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權可以先不收,這是沒辦法,財政方麵是一定要收歸朝廷所有,尤其是鹽鐵酒茶,繼續讓各地藩鎮掌管,無疑是姿敵。
再一個朝廷財政本來也不好,自唐末以來天下大亂,到了後周柴榮在位期間,中原王朝才漸漸恢複生機,但這種生機也隻是假象,隻要稍稍一捅就會崩塌。
皇帝老爹曆史上同樣是斷其財政,收其精兵,這種策略沒有什麽錯誤的,趙德昭自然是同意這兩條。
隻要解決財政問題,再對江南諸國用兵,江南一帶民生不是中原能比,他們不像中原朝代更替頻繁,民生問題比起中原來說要好很多。
曆史上皇帝老爹平定江南諸國時,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勸那些割據勢力投降,實在是南方民生,如果出現攻城必然會死人,民生也會出現一定下降。
到頭來,攻下了城池是沒有錯,可這後麵還是需要自己擦屎,所以曆史上皇帝老爹給領兵將領下了死命令,絕對不能出現屠城等劫掠事件。
趙德昭這幾日全都是琢磨這件事,有時候不懂的地方也會問問王著,他對這位老師還是挺滿意的。
雖說有時候是有點迂腐,但這隻是他站在後世立場來看,如若放在當下,他這種想法是沒有什麽問題。
隻要在大事上不含糊,迂腐一點是沒有什麽關係,畢竟人無完人,要求不能太多。
“見過爹爹!”
趙德昭進入殿中,就看見趙匡胤正在和下方中年官員聊天,破天荒皇帝老爹居然還給其賜座。
唐以前都是跪坐不分家,後來皇帝老爹登基,便讓把下方臣公座位撤去,自本朝開國,麵見皇帝都是需要行跪拜,然後站著奏事商議。
當然,皇帝老爹格外看重的公卿除外,可眼前這位,趙德昭愣是在腦海中搜尋,半天沒有找到人影。
“二郎來了!”
趙匡胤見兒子進入殿內,停止了談論,伸手對著下方之人,又隨後說道。
“來,二郎,見過文宣公!”
文宣公?
趙德昭眉頭一皺,他不是對這個名稱不熟,反而是太熟了,這人居然是孔子的孝子賢孫。
對對對,就是那種能把孔子氣的從棺材中爬出來的孝子賢孫。
“德昭見過文宣公!”
趙德昭很是違心一拜,對於孔家,身為穿越者恐怕沒有幾個能對他們有好感,宋朝以前什麽尿性不管,宋朝以後那簡直是…
媽蛋居然想不出什麽詞來形容。
趙德昭知道其身份之後,再也沒有過多驚訝,皇帝老爹對孔家如此尊崇,這是再正常不過。
而且對於這位文宣公來朝,趙德昭大概已經猜了出來,肯定是因為科舉一事。
“見過皇子殿下。”
孔仁玉見到趙德昭的行禮,連忙起身側開半邊身子,人貴在自知之明,趙德昭這一禮他是不敢受。
“陛下,若無要事,臣先告罪退下了。”
孔仁玉見皇帝端起茶杯,本就是官場人家,怎會不清楚趙匡胤的意思,這擺明了是讓自己離開。
“如此也好,孔卿先行下去休息,明日再行進宮商議科舉一事。”
趙匡胤放下茶杯,緩緩起身下了禦座,孔仁玉又是一番告罪,退後兩三步轉身出了殿門。
“今早怎麽來的這麽早!”
趙匡胤見孔仁玉人下去之後,又轉身迴到禦座,趙德昭隨即也跟上皇帝老爹的腳步。
“爹爹,您不是讓我寫個財政條子嗎?兒子這兩天寫出來了,請爹爹過目。”
趙德昭從袖口中拿出奏章,趙匡胤順手接過,兵權自家兒子先不讓收,財政和精兵這兩樣是一定要收迴的,最起碼當務之急是收財政。
“還不錯!”
趙匡胤點點頭,趙德昭的想法是穩紮穩打,但現在時間上肯定來不及,他自己這兩天心中也盤算了一些布局。
“寫的不錯,看來給你找老師算是找對了!”
趙匡胤又是一聲讚歎,穩紮穩打雖然和自己事從急權想法不一樣,但是兩者的結果是相同,隻不過一個柔一個剛而已。
“謝爹爹誇獎!”
趙德昭弓身一禮,見皇帝老爹這麽肯定自己,這幾天的辛苦沒有白費,隨後緩緩又道。
“爹爹,文宣公入朝是為了科舉一事,時間定下來了嗎?”
趙德昭忍不住好奇,如果現在定下,州試應該在五月或者六月中旬去了,州試完之後再有禮部舉行省試,怎麽也得七八月。
“時間應該要到八月左右,是有些遲了!”
趙匡胤搖搖頭,這次的科舉的確是有些遲了,曆朝曆代雖然沒有什麽明文規定,但也就在三月和七月之間,如今是沒有辦法,誰讓大宋新立呢?
趙德昭聞言一陣點頭,以往科舉都是從冬季開始舉行州試,然後三月到七月之間舉行省試,而後由當朝皇帝親賜功名。
不過這次不一樣,去年冬季還是屬於前朝顯德六年,今年正月皇帝老爹才順應天命承繼大統。
“爹爹,主持科舉人選是誰啊?”
趙德昭忍不住好奇,新朝第一次科舉,別說他皇帝老爹,就是他也很高興,滿腦子都是天下英才盡入?中。
“唔…這個還未曾想好!”
趙匡胤輕吟一聲,這個主持科舉人選他真沒有想好,選來選去就那麽幾個人,他還真不知道挑誰。
“新朝第一次科舉,定然是選擇進士出身官員,然範質王薄兩人身上兼多事,恐怕是有心無力。”
趙德昭聽見皇帝老爹之語,不由得點點頭,放在別的時候還可以讓他們兼一下,但這次的科舉就不一樣,估計會很忙。
“爹爹,竇儀呢?”
趙德昭想起五子登科的主人公,這一家人是牛,不過剛說出來就後悔了,皇帝老爹讓他們參與修訂刑律,更是脫不開身。
“竇儀正在修訂……”
“啟奏陛下,中書舍人王著求見!”
就在趙匡胤剛想說竇儀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道聲音,兩父子對視一眼,這不就來了一位嗎?
王著,乾佑年間進士出身,後周官至翰林學士,偏偏他在周世宗在位期間就曾擔任過科舉主考官。
再一個朝廷財政本來也不好,自唐末以來天下大亂,到了後周柴榮在位期間,中原王朝才漸漸恢複生機,但這種生機也隻是假象,隻要稍稍一捅就會崩塌。
皇帝老爹曆史上同樣是斷其財政,收其精兵,這種策略沒有什麽錯誤的,趙德昭自然是同意這兩條。
隻要解決財政問題,再對江南諸國用兵,江南一帶民生不是中原能比,他們不像中原朝代更替頻繁,民生問題比起中原來說要好很多。
曆史上皇帝老爹平定江南諸國時,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勸那些割據勢力投降,實在是南方民生,如果出現攻城必然會死人,民生也會出現一定下降。
到頭來,攻下了城池是沒有錯,可這後麵還是需要自己擦屎,所以曆史上皇帝老爹給領兵將領下了死命令,絕對不能出現屠城等劫掠事件。
趙德昭這幾日全都是琢磨這件事,有時候不懂的地方也會問問王著,他對這位老師還是挺滿意的。
雖說有時候是有點迂腐,但這隻是他站在後世立場來看,如若放在當下,他這種想法是沒有什麽問題。
隻要在大事上不含糊,迂腐一點是沒有什麽關係,畢竟人無完人,要求不能太多。
“見過爹爹!”
趙德昭進入殿中,就看見趙匡胤正在和下方中年官員聊天,破天荒皇帝老爹居然還給其賜座。
唐以前都是跪坐不分家,後來皇帝老爹登基,便讓把下方臣公座位撤去,自本朝開國,麵見皇帝都是需要行跪拜,然後站著奏事商議。
當然,皇帝老爹格外看重的公卿除外,可眼前這位,趙德昭愣是在腦海中搜尋,半天沒有找到人影。
“二郎來了!”
趙匡胤見兒子進入殿內,停止了談論,伸手對著下方之人,又隨後說道。
“來,二郎,見過文宣公!”
文宣公?
趙德昭眉頭一皺,他不是對這個名稱不熟,反而是太熟了,這人居然是孔子的孝子賢孫。
對對對,就是那種能把孔子氣的從棺材中爬出來的孝子賢孫。
“德昭見過文宣公!”
趙德昭很是違心一拜,對於孔家,身為穿越者恐怕沒有幾個能對他們有好感,宋朝以前什麽尿性不管,宋朝以後那簡直是…
媽蛋居然想不出什麽詞來形容。
趙德昭知道其身份之後,再也沒有過多驚訝,皇帝老爹對孔家如此尊崇,這是再正常不過。
而且對於這位文宣公來朝,趙德昭大概已經猜了出來,肯定是因為科舉一事。
“見過皇子殿下。”
孔仁玉見到趙德昭的行禮,連忙起身側開半邊身子,人貴在自知之明,趙德昭這一禮他是不敢受。
“陛下,若無要事,臣先告罪退下了。”
孔仁玉見皇帝端起茶杯,本就是官場人家,怎會不清楚趙匡胤的意思,這擺明了是讓自己離開。
“如此也好,孔卿先行下去休息,明日再行進宮商議科舉一事。”
趙匡胤放下茶杯,緩緩起身下了禦座,孔仁玉又是一番告罪,退後兩三步轉身出了殿門。
“今早怎麽來的這麽早!”
趙匡胤見孔仁玉人下去之後,又轉身迴到禦座,趙德昭隨即也跟上皇帝老爹的腳步。
“爹爹,您不是讓我寫個財政條子嗎?兒子這兩天寫出來了,請爹爹過目。”
趙德昭從袖口中拿出奏章,趙匡胤順手接過,兵權自家兒子先不讓收,財政和精兵這兩樣是一定要收迴的,最起碼當務之急是收財政。
“還不錯!”
趙匡胤點點頭,趙德昭的想法是穩紮穩打,但現在時間上肯定來不及,他自己這兩天心中也盤算了一些布局。
“寫的不錯,看來給你找老師算是找對了!”
趙匡胤又是一聲讚歎,穩紮穩打雖然和自己事從急權想法不一樣,但是兩者的結果是相同,隻不過一個柔一個剛而已。
“謝爹爹誇獎!”
趙德昭弓身一禮,見皇帝老爹這麽肯定自己,這幾天的辛苦沒有白費,隨後緩緩又道。
“爹爹,文宣公入朝是為了科舉一事,時間定下來了嗎?”
趙德昭忍不住好奇,如果現在定下,州試應該在五月或者六月中旬去了,州試完之後再有禮部舉行省試,怎麽也得七八月。
“時間應該要到八月左右,是有些遲了!”
趙匡胤搖搖頭,這次的科舉的確是有些遲了,曆朝曆代雖然沒有什麽明文規定,但也就在三月和七月之間,如今是沒有辦法,誰讓大宋新立呢?
趙德昭聞言一陣點頭,以往科舉都是從冬季開始舉行州試,然後三月到七月之間舉行省試,而後由當朝皇帝親賜功名。
不過這次不一樣,去年冬季還是屬於前朝顯德六年,今年正月皇帝老爹才順應天命承繼大統。
“爹爹,主持科舉人選是誰啊?”
趙德昭忍不住好奇,新朝第一次科舉,別說他皇帝老爹,就是他也很高興,滿腦子都是天下英才盡入?中。
“唔…這個還未曾想好!”
趙匡胤輕吟一聲,這個主持科舉人選他真沒有想好,選來選去就那麽幾個人,他還真不知道挑誰。
“新朝第一次科舉,定然是選擇進士出身官員,然範質王薄兩人身上兼多事,恐怕是有心無力。”
趙德昭聽見皇帝老爹之語,不由得點點頭,放在別的時候還可以讓他們兼一下,但這次的科舉就不一樣,估計會很忙。
“爹爹,竇儀呢?”
趙德昭想起五子登科的主人公,這一家人是牛,不過剛說出來就後悔了,皇帝老爹讓他們參與修訂刑律,更是脫不開身。
“竇儀正在修訂……”
“啟奏陛下,中書舍人王著求見!”
就在趙匡胤剛想說竇儀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道聲音,兩父子對視一眼,這不就來了一位嗎?
王著,乾佑年間進士出身,後周官至翰林學士,偏偏他在周世宗在位期間就曾擔任過科舉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