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慶路軍民府,下。
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開元末,閣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勸封祐於樣共立謀統郡。蒙氏後,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內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複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
劍川。下。縣治在劍川湖西,夷雲羅魯城。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裏,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義督千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隸鶴州。軍民屯田共二千餘雙。
雲遠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裏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大德中,雲南省言:“大徹裏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今大徹裏胡念已降,小徹裏複控扼地利,多相殺掠,胡念日與相拒,不得離,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別立徹裏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乃立徹裏軍民總管府。
廣南西路宣撫司。闕。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金,故雲。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麽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麽、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於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
府一
北勝府,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祝指拿憑蘅ぁc墒現眨問鮮保咧巧蠱淥鋦嘰蠡菡虼絲ぁ:罅ゴ罄懟t蘢諶輳淝醺嚦∧詬健v獵迥輳10┲蕁j唚輳奈筆ぶ蕁6十年,升為府。
州七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住n羲陳誌詠!9泊āl普暝洌餡炷慚捌浦憔猶擰4篤擰12∑擰4嚼賴卻āf淝醭啥紛褰ナ3暈徊浚ㄓ諗 ̄住v潦浪鎰灶塘ゴ罄懟t蘢諶昴詬健v獵迥輳呐1樜持蕁
蒗蕖州,治羅共祝誒黿筆ぁ15濫南北之間,羅落、麽、些三種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內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寧州,昔名樓頭祝油羅瑁孛鵠叮帷12┞婺嘣攣諡鴣鐾羅煬喲塔祝朗舸罄懟o蘢諶輳淙皇浪錆妥幟詬健v獵輳奈蕁
通安州,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住f屠t蠻所居,其後麽、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內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郡,隸大理。元憲宗四年內附,隸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蘭州。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麵。(.無彈窗廣告)昔麽、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餘世。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昔名羅波九祝苯尤ā8牛髁諭羅0礎短剖欏罰餡猶胖希鞅庇臚羅印=裰菥呈蕩罄砦鞅壁钜Φ兀帷12┐笄跏讕又o蘢諶昴詬健v獵哪輳誥毗琢14藿蛑藎且蘊拋暈粑餡9羅換嶂蠼蚨桑拭a煲幌兀
臨西。下。縣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極邊險僻之地,夷名羅裒間,居民皆麽、些二種蠻。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縣,於羅裒間立臨西縣,以西臨吐蕃境故也,隸巨津州。
東川路,下。
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下。
益良州。下。
強州。下。
孟傑路。自東川路以下闕。泰定三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傑二府於其地。
普安路,下。
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古夜郎地。秦為黔中地,兩漢隸牂牁郡,蜀隸興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後改興古郡為盤州。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後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地,號於失部,世為酋長。元憲宗七年,其酋內附,命為於失萬戶。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曲、靖二州在漢為夜郎味縣地。蜀分置興古郡。隋初為恭州、協州。唐置南寧州。東、西爨分烏、白蠻二種,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龍和城,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通謂之東爨烏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寧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徙之至龍和,皆殘於兵。東爨烏蠻複振,徙居西爨故地,世與南詔為婚,居故曲靖州。天寶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於蠻。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萬戶。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年,以隸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撫司。領縣一、州五。州領六縣。本路屯田四千四百八十雙,歲輸金三千五百五十兩、馬一百八十四。
縣一
南寧。下。倚郭。唐以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治石城。及閣羅鳳叛,州廢,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烏蠻莫瀰部酋據石城。元憲宗三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莫瀰部萬戶。至元十三年,升南寧州。二十二年,革為縣。
州五
陸涼州,下。
即漢牂牁郡之平夷縣。南詔叛後,落溫部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立落溫千戶,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陸涼州。領二縣:
芳華,下。在州西。
河納。下,在州南,治蔡村。
越州,下。
在路之南,其川名魯望,普麽部蠻世居之。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末迷萬戶。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
羅雄州,下。
與溪洞蠻獠接壤,曆代未嚐置郡,夷名其地為塔敝納夷甸。俗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憲宗四年內附。七年,隸普摩千戶。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為羅雄州,隸曲靖路。
馬龍州,下。
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至羅苴內附,於本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即舊馬龍城也。領一縣:
通泉。下。在州西南,與嵩明州楊林縣接壤,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龍百戶,隸馬龍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縣,隸馬龍州。
沾益州,下。
在本路之東北,據南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天寶末,沒於蠻,為僰、剌二種所居。後磨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曆刂內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曲靖磨彌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領三縣:
交水,下。治易陬龍城。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後大理國高護軍逐其子孫為私邑。憲宗五年內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縣。
石梁,下。係磨彌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為縣。
羅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彌部東境。
澂江路,下。
治在滇池東南。唐屬牂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為羈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羅伽甸。初,麽、些蠻居之,後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至段氏,麽、些蠻之裔複居此甸,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戶。至元三年,改萬戶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澄江路。領縣三、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四千一百雙。
縣三
河陽,下。內附後為千戶。至元十六年,為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
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雲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些麽徒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後弄景內附,即本部為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千戶為江川州。二十年,降為縣。
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開元末,閣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勸封祐於樣共立謀統郡。蒙氏後,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內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複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
劍川。下。縣治在劍川湖西,夷雲羅魯城。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裏,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義督千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隸鶴州。軍民屯田共二千餘雙。
雲遠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裏軍民總管府,大德中置。大德中,雲南省言:“大徹裏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今大徹裏胡念已降,小徹裏複控扼地利,多相殺掠,胡念日與相拒,不得離,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別立徹裏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乃立徹裏軍民總管府。
廣南西路宣撫司。闕。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金,故雲。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麽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麽、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於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
府一
北勝府,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祝指拿憑蘅ぁc墒現眨問鮮保咧巧蠱淥鋦嘰蠡菡虼絲ぁ:罅ゴ罄懟t蘢諶輳淝醺嚦∧詬健v獵迥輳10┲蕁j唚輳奈筆ぶ蕁6十年,升為府。
州七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住n羲陳誌詠!9泊āl普暝洌餡炷慚捌浦憔猶擰4篤擰12∑擰4嚼賴卻āf淝醭啥紛褰ナ3暈徊浚ㄓ諗 ̄住v潦浪鎰灶塘ゴ罄懟t蘢諶昴詬健v獵迥輳呐1樜持蕁
蒗蕖州,治羅共祝誒黿筆ぁ15濫南北之間,羅落、麽、些三種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征大理。至元九年內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寧州,昔名樓頭祝油羅瑁孛鵠叮帷12┞婺嘣攣諡鴣鐾羅煬喲塔祝朗舸罄懟o蘢諶輳淙皇浪錆妥幟詬健v獵輳奈蕁
通安州,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住f屠t蠻所居,其後麽、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內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郡,隸大理。元憲宗四年內附,隸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蘭州。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麵。(.無彈窗廣告)昔麽、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餘世。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昔名羅波九祝苯尤ā8牛髁諭羅0礎短剖欏罰餡猶胖希鞅庇臚羅印=裰菥呈蕩罄砦鞅壁钜Φ兀帷12┐笄跏讕又o蘢諶昴詬健v獵哪輳誥毗琢14藿蛑藎且蘊拋暈粑餡9羅換嶂蠼蚨桑拭a煲幌兀
臨西。下。縣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極邊險僻之地,夷名羅裒間,居民皆麽、些二種蠻。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縣,於羅裒間立臨西縣,以西臨吐蕃境故也,隸巨津州。
東川路,下。
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下。
益良州。下。
強州。下。
孟傑路。自東川路以下闕。泰定三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傑二府於其地。
普安路,下。
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古夜郎地。秦為黔中地,兩漢隸牂牁郡,蜀隸興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後改興古郡為盤州。蒙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後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地,號於失部,世為酋長。元憲宗七年,其酋內附,命為於失萬戶。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曲、靖二州在漢為夜郎味縣地。蜀分置興古郡。隋初為恭州、協州。唐置南寧州。東、西爨分烏、白蠻二種,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龍和城,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通謂之東爨烏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寧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徙之至龍和,皆殘於兵。東爨烏蠻複振,徙居西爨故地,世與南詔為婚,居故曲靖州。天寶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於蠻。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萬戶。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年,以隸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撫司。領縣一、州五。州領六縣。本路屯田四千四百八十雙,歲輸金三千五百五十兩、馬一百八十四。
縣一
南寧。下。倚郭。唐以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治石城。及閣羅鳳叛,州廢,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烏蠻莫瀰部酋據石城。元憲宗三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莫瀰部萬戶。至元十三年,升南寧州。二十二年,革為縣。
州五
陸涼州,下。
即漢牂牁郡之平夷縣。南詔叛後,落溫部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內附,立落溫千戶,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陸涼州。領二縣:
芳華,下。在州西。
河納。下,在州南,治蔡村。
越州,下。
在路之南,其川名魯望,普麽部蠻世居之。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立千戶,隸末迷萬戶。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
羅雄州,下。
與溪洞蠻獠接壤,曆代未嚐置郡,夷名其地為塔敝納夷甸。俗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憲宗四年內附。七年,隸普摩千戶。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為羅雄州,隸曲靖路。
馬龍州,下。
夷名曰撒匡。昔僰、剌居之,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至羅苴內附,於本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州,即舊馬龍城也。領一縣:
通泉。下。在州西南,與嵩明州楊林縣接壤,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龍百戶,隸馬龍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縣,隸馬龍州。
沾益州,下。
在本路之東北,據南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天寶末,沒於蠻,為僰、剌二種所居。後磨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曆刂內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曲靖磨彌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領三縣:
交水,下。治易陬龍城。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後大理國高護軍逐其子孫為私邑。憲宗五年內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縣。
石梁,下。係磨彌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為縣。
羅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彌部東境。
澂江路,下。
治在滇池東南。唐屬牂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為羈縻州。今夷中名其地曰羅伽甸。初,麽、些蠻居之,後為僰蠻所奪。南詔蒙氏為河陽郡,至段氏,麽、些蠻之裔複居此甸,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戶。至元三年,改萬戶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澄江路。領縣三、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四千一百雙。
縣三
河陽,下。內附後為千戶。至元十六年,為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
江川,下。在抃江路南,星雲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氏,些麽徒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後弄景內附,即本部為千戶。至元十三年,改千戶為江川州。二十年,降為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