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人小的時候也不會走路,隻會在地上爬!”三花娘娘說道,“我還以為人就是站起來走的,生下來就會站起來走!”


    “和貓小的時候一樣嗎?”


    “唔……”


    三花娘娘仔細看了看小江寒爬動的笨拙姿勢,果斷搖頭:


    “一點不一樣!”


    “……”


    “那人走路需要學嗎?”


    “不需要學。”


    “真的?”


    三花娘娘懷疑的盯著他。


    “自是不敢欺瞞三花娘娘的。”宋遊迴答道,“人小的時候不會走路,是因為身體發育尚未完成,下肢力量也不夠強,這時候強行教她走路並沒有效果,教育之心過切反倒會影響生長發育。事實是小孩隻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能站起來,看見別的人走路的模樣,自然而然就能學會走路。”


    宋遊說著頓了頓:


    “就像小貓看見大貓狩獵、舔毛、磨爪子,自然而然就能學會一樣。大人隻需要在她走路不穩的時候稍加留意,在她動作姿勢不對的時候稍加糾正即可。”


    “三花娘娘是大人!”


    “這是自然……”


    宋遊誠心誠意的對她說道。


    至於那個還在羊毛氈上爬動的女嬰,道人隻是轉頭瞄了她一眼,就將目光收迴了。


    世間有緣分,世事有定法。


    伏龍觀的傳人自有自己的造化。


    當年老道就是這樣想他的吧?


    道人不禁如是想道,思緒又飄遠了。


    “篷……”


    身邊一聲輕響。


    吃完飯的三花娘娘丟下碗筷,化作了原形,隻叫道士吃完叫她,她去洗碗,便跑到了羊毛氈前,陪同女嬰玩耍了。


    這個世上少有小孩能不喜歡一隻毛絨絨的漂亮貓兒。隻是對於小江寒來說,三花娘娘也許要更嚴格一點,更強硬一點,會在她衝上去的時候抬起爪子把她的腦門抵住,會開口說人話,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糾正,教她該如何做,更像是一個長輩,而不是家中喂養取樂的一隻寵物。


    女嬰尚小,既不懂事,也不記事甚至分不清人和貓的邊界,隻覺得貓兒本就是這樣,甚至有時覺得自己也是一隻貓。


    道人默默吃著孔幹飯。


    米飯粒粒分明,既有油水又有鹽味,還有臘肉和燕豆焦黃的香,完全無需別的菜,也能吃得很滿足。


    肚子裏迅速暖和起來。


    偶爾餘光一瞄,見到三花貓在羊毛氈上爬動,身後一名不到一歲的女嬰學著她的樣子,跟在她的後麵,同樣在毛氈上爬,三花貓遇到放置在羊毛氈上的褡褳,輕巧一跳,將之跳過,身後女童跟著爬過來,低頭看看褡褳,又抬頭看看貓兒,也努力一跳,卻根本不具備跳躍的能力,反倒摔在了褡褳上。


    三花貓聽見聲響,迴頭看她,隻停下來等她,並不覺得有什麽。


    女嬰同樣不覺得有什麽,甚至好像不覺得痛,笨拙的爬起來,再次看看褡褳,看看前方貓兒,便又爬著跟了上去。


    真像是一隻大貓帶了一隻幼貓。


    道人繼續吃飯,並不理會。


    待得刨盡碗中最後一粒米,他站起來,拿起鍋碗筷勺,本想去江邊清洗,卻被貓兒瞬間衝過來阻攔,化成人形接了過去。


    “三花娘娘來洗!


    “你好好養傷!”


    羊毛氈上隻留下一名女嬰,趴在毛氈的最邊緣仰頭盯著跑往江邊的女童,抬手又收了迴來,隻得扭過頭,看看身邊道人。


    “好好吃飯,好好長大,你就也能夠站起來變成人、和人一樣走路了。”宋遊平靜的對她說道,“等再長大一點,就可以學習更多三花娘娘的本領和技巧了。”


    “呀~”


    “三花娘娘的品性也是上佳的,你可跟著她多多學習,尤其是勤勞好學這一點。”宋遊為了自己迴到陰陽山後,能夠過上和當年老道一樣甚至比當年老道更加悠閑自在的生活,決心從娃娃抓起。


    “耗子~”


    “這個別學。”


    “呀~”


    女嬰根本聽不懂,隻用一雙烏黑如夜的眼睛將他盯著,稍作猶豫,便朝他爬過來。


    道人坐著一動不動,任由她爬過來,爬到他懷裏縮著。


    宋遊這身道袍已很舊了,歲月將布料揉得柔軟,加上他的體溫,似乎讓這小東西很是喜歡。


    道人帶著笑意,低頭看著她。


    貓兒是很愛幹淨的生物,也是少有的很樂於幫同伴保持幹淨的生物,小女嬰被三花娘娘擦得很幹淨,臉蛋白白嫩嫩的,既沒有了半個月前的烏紫與凍傷,也沒有一點灰塵,配上那雙圓溜溜的大眼睛,隻覺得格外可愛。


    “耗子……”


    女嬰含糊不清的說。


    “……”


    道人臉上的微笑化作平靜。


    沒有多久,三花娘娘洗碗歸來。


    “在下的傷也恢複了大半了。江邊雖然風景好,可水汽寒意都太重,不適宜小孩久留。”宋遊對她說道,“從今日起,我們便可以慢慢朝鼎山去了。”


    “恢複了大半!”


    三花娘娘抱著鍋碗,將之倒過來,挨著挨著將水倒幹淨,直盯著他。


    “這裏離鼎山不算近,即使走最近的路,走到鼎山也要一些時間,等到的時候,在下想來就恢複得差不多了。”


    “伱可以走嗎?”


    “自然可以。”


    “那這個小人兒呢?”


    三花娘娘將倒完水的鍋碗拿在手上,另一隻手又伸手一指,靈力所至,法術亦至。


    “篷……”


    一篷火焰憑空出現,將碗中僅存的水分也烤幹了。


    小女嬰縮在道人懷中,扭頭看得目不轉睛,此時的她已經沒了第一次見的害怕,習以為常後,反而覺得有趣,笑出聲來。


    “在下背著即可。”


    “三花娘娘來背吧!三花娘娘背!三花娘娘可以背!”三花娘娘神情嚴肅,眉宇間自有一種責任感。


    “不會累著三花娘娘嗎?”


    “不會!”


    “那便麻煩三花娘娘了。”


    “不麻煩!!”


    宋遊瞄著她的神情,露出微笑,又補充了一句:“三花娘娘真是越發有責任擔當、越發的可靠了。”


    “!!”


    三花娘娘神情一凝。


    正好小女嬰見她迴來,又有了空,便又從道人的懷裏爬了出去,爬向她。


    三花娘娘低頭一看,心中更是有種莫名的東西油然而生。


    一行稍作收拾,便往鼎山而去。


    道人仍舊拄著竹杖,挎著褡褳與錦袋,沿著山路緩步慢行,若是不看道人眼中的滄桑,腳步幾乎和十九年前無異,身後跟著一名身著三色衣裳的女童,已有半人多高,女童背上背著一個背裙,卻是一名抓著魚幹的女嬰。


    前方有城,名為疏影,道人在此暫留,置辦一些嬰幼兒的衣裳與需要的用品,便繼續上路。


    三花娘娘修行有成,道行不淺,雖然人還不大,但一名嬰兒的重量對她來說完全沒有負擔,隻是女嬰畢竟尚小,帶上她比不帶上她的時候要多了不少麻煩事情,一行人走得更慢了。


    凡事有利有弊,帶上這名女嬰後,也為三花娘娘這一路增加了不少趣味。


    不覺冬季已到末尾。


    寒冷似乎早已到了盡頭過了巔峰,便往下退去,幾個晴天下來,這天地間倒是多了不少暖意。


    山路之間有人說話的聲音。


    一道是個清清細細的女聲,吐字幹淨,語氣嚴肅,另一道是個模糊不清的幼兒音,說得不清楚,卻也學得努力。


    “說三花娘娘!”


    “山花娘娘~”


    “說道士!”


    “道四~”


    “說燕子!”


    “燕紙~”


    “還會別的嗎?”


    “耗子~”


    就最後一聲說得最清楚。


    女童身著三色衣裳,也拄著一根竹杖,扭頭看著道人:“道士你看三花娘娘厲害嗎?”


    “厲害。”


    道人語氣簡短極了。


    “撲撲撲……”


    一隻燕子飛了過來,停在林梢,低頭看了看路上的幾人。


    “先生,前麵就是扶光縣了。其實現在找一處小山坡,就已經能看得見鼎山了。我們是先去扶光縣,還是直去鼎山?”


    “先去扶光找間客棧吧。”


    “明白。”


    “辛苦了。”


    宋遊繼續往前走著。


    自己雖在重整登天路的過程中留了一道後手,使得自己也能借由登天路登天而去,可畢竟是上天宮,不能帶上三花娘娘。如今自己一行中又多了一個小家夥,外界嚴寒,自然不能讓她像是以前一樣,跟隨三花娘娘與燕子在山下露天等待。


    沒有多久,一行便進了城。


    扶光縣本是一座小城,不過憑借著一座鼎山,城中倒也還算熱鬧,常有五湖四海的人慕名而來,在城中停留。加之這裏本是關中平原與逸都的中間站點,來往客商也多,因此城中旅店是不缺的。


    道人隨便找了一家,要了一間房,上樓放下行囊。


    三花娘娘也將女嬰放在床上,任她在床上亂爬,先命令她不準隨便下來,然後又在不聽話的她要爬下床時將她重新抱迴去。


    撿到女嬰許久,女嬰還未學會走路,爬行的功夫倒是越發精湛。


    “三花娘娘便在此等我吧,照顧好這小東西,不要養死了。”


    “知道了!”女童點著頭說,又看向他,“你的傷好了嗎?”


    “好了。”


    “那你什麽時候迴來?”


    “用不了多久。”


    “好的!”三花娘娘信誓旦旦,“等你迴來的時候,小江寒就會說更多的話了!說不定也會走路了!”


    “但願如此。”


    道人微微一笑,隻拿了一根竹杖,出門而去。


    上次到鼎山是駕鶴而來,雖然並不急,卻也難免匆忙,並未到山下這座縣城中來,如今正好穿城而過,本想看看城中景象,卻聽見城中仍然留著自己當時駕鶴而來的傳說。


    嚴格來說,是三花娘娘駕鶴而來。


    這裏地處昂州,大晏腹地,離長京八百裏,倒是與陳將軍祖籍所在的珠玉縣有些相近。


    大抵是出過太多官員,這邊官仕氛圍濃厚,人們喜好討論天下大勢,人間風雨,宋遊一路走過,茶館酒肆不少,每每聽見感興趣的話,若有若無的從某一處飄來,他都會停下來聽幾句。


    偶爾聽說北邊的鎮北軍已在籌措軍糧,似乎距離反叛也就一步之遙,而珠玉縣的陳家人一夜之間不知所蹤,誰也不知道是怎麽迴事。


    又聽說何地妖魔作亂,被人斬了,哪裏有位英雄,名叫什麽什麽,在當地與周邊頗有聲望。


    細碎的言語勾勒出天下的風雨,乃是世道變化的一角。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本無意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色茉莉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色茉莉花並收藏我本無意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