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歲寧走下祭台,立於祭台石階之上,雖隻獨影一人,卻似無聲將祭台上方的鄭潮擋護在身後,她麵向李獻,語氣如常:「我近日一直在滎陽附近救災,李將軍那位名喚郭福的部下,未曾提起嗎?」


    她口中的郭福,便是那日追捕元淼之際,盯上了歸期,被她看過腰牌的倒黴蛋。


    「李某有耳聞,隻是未想到此時會在滎陽城中見到寧遠將軍。」李獻麵上不見異色,稱得上和氣。


    常歲寧亦然:「聽聞鄭家大老爺在城中捐糧祈福,便來湊一湊熱鬧。」


    「如此還真是巧合得很。」李獻一笑,與她對視著問:「那麽,敢問寧遠將軍此時是要阻撓李某辦案嗎?」


    此前對方阻撓他的人帶走戰俘,這筆賬且還未算。


    常歲寧:「自然不是,我隻是想提醒李將軍,大盛禮法素有明言,凡為朝廷官府發起的祭祀祈福之典儀,擅自擾亂祈福,則有毀壞國運之嫌,情形嚴重者,按律當誅——」


    李獻眉心微動,好笑地看向灑著鮮血的祭台:「這竟也算作祈福嗎?」


    常歲寧不以為意地迴頭看了一眼:「如何不算,洛陽城中不是正有此先例嗎。」


    李獻唇邊諷刺的笑意微凝:「李某不知,此祈福之舉,原是由滎陽官府發起——」


    此時滎陽刺史及其他官員聽聞變故,紛紛趕到此處,李獻便向滎陽刺史問起此事。


    滎陽刺史證實了此次祈福是由他準許發起的,文書上加蓋了刺史府大印。


    是他同意的沒錯,可他沒想到鄭家人會在祭台上殺了鄭家人啊!


    論罪,殺人當被捕,可在滎陽,鄭氏宗法更大,理應由鄭家人先行處置。


    但現如今鄭家成了徐賊同黨,被殺的鄭家家主成了主謀,那便更不歸他管了。


    且他更沒想到的是,這位李獻將軍今日一聲不吭突然來了滎陽城辦案,想打鄭家一個措手不及……但凡同他提前打個招唿,他也不至於答應這場祈福啊!


    不,也說不好……畢竟那可是一萬石糧……


    滎陽刺史有一些富貴險中求的精神在身上。


    災民的肚子不能等太久,多等一日便有***的可能,他可不指望鄭家被抄家後,這位李獻將軍會第一時間優先將抄家得來的米糧分給饑腸轆轆的災民,此人這段時日的行徑手段有目共睹,一心屠殺士族,其下麵那些人在追捕士族逃犯的過程中也多見趁機謀財之舉。


    倒是這位寧遠將軍,這些時日一直帶人在滎陽附近救災,安撫災民,洪澇發生的最初,也是對方與汴州胡粼使人前來警示滎陽早做準備……


    滎陽刺史心中自有一杆秤在,此刻便道:「祈福儀式既始,中途若貿然中止,恐有不敬神靈之嫌……」


    禮法之所以稱之為禮法,是因禮製在前,更何況此時正值天災爆發之際。


    李獻也不願觸此黴頭,隻問:「那敢問此次祈福,何時能夠結束?」


    滎陽刺史麵露為難之色,道是鄭潮祈福心誠,要在此祈福直至雨停為止……別問,問也是洛陽城開的先例。


    李獻在心中冷笑了一聲。


    而此刻,那些祭台周圍的百姓間,也激起了異樣的情緒,四下喧囂,他們聽不到李獻等人的交涉內容,他們隻看到,那位李獻將軍帶來的兵,氣勢洶洶拔刀將祭台圍起,要帶走鄭潮。


    擠在最前麵的,有不少讀書人,他們起初聽聞洛陽士族之事,一度是覺得解氣的,是覺得終有寒門學子出頭之日了。


    但隨著朝廷屠殺折辱士族的範圍擴大,同為讀書人的他們逐漸生出了些許心驚與不適之感,他們開始捫心自問,此種大麵積的屠戮文人之舉,當真是值得拍手叫好


    的嗎?


    甚至這些人當中,大多是不知情的無辜士人,更甚不乏士族婦人稚子。


    而此種搖擺不定的對與錯,在此刻突然擺在眼前的「鄭家大老爺即是草堂先生」的真相中被具化清晰——


    濫殺無辜,是為錯!


    士族也並非盡是利欲熏心之輩,並非就該滿族死絕!


    鄭先生不能就這樣被不明不白地帶走,然後像那些洛陽士人一樣被折辱屠殺!


    人群中,不知何人發出了第一道聲音:「鄭先生大義滅親,心懷大義,於滎陽有恩情在先,絕非徐賊謀逆之事的知情同謀者,萬望欽差大人依律明查!」


    那名秀才咬重了「依律明查」四字。


    一時間,附和聲無數。


    「不僅如此,鄭先生於此次黃河治水防災一事亦有大功,若非鄭先生,滎陽城早被黃河水淹了!」阿澈混在人群中,不見其人,隻聞其聲。


    此言出,滎陽百姓們無不意外。


    好些讀書人聞言震驚之下,不禁紅了眼眶。


    原來鄭先生不僅偷家中所學養他們,甚至還偷偷跑去冒死治水!


    鄭先生究竟還有多少善舉是他們所不知道的?


    鄭先生如大鵬,他們如蒙鄭先生無私哺喂的雛鳥,卻至今才知恩人真容。


    一時間,百姓間的情緒更激動起來,他們望著那些森然的長刀,眼中開始有了防備之色。


    一些文人甚至開始思考,若說士族的存在是為不公,那麽這些人呢?如此殘暴的殺戮手段,若盡由此等人來完全取代士族,難道一切就會變得公正嗎?


    若天下文道禮數被就此屠殺殆盡,世間還何來文人錚錚風骨!


    士族有罪,當被治罪,卻不該遭遇如此屠戮!


    察覺到氣氛的變化,李獻在心中諷刺地笑了兩聲。


    這些無知之輩,三兩句話便被煽動,實在蠢不可及,注定一輩子隻能做被人踩在腳下的螻蟻。


    而他也不必同這些螻蟻對峙,區區一個想使手段活命的鄭潮而已,總歸也跑不了。


    李獻未有堅持帶走鄭潮,他下令,讓人守在祭台周圍,直到祈福結束為止:「餘下之人,隨我前去鄭家!」


    滎陽刺史等人立即讓道,心頭一片複雜的惶然,今日滎陽城注定要成為第二個洛陽了。


    李獻的視線掃向「看熱鬧」的常歲寧,似笑非笑地詢問:「寧遠將軍可要同行?」


    他疑心今日鄭潮祈福之事與常歲寧有關,此言亦是試探她是否會再次阻撓,但見常歲寧沒什麽興趣地搖頭:「便不叨擾李將軍辦差了。」


    李獻微笑頷首,驅馬便要離開此地。


    事實上,他在此交涉之時,已經先行遣了三千人馬,從另一條路先行去往鄭家,為今日之行「開路」。


    他今日前來,便未打算讓任何一個鄭氏族人逃出滎陽。


    他昨夜曾親自磨劍,中原士族之首,崔璟外家,何其高貴,自然當得起他這份格外看重。


    然而就在李獻帶人繞過祭台之時,前方的人群忽然被分開,一隊整肅而具壓迫感的人馬迎麵而來,阻去了他的去路。


    李獻勒馬,極快地皺了下眉——崔璟?


    那隊人馬很快靠近,為首的青年坐於馬上,開口道:「昨日得鄭潮告發鄭氏家主勾結徐正業,舉以實證之下,現今鄭家上下已被控製,反抗者皆被肅清。」


    什麽?


    李獻甚至覺得自己聽錯了。


    所以,崔璟親自帶人鎮壓控製了鄭家?


    他在趕來滎陽的路上已然知曉崔璟人在滎陽附近,崔璟竟然不避嫌,在此時迴來了……是


    心生不忍,想要為了鄭家對抗朝廷?若是如此,他是有些期待的。


    可事實卻是此人竟搶在他前麵,控製了鄭家的局麵……


    他明白了,獻糧祈福,殺鄭濟,煽動民心……還有鄭家本該有、卻未曾出現的反撲找死之舉……


    哈,原來如此!


    崔璟神情平靜:「除此之外,鄭氏族人已主動獻出族中所有藏書,以求稟明聖人,網開一麵,不求折鄭氏罪過,隻求保全無辜族人性命。」


    李獻的視線掃過崔璟身側三名玄策軍手中捧著的匣子,三隻匣子裏,各盛放著鄭氏三座藏書密閣的鑰匙。


    無數讀書人也看過去,這三隻匣子的價值無可估量,說是中原河洛最大的秘寶亦不為過。


    李獻慢慢地收迴視線,看向崔璟:「有崔大都督出麵大義滅親,此案果真進展神速。」


    「崔某奉旨行事,既得告發,自然沒有徇私視而不見之理。」崔璟看著他:「鄭氏上下凡有同謀嫌疑者,李將軍盡可依律帶走審問。」


    李獻在心中冷笑。


    現如今鄭氏上下已被崔璟的人控製,他縱要帶走誰,卻也必須經過崔璟耳目,他自然相信崔璟不敢徇私包庇何人,但隻殺那些罪有應得,本就要死的人,又有什麽意思呢?


    他的刀,原本是為整個滎陽鄭氏而磨。


    此行,還真是敗興至極。


    李獻壓下心中不暢,向崔璟抬起握著韁繩的手,語氣欽佩地道:「崔大都督如此秉公辦案,李某必會將崔大都督大義滅親之舉如實稟明聖人。」


    他句句未離「大義滅親」四字。


    這算是今日唯一「有意思」之事了。


    他自然知曉,崔璟此舉名為親自鎮壓,實為保全鄭氏族人,可謂用心良苦……可天下人不會這樣想,那些士族更加不會。


    很快,他們便會聽說,是崔璟親自率軍踏破了鄭家大門,將鄭家所有藏書親手獻出。


    思及此,李獻再次笑著衝崔璟拱手,讓人將鄭濟的屍身帶下去後,即策馬離開了此處,帶人往鄭家趕去。


    四下百姓們向那出色醒目的青年看去,低聲議論著,眼神各異。


    崔璟坐在馬上,握著韁繩的手指間有未幹的血跡,這血跡,似乎正是他「大義滅親」的證據。


    他的目光越過那些帶著畏懼的複雜視線,隻看向祭台上方。


    常歲寧朝他一笑。


    崔璟無聲繃緊的眉心便鬆弛下來。


    常歲寧剛要走下祭台,忽而被一隻帶血的手抓住了袍角。


    她迴過頭,隻見渾身癱軟的鄭潮向她露出哭笑不明的表情,請求道:「請寧遠將軍留下隨我一同祈福吧……」


    這種心情誰懂啊,他平生第一次殺人,殺的還是堂弟,家族終於也要就此崩塌消散,天都塌了,都砸到他身上了,而他還要繼續留下祈福。


    且如今他不僅是罪人之身,也是鄭家的叛徒,萬一有人趁他祈福時刺殺他呢,總要有個能打的人留下近身保護他吧。


    這位有將星轉世之稱的寧遠將軍是個很好的選擇。


    且上天看在她的麵子上,說不定很快就能停雨了。


    鄭潮胡思亂想著,想哭又想笑,他覺得自己終於從桎梏中解脫了,卻又不免悲戚於家族走向衰落的命運,但也深知,這已是竭盡全力之下所謀得的不幸中的萬幸。


    常歲寧看得出來,這位鄭家大老爺,盛情難卻之下,常歲寧唯有與鄭潮一同留下祈福。


    祭台之上設有繡著經文的華蓋,祈福者可盤坐於華蓋下方誦經,但雨勢大時,此物也是徒勞,並不能擋下多少雨水。


    鄭潮一心為鄭氏贖罪,未


    像僧人那般盤坐,而是跪於祭台上方,向世人和神靈陳述鄭氏之過錯。


    有曾得他於草堂之內指點,才得以考取功名的文人,圍聚在祭台周圍久久不肯離去,與之一同祈福。


    李獻的心腹來迴出入被玄策軍牢牢把守的鄭家,帶走那些並不無辜的鄭氏族人。問罪滎陽鄭氏的一切事宜,就這樣既不平靜,卻又異常平靜地進行著。


    而在李獻趕往滎陽之後,洛陽城內外各士族的看押事務,也先後換上了崔璟的人手,至此,未再有逼殺無辜之事發生。


    雨水催得天色很快暗下,阿點接過崔璟手中的傘,舉著上了祭台,撐在幾乎渾身濕透的常歲寧頭頂。


    見常歲寧抬頭看來,阿點委屈又堅定地道:「佛祖要怪就怪我好了,是我非要給你撐傘的!」


    常歲寧露出笑意:「放心,佛祖才不會和小孩子計較呢。」


    她轉頭透過雨幕看向黃河的方向。


    鄭潮也一直在望著同一個方向,他在數著日子,不,是數著時辰。


    夜色中,有百姓的哭聲響起。


    聽著那些哭聲,也和常歲寧一樣盤坐的阿點,一手舉傘,另一隻手抹起了眼淚。


    當夜,滎陽百姓連夜縫製了兩把萬民傘,一把為「草堂先生」趕赴黃河治水獻糧祈福,一把為殺徐賊,於滎陽救災多日的寧遠將軍。


    天色放亮時,一名五六歲的稚童抱著兩把萬民傘爬上祭台,將其中一把交給阿點後,那稚童來到發髻披散開,形容疲憊不堪的鄭潮身邊。


    「鄭先生,我給您撐傘,大家說,佛祖不會怪罪稚兒!」


    小孩子稚嫩的聲音響起之際,有些笨拙地將傘撐開。


    傘被撐開的一刻,常歲寧透過傘沿邊垂著的彩色布條,看向天邊。


    不知是不是她出現了幻覺,她看到烏雲飄散,很快,有一縷刺目的強光自破雲而出。


    「……是太陽!」


    「太陽出來了!」阿點興奮地蹦起來。


    很快,無數興奮的聲音自四麵八方圍湧而來。


    常歲寧眨了下眼睛,瞳孔被照亮。


    不是幻覺啊。


    嘴唇發白的鄭潮忽而仰麵倒地,有眼淚自通紅的眼角流淌而出,他喃喃道:「天不亡河洛,天不亡河洛……」


    各路消息先後傳迴了京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安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非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非10並收藏長安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