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下。初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


    碭山,金為水蕩沒。元憲宗七年,始複置縣治,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並入單父縣。三年複置,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虞城,下。金圮於水。元憲宗二年,始複置縣,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戶口稀少,並入單父。三年,複立縣,屬濟州。八年,隸濟寧路。


    豐縣。唐屬徐州。元憲宗二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以沛縣並入豐縣。三年,複立沛縣。八年,以豐縣直隸濟寧路。


    州三


    濟州,下。


    唐以前為濟北郡,治單父。唐初為濟州,又為濟陽郡,仍改濟州。周瀕濟水立濟州。宋因之。金遷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沒故也。元至元二年,以戶不及千數,並隸任城。六年,遷州於巨野,而任城為屬邑。八年,升州為濟寧府,治任城,複還府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當江淮水陸衝要,複立濟州,屬濟寧府而任城廢。十五年,遷府於濟州,以巨野行濟州事。其年複於巨野立府,仍於此為州。二十三年,複置任城,隸州。領三縣:


    任城,倚郭。


    魚台,太宗七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並入金鄉。三年複故。八年,屬濟寧府。十三年來屬。


    沛縣。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憲宗二年,州廢,複為縣。至元二年,省入豐縣。三年複置。八年,隸濟寧府。十三年來屬。


    兗州,下。


    唐初為兗州,複升泰寧軍。宋改襲慶府。金改泰定軍。元初複為兗州,屬濟州。憲宗二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複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立尚珍署,領屯田四百五十六戶,收子粒赴濟州官倉輸納,餘糧糶賣,所入鈔納於光祿寺。


    領四縣:


    嵫陽,曲阜,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複置。


    寧陽。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德元年複置。


    單州,下。


    唐置輝州,治單父。後唐改為單州。(.無彈窗廣告)宋升團練州。金隸歸德府。元初屬濟州。憲宗二年,屬東平府。至元五年,複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領二縣:


    單父,縣在郭下。元初與單州並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至元二年,複立單父縣。三年,還屬濟州,今屬單州。


    嘉祥。舊屬濟州。憲宗二年,割隸東平路。至元三年,還屬濟州。今為單州屬縣。


    曹州,上。


    唐初為曹州,後改濟陰郡,又仍為曹州。宋改興仁府。金複為曹州。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直隸省部。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領縣五:


    濟陰,上。


    成武,中。


    定陶,中。


    禹城,中。


    楚丘。中。


    濮州,上。


    唐初為濮州,後改濮陽郡,又仍為濮州。宋升防禦郡。金為刺史州。元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之館陶、朝城,恩州之臨清,開州之觀城來屬。至元五年,析隸省部。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領縣六:


    鄄城,上。


    朝城,中。初隸東平府,至元五年來屬。


    館陶。中。初屬東平路,至元三年來屬。


    臨清,觀城,下。金屬開州,元初來屬。


    範縣。下。初屬東平府路,至元二年來屬。


    高唐州,中。


    唐為縣,屬博州。宋、金因之。元初隸東平,至元七年升州。戶一萬九千一百四,口二萬三千一百二十一。領縣三:


    高唐,中。


    夏津,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


    武城。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


    泰安州,中。


    本博城縣,唐初於縣置東泰州,後廢州,改為乾封縣,屬兗州。宋改奉符縣。金置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縣入萊蕪縣。五年,析隸省部。三十一年,複立新泰縣。東嶽泰山在焉。


    戶九千五百四十,口一萬七百九十五。領縣四:


    奉符,中。


    長清,中。舊屬濟南府,元初來屬。


    萊蕪,下。


    新泰。金屬泰安州,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複立。


    德州,唐初為德州,後改平原郡,又仍為德州。金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齊河縣來屬。戶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四,口一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二。領縣五:


    安德,下。


    平原,下。


    齊河,金創置此縣,隸濟南府,至元二年來屬。


    清平,宋、金隸大名府,元初來屬。


    德平。


    恩州,中。


    唐貝州,又為清河郡。宋改恩州。金隸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縣隸大名府,以武城隸高唐,惟存曆亭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縣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東平析隸省部。戶一萬五百四十五,口三萬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本冠氏縣,唐因隋舊,置毛州,後州廢,縣屬魏州。宋、金並屬大名府。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隸省。戶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萬三千四十。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唐青州,又升盧龍軍。宋改鎮海軍。金為益都路總管府。戶七萬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萬二千五百二。領司一、縣六、州八。州領十五縣。


    錄事司。


    縣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縣並入。三年,又並臨淄、臨朐二縣入焉。十五年,割臨淄、臨朐複置縣,並屬本路。


    臨淄,下。


    臨朐,下。


    高苑,下。舊屬淄州。


    樂安,下。


    壽光。下。


    州八


    濰州,下。


    唐初為濰州,後廢。宋為北海軍,複升濰州。金屬益都路。元初領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及司候司。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二縣:


    北海,下。


    昌邑。下。


    膠州,下。


    唐初為膠西縣。宋置臨海軍。金仍改為膠西縣,屬密州。元太祖於縣置膠州。領三縣:


    膠西,中。


    即墨,下。宋、金皆隸萊州,元太祖二十二年來屬。


    高密。下。宋、金並隸密州。


    密州,唐初改為高密郡,後仍為密州。宋為臨海軍,複為密州。元初因之,以膠西、高密屬膠州。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諸城縣,隸益都。領二縣:


    諸城,州治所。


    安丘。下。


    莒州,下。


    唐廢莒州,以莒縣隸密州。宋沿其舊。金複為莒州,隸益都府。元初因之。領四縣:


    莒縣,下。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沂水,下。有沂山,為東鎮。


    日照,下。


    蒙陰。下。元初,因舊名為新泰縣。中統三年,以李璮亂,人民逃散,省入沂水。皇慶二年,複置為蒙陰縣。


    沂州,下。


    唐初改為琅邪郡,後仍為沂州。宋屬京東東路。金屬山東東路。元屬益都路。領二縣:


    臨沂,中。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費縣。下。


    滕州,下。


    唐為滕縣,屬徐州。宋仍舊。金改為滕州,屬兗州。元隸益都路。領二縣:


    滕縣,下。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鄒縣。下。


    嶧州,下。


    唐置鄫州,又改蘭陵縣為承縣,後州廢,以縣屬沂州。宋仍舊。金改蘭陵縣,於縣置嶧州。元初以嶧州隸益都路,至元二年,省蘭陵入本州。


    博興州,下。


    唐博昌縣。後唐改博興。宋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元初升為州。


    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


    濟南路,上。


    唐濟州,又改臨淄郡,又改濟南郡,又為青州。宋為濟南府。金因之。元初改濟南路總管府,舊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萊路,陵州割入河間路,又割臨邑縣隸河間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隸曹州,齊河縣入德州,割淄州之鄒平縣來屬,置總管府。戶六萬三千二百八十九,口一十六萬四千八百八十五。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七縣。


    錄事司。


    縣四


    曆城,中。倚郭。


    章丘,上。


    鄒平,上。唐、宋皆屬淄州,至元間來屬。


    濟陽。中。


    州二


    棣州,上。


    唐析滄州之陽信、商河、樂陵、厭次置棣州。宋、金因之。元初濱、棣自為一道,中統三年,改置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與濱州俱棣濟南路。領四縣:


    厭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


    商河,中。


    陽信,中。


    無棣。下。宋、金屬滄州,元初割無棣之半屬滄州,半以來屬。


    濱州,中。


    唐屬棣州。周始置濱州。金隸益都。元初以棣州為濱棣路。至元二年,省路為州,隸濟南路。領三縣:


    渤海,中。初設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此縣。


    利津,下。


    沾化。下。


    般陽府路,下。


    唐淄州,宋屬河南道。金屬山東東路。元初太宗在潛,置新城縣。中統四年,割濱州之蒲台來屬。先是,淄州隸濟南路總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總管府。是歲改元至元,割鄒平屬濟南路、高苑屬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為淄萊路。二十四年,改般陽路,取漢縣以為名。戶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口一十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領司一、縣四、州二。州領八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元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濂等 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濂等 編並收藏元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