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田莊與柳家村的格局不同,是比較正式的三進兩側附帶兩個角院的大院子。
守莊人家住在離莊門近的東邊角院。
相對西邊角院則是廚房,直通後麵的西側院,由前後兩座跨院組成,有馬廄和糧倉、空廂房等。
左右兩座側院都是跨院,一路通往第三進的後罩房。
後罩房多間屋子主要放雜物及糧食,畢竟是田莊,糧倉不會少。
進莊門有一排倒座房也是庫房,隔著一座大前院用來晾曬,迎麵是垂花門也就是二門,進去就是正院。
正院自然是主子們住處,隻不過平日裏沒有主子來住罷了。
就連胡管家夫婦也隻住在東側院裏,與林家緊鄰,挨著他們的另一座跨院裏則住著王嬸和四個丫環。
畢竟莊子大、人數少,他們又是新來的對這裏還不熟。
這麽安排也是胡管家夫婦對王嬸和四個丫環的照顧,畢竟她們是女眷。
平日裏大家往來也是走的正院外兩側的巷道,哪怕莊主不在也不會擅自跑進正院裏去。
而這次胡管家卻直接將莊主一行全部引進了正院裏。
上房三明兩暗,還有東西兩廂各三間大屋。
十三個少年住進西廂,東廂則安排了給柳如霜姐弟,林天良與他的貼身小廝們自然住在上房了。
其他夥計們則住去了西側院裏。
大家各自去住處安置。
柳如霜也在東廂臥室看了一眼,覺得窗明幾淨環境布置都很好。
隔壁還有兩間屋,一間被布置成起居小廳、一間則是飯廳。
柳如霜明白胡管家夫婦的意思。
莊主才是主子,莊主住處怎麽能供大家使用呢?
便有小廳那也隻有莊主和莊主同意的人才能使用。
他們正院的人若是單獨吃飯,總得留個地方。
西廂都住了人,自然隻有東廂空屋能改格局了。
甚至小廳還是敞軒樣式,這時候雖有秋風清涼,卻也還沒有多上門板,顯得敞亮。
柳如霜見林天良沒有喊自己去,便在東廂小廳裏坐下。
胡管家去向林天良匯報工作,胡劉氏親自往上房送了茶,就過來找她說話。
柳如霜頭迴來,以前也不會多問這邊情況,畢竟是胡管家來管,她也不便將手伸太長了。
而今見到莊上除了派過來的這批人,就隻有原本就守莊子的林家人,這才問起這邊的人事安排。
胡劉氏便細細說了起來。
這座田莊到林天良手上已是第四任莊主了,但守莊人卻仍是這一家。
中年男子叫林清,年少時是個小廝,一直跟著初代莊主的。
得初代莊主信任而被派到這裏守莊子,以往莊上住著的夥計下人也有一些。
後來初代莊主病逝,其子賣掉田莊搬家南遷。
將他的身契做為優惠送給了二代莊主,其他人則隨意願在以後幾年陸續離開了。
幾年後二代莊主又將田莊轉賣到三代莊主手中,他依然是被附送的,
畢竟他一直守莊子最熟悉這裏,交易之間也就成為新莊主要求留下的人選。
反正他也無家無當就在這座田莊生根了。
直到二十好幾了才拿著攢到的積蓄托人尋了門親,就是下陸坳一個家境貧寒的張家長姐。
為兒子的聘禮犯愁的張家,才將長女嫁給一個守莊奴仆,不然哪個清白人家願意與奴籍結親呢?
雖住在田莊但田莊並不是他們自己的產業,就連成親也簡單得很,不敢迎親朋到莊上做客。
好在張氏本份賢惠,與性格也好的林清的小日子很快過得和和樂樂,生了個兒子取名林大利。
林清雖是奴籍,但畢竟是田莊產業而非大戶人家主宅,奴籍的兒女不一定還是奴籍。
趁著莊主常年不來,他將兒子戶籍落在下陸坳,傍著張家而成為農籍。
林大利雖是在莊上長大的孩子,但也打小在村塾裏上過幾年學,與兩村的人都很熟。
林張氏後來又生了個閨女叫林梅兒,兄妹差著十歲,對林清夫婦也是晚到之喜,打小疼愛也嬌養著。
在田莊生活了半輩子,林清與上陸村和下陸坳的人也熟悉,兒子長大了就托人在兩村裏尋親。
林大利是農籍,不算莊上人自然拿不到田莊的工錢,但他年少與人學了木匠手藝。
林清又拿出積蓄在上陸村買了一畝肥田給他種著,有時也跟著木匠師父去做工,日子到也過得來。
因此他的親事好找多了,後經木匠師父家介紹,娶的就是上陸村的閨女陸氏,轉眼成親五年,兒子林瑞也滿了三歲。
林清的閨女林梅兒今年也有十四歲,平日裏很少進村,擅長女紅,幾乎不做粗活兒,而她的繡品也能賣到縣城繡莊,貼補家計。
一家人和睦安寧地過著,今年田莊又到了林天良手中,林清自然又隨著田莊一起轉到了林天良手中。
一家人隻有林清是奴籍,其他人是作為家眷被寬仁的前任莊主人允許住在莊上的。
林張氏是下陸坳的人,陸氏是上陸坳的人,都是一輩子的雙陸莊人,林大利和林梅兒雖在田莊出生長大,但也是下陸坳農籍。
因此,如今林家人都害怕離開田莊,被當成物品贈送給下一任莊主而被安穩地留下來,反而很高興。
正所謂鐵打的田莊、流水的莊主、唯一的守莊人。
不管哪任莊主派來了新一批管事夥計,都隻認守莊人林清,胡管家來了也一樣。
隻不過以往莊上沒有管家管事常住,如今卻有了,林家人也是花了幾個月時間來適應,行事自然也要更加謹慎。
好在胡管家本也是心善大度之人,對林家人並無過多約束,盡量保持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
隻不過在柳如霜的“物盡其用”職場法則下。
胡管家也不敢像以前那麽隨性地管理,更怕新莊子將來還不如舊莊子那麽積極上進。
因此,對林家人也重新做了安排。
林清仍然守莊子並負責莊上掃灑事宜,林張氏和林陸氏婆媳則主要負責廚房活兒,這與以前沒什麽兩樣,不過是吃飯的人變多了而已。
胡管家並未將日常漿洗的任務交給林家,而是交代王嬸和四個丫環們自己負責,各洗各的。
婆媳的工錢一共一兩銀子,林清原來是二兩,轉了幾任莊主都沒漲過,直至轉到了林天良手上,加了一兩。
加上林大利也給了一兩,平時沒什麽活兒,就是配合胡管家管事,完成胡管家的要求就行了。
一家人原來隻有一人拿莊上工錢,如今是四人拿錢共有五兩,如何不喜?如何不樂意?
幾個月下來就他們生活在莊上,平日裏過得清閑,直到這次莊主帶了人來小住並負責這次收秋糧事宜,他們才忙起來。
不管胡管家平日是何要求,農忙和莊主到來都是另說。
林清一輩子守莊也沒把自己守傻了,自然明白所有人在莊主麵前都要認真且不能有半分懈怠。
他們家的五兩銀子可捏在莊主手中。
守莊人家住在離莊門近的東邊角院。
相對西邊角院則是廚房,直通後麵的西側院,由前後兩座跨院組成,有馬廄和糧倉、空廂房等。
左右兩座側院都是跨院,一路通往第三進的後罩房。
後罩房多間屋子主要放雜物及糧食,畢竟是田莊,糧倉不會少。
進莊門有一排倒座房也是庫房,隔著一座大前院用來晾曬,迎麵是垂花門也就是二門,進去就是正院。
正院自然是主子們住處,隻不過平日裏沒有主子來住罷了。
就連胡管家夫婦也隻住在東側院裏,與林家緊鄰,挨著他們的另一座跨院裏則住著王嬸和四個丫環。
畢竟莊子大、人數少,他們又是新來的對這裏還不熟。
這麽安排也是胡管家夫婦對王嬸和四個丫環的照顧,畢竟她們是女眷。
平日裏大家往來也是走的正院外兩側的巷道,哪怕莊主不在也不會擅自跑進正院裏去。
而這次胡管家卻直接將莊主一行全部引進了正院裏。
上房三明兩暗,還有東西兩廂各三間大屋。
十三個少年住進西廂,東廂則安排了給柳如霜姐弟,林天良與他的貼身小廝們自然住在上房了。
其他夥計們則住去了西側院裏。
大家各自去住處安置。
柳如霜也在東廂臥室看了一眼,覺得窗明幾淨環境布置都很好。
隔壁還有兩間屋,一間被布置成起居小廳、一間則是飯廳。
柳如霜明白胡管家夫婦的意思。
莊主才是主子,莊主住處怎麽能供大家使用呢?
便有小廳那也隻有莊主和莊主同意的人才能使用。
他們正院的人若是單獨吃飯,總得留個地方。
西廂都住了人,自然隻有東廂空屋能改格局了。
甚至小廳還是敞軒樣式,這時候雖有秋風清涼,卻也還沒有多上門板,顯得敞亮。
柳如霜見林天良沒有喊自己去,便在東廂小廳裏坐下。
胡管家去向林天良匯報工作,胡劉氏親自往上房送了茶,就過來找她說話。
柳如霜頭迴來,以前也不會多問這邊情況,畢竟是胡管家來管,她也不便將手伸太長了。
而今見到莊上除了派過來的這批人,就隻有原本就守莊子的林家人,這才問起這邊的人事安排。
胡劉氏便細細說了起來。
這座田莊到林天良手上已是第四任莊主了,但守莊人卻仍是這一家。
中年男子叫林清,年少時是個小廝,一直跟著初代莊主的。
得初代莊主信任而被派到這裏守莊子,以往莊上住著的夥計下人也有一些。
後來初代莊主病逝,其子賣掉田莊搬家南遷。
將他的身契做為優惠送給了二代莊主,其他人則隨意願在以後幾年陸續離開了。
幾年後二代莊主又將田莊轉賣到三代莊主手中,他依然是被附送的,
畢竟他一直守莊子最熟悉這裏,交易之間也就成為新莊主要求留下的人選。
反正他也無家無當就在這座田莊生根了。
直到二十好幾了才拿著攢到的積蓄托人尋了門親,就是下陸坳一個家境貧寒的張家長姐。
為兒子的聘禮犯愁的張家,才將長女嫁給一個守莊奴仆,不然哪個清白人家願意與奴籍結親呢?
雖住在田莊但田莊並不是他們自己的產業,就連成親也簡單得很,不敢迎親朋到莊上做客。
好在張氏本份賢惠,與性格也好的林清的小日子很快過得和和樂樂,生了個兒子取名林大利。
林清雖是奴籍,但畢竟是田莊產業而非大戶人家主宅,奴籍的兒女不一定還是奴籍。
趁著莊主常年不來,他將兒子戶籍落在下陸坳,傍著張家而成為農籍。
林大利雖是在莊上長大的孩子,但也打小在村塾裏上過幾年學,與兩村的人都很熟。
林張氏後來又生了個閨女叫林梅兒,兄妹差著十歲,對林清夫婦也是晚到之喜,打小疼愛也嬌養著。
在田莊生活了半輩子,林清與上陸村和下陸坳的人也熟悉,兒子長大了就托人在兩村裏尋親。
林大利是農籍,不算莊上人自然拿不到田莊的工錢,但他年少與人學了木匠手藝。
林清又拿出積蓄在上陸村買了一畝肥田給他種著,有時也跟著木匠師父去做工,日子到也過得來。
因此他的親事好找多了,後經木匠師父家介紹,娶的就是上陸村的閨女陸氏,轉眼成親五年,兒子林瑞也滿了三歲。
林清的閨女林梅兒今年也有十四歲,平日裏很少進村,擅長女紅,幾乎不做粗活兒,而她的繡品也能賣到縣城繡莊,貼補家計。
一家人和睦安寧地過著,今年田莊又到了林天良手中,林清自然又隨著田莊一起轉到了林天良手中。
一家人隻有林清是奴籍,其他人是作為家眷被寬仁的前任莊主人允許住在莊上的。
林張氏是下陸坳的人,陸氏是上陸坳的人,都是一輩子的雙陸莊人,林大利和林梅兒雖在田莊出生長大,但也是下陸坳農籍。
因此,如今林家人都害怕離開田莊,被當成物品贈送給下一任莊主而被安穩地留下來,反而很高興。
正所謂鐵打的田莊、流水的莊主、唯一的守莊人。
不管哪任莊主派來了新一批管事夥計,都隻認守莊人林清,胡管家來了也一樣。
隻不過以往莊上沒有管家管事常住,如今卻有了,林家人也是花了幾個月時間來適應,行事自然也要更加謹慎。
好在胡管家本也是心善大度之人,對林家人並無過多約束,盡量保持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
隻不過在柳如霜的“物盡其用”職場法則下。
胡管家也不敢像以前那麽隨性地管理,更怕新莊子將來還不如舊莊子那麽積極上進。
因此,對林家人也重新做了安排。
林清仍然守莊子並負責莊上掃灑事宜,林張氏和林陸氏婆媳則主要負責廚房活兒,這與以前沒什麽兩樣,不過是吃飯的人變多了而已。
胡管家並未將日常漿洗的任務交給林家,而是交代王嬸和四個丫環們自己負責,各洗各的。
婆媳的工錢一共一兩銀子,林清原來是二兩,轉了幾任莊主都沒漲過,直至轉到了林天良手上,加了一兩。
加上林大利也給了一兩,平時沒什麽活兒,就是配合胡管家管事,完成胡管家的要求就行了。
一家人原來隻有一人拿莊上工錢,如今是四人拿錢共有五兩,如何不喜?如何不樂意?
幾個月下來就他們生活在莊上,平日裏過得清閑,直到這次莊主帶了人來小住並負責這次收秋糧事宜,他們才忙起來。
不管胡管家平日是何要求,農忙和莊主到來都是另說。
林清一輩子守莊也沒把自己守傻了,自然明白所有人在莊主麵前都要認真且不能有半分懈怠。
他們家的五兩銀子可捏在莊主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