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輕描淡寫就能拿出一萬棵大木的孔家不同,孟家是掏空了家底,才掏出這一萬根大木。


    朱楨便一改前番不冷不淡的態度,高興的握著孟克仁的手,差點把他晃散了架。


    “哎呀,老孟啊,真是太給力了,本王對你們孟家感激不盡呀。”


    “應該的,應該的……”孟克仁雖然搞不清‘給力’是何意,卻能聽的懂後半句。


    他要的也就是這後半句。朱老板仇視孟子已成定局,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但皇帝會換,孟子卻總在那裏,孟家已經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皇帝身上——太子爺可是標準的讀書人,當年也沒少迴護孟子,等他身登大寶之後,孟子也就好過了。


    但孟子好過,不代表孟家好過,要把這兩者聯係起來,非得有人替孟家說話。試問這世上還有比六王爺更好用的說客嗎?


    所以這麽個雪中送炭的天賜良機,他一定得牢牢抓住,就是把祠堂的房梁拆了,砸鍋賣鐵也得送老六這個人情。


    ~~


    在兗州的大戶百姓鼎力相助下,材料問題總算是解決了。各處造車廠開足馬力,日以繼夜的進行最後的生產。


    這時候,南下探路的燕王也迴來了。


    “我先去了黃河口。你猜的沒錯,黃河口雖然結了冰,但根本不中用,人走上去都哢嚓直響,別說冰車了。”朱棣將皮裘丟給鄧鐸,一屁股坐在爐子邊上,一邊對老六道:“所以隻能北上尋找能通行的河道。”


    這年代的黃河入海口可不在山東,而是南侵淮河流域,奪淮河水道入海,這便是大名鼎鼎的‘黃河奪淮’事件。


    朱楨點點頭,捧哏道:“那四哥找到了嗎?”


    “鹽河!”朱楨沉聲念出河道的名字。


    “而且它通過沭河,直接與微山湖相連,距離上也比從黃河口近多了!”


    “是,能省一天的路呢。”朱楨也很高興。但也有點鬱悶,自己手裏拿的應該是大明最高級別的軍事地圖了,居然河道都標注不全,真不知該找誰說理去。


    所以現在的黃河口,即是淮河口,自然不會結出厚厚的冰層了。


    “對,就是鹽河!”朱棣興奮的拍著地圖道:“這條河在海州,唐朝以來就是淮鹽漕運的主要通道,所以又叫鹽漕河。經由這條河,便可以從海邊直通運河了!”


    朱楨定睛一看,那地圖上的諸多河道,被四哥打了一片‘x’號,唯有一條近似筆直的河道,被他用紅線標了出來。


    “著實費了一番牛勁。淮安沿海河道雖多,但要麽不跟運河相連,要麽就是結冰厚度不夠。”老四便得意的從懷裏掏出地圖,展開道:“我是連找了三天三夜,終於才找到這麽一條!”


    金朝以前,黃河也曾有過數次向南決口,但黃河主流一直保持北流,自山東河北一帶入海。


    “冰麵夠結實嗎?”


    在金朝時期發生了黃河奪淮之後,因為金朝及後繼的元朝吏治腐敗,朝廷無力改變黃河流向,隻能任其泛濫於淮泗之間,這也是漕運受阻的一個重要原因。


    “夠夠夠!鹽河比黃河口靠北將近三百裏。”朱棣重重點頭道:“我親自上去試了,都能跑馬,更別說跑車了。為了保險起見,我又專門找了馬車,滿載試了下,也沒有任何問題。”


    頓一下,他又補充道:“這兩天又有寒流,冰層肯定還會再厚,雖然這樣會辛苦一點,但安全上更有保障了。”


    “嗯。”朱楨也點下頭,問道:“那海麵上呢?結冰嚴重嗎,能靠船嗎?”


    “沒問題。”朱棣笑道:“我在黃河口看到海麵上還有不少浮冰,在鹽河口的海麵上,卻什麽都沒看到,居然一點沒結冰,你說稀奇不稀奇?”


    “正常。”朱楨笑笑,解釋道:“按說是不結冰的,但黃河水量大,衝淡了入海口的鹽度,所以會結冰。鹽河是一條人工河,黃河奪淮泗後,更沒有什麽水量了,根本改變不了沿海的鹽度,所以海麵不會結冰。”


    於是他便拍板道:“那就從鹽河內運吧!”


    ~~


    轉運地點一定下,也不等所有冰車造完,第一批兩萬輛冰車便啟程南下了。


    運河寬度在六到十丈之間,十萬輛冰車一起出發,難以想象得堵成什麽樣?所以,朱楨計劃將全部冰車分為五隊,發車間隔為半日。


    正月十二一早,第一隊由朱棣率領出發;中午第二隊由胡讓率領出發。


    十三日一早,第三隊由平安率領出發;中午第四個由吳印率領出發。


    而十三日晚,就是十萬輛大冰車全部完工的時間。


    十四日一早,朱楨便親自率領最後一隊,乘坐剛剛造出的冰車,南下趕赴鹽河。


    而此時,最早出發的第一隊,已經在鹽河口開始裝貨了!


    進展如此順利,當然離不開海運部門的通力配合。


    正月初二,總理海政衙門才接到旨意,要求他們七天之內將兩百萬石軍糧運抵淮安待命。


    韓宜可立馬便啟動一級預案,把在家裏過年的官吏兵丁全都召集起來,又從太倉府征調了五萬民夫,火速開倉,日夜不停的運糧裝船,初七才裝船完畢。


    初八一早,運糧船隊三百條大海船便揚帆啟程,離開了劉家港。


    海政衙門所造海船依然延續了元朝的樣式,大者載糧八九千石,小者兩千石。前者用於海運,後者行於長江。


    所以隻用了三百條船,就把兩百萬石糧食全都裝載完成。水運尤其是海運,與陸運的差距之大,簡直有天淵之別。


    從長江口到淮安走海路不過八百裏,若是平時,兩日便到。但現在是冬天,沿岸洋流和風向全都是自北向南,所以船隊是逆流逆風而行。雖然中式船帆八麵受風,逆風也能行駛,但速度實在慘不忍睹,每天隻能行進兩百裏。


    而且逆風逆水航行時,船不能走直線,要朝東北或西北方走之字路,這種跑風姿態叫‘對口斜’,所以實際航程超過一千裏,用了五天才抵達黃河口。


    一到黃河口,又接到命令繼續北上,抵達鹽河口時,已經是十三日的深夜了。


    而朱棣的第一批運糧隊,也在當天傍晚時抵達了鹽河口。


    雙方的配合堪稱嚴絲合縫。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父可敵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戒大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戒大師並收藏父可敵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