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富庶豐饒,作為江都的揚州,其緊要程度更是不必多言,這正也是當初徐正業選擇自揚州起事的緣故所在。


    事實上,早在常歲寧收複揚州之前,便有許多官員,暗下已經開始為己方勢力謀劃接下來的江南官職權力分配了,而這些等待被「分割」的官職中,又數江都刺史一職尤為矚目,實乃重中之重,誰都想爭上一爭——


    在這些官員們看來,此事尚未真正提上議程呢,此時便突然殺出一個常歲寧來,妄圖截下江都刺史之職!


    且是以如此霸道的姿態!


    是,如今的揚州不比從前,它剛經過徐軍的踐踏,尚且需要一段時日來重建恢複,甚至此刻又麵臨倭寇之危,無論何人前去上任,去做這江都刺史,必然都要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但個人壓力歸壓力,朝廷總是要不惜代價去保江都的,此乃國之大事也,怎到了她這裏,卻成了個人能力的主場了?


    如此時局下,正常人誰會說出「有我在一日,便可保無人敢犯江都,絕不叫倭寇犯國土半步」的大話來?


    她可知這句話的分量有多重?她一人擔得起嗎?


    她一貫是擅長製造噱頭的,從不曾遵循「話不可說太滿」的處事準則,相反,她每每總要將話說到最滿,將路走到最絕,怎麽奪人眼球怎麽來……


    偏偏她又曾有過令大話成真的先例,如此,從她口中出來的大話,便總會有愚民願意相信——


    可想而知,有她這句話壓在頭上,若換了其他人去做這江都刺史,倘若來日江都,哦,不止是江都,是整個淮南道,整個黃海東海海域……若來日當真有點什麽差池,那「頂替」她的刺史人選便會成為妨礙她「救世」、罪孽深重的千古罪人!


    頂著如此陰影,這刺史之位旁人能坐得安生嗎?


    且她逼著旁人押上去的又豈止是一顆人頭那般簡單,這分明是將相爭之人的身家性命、名節官聲、後代清譽,乃至家中祖墳的顏麵都統統串起來,一並架在火上烤!


    這是膈應誰呢?


    為官半生,大家也都是從數不清的明爭暗鬥中蹚出來的,但如此堂而皇之膈應人的爭權手段……卻是平生僅見!


    魏叔易怔然半晌,細思此舉之下的條條道道,遂也領略到了其中蘊藏著的【我若做不成,旁人也休想安生】的缺德之美。


    聽著身側同僚極度不滿的分析交談聲,魏叔易也壓低聲音加入他們,拿排憂解難的語氣道:「寧遠將軍此舉,的確居心叵測了一些,但若想讓她的算計落空,卻也不是難事……」


    幾名同僚紛紛看向這位曆來多智的魏侍郎。


    隻聽他道:「這江都刺史的人選,隻要能夠保得江南之地安然無恙,又何懼之有呢?任她如何說,隻當清風過耳便是了。」


    「……」那幾名官員的神情比吞了一百隻蒼蠅還難看。


    一個遠在江都的寧遠將軍便已經十足膈應人了,眼前竟還有個幫著一起膈應他們的!


    「隻要」能保得江南之地安然無恙?


    有一個老實人壓低聲音,忿忿問魏叔易:「魏侍郎說這話,難道是不知曉現如今的江南是何處境嗎?這又豈是一人之力可以作保的?」


    魏叔易的神情略鄭重兩分,聲音也高了些:「諸位大人當知,正因如今江南處境堪憂,才更需要能者居之……而非是既想占下要職,卻又不敢擔責的擺設。」


    有官員道:「可‘能者之能,並非是憑大話堆出來的!」


    「七十三日殺徐正業,起先諸位大人也認定那是大話,不是嗎?」魏叔易道:「而無論此番寧遠將軍究竟是否在說大話,此時她的名號本身已是一種威懾——


    無論這威懾大小,卻都是當下其他人做不到、也替代不了的,此乃擺在眼前的事實。」


    「大局當前,諸位大人既非那等趁機謀利之輩,又何必執意針對一個女郎因行事不便而被迫使出的小小心思手段,因此生出成見,從而罔顧她能為國朝大局帶來的真正益處呢?」


    聽到此處,有真正顧全大局的官員擰眉深思,一時不語。


    很快,魏叔易出列,從時局利弊出發,主張應允此事。


    當一件事的反對之聲太甚,而帝王不曾表態時,作為天子近臣,他便需要發出不同的聲音,從中謀求平衡。


    但他此時所言,卻也是發自內心。


    另有褚太傅在,太傅雖從不結黨,但門生太多也是個煩惱,許多官員認真思索後,便也相對委婉地表示「時局特殊,便不可一味拘泥於常態」、「使寧遠將軍為江都刺史之事,值得仔細商榷」。


    也有許多人仍持反對之言,但隻是在反對,一時卻不曾推舉出具體人選……有那膈應之言在先,誰不得先掂量掂量?


    看著那些心思各異的臣子們,聖冊帝最後道:「諸卿之言各有道理,此事關乎江南安穩,朕會仔細權衡思量。」


    未有得到帝王明確的表態,那些反對的官員雖心有不滿,卻也隻能應「是」。


    下朝之際,不少官員的臉色都不太好看,但更值得他們生氣的還在後頭——


    曆來,女子堂而皇之的表露出想要實權的野心,在世俗及大多數男子眼中總是大忌,此一點,縱是當朝帝王是女子之身,卻也未能完全改變。反而在許多私心裏反對女帝當權、並從未放棄過讓女帝還權於太子的官員眼中,女子要權,這四個字,實在是個不祥的兆頭。


    如此,諸方利益衝突之下,使得議論或討伐此事的聲音越來越多,這些聲音從官員口中傳至內宅,再經內宅女眷及奴仆之口傳出權貴宅邸的高牆。


    依常理而言,此類朝堂風波爭端,平日裏是不被尋常百姓所留意的。一來門檻太高,不容易聽懂。二來,一不小心犯了什麽忌諱,容易惹禍上身。


    但今次之事卻打破了這道壁壘,蓋因風頭正盛的「寧遠將軍」四字,離尋常百姓實在太近,在街頭巷尾茶餘飯後,是堪比「誰家母豬一窩下了十頭豬崽」、「哪家的男人偷偷***,買的竟也是個男子」諸如此類的吸睛存在。


    因此,沒過多久,有官員在下朝之後,坐在官轎中,竟已能聽到街上有百姓在議論此事了。


    且正經議論也就罷了,這些愚民們不知聽來的哪路消息,以訛傳訛之下,竟已成了……


    「你們聽說沒有,聖人賜封了寧遠將軍做江都刺史,留在江都抗擊倭寇!」


    「隻是江都刺史嗎?我怎聽說是封作了揚州大都督?」


    轎中官員聞得此言,一口血哽在喉嚨——無知愚民!無知愚民!


    偏偏這些百姓於「妄議」之際,又總要附帶上一句「聖人英明」,一眼望去全是稱頌之言,縱是有官員想要介入卻也沒有名目。


    又隔數日,各茶樓的說書先生,依照此事創作出來的本子也相繼麵世——倒也不是他們隻盯著寧遠將軍來寫,實是有關寧遠將軍的本子都能自帶聽眾,業內甚至有戲言,哪怕是讓自家狗代筆來亂寫一通,隻要帶上寧遠將軍的名號,那都是不缺人聽的!


    看這勢頭,隻要寧遠將軍的事跡還在延續,他們在後頭追著寫,沒準兒能保一輩子吃喝不愁呢!


    此一日,京師中最受追捧的說書先生身邊的仆從,背著包袱悄悄出京而去,冒險前往江都,隻為帶迴寧遠將軍暴打倭寇的最新素材。


    此事越傳越廣,以至於讓剛從洛陽迴京的宋顯等人,都有些分不清真假了。


    此行賑災,雖也曾有過驚險,但好在一群苗苗們也都全須全尾地迴來了,褚太傅對此甚是欣慰。


    急需獨處來療愈身心的湛侍郎入京後,即讓譚離等人先各自迴家更衣去,自己獨自進宮麵聖。


    行禮與湛侍郎分別後,年輕不知疲憊的苗苗們,不禁討論起了路上聽來的有關「江都刺史」的傳言。


    「我等如今在朝為官,不宜如尋常百姓一般在外妄議此事。」宋顯開口打斷了同僚們的私語。


    眾人被點醒,遂及時打住了這個話題,相互揖禮後,各自歸家去。


    譚離與宋顯尚有一段路同行,路上,譚離好奇地低聲道:「……揚之,說來,那日在汴州時,你與常娘子都說了些什麽?」


    常歲寧離開汴州的前一日,宋顯與譚離曾私下相送,而最後宋顯又曾向常歲寧「借一步說話」。


    譚離好奇許久了,隻是一直沒能找著合適的機會問。


    見宋顯一時未語,譚離一笑,和氣地道:「不方便說也無妨,我也隻是隨口一問而已!」


    「也無甚不便說的。」宋顯看向前方的巷口處的一株青翠楊柳,似又迴到了那日於柳樹下送別常歲寧的情景中。


    彼時,他向對方深深施了一禮。


    「那日,我向常娘子致歉,並道謝。」他的聲音有著連日奔波之下的疲憊喑啞,但神態眼眸卻坦然而清明。


    譚離麵露恍然之色,而後問:「那常娘子可接受了?」


    宋顯「嗯」了一聲,頓了一下,才又道:「不單欣然接受了,還問我……」


    她還認真地問——「那宋大人如今是不是想拜師了?」


    彼時沉默了一下的宋顯,此刻將此言複述。


    譚離一怔之後,忽而哈哈大笑出聲:「……那揚之你是如何答的?」


    「我言……」想到拜一個小姑娘做老師,宋顯雖早已沒有輕視之心,但正常人的情緒他還是有的,此刻臉色紅了紅:「我言,待她迴京之後,便擺拜師酒。」


    畢竟那時氣氛到了,他若拒絕,會顯得他的致歉很沒有誠意。


    譚離再次笑起來,儼然已做好了蹭一頓酒席的準備,但旋即又覺惋惜,拍了拍宋顯的肩:「……可惜揚之這位老師大抵要長留江都抗擊倭寇,一時半刻怕是迴不來……這頓拜師酒,便隻能先欠著了。」


    宋顯勉強扯出一個不知是慶幸還是憂心的笑。


    同宋顯分開後,譚離迴到住處,便見到了托人從鄉下接來京師的父母。


    譚家父母見到光宗耀祖的兒子,歡喜的熱淚盈眶。


    夫妻二人拉著兒子去房中說話,關切又好奇地問起譚離此次去往洛陽賑災的見聞。


    譚離這才解下包袱,將包袱打開後,取出一隻錢袋,嘩啦啦地倒出了一堆銀子。


    從未見過這麽多錢的譚家父母頓時色變,怎麽賑個災,反倒將自己賑富裕了?!


    雖說……雖說也聽過,人一旦做了官,便容易失去本心,可兒子被腐蝕的未免也太快,太急了吧!


    光宗耀祖的勁兒還沒過呢,總不至於就直接快進到抄家滅族了?!


    譚父痛心疾首地脫下了草鞋,往鞋底「呸」了一口唾沫,正要揍不孝子時,隻聽那不孝子邊躲邊喊冤:「……這都是兒子憑自己的本領賺來的!」


    譚母已在抹淚:「兒啊,哪個貪官不是這樣認為的!」


    「不是,不是……」譚離抱頭鼠竄,邊道:「這是兒子從同僚們手裏賺來的!」


    此行賑災,他一路抄記的手冊上至地貌,下到為官處事之道,甚是詳具,同僚們害怕落後於他,唯有花錢買個心安。


    如此發家之道,他自己此前也是不曾料到的!


    另一邊,麵聖交差之後,湛侍郎尋到禮部,也得以向太傅交差:「學生總算未負老師所托,將他們一個不少地帶迴來了……」


    隻是湛侍郎本人略顯疲憊——月子裏帶著十多個奶娃娃的產婦什麽樣,他此刻便什麽樣。


    這幅神態令一貫嚴苛的褚太傅也不忍再出言刺激,催著人迴去洗塵歇息。


    但若說句心裏話,褚太傅覺得,人能平平安安地迴來,倒也不能說全是湛侍郎和那些苗苗們的本事……


    還得是他學生,要不是他那學生暗中替那些中原士族們謀得了一線生機,那些士族被趕盡殺絕之下,還不知要如何發瘋反撲,玉石俱焚呢。


    有些時候,恰當地給別人留下一條活路,實則也是給自己的。


    說來,起先並不準備給那些士族們留任何活路的李獻,今日似乎也跟著迴京了。


    此時的李獻,正跪在禦前請罪。


    他「自認」當初在洛陽時行事多有不當,激起了天下讀書人不滿,實乃一大過錯。


    末了,他將頭叩在地上:「……獻行事不妥,請姨母責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長安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非1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非10並收藏長安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