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殿下。”


    福寧宮北閣,難得真正休息,馬上就要進入年關,趙德昭的課程也停了下來,主要是王著開始忙了,建隆二年科舉又要提上日程。


    大宋建立,還是需要新鮮血液,沒個幾年的科舉,官員就任人手是肯定不夠。


    而今天,趙德昭剛剛用完早膳,殿外突然傳來王著的聲音,趙德昭神情一愣,這老師怎麽會找到這裏來了?


    未等趙德昭有下一步動作,元兒便領著王著進入屋內,整個人看起來神采奕奕。


    “見過殿下。”


    王著行了一禮,趙德昭放下碗筷,招手讓人拿來座椅。


    “王師今日怎得進宮?”


    趙德昭拿起桌案上的白布擦擦嘴,幾個宦官上前將碗筷收拾幹淨,隨後一行人退下,屋中隻剩下師生二人。


    “殿下,占城稻有消息了。”


    王著落座之後,一改往日嚴師形象,拱手對著趙德昭,說句滿心歡喜不為過。


    “哦…真的,從哪裏傳來的?”


    趙德昭聞言,同樣來了精神,這幾日間,被金匱之盟搞得他自己都神經兮兮的很,若不是王著今天來,猴年馬月才能想起這事。


    “吳越!”


    王著再次行禮,趙德昭點點頭,想到年後朝貢各國名單他看過,吳越錢椒同樣是派來了使者。


    “臣派人南邊查看,在吳越福州占城商人處得到消息,不過,其攜帶種子數量不是很多,臣已經命犬子全數買下。”


    趙德昭思慮之色,隨後王著又告訴他隻有百十來斤,這點的確是不夠用,不過既然找到那就不是問題。


    “好,百斤就百斤。”


    趙德昭一拍雙手,什麽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年關一過,到了二三月份就可以下種,到時候視情況再行推廣,還是能解決糧食燃眉之急。


    “殿下,是不是需要運迴開封?”


    王著見到趙德昭神情,這也是他進宮主要原因,他兒子來信中說,這種稻穀的確是一年兩熟,而且每次產量比其他稻種要好。


    自唐以來,水稻的種植都是黃穋稻等,經過百年的發展以及各種先農優化完善,產量是有所增加。


    誠然,但是這種稻穀比起占城稻就有些不足,可以說是一種比黃穋稻還要好的良種。


    一年兩熟並不奇怪,讓王著欣喜得便是五六十日一成熟,也就是說兩個月就可以收割,如果加大投入優化,是不是可以一年三熟。


    “不,王師,隨我去見父親。”


    趙德昭搖頭拒絕,江南本就是魚米之鄉,是最適合種植稻穀,中原雖說可以種植,可其土層為軟土層,水分容易下滲,稻田根本無法留住水。


    淮南揚州已經平定,這是最佳之地,趙德昭想的很簡單,就是在揚州先行搞個實驗區,再招募幾個占城商人,配合李處耘在揚州種植。


    師生二人出了福寧宮,又在路上商討了一下,其實王著的想法和趙德昭是一樣,揚州本是上上之選,倘若運來開封,那真是白瞎了這等種子。


    至於他為何問出這等問題,無非兩個原因,一個再怎麽自己也是臣屬,第二個就是想要看看這個學生如何做。


    現在來看,趙德昭也是知農之人,這樣的皇子對於天下百姓來說是福音。


    這幾日王著也聽說了皇太後杜氏想法,不過對他來說沒得選擇,他和趙德昭已經徹底綁在一起,隻能不遺餘力支持趙德昭。


    “見過父皇,拜見官家。”


    師生二人入了垂拱殿,趙德昭原本就在這內屋學習,所以也沒有稟報,直接帶著王著走了進去。


    “二郎啊?王卿也來了。”


    正在處理政事的趙匡胤,聞聽二人聲音抬頭一看,趙德昭來這裏他不驚訝,王著這些日子準備科舉一事,怎麽今日會進宮來?


    “王卿,明年科舉一事辦得如何了?”


    趙匡胤又拿起一份奏章,目不轉睛掃著奏章,國家還是稀缺人才,尤其是江南諸國,平定之後對官員需求更大。


    “稟官家,州試已經完畢,省試由禮部國子同僚正在加緊擬題。”


    王著行了一禮,立春之前各地學子肯定會到達汴京開封,這次的科舉比上一次要好很多,最起碼時間上來的及。


    “唔……那便好,卿這次所來何事啊?”


    趙匡胤聞言點頭,趙德昭的學習是被他叫停的,可是今天這對師生二人又來垂拱殿,肯定是帶著事來的。


    “稟父皇,兒隨駕出征揚州時,曾聽聞占城有一稻穀,五六十日一熟,是安南占城百姓新培育的良種稻……”


    趙德昭拱手一禮,將占城稻的優勢說了出來,又給皇帝老爹講了其和大宋目前稻穀比較如何如何。


    “稟官家,臣子繼已經在占城商人得到消息,殿下所言句句屬實,的確是新良種,產量比起我大宋雙季稻要優質太多太多。”


    王著瞧見趙匡胤轉頭看向自己,連忙弓身一禮,趙匡胤一陣吃驚,尤其是聽見王著最後四個字“太多太多”。


    “如此,畝產能收多少石?”


    趙匡胤放下手中奏章,現在民生艱苦,如果趙德昭所說的這個占城稻真有能力,那麽對整個天下百姓來說是件天大的好事。


    “父皇,我大宋目前稻穀畝產大概收成有一石左右,如果種植占城稻,按照上等田粗略估算,應是有三、四石之多。”


    趙德昭拱手一禮,他查過戶部每年的賬冊,也諮詢過王著,說出一個比較中肯的答案。


    不過,就算是這個答案,產量在這個時代也是高的嚇人,要知道後世水稻高產普通田也才千斤,這還是靠著科學手段來培育優化。


    果然,趙德昭這話說完,趙匡胤麵色再次一變,一個小小的占城就能研究就出這等優良稻種,若不是親耳聽到,他斷斷不相信。


    “好,好啊!現在稻種在何處?”


    趙匡胤整個人振奮,他不是那種見不到別人好之人,既然有了這樣的好東西,大宋自然是要學過來。


    “稟父皇,王師之子繼現在身在吳越,已經買下稻種,兒建議父皇下召揚州李處耘,開始在揚州引進培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才是宋太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包子手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包子手雷並收藏我才是宋太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