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節
穿書假太子要當真女帝 作者:黃柏山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許多文林中人,都直言不諱地指出皇上此舉的不妥,認為太子最需要的是好好讀書,多讀書,得到更好的教導,而不是像這般,往他身上堆砌並不屬於他的功勞。
從長遠看,這樣做的結果,隻會給太子留下隱患,與國無益。
“哈哈,若非朕比這世上所有人都清楚,那些本就是你的功勞,絕對不存在朕為了捧你,強奪人家夷北軍將士功勞的可能,看到這些人的苦心相勸,朕絕對會忍不住動搖。”
或者說,若非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太子的本事,看到這些可謂是眾口一詞的勸誡,他甚至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幹了那些讓人大力抨擊的操作。
雖然這些早在何殊預料之中,但是看到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文人的反應那麽激烈,她也忍不住苦笑。
“看來兒臣這些年的草包形象,可以說是已然深入人心啊。”
正寧帝深以為然的點頭,“是啊,之前讓你在人前多走動些,言語多些,你總是不願聽,而且你完全可以讓胡慶元在公開這個消息時,直接公開你的諭旨為證,讓那些將軍出麵為你作證,為何卻要這麽拖著?給人留下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也不好吧?”
何殊卻對此十分淡定,“兒臣這次采取的是欲揚先抑的策略,加重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印象,等到那些輿論發酵到一定地步後,再公開證人證據,更具可信力。”
何殊想的是要趁此機會為自己立威,洗白自己此前在外留下的草包形象,同時也為增強自己在軍中將士心中的影響力。
世人往往都會對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意外反轉更感興趣,印象也更深,何況是他們誤會她沒有真才實學,是在沽名釣譽在前。
正寧帝還沒有見識過欲揚先抑和事情反轉,所具備的威力,聽她說得這麽有信心,隻得三感慨道。
“反正皇兒的主意向來多,希望你這次也能如願得好。”
與此同時,合城中的瑞王妃等人,已在處置好家當,收拾好方便攜帶的行李後,準備在近日出發前往臨海府。
瑞王妃雖然不舍,但也不得不忍痛辭去奇珍閣大掌櫃的職位,與自己看好並推薦的繼位者辦好各種交接。
這次將要一起出海的,除了何家與左家的家眷,還有早年跟著瑞王一起被發配到合城,又一起出海的其他幾家家眷,彼此都是姻親,關係很親近的那種親戚。
大半家累少的人家,已選擇在此前先行一步,先去了臨海府。
瑞王妃等人之所以沒有急著走,一來是為辦奇珍閣的大掌櫃一職的交接事宜,二來則是因考慮到合城的形勢問題。
她擔心自己若在城裏正在流傳著蠻族聯軍將要來襲,合城有被攻破之危的緊要關頭離開,會加深城中百姓的恐慌。
畢竟她是在合城擁有一定聲望與地位,外人心中可以手眼通天的奇珍閣大掌櫃,在別人看來,她肯定知道更多真相,而事實則是她雖然是某些信息傳遞的經手人,卻沒看過具體內容。
不過在她看來,夷北軍既然沒有讓官方組織百姓撤退,就意味著情況沒到那麽危急的地步,輕易撤離,隻會給那些家境不寬裕的百姓增加壓力和負擔。
所以她在辦好奇珍閣大掌櫃的交接後,也沒有急著離開,哪怕她有不得不離開的正當理由。
懷著這樣的顧慮在合城一留,就留到了夷北軍大捷的消息,合城內外所彌漫的那種緊張氛圍一消而空,瑞王妃等是人的離開也正式提上日程。
被發配到合城的這十多年,這些人都可謂是經曆複雜,感觸良多,如今真到了將要離開的時候,心中甚至還湧出一些不舍。
畢竟他們在這裏經曆過苦難,也經曆過可以掙脫泥濘的喜悅,還經曆過各種奮鬥與努力,並取得相應的迴報。
遠離了昔日的尊榮與富貴,過著這種簡單而又平靜,就算身體需要受些累的生活,也有著別樣的充實與滿足,讓他們樂在其中。
“現在一出去,街頭巷尾都在議論皇上不該搶占夷北軍將士的功勞,放到太子殿下身上的事,但我總覺得,陛下不像是會做這種事的人。”
在洛氏看來,那樣一位對他們這些人都能如此寬仁大度的皇帝,怎麽可能會為了一己之私,做出搶占別人功勞的舉動?
可是夷北軍仿佛沒有聽到外邊的那些議論,一直沒有出麵解釋的行為,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確定其中到底存在怎樣的內情。
洛氏點頭附和道,“我也覺得這事有些蹊蹺,那可是夷北軍,要真被搶了功勞,哪怕大將軍是大駙馬,恐怕也會難堵悠悠之口,可是你們看看,那夷北軍上下,隻顧著為打勝仗感到高興,沒有半點怨言,哪像被搶功的樣子?”
軍中將士可不像朝野上下的那些官員好說話,他們擁有武力,大多都是容易熱血上頭的魯莽人,真要被搶了功,他們自己會跳得比誰都高,哪裏輪得到讓外人替他們不平?
將軍府出身的洛氏對這種情況十分了解,可是現在的情況,就是有許多人都在明裏暗裏指責皇上不該幫太子搶功,而且還是搶這種不世之功。
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夷北軍的人提起這場該太子居首功時,都是心服口服地反應,毫不勉強,也不存在什麽委屈與埋怨。
“說到底,還是外麵人不了解內情,都低估了太子殿下,雖然我也不曾和對方打過交道,但是我能感覺得到,那些真正和宮裏有聯係的人,對太子都有些諱莫如深。”
聽到瑞王妃的話,李氏突然想起他們在京中時的情況。
“聽妹妹這麽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逸哥兒和他媳婦提起東宮那位時,好像也都有些諱莫如深,每每提起皇上,都少不了會帶上太子,反正感覺……就是他們好像都挺敬畏那位太子,深恐怠慢般。”
但是偶爾提到隻與皇上有關的話題時,何昌逸的語氣神態明顯都要更放鬆一些,甚至可以說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孺慕,多過對其身份應有的敬畏。
洛氏迅速接過話道,“對、對、對,我也有這種感覺,聽大嫂提起,我才想來一件事,有次晚上我起來喝水,見逸哥兒屋裏不僅點著燈,門還敞著,隻拉下防蚊紗,就想過去勸一下,結果聽到他媳婦也在勸他早點睡,逸哥兒卻說什麽‘殿下麵前,絕對不能出錯漏,被當麵指出來很丟臉’之類的話。”
聽到嫂嫂和弟妹的話,瑞王妃也隨之想起某些細節,例如在何昌逸寫給家中的信裏,提及皇上時,言語之中總透著些親近,提及某些正事,或是表達某些感激與奮發向上的心態時,總少不了要提到太子。
這些細節在平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可是當她懷著較真的心態去推敲時,就能發現某些真相可能早已藏在她兒子不經意間的言語中。
因為她兒子早就知道某些真相,隻是不便對別人,包括對他們這些親人提起。
但是那位給其帶去的影響太大,才會讓他在不自覺中,處處對那位透著恭敬,或者說是發自內心地敬佩與尊崇。
“這麽看來,逸兒和他媳婦可能早就知道太子不知道太子像外人傳得那樣,但因不確定上麵為何會放任外麵那麽傳,才會連我們都不說。”
李氏點頭道,“這麽說來,這次的事,或許就是上麵不打算再隱瞞太子之才,開始讓太子正式在人前嶄露鋒芒的契機?”
瑞王妃若有所思地點頭,“可能是這麽迴事,真的假不了,可能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知道可以確切證明這場大戰確實是由太子指揮的證據。”
等到他們一行人告別合城的朋友與鄰居,準備出發前往臨海府之際,夷北軍突然公開那份東宮諭旨,也讓大安人都知道夷北軍這次是如何打贏這場堪稱完美的仗。
夷北軍中的諸位將軍也親自證明,他們確實是按照太子的指揮做,才能打贏這場仗。
雖然他們此前也曾考慮過,要如何利用大安與部分蠻族關係和睦的機會,策反那些蠻族,可他們隻想到那麽一部分,根本不具備能夠成功實施的可能。
可是東宮提出的擒賊先擒王、釜底抽薪、遠程奔襲、攻其不意等戰略理念,讓他們迅速有了清晰而又明確的作戰方向與思路。
有了夷北軍諸位將領的親自作證,由太子遠程指揮,在沒有發生正麵交戰的情況下,就成功取得這場大戰的勝利一事,再度掀起軒然大波。
那些此前質疑皇上利用夷北軍的大將軍是其女婿,為太子搶占這場大捷首功的人,都有種臉被打痛的感覺。
知道真相後,再迴頭去看那些因先入為主而下意識忽略的細節,就能發現,他們蹦躂著為夷北軍鳴不平,可是人家夷北軍上下何曾主動叫過屈?
要知道夷北軍素以軍風彪悍強勢著稱,真要被搶了功,就算是胡大將軍也壓不住手下那批悍將的憤怒與埋怨。
隨著夷北軍諸將親口證實,他們確實是依據太子的指揮布局作戰,才能取得這場完勝的消息迅速傳開,有無數人都忍不住為自己先前的質疑感到羞慚。
與此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都對太子謀略無雙,堪稱是位天生的將才,極受夷北軍的將士們尊崇與佩服一事,印象深刻。
收到通過建言箱遞進宮裏的大批道歉信,看著那些言辭懇切的內容,正寧帝可謂是欣慰萬分。
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太子的這招確實有夠高明,看這巨大的反響,就知道經此一事,他們對太子的印象有多深刻,再有人想起自己一直認為太子是草包時,想必都會感到無地自容。
第一百四十五章
相關消息傳到京中, 朝堂上的眾大臣也都感到有些意外。
畢竟與外人隻知道太子的存在,卻都不曾見過,也不曾與太子打過交道不同,太子完全可以說, 是在他們這些朝臣中的許多人眼皮子底下長大的。
在他們的印象中, 太子從小就表現得頗為安靜乖巧, 被皇上抱著上朝時,雖然偶爾會出現鬧得皇上被迫提前退朝的現象,但在大多數時候, 都表現得很安靜,不會當眾鬧騰。
除此之外, 他們對太子印象最深的地方, 就是對方不曾正經的進學,除了在習武與騎馬射箭方麵,並沒有循舊例接受正規的皇子教育。
而皇上據說隻在太子小時教過他認字,因皇上日理萬機, 政務繁忙, 也顧不上多教太子什麽,後來據說都是太子偶爾會自己看些書, 自學而已。
他們這些朝臣也曾再三上書,奏請皇上不要總將太子拘在身邊,應該讓他出閣讀書,可是皇上將他們奏請一一駁迴, 從不應允。
眼看皇上態度堅定,他們這些朝臣也就隻能作罷。
畢竟可以確定的是, 在皇上膝下隻有這麽一位皇子的情況下, 太子的地位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不存在廢嫡長的可能。
也將皇上不肯讓太子進學一事,歸因為皇上太過重視自己的獨子,才會不惜將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生怕太子出一星半點的差錯。
不過也正通過此事,給他們留下太子被皇上寵溺太過,隻會成為草包的認知與印象。
畢竟在這些朝臣看來,雖然古書上曾記載過疑似生而知之的奇人,但是沒道理太子這麽一位在投胎方麵,就已占盡優勢的存在,還是位具有生而知之之能的奇才。
隻要不具備生而知之的能力,是人都需要接受應有的教育,隻有在接受相應的教導與學習後,才有可能成長為一位具備才幹的人。
當然,太子從小就開始接觸朝堂,跟在正寧帝身邊長大的特殊經曆,也讓這些朝臣們相信,太子將來登基繼位後,肯定具備當皇帝的基本素養。
至於太子在能力和文采方麵有所欠缺一事,也不存在問題,他們這些大臣完全可以幫忙彌補。
畢竟當今皇上的精明果決,總能讓他們這些朝臣敗落下風,處於十分被動的處境,讓他們並不介意儲君可能隻是一位能力平庸的守成之君的事實。
這也是眾大臣們在後來十分默契的不再催逼皇上送太子出閣讀書的原因。
可是現在突然曝出太子其實並不是草包,且不說太子在文采方麵如何,僅憑對方若真有如此強大的指戰能力,就足以讓某些朝臣感到心裏不是滋味。
就是如意算盤可能會落空的失落感,有先帝搞的那套兵權集中製在前,當今皇上憑借從先帝那繼承的兵權,在朝廷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順利坐穩皇位的經曆在後,已初步在軍中樹立起個人威望的太子,看上去也將會成為一位強勢的君主。
而他們目前隻能寄希望於這次的事,也是皇上為給太子造勢,增加影響力,再次以太子的名義下東宮諭旨。
他們已然習慣並認清當今心機深沉、精明強勢的事實,實在不希望大安年輕的下一任繼位者,也具有當今的本事。
因為那樣一來,對他們所在的家族與所處階層或團體而言,都將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也有不少朝臣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真心期待太子真的具備那樣令人驚豔的才能,並為正寧帝的後繼有人感到欣慰。
如門下省的秦侍中等人,卻能從中敏銳中察覺到上意,這是太子有從幕後正式走到台前的預兆,太子在接下來肯定會陸續綻放自己的鋒芒,逐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不同人的不同心態,做出的反應也不同,於是有不少大臣找出借口求見皇上,話裏話外都是皇上還年輕,還能在位許多年,完全不用急於為太子增加影響力。
這樣做的話,很容易讓人從中看出可乘之機,轉而投向太子,不利用於朝堂團結。
聽到這些懷著挑唆與離間之意,說得仿佛確有其事的蠱惑,正寧帝十分無語。
要不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就坐不來這個皇位,沒準還真會上了這些人的大當。
而且那些人也不想想,太子天天都在他眼皮子底下,就算有人想投向太子,他隻會在第一時間知道,還用得著防備太子拉攏朝中大臣?
“雖然皇兒早就預料到這些人的反應,朕還是想不明白,朕的太子隻有你,這一切都會由你繼承,他們這般撥離間,到底是在圖什麽?朕看起來很傻嗎?”
何殊笑著解釋道,“父皇不必在意那些人的想法,他們是因見識過先帝對權勢的執著與堅持,又認為父皇是位十分精明強勢的帝王,肯定也會對權力很執著,不容別人染指,包括兒臣在內。”
雖然早就通過暗衛遞交上來的那些奏報上,知道外麵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與讚譽,但是當他聽到這個‘精明強勢的帝王’評價從太子口說出來時,正寧帝實在有些心虛。
“哼,那他們可真是高估朕了,皇兒若願意,朕不介意現在就禪位給皇兒,讓朕可以好好休息,徹底享清閑。”
當大臣不僅有定期休沐的時間,還可以請各種假,他這個皇帝,一年到頭都不得休,不敢生病,因為生病容易讓人對他的健康產生質疑,有損威嚴。
即便是過年封印的那幾天,也要主持各種祭祀典禮,宴請王公大臣們,若沒有太子幫忙處理朝政,讓他不必麵對那些需要勞心費神的政務,他根本堅持不下來。
連太子都會在沒有什麽大事發生,或是知道朝堂上會出現不方便她在場的議題時,缺席早朝,晚起睡個懶覺,他卻不行。
要是能早點退下去當太上皇,他絕對是求之不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而不是無論春夏秋冬,到時間都要被叫起來。
“父皇再堅持堅持吧,我們說好了您要給兒臣多擋幾年風雨,隻要您能好好保養身體,活到高壽,將來一定有的是享清閑的時間。”
正寧帝深以為然的點頭,“嗯,皇兒說得在理,為父一定不叫皇兒失望,就是你說的那些健身方式,實在有失儀態,不管是跑跳,還是鳧水,都不大適合朕。”
想到近日剛收到的消息,何殊很有把握地笑著迴道。
“父皇再等等,等到過段時間,兒臣給父皇弄個新鮮玩意兒,應該可以滿足父皇的健身需求。”
從長遠看,這樣做的結果,隻會給太子留下隱患,與國無益。
“哈哈,若非朕比這世上所有人都清楚,那些本就是你的功勞,絕對不存在朕為了捧你,強奪人家夷北軍將士功勞的可能,看到這些人的苦心相勸,朕絕對會忍不住動搖。”
或者說,若非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太子的本事,看到這些可謂是眾口一詞的勸誡,他甚至會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幹了那些讓人大力抨擊的操作。
雖然這些早在何殊預料之中,但是看到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文人的反應那麽激烈,她也忍不住苦笑。
“看來兒臣這些年的草包形象,可以說是已然深入人心啊。”
正寧帝深以為然的點頭,“是啊,之前讓你在人前多走動些,言語多些,你總是不願聽,而且你完全可以讓胡慶元在公開這個消息時,直接公開你的諭旨為證,讓那些將軍出麵為你作證,為何卻要這麽拖著?給人留下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也不好吧?”
何殊卻對此十分淡定,“兒臣這次采取的是欲揚先抑的策略,加重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印象,等到那些輿論發酵到一定地步後,再公開證人證據,更具可信力。”
何殊想的是要趁此機會為自己立威,洗白自己此前在外留下的草包形象,同時也為增強自己在軍中將士心中的影響力。
世人往往都會對這種充滿戲劇性的意外反轉更感興趣,印象也更深,何況是他們誤會她沒有真才實學,是在沽名釣譽在前。
正寧帝還沒有見識過欲揚先抑和事情反轉,所具備的威力,聽她說得這麽有信心,隻得三感慨道。
“反正皇兒的主意向來多,希望你這次也能如願得好。”
與此同時,合城中的瑞王妃等人,已在處置好家當,收拾好方便攜帶的行李後,準備在近日出發前往臨海府。
瑞王妃雖然不舍,但也不得不忍痛辭去奇珍閣大掌櫃的職位,與自己看好並推薦的繼位者辦好各種交接。
這次將要一起出海的,除了何家與左家的家眷,還有早年跟著瑞王一起被發配到合城,又一起出海的其他幾家家眷,彼此都是姻親,關係很親近的那種親戚。
大半家累少的人家,已選擇在此前先行一步,先去了臨海府。
瑞王妃等人之所以沒有急著走,一來是為辦奇珍閣的大掌櫃一職的交接事宜,二來則是因考慮到合城的形勢問題。
她擔心自己若在城裏正在流傳著蠻族聯軍將要來襲,合城有被攻破之危的緊要關頭離開,會加深城中百姓的恐慌。
畢竟她是在合城擁有一定聲望與地位,外人心中可以手眼通天的奇珍閣大掌櫃,在別人看來,她肯定知道更多真相,而事實則是她雖然是某些信息傳遞的經手人,卻沒看過具體內容。
不過在她看來,夷北軍既然沒有讓官方組織百姓撤退,就意味著情況沒到那麽危急的地步,輕易撤離,隻會給那些家境不寬裕的百姓增加壓力和負擔。
所以她在辦好奇珍閣大掌櫃的交接後,也沒有急著離開,哪怕她有不得不離開的正當理由。
懷著這樣的顧慮在合城一留,就留到了夷北軍大捷的消息,合城內外所彌漫的那種緊張氛圍一消而空,瑞王妃等是人的離開也正式提上日程。
被發配到合城的這十多年,這些人都可謂是經曆複雜,感觸良多,如今真到了將要離開的時候,心中甚至還湧出一些不舍。
畢竟他們在這裏經曆過苦難,也經曆過可以掙脫泥濘的喜悅,還經曆過各種奮鬥與努力,並取得相應的迴報。
遠離了昔日的尊榮與富貴,過著這種簡單而又平靜,就算身體需要受些累的生活,也有著別樣的充實與滿足,讓他們樂在其中。
“現在一出去,街頭巷尾都在議論皇上不該搶占夷北軍將士的功勞,放到太子殿下身上的事,但我總覺得,陛下不像是會做這種事的人。”
在洛氏看來,那樣一位對他們這些人都能如此寬仁大度的皇帝,怎麽可能會為了一己之私,做出搶占別人功勞的舉動?
可是夷北軍仿佛沒有聽到外邊的那些議論,一直沒有出麵解釋的行為,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確定其中到底存在怎樣的內情。
洛氏點頭附和道,“我也覺得這事有些蹊蹺,那可是夷北軍,要真被搶了功勞,哪怕大將軍是大駙馬,恐怕也會難堵悠悠之口,可是你們看看,那夷北軍上下,隻顧著為打勝仗感到高興,沒有半點怨言,哪像被搶功的樣子?”
軍中將士可不像朝野上下的那些官員好說話,他們擁有武力,大多都是容易熱血上頭的魯莽人,真要被搶了功,他們自己會跳得比誰都高,哪裏輪得到讓外人替他們不平?
將軍府出身的洛氏對這種情況十分了解,可是現在的情況,就是有許多人都在明裏暗裏指責皇上不該幫太子搶功,而且還是搶這種不世之功。
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夷北軍的人提起這場該太子居首功時,都是心服口服地反應,毫不勉強,也不存在什麽委屈與埋怨。
“說到底,還是外麵人不了解內情,都低估了太子殿下,雖然我也不曾和對方打過交道,但是我能感覺得到,那些真正和宮裏有聯係的人,對太子都有些諱莫如深。”
聽到瑞王妃的話,李氏突然想起他們在京中時的情況。
“聽妹妹這麽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逸哥兒和他媳婦提起東宮那位時,好像也都有些諱莫如深,每每提起皇上,都少不了會帶上太子,反正感覺……就是他們好像都挺敬畏那位太子,深恐怠慢般。”
但是偶爾提到隻與皇上有關的話題時,何昌逸的語氣神態明顯都要更放鬆一些,甚至可以說是對長輩的尊敬和孺慕,多過對其身份應有的敬畏。
洛氏迅速接過話道,“對、對、對,我也有這種感覺,聽大嫂提起,我才想來一件事,有次晚上我起來喝水,見逸哥兒屋裏不僅點著燈,門還敞著,隻拉下防蚊紗,就想過去勸一下,結果聽到他媳婦也在勸他早點睡,逸哥兒卻說什麽‘殿下麵前,絕對不能出錯漏,被當麵指出來很丟臉’之類的話。”
聽到嫂嫂和弟妹的話,瑞王妃也隨之想起某些細節,例如在何昌逸寫給家中的信裏,提及皇上時,言語之中總透著些親近,提及某些正事,或是表達某些感激與奮發向上的心態時,總少不了要提到太子。
這些細節在平時,並沒有引起重視,可是當她懷著較真的心態去推敲時,就能發現某些真相可能早已藏在她兒子不經意間的言語中。
因為她兒子早就知道某些真相,隻是不便對別人,包括對他們這些親人提起。
但是那位給其帶去的影響太大,才會讓他在不自覺中,處處對那位透著恭敬,或者說是發自內心地敬佩與尊崇。
“這麽看來,逸兒和他媳婦可能早就知道太子不知道太子像外人傳得那樣,但因不確定上麵為何會放任外麵那麽傳,才會連我們都不說。”
李氏點頭道,“這麽說來,這次的事,或許就是上麵不打算再隱瞞太子之才,開始讓太子正式在人前嶄露鋒芒的契機?”
瑞王妃若有所思地點頭,“可能是這麽迴事,真的假不了,可能要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知道可以確切證明這場大戰確實是由太子指揮的證據。”
等到他們一行人告別合城的朋友與鄰居,準備出發前往臨海府之際,夷北軍突然公開那份東宮諭旨,也讓大安人都知道夷北軍這次是如何打贏這場堪稱完美的仗。
夷北軍中的諸位將軍也親自證明,他們確實是按照太子的指揮做,才能打贏這場仗。
雖然他們此前也曾考慮過,要如何利用大安與部分蠻族關係和睦的機會,策反那些蠻族,可他們隻想到那麽一部分,根本不具備能夠成功實施的可能。
可是東宮提出的擒賊先擒王、釜底抽薪、遠程奔襲、攻其不意等戰略理念,讓他們迅速有了清晰而又明確的作戰方向與思路。
有了夷北軍諸位將領的親自作證,由太子遠程指揮,在沒有發生正麵交戰的情況下,就成功取得這場大戰的勝利一事,再度掀起軒然大波。
那些此前質疑皇上利用夷北軍的大將軍是其女婿,為太子搶占這場大捷首功的人,都有種臉被打痛的感覺。
知道真相後,再迴頭去看那些因先入為主而下意識忽略的細節,就能發現,他們蹦躂著為夷北軍鳴不平,可是人家夷北軍上下何曾主動叫過屈?
要知道夷北軍素以軍風彪悍強勢著稱,真要被搶了功,就算是胡大將軍也壓不住手下那批悍將的憤怒與埋怨。
隨著夷北軍諸將親口證實,他們確實是依據太子的指揮布局作戰,才能取得這場完勝的消息迅速傳開,有無數人都忍不住為自己先前的質疑感到羞慚。
與此同時,也有更多的人都對太子謀略無雙,堪稱是位天生的將才,極受夷北軍的將士們尊崇與佩服一事,印象深刻。
收到通過建言箱遞進宮裏的大批道歉信,看著那些言辭懇切的內容,正寧帝可謂是欣慰萬分。
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太子的這招確實有夠高明,看這巨大的反響,就知道經此一事,他們對太子的印象有多深刻,再有人想起自己一直認為太子是草包時,想必都會感到無地自容。
第一百四十五章
相關消息傳到京中, 朝堂上的眾大臣也都感到有些意外。
畢竟與外人隻知道太子的存在,卻都不曾見過,也不曾與太子打過交道不同,太子完全可以說, 是在他們這些朝臣中的許多人眼皮子底下長大的。
在他們的印象中, 太子從小就表現得頗為安靜乖巧, 被皇上抱著上朝時,雖然偶爾會出現鬧得皇上被迫提前退朝的現象,但在大多數時候, 都表現得很安靜,不會當眾鬧騰。
除此之外, 他們對太子印象最深的地方, 就是對方不曾正經的進學,除了在習武與騎馬射箭方麵,並沒有循舊例接受正規的皇子教育。
而皇上據說隻在太子小時教過他認字,因皇上日理萬機, 政務繁忙, 也顧不上多教太子什麽,後來據說都是太子偶爾會自己看些書, 自學而已。
他們這些朝臣也曾再三上書,奏請皇上不要總將太子拘在身邊,應該讓他出閣讀書,可是皇上將他們奏請一一駁迴, 從不應允。
眼看皇上態度堅定,他們這些朝臣也就隻能作罷。
畢竟可以確定的是, 在皇上膝下隻有這麽一位皇子的情況下, 太子的地位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不存在廢嫡長的可能。
也將皇上不肯讓太子進學一事,歸因為皇上太過重視自己的獨子,才會不惜將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生怕太子出一星半點的差錯。
不過也正通過此事,給他們留下太子被皇上寵溺太過,隻會成為草包的認知與印象。
畢竟在這些朝臣看來,雖然古書上曾記載過疑似生而知之的奇人,但是沒道理太子這麽一位在投胎方麵,就已占盡優勢的存在,還是位具有生而知之之能的奇才。
隻要不具備生而知之的能力,是人都需要接受應有的教育,隻有在接受相應的教導與學習後,才有可能成長為一位具備才幹的人。
當然,太子從小就開始接觸朝堂,跟在正寧帝身邊長大的特殊經曆,也讓這些朝臣們相信,太子將來登基繼位後,肯定具備當皇帝的基本素養。
至於太子在能力和文采方麵有所欠缺一事,也不存在問題,他們這些大臣完全可以幫忙彌補。
畢竟當今皇上的精明果決,總能讓他們這些朝臣敗落下風,處於十分被動的處境,讓他們並不介意儲君可能隻是一位能力平庸的守成之君的事實。
這也是眾大臣們在後來十分默契的不再催逼皇上送太子出閣讀書的原因。
可是現在突然曝出太子其實並不是草包,且不說太子在文采方麵如何,僅憑對方若真有如此強大的指戰能力,就足以讓某些朝臣感到心裏不是滋味。
就是如意算盤可能會落空的失落感,有先帝搞的那套兵權集中製在前,當今皇上憑借從先帝那繼承的兵權,在朝廷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順利坐穩皇位的經曆在後,已初步在軍中樹立起個人威望的太子,看上去也將會成為一位強勢的君主。
而他們目前隻能寄希望於這次的事,也是皇上為給太子造勢,增加影響力,再次以太子的名義下東宮諭旨。
他們已然習慣並認清當今心機深沉、精明強勢的事實,實在不希望大安年輕的下一任繼位者,也具有當今的本事。
因為那樣一來,對他們所在的家族與所處階層或團體而言,都將不是一件好事。
當然,也有不少朝臣認為這是一個好消息,真心期待太子真的具備那樣令人驚豔的才能,並為正寧帝的後繼有人感到欣慰。
如門下省的秦侍中等人,卻能從中敏銳中察覺到上意,這是太子有從幕後正式走到台前的預兆,太子在接下來肯定會陸續綻放自己的鋒芒,逐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不同人的不同心態,做出的反應也不同,於是有不少大臣找出借口求見皇上,話裏話外都是皇上還年輕,還能在位許多年,完全不用急於為太子增加影響力。
這樣做的話,很容易讓人從中看出可乘之機,轉而投向太子,不利用於朝堂團結。
聽到這些懷著挑唆與離間之意,說得仿佛確有其事的蠱惑,正寧帝十分無語。
要不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就坐不來這個皇位,沒準還真會上了這些人的大當。
而且那些人也不想想,太子天天都在他眼皮子底下,就算有人想投向太子,他隻會在第一時間知道,還用得著防備太子拉攏朝中大臣?
“雖然皇兒早就預料到這些人的反應,朕還是想不明白,朕的太子隻有你,這一切都會由你繼承,他們這般撥離間,到底是在圖什麽?朕看起來很傻嗎?”
何殊笑著解釋道,“父皇不必在意那些人的想法,他們是因見識過先帝對權勢的執著與堅持,又認為父皇是位十分精明強勢的帝王,肯定也會對權力很執著,不容別人染指,包括兒臣在內。”
雖然早就通過暗衛遞交上來的那些奏報上,知道外麵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與讚譽,但是當他聽到這個‘精明強勢的帝王’評價從太子口說出來時,正寧帝實在有些心虛。
“哼,那他們可真是高估朕了,皇兒若願意,朕不介意現在就禪位給皇兒,讓朕可以好好休息,徹底享清閑。”
當大臣不僅有定期休沐的時間,還可以請各種假,他這個皇帝,一年到頭都不得休,不敢生病,因為生病容易讓人對他的健康產生質疑,有損威嚴。
即便是過年封印的那幾天,也要主持各種祭祀典禮,宴請王公大臣們,若沒有太子幫忙處理朝政,讓他不必麵對那些需要勞心費神的政務,他根本堅持不下來。
連太子都會在沒有什麽大事發生,或是知道朝堂上會出現不方便她在場的議題時,缺席早朝,晚起睡個懶覺,他卻不行。
要是能早點退下去當太上皇,他絕對是求之不得,首先要做的就是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而不是無論春夏秋冬,到時間都要被叫起來。
“父皇再堅持堅持吧,我們說好了您要給兒臣多擋幾年風雨,隻要您能好好保養身體,活到高壽,將來一定有的是享清閑的時間。”
正寧帝深以為然的點頭,“嗯,皇兒說得在理,為父一定不叫皇兒失望,就是你說的那些健身方式,實在有失儀態,不管是跑跳,還是鳧水,都不大適合朕。”
想到近日剛收到的消息,何殊很有把握地笑著迴道。
“父皇再等等,等到過段時間,兒臣給父皇弄個新鮮玩意兒,應該可以滿足父皇的健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