朝中政務其實都是由太子在打理的人之一。
畢竟她算是自家人,又入了仕途,皇上與太子在她麵前沒怎麽遮掩。
隻是為了在人前維護她那父皇的帝王尊嚴,她不僅在人前裝做不知情,還告誡自己要從內心裏當做自己不知道,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她在親近之人麵前走漏口風。
對此沒有異議的何殊從善如流的應下,然後給三公主提議道。
“三皇姐要不要先找個地方換身打扮,母後近來,確實有些嘮叨,你就這麽迴去,她能從你身上挑出一百條意見,然後將話題拐到你還未婚的問題上,再提一百條意見。”
想到皇後每每想起,就會反複跟他提起的三公主婚事問題,正寧帝連聲表示附和。
“對、對,聽太子的沒錯,汪林,安排宮人幫樂平公主好好拾一下,這皮膚有點黑,還有點粗糙啊,那就多用些胭脂水粉吧。”
見正寧帝高度緊張的樣子,三公主湊近太子道。
“皇弟,母後現在,竟然變得這麽厲害了嗎?”
何殊對此也很無奈,她知道皇後應該是進入更年期了,身體方麵因有太醫精心調理,倒沒出現什麽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特別愛嘮叨、愛操心。
為此她這兩年經常以政務繁忙為由,盡量少去鳳元宮。
可是正寧帝不管是為了看在她這個太子的麵子上,還是因為產業上的事,或是祖製,都需常去,實在被念叨得不輕。
為了能用好成績哄得皇後高興些,少被念叨,連八公主都變得對學業上心不少,人也成長許多,進步頗大,也算是歪打正著了。
而皇後近一年來,最常提的就是三公主的親事問題,逮著機會就拉著皇上太子,說起京中那些大族子弟的情況。
誰家兒子相貌長得好、有文采、性格溫和,若是給有主見,性格要強的三公主做駙馬,肯定會很相配之類的話。
何殊已經看出,皇後這是因為她的身份問題,畢竟她若是普通女兒,已到該議親的及笄之年,如今卻是提都不敢提,偏偏盯著太子妃之位的人卻多,時不時的在她麵前明示暗示。
從而導致皇後因壓力太大生出心結,才會在更年期階段出現這種現象。
何殊對此也無可奈何,再怎麽勸慰,明裏暗裏告訴對方自己並不在意那些,都無濟於事後,她隻能選擇盡量避著些。
除此之外,還要勸正寧帝,告訴他皇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一種病,需要他盡量多些耐心與安慰。
對於拿何殊充太子這件事,正寧帝對先帝都沒什麽愧疚,畢竟是他先用女兒充兒子在前,並不是為了哄騙先帝將皇位給他,才會做下這件事。
可是對於皇後,他還是比較愧疚的,畢竟剛生下的女兒就被他這個當爹的讓人抱走,去行瞞天過海之計,讓她們母女二人沒什麽機會親近。
如今女兒已是及笄之年,不僅無法行及笄禮,更不可能與人正常議親,可皇後這滿心的憋屈卻無處訴、無法解。
不能在明麵上提太子,隻能將三公主的親事問題掛在嘴上,好安慰自己那顆無處安放的心。
在知道皇後會出現這種也屬於病的現象,還有這些內情後,麵對皇後的那些嘮叨,正寧帝也隻能耐著性子聽著、勸著、哄著。
就算自己已經生出心理陰影,也不能有什麽抱怨,隻盼著皇後能夠早日想通,放下心結。
因為親自麵臨過抉擇的人,更清楚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選擇的痛苦,可是他們要顧全大局。
而她會在聽到太子在水利官員臨行前給出的建議後,決定聽從水利官員們的建議,將東合府選為泄洪區,也是因為這裏的地勢很適合用來作為懸河的泄洪區。
這裏靠近懸河的區域,山多人少,連通地下水的天然溝渠也多,泄洪過來的水消退得快。
隻需遷徙與轉移三四個縣城中,住在低處的十幾萬百姓,就能完成泄洪,遠比在其它區域,轉移上百萬百姓的損失小。
所以拋開那點私人感情,三公主也讚成將東合府設為常備泄洪區的決定。
“林大人,朝廷是肯定不會虧待百姓的,派人為受災百姓統一建造房屋,肯定隻是第一步,後麵還將會有更多的補償與惠政將陸續到位。”
隻是這番言語太過蒼白,根本安慰不了滿心焦慮的當地知府。
東合府的知府林明坤正是當初帶著一眾官員,再三跟三公主哭求,請她放過東合府的人。
他自己是外來官員,在本地既無土地山地之類的私產,在被選定的泄洪區中,也沒有豪華私宅。
之所以會在明知三公主什麽做出那個決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仍然試圖阻止對方,實在是因不想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就這麽被毀去。
如今事已成定局,隻能想著要如何幫助受災百姓們重建家園,結果,朝廷擺出負責任的態度,派京中官員來善後的同時,還帶來將東合府正式設為常備泄洪區的噩耗。
這讓林明坤實在忍不住為自己治下百姓感到不平,就算朝廷會給補償,對這些受災百姓們而言,隻能彌補一部分經濟損失而已。
在洪水中被毀去的家園,精心打理的土地莊稼被淹,所能給百姓們帶去的傷害更大,難以衡量其中的打擊與損失。
“何大人,這次是受形勢所迫也就罷了,朝廷怎能這樣做呢?這也太苦了我們東合的百姓。”
聽到這話,三公主在深感愧疚之餘,也感到心酸與無奈,可她還是認真解釋道。
“所以朝廷這次對泄洪區進行統一規劃,房屋都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盡量避免再出現這種突如其來的強製遷徙,等到懸河水位再下降一些後,朝廷打算在炸開的大堤那裏,建起泄洪閘,利用得好了,對東合府也是個機會。”
迅速思考能有哪些好處的同時,林明坤麵上仍然苦笑道。
“希望如此吧,這次被淹區域的莊稼算是徹底絕收,下官知道,朝廷肯定會給補償,不會讓百姓餓到。”
“但是作為他們的父母官,下官不得不為這些可憐的百姓們求個情,還請何大人出麵幫忙爭取一下,看朝廷能不能將那傳說中可以畝產五百斤以上的新作物種子,賜一些給他們。”
高產作物的種子與種植技術,誰都想要,可是誰都知道在東西有限的情況下,像東合府這等在產糧方麵沒優勢的地界,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才能等到,或是需要花大代價,才能有機會購買到良種。
像東合府這種山多地少的貧困區域,要不是因為這次泄洪,上邊可能根本想不起來大安還有個東合府。
從三公主的反應中,不難看出東合府成為常備泄洪區的事,已然成為定局,林明坤已經顧不上為此感到傷心難過,隻能盡量為這些百姓們趁機爭取一些看得見的好處。
麵對這麽個要求,三公主著實有些撓頭。
哪怕她因這幾年常年都在京外,對高產作物事情不太了解,也知道朝廷既然沒有主動在大安境內推廣,肯定意味著種子不夠多。
可她也確實感到對不住這裏的百姓們,所以她在稍作猶豫後,還是選擇一口應下。
“行,今年已過春種之季,我不確定京裏還有沒有剩餘的種子,但是明年,最遲明年我保證會給你們送來一批土豆玉米的種子。”
達成這個約定後,兩人都感到鬆了口氣。
三公主是因覺得承諾的事問題應該不大,大不了拿她的功績去兌換,能讓她少承受些良心上的煎熬就行。
林明坤盤算著的則是若能得到那高產的種子,能讓這些受災百姓彌補一下今年春種絕收的損失,多少也算是個安慰。
第七十四章
繼統一規劃受災百姓的房子後, 等到朝廷按土地、人頭與戶頭發放的補償款,以及免稅三年的惠政等相繼到位後,衛合府的善後事宜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三公主何欣月也才正式起程上京,雖然不喜別人總喜歡將她公主身份放在首位, 可是她也不得不承認, 公主這個身份確實為她提供許多便利。
按照朝廷的意思, 早在確定河原省的危機已解後,她就該奉詔進京述職,隻是後來她為給自己盡量求個安心, 才會一直推遲迴京。
因為她想親自確保各種補償款到位,蓋房子的事不會偷工減料。
在外巡察多年, 她見了太多朝廷撥款, 被層層官吏貪汙挪用的案例,也曾親自處置不少涉案人員。
隻是這幾年下來,她已深刻的意識到,能被她與相關方麵查出來的其實隻是冰山一角, 還有更多貪官汙吏的手段更為隱蔽, 更為殘酷的真相被掩蓋在各種官官相護、官紳勾結下,她能做的終究有限。
所以三公主早已不會天真的認為, 隻需朝廷嚴厲的吩咐幾句,她再多威脅幾句,經手的官員們就會有所收斂。
相信那有些官吏有良心,還不如相信這世上能夠永遠風調雨順、天下太平。
當然, 三公主在外多年下來,也見到過許多有能力, 真正心懷百姓與天下, 值得信任的官吏。
可是她更知道, 因人心難測,隻要這其中稍有疏忽與遺漏,權力落到某些官員手上,讓其有了可趁之機,那些屬於百姓的補償款就會被扒掉一層又一層皮。
即便被人從中貪走的隻是幾百上千文,對於受災百姓而言,也是大過天的要緊事。
所以三公主要親自從旁監督這件事,親自查帳,去那些受災百姓家裏走訪,派人暗訪,一旦發現沒有如數發放的現象,不僅會給涉及到的百姓補齊,還會追究層層經手人,施以嚴懲。
這種特別嚴謹細致的作風,讓所有人都意識到三公主的態度,成功震懾住東合府上下的官吏,再不敢在暗地裏耍花招,暗動手腳。
而她之所以可以做到這點,重點依仗的也是她的公主身份,要不然,換成其他人,怎麽也不敢在接到京中詔令後,一再拖延。
等到三公主迴到京中時,已初秋時節,看到闊別數年的三女兒,正寧帝的心情十分激動,隻是胸中縱有千言萬語,見麵之後卻隻剩下一句。
“樂平辛苦了!”
穿著一身官服的何欣月笑容爽朗,“兒臣不辛苦,能有機會為我們大安效力,是兒臣的榮幸,兒臣非常感謝,也很珍惜父皇與太子給的機會。”
看著眼前這個已經有了官威,周身散發著柔中帶剛之勢的女兒,正寧帝滿臉的欣慰,心中則是感慨萬千。
已站起身迎接三公主的何殊笑著接過話道。
“三皇姐最應該感謝的,應該是你自己,我們的出身,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更多機會,但是能夠抓住機會,是三皇姐自己的本事。”
說著,何殊後退一步,鄭重其事的躬身道。
“孤代表朝廷與百姓,感謝何大人在危機關頭力挽狂瀾,令數百萬百姓免遭流離失所之痛。”
三公主趕緊伸手扶住何殊,充滿心酸的眼淚留下的同時,看向對方的目中卻飽含感激。
“太子言重了,臣愧不敢當,若非聽到太子給水利官員們留下的建議,臣也隻能與河原省的官員般,看著不斷上漲的水位束手無策。”
沒有經曆過那種絕望與無助的人,很難想象那種能夠將人逼瘋的心情與處境,在與朝廷派出的水利官匯合之前,她的壓力大到整夜睡不著。
就怕自己一合眼,就接到已潰壩的消息,就算是實在撐不住睡著了一會兒,也會做河原全境被淹,自己卻什麽也做不了的噩夢。
這也是她在聽說太子交待,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可擇一地作為泄洪之地,化被動為主動時。
冒著風險,不顧各種勸阻,堅持要求水利官員們指出最適合被選作泄洪地,又以自己的公主身份,強行調令附近的駐軍幫被選區域中的百姓遷到高處,做好泄洪準備的原因。
不惜為此背負近二十萬百姓的咒罵與怨恨,賭上自身的前程,最後還是毅然選擇下令炸堤,看著滔天的洪水洶湧而至,淹沒大片田地與房屋時的痛苦,三公主沒有流下半滴眼淚。
因為她不後悔,在那種情況下,她不得不做取舍,她確定自己的決定沒有錯。
如今看到太子一國儲君的身份,真心感謝她所做的事時,那種無聲的理解與支持,讓她瞬間破功,眼淚也在瞬間流下。
正寧帝在一旁看著兩人相互扶持的場景,也覺心酸不已,為了大安的江山,他的兩個女兒實在付出太多。
太子在宮中殫思竭慮,三女兒舍棄公主的尊榮,在外奔波勞碌,背負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屢次置身險地。
“三皇姐勇於擔當的表現,勝這世間無數男兒,我為您感到驕傲。”
悄悄擦拭過眼角的正寧帝隨即跟著表態,“為父也為我兒感到驕傲,不要去在意那些外人怎麽說。”
哪怕事後證明,即便懸河大壩是銅牆鐵壁,若不泄洪,在後期仍在持續的陰雨天中,也會被衝垮。
但是仍有一些人拿三公主決定泄洪時,懸河大壩還完好說事,認定那就是置東合府百姓安危於不顧的冒失之舉。
何欣月含淚笑著應道,“父皇放心,有您與太子的支持與理解,兒臣不懼這世間任何非議。”
正寧帝欣慰的笑著點頭道,“皇兒真是長大了,很好,走吧,我們一起去鳳元宮見你母後,她一直惦念著你,在這邊耽誤得太久,她少不得又要嘮叨。”
看著抱怨皇後嘮叨,卻沒意識到自己其實也不差的正寧帝,何欣月笑著應下。
“太子今天也提前下值吧,那些政務,我們是永遠都忙不完的,早些晚些的差別不大。”
聽得出正寧帝提起政務,依舊是滿腹的牢騷,與二公主猜測那些有些損,非常人之舉的事,應該都是出自太子之手不同,三公主算是早就發現朝中政務其實都是由太子在打理的人之一。
畢竟她算是自家人,又入了仕途,皇上與太子在她麵前沒怎麽遮掩。
隻是為了在人前維護她那父皇的帝王尊嚴,她不僅在人前裝做不知情,還告誡自己要從內心裏當做自己不知道,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她在親近之人麵前走漏口風。
對此沒有異議的何殊從善如流的應下,然後給三公主提議道。
“三皇姐要不要先找個地方換身打扮,母後近來,確實有些嘮叨,你就這麽迴去,她能從你身上挑出一百條意見,然後將話題拐到你還未婚的問題上,再提一百條意見。”
想到皇後每每想起,就會反複跟他提起的三公主婚事問題,正寧帝連聲表示附和。
“對、對,聽太子的沒錯,汪林,安排宮人幫樂平公主好好拾一下,這皮膚有點黑,還有點粗糙啊,那就多用些胭脂水粉吧。”
見正寧帝高度緊張的樣子,三公主湊近太子道。
“皇弟,母後現在,竟然變得這麽厲害了嗎?”
何殊對此也很無奈,她知道皇後應該是進入更年期了,身體方麵因有太醫精心調理,倒沒出現什麽問題,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特別愛嘮叨、愛操心。
為此她這兩年經常以政務繁忙為由,盡量少去鳳元宮。
可是正寧帝不管是為了看在她這個太子的麵子上,還是因為產業上的事,或是祖製,都需常去,實在被念叨得不輕。
為了能用好成績哄得皇後高興些,少被念叨,連八公主都變得對學業上心不少,人也成長許多,進步頗大,也算是歪打正著了。
而皇後近一年來,最常提的就是三公主的親事問題,逮著機會就拉著皇上太子,說起京中那些大族子弟的情況。
誰家兒子相貌長得好、有文采、性格溫和,若是給有主見,性格要強的三公主做駙馬,肯定會很相配之類的話。
何殊已經看出,皇後這是因為她的身份問題,畢竟她若是普通女兒,已到該議親的及笄之年,如今卻是提都不敢提,偏偏盯著太子妃之位的人卻多,時不時的在她麵前明示暗示。
從而導致皇後因壓力太大生出心結,才會在更年期階段出現這種現象。
何殊對此也無可奈何,再怎麽勸慰,明裏暗裏告訴對方自己並不在意那些,都無濟於事後,她隻能選擇盡量避著些。
除此之外,還要勸正寧帝,告訴他皇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一種病,需要他盡量多些耐心與安慰。
對於拿何殊充太子這件事,正寧帝對先帝都沒什麽愧疚,畢竟是他先用女兒充兒子在前,並不是為了哄騙先帝將皇位給他,才會做下這件事。
可是對於皇後,他還是比較愧疚的,畢竟剛生下的女兒就被他這個當爹的讓人抱走,去行瞞天過海之計,讓她們母女二人沒什麽機會親近。
如今女兒已是及笄之年,不僅無法行及笄禮,更不可能與人正常議親,可皇後這滿心的憋屈卻無處訴、無法解。
不能在明麵上提太子,隻能將三公主的親事問題掛在嘴上,好安慰自己那顆無處安放的心。
在知道皇後會出現這種也屬於病的現象,還有這些內情後,麵對皇後的那些嘮叨,正寧帝也隻能耐著性子聽著、勸著、哄著。
就算自己已經生出心理陰影,也不能有什麽抱怨,隻盼著皇後能夠早日想通,放下心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