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韙良也接到了官學大臣張百熙的通知,下午來到了位於景山東側剛剛掛牌的京師大學堂。


    張百熙之前是戶部尚書,絕對的實權部門,清廷讓他充任管學大臣,足以看得出對大學堂的重視。


    丁韙良是西學總教習,他到的時候,中學總教習吳汝綸、副總教習辜鴻銘,以及譯學館總辦嚴複和副總辦林紓都已經到了。


    張百熙坐在上首,首先道:“有勞各位近日的操勞,大學堂籌辦事宜已經全部妥善。招考工作迫在眉睫,新學堂要有新氣象,希望大家盡心盡力為朝廷辦好選拔人才的重任。”


    現在的京師大學堂的確是“新氣象”,雖然早在四年前,也就是1898年京師大學堂已經成立,但是很快因為戊戌政變後清政府恢複舊製,也就也一度陷於停頓。


    當年學生不及百人,大學堂原定開10科,實際也隻辦了詩、書、易、禮四堂及春秋二堂,每堂不過10餘人,所學內容仍舊是孔孟經書和朱子理學,性質仍近似於舊式書院。


    而且,因為恢複了八股取士製度,大學畢業生隻有參加科舉考試得中後,才能進入仕途,故一到科舉考期,學生紛紛請假赴考,學堂形同虛設。


    這次張百熙吸收了過往失敗教訓,一開始便詳細製定了《京師大學堂章程》,明確規定了從考學、上學、畢業分配到懲罰紀律、學習內容等等一係列製度。


    雖然從目前的輿論看,仕子們還沒有完全接受大學堂這個新事物,但是總歸要好過四年前。


    吳汝綸道:“能為大學堂盡心竭力,是吾等應盡之事。”


    辜鴻銘等人也都隨聲附議。


    吳汝綸是蓮池書院院長兼主講,蓮池書院即“直隸書院”,是雍正年間李衛所建,隨後逐漸發展成了整個北方最高學府。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就曾經在此學習十年之久,也是吳汝綸的門生。


    張百熙道:“有各位主持工作,我也就放心了。既然是新學堂,考取方式自然也不應再照習科考,按照之前的幾位的奏議,我認為確實應當多學科共同出題,中學之題目與西學之題目均應考察,合格者方能錄取。”


    張百熙拿出一份手寫稿,繼續說:“經過我這些日子結合各位呈上的建議整理,資建議考試題目為:修身倫理大義一篇、教育學大義一篇、中外史學十二問、中外地理學十二問、算學比例開方代數六問、物理及化學六問、英文一篇或日本文論一篇。各位認為如何?”


    京師大學堂有史以來第一次考試,考核內容還是很全麵的,按照現代話說就是有語文、教育學、曆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及外語。


    除了教育學比較新鮮,其他的和一百年後的科目設置還是很相近的。


    怎麽樣,是不是感覺很有信心!


    丁韙良是上過美國大學的,點頭道:“以大學的入學考試而言,非常合理。”


    嚴複也曾留學英國,並且在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都當過洋文教習,對中西學教育都非常了解,也讚同道:“科目設置合理。另外我想問,管學大人,我們該如何確定錄取標準?”


    張百熙敲定主意道:“既然新氣象,當然是按照西洋之百分製,滿分為全格,六十分為及格。”


    這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


    無數大學學子們也是從這一天開始為了六十分狂唿萬歲。


    嚴複還是不太放心:“大人,現在通曉西學各科之人才並不多見,尤其是洋文,恐怕能用英文或日本文寫作之人並不多。”


    “嗯!”張百熙點頭道,“我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如果確實不懂外文者,可以選擇不做外文題,但其他科目分數需要較高才可。且算學、地理學、物理、化學幾科,也可以隻答數語,舉一反三母取求備,十事對九以待通才。畢竟是辦學之初,錄取條件可以適當放鬆。”


    不過即便放鬆了條件,大清能有這些學問的人也並不多。


    林紓繼續問道:“按照預定規劃,需錄取200人,如報名人數不夠,或者成績達標者不夠如何是好?”


    中學副總教習辜鴻銘聽了卻說:“不及格當然不能錄取,如果人數不夠那也沒有辦法,總不能招上一幫庸才!”


    辜鴻銘在這一點上還是很堅決的。


    張百熙也同意他的觀點:“沒錯,條件可以放寬,但是不可沒有條件!”


    丁韙良看他們這種態度,心中也就放心了,於是也問道:“官學大人,我們是不是可以盡快擬訂考試題目?”


    “沒錯。”張百熙安排道,“教育學及修身大義篇由吳汝綸教習擬題、中外史學由辜鴻銘教習擬題、算學及物理化學由丁韙良教習擬題、地理學及外文由嚴複總辦擬題。各位有沒有異議?”


    眾人均迴答道:“沒有異議。”


    張百熙道:“很好,各位迴去盡快擬訂題目,三日後呈報於我,大學堂之招生將定於九月十三正式開始!”


    日子既已敲定,各位教習立刻緊鑼密鼓開始出題。


    之所以三日後就要定好,也是管學大臣張百熙為了盡可能縮短出題時間,以防止泄題發生。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安裝最新版。】


    有這心思的人還是不少的,即便是新學堂新考試。


    三日後幾位教習呈上題目,張百熙閱覽後立刻全部照準采用。


    另一位管學大臣蒙古正黃旗人榮慶自然也看到了題目,不少人紛至遝來想要求取一二分消息。


    他們知道張百熙油鹽不進,隻能試試從榮慶身上突破一下,卻沒想到榮慶這次也異常堅決,守口如瓶,甚至放出話來:一直到考試結束,謝絕待客!


    幸虧這次上下通力,才能讓京師大學堂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招生在公正的環境下進行。


    雖然學習條件參差不齊,但能把錄取條件統一,已經是現在能做到最好的程度。


    既然是特殊照顧,丁韙良自然已經提前為李諭辦好了學籍,隻需要到時參加考試即可。


    李諭是一點都不擔心,複習?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這幾天還為唐文治寫好了科學篇的考察報告。


    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十三,即公曆1902年10月14日,考試如期在京師大學堂舉行!


    李諭一大早吃了根油條和兩個雞蛋,這是年少時的傳統,寓意能考100分。然後拿著丁韙良給的學籍證明和考試報名單來到了考場。


    驗明正身後,李諭進到了考場,按照考場人員的指示來到了自己的座位。


    每個考場隻有十四人,相隔較遠,並有三名監考時刻巡視。


    這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高考”,感覺上似乎和上一次沒有什麽區別。


    因為他並不是參加科舉考試,如果是科考,每一科就要在一間隻有一平方米左右的小隔間裏待上三天三夜。


    李諭曾經到南京遊玩時,去過江南貢院遊覽,也就是中國科舉博物館。還進去小隔間中感受了感受,那種逼仄的環境,反正讓他在如此小的地方連續坐上三天三夜肯定辦不到。


    況且按照當時的傳統,還不能隨便出去大便,因為大便被認為是非常晦氣的……


    想想就無法接受,那得什麽毅力的人才能堅持下來。


    第一天的頭場考試是中外史學十二問。


    監考官首先發下了答題紙,紙張很大,因為基本上所有考生都是用毛筆書寫。


    唯獨李諭是采用鉛筆書寫,感覺小半張紙對他都綽綽有餘。


    雖然是理工男,不過曆史也是學過的嘛!而且他的曆史水平再不濟,也是遠超100年前的學子吧?


    學子吧?


    吧?


    ?


    當試卷發到手中時,李諭瞬間感覺腦瓜子嗡嗡的!


    這!這這這!


    多少分及格來著?


    還是給大家看看當年考試的原題吧,能看到還是很不容易的。


    問:泰西史家謂國之能造文明極軌者,必海線延長而江河灌輸,其說於古則征之希臘、羅馬,於近則驗之英吉利。然亞洲、南洋諸島及高麗諸濱海國以便交通振古泊,茲未為上國,豈前例非歟,抑亦有他故也?


    問:大彼得、華盛頓、威廉第一功德孰大?


    問:歐洲名將三,其一曰亞曆山大,其一曰罕尼伯勒,其一曰拿破侖,三者將略因時各有殊致而亦有所短長。能各疏其梗概否?


    問:意大利建國三傑為誰?其所事之異同若何?


    問:古者文物之國,治安日久則困於塞野簡質之民族,此不獨泰東為然,希臘之於馬基頓、羅馬之於俄、日耳曼,其尤著也。自火器精而此事遂絕。能明其理歟?


    問:迴教興於何地?始自何人?當中國何時,其教主開宗事跡見於中國古籍最詳者何史?試約舉之。


    問:普魯士之強於勝法,其先嚐用兵於附近之二國。能舉其事略否?


    問:波蘭內政之腐敗,未必過於土耳其,然波蘭分而土耳其存者,其有故歟?


    問:上古波斯、西臘交涉大略。


    問:大秦國見中史乘昉方何出?為今歐洲何國?


    問:普法戰爭本末大略。


    問:美利堅建國本末大略。


    李諭看著題目就感覺眼角直跳,自己真心是低估考試難度了。不過好在他並不是史盲,安定下情緒後,算了算,感覺自己還是可以至少拿個及格。


    但對於他這個曾經的考試小霸王來說,什麽時候低於過90分,沒想到來到大清第一次考試就要創下新低。


    是的,還並不是最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