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趙謙、鳳鈴都直接鎮住了,這才多久啊,怎麽朝廷又頒旨恩賞。


    王伯看著李諭手裏的一遝銀票和兩幅畫,激動道:“先生,您可真是讓我們不可思議,5000兩啊!”


    李諭卻說:“5000兩可以出去吹噓,這兩幅畫盡量不要講出去。”


    “它們比5000兩銀子還值錢?”趙謙也不解道。


    “現在不好說,不過以後就沒法比了。”李諭道。


    王伯和趙謙大驚失色:“那就是寶貝了!”


    鳳鈴在青樓是受過琴棋書畫培訓的,她笑罵道:“你們少在先生眼前丟人現眼!咱家老爺是有文化的人,你們以後也多學學行不行,出門都丟了老爺的臉。”


    王伯和趙謙紛紛稱是:“以後還請鳳鈴小姐多多指教!”


    幾人說話間,東廂房裏傳來了滴滴聲。


    王伯道:“老爺,又是您的那個黑盒子,咋老是響。”


    李諭指著外麵高高的電報線說:“屋外架設電報線就是給它用的,這叫電報機。”


    李諭來到東廂房,通過摩爾斯電碼轉譯出了電文,是從英國皇家科學院發來,發報人是開爾文勳爵:


    “李諭先生,驚聞你在瑞典獲得數學大獎,並發布數學著述,深表祝賀。我等希望你再為我們寫篇稿件!甚盼甚盼!”


    好嘛,這是吃醋了。


    不過李諭正好也有東西可以發,他在火車上可不是天天光發呆看西伯利亞大荒原了。


    李諭這次準備迴到自己物理老本行,發個帶點啟發性的文章。


    啟發的自然是他最擅長的領域之一,量子力學。


    不過他也明白這個過程會很漫長,更不能一上來就太莽撞,畢竟人家普朗克早在1900年就推出了普朗克公式,到現在不還無人問津。


    ——量子力學太龐大了,需要土壤的滋潤,需要時間的灌既。


    他思考了很久,才想到一個巧妙的切入點——論述磁性為何產生。


    這個問題同樣屬於那種看似很簡單,實際上道理很深刻的範疇。


    因為想要解釋吸鐵石為什麽能吸鐵,需要用到微觀領域的量子力學!


    所以也是屬於常見的生活現象卻隱藏著大道理的完美桉例,寫成論文非常合適,能夠有一定的爆點,不至於被冷落,否則就失去啟發的意義。


    在這個時代,通過電學磁學一堆大老的努力,大家已經知道了電荷存在,所以猜測吸鐵石的磁性也是由於有“磁荷”存在,類似於電荷。


    但事實上肯定不是這樣,否則按照這個理論,吸鐵石一邊都是正磁荷,一邊都是負磁荷,要是趁著吸鐵石不注意,突然中間給它攔腰切斷,不就成了一邊都是正磁荷,一邊都是負磁荷了?


    如同正負電荷一樣的“磁單極子”不就出現了(舉個例子而已,並非就指的狄拉克大神預言的磁單極子,而且這個也沒發現哪)。


    但實際上,哪怕你切斷多少次,吸鐵石也會迅速重新形成南北極。


    所以“磁荷”不存在,存在的隻有電荷。


    電荷產生電場,電場的相對論效應產生磁場。


    學過初中物理都明白,電生磁、磁生電,電磁一家親。


    而想要解釋吸鐵石為什麽可以吸鐵,必須滲透到微觀層麵:幾年前,電子已經被發現,大家知道粒子是帶電的,帶電粒子的運動,就產生了磁場。


    大名鼎鼎的核磁共振其實也用到了這些道理。


    總之就是吸鐵石存在由微觀粒子形成的一定意義上排列整齊形成的所謂“磁籌”,因而形成了磁場。


    至於鐵鈷鎳等,裏麵則是排列混亂的“磁籌”。


    當吸鐵石靠近鐵鈷鎳時,通過磁感線的作用就會理順鐵鈷鎳內混亂的磁籌,然後就可以互相吸引了。


    所以本質上吸鐵石吸鐵就是磁場之間的作用:先把你變成磁場,然後吸引你。


    這篇論文雖然內容不長,但實際上已經用到了微觀模型。


    當然,李諭不會說得太明白,道理講出來就行,至於後麵怎麽發展,就不用他過多擔心了。


    李諭看著這篇並不長的論文非常滿意,準備馬上把它寄出去。


    李諭走出門,正好趙謙興高采烈拉著鳳鈴迴來,鳳鈴手裏拿著一些剛剛買的便宜胭脂水粉和梳子、鏡子等物品。


    鳳鈴說:“還別說,剛開的這家市場東西真全。”


    趙謙撓著頭說:“對不住了,鳳鈴,隻能給你買這些便宜貨,比不上你之前的。”


    鳳鈴之前在煙花之地,塗脂抹粉用的可都是上等品。


    鳳鈴道:“你可別這麽說!”


    李諭走過來說:“以後你們采買生活物品和衣服鞋帽,就買好的,買完找我報銷。”


    鳳鈴道:“先生,那哪行!衣服就罷了,這些胭脂水粉對一個女仆可不是必需品。”


    李諭笑道:“就像你之前說的,不能丟了我們李府的臉麵,你們以後都要穿戴好點。”


    鳳鈴和趙謙感激道:“謝先生!”


    李諭對趙謙道:“走,我們出門,去大清郵局寄信。”


    “好來!”趙謙抽出毛巾擦了擦車座,“先生請上車,讓我京城‘一溜煙兒“帶您穿街走巷!”


    趙謙速度很快快,寄完信往迴走時,還不忘給李諭繼續說新鮮事:“先生,您知不知道,金魚胡同剛開了家東安市場,可熱鬧了,我和鳳鈴就是去那買的胭脂水粉,裏麵要啥有啥。”


    東安市場是北京建立最早的一座綜合商場,位置就在今天王府井旁邊,曆經一百多年的滄桑歲月,依然健在。


    李諭來了興趣:“走,去看看!”


    路過金魚胡同和東安門大街時,路旁熟悉的小攤小販都不見了,就連李諭常去吃麵的丁德山小攤也不在。


    “路兩邊還真是幹淨。”李諭道。


    趙謙道:“對啊,先生,聽說是因為耽誤了當官的上朝進入宮門,住在金魚胡同的那桐尚書上奏把商販都趕到了東安市場裏。”


    東安門是住在北京東城的官員們上朝的必經路,沿街越來越多的商販擋住了道路,車馬有時都過不去,每天就和趕集似的。


    “集中起來形成個商場倒不是壞事。”李諭說。


    趙謙說:“剛開始很多商販還不願意來,有些跑去了廟會,不過市場裏卻越來越興旺,商販們也都自然而然過來了。”


    現在的京城也的確需要個大市場,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城時,前門外大柵欄被火燒成一片瓦礫,裏麵曾經的商販這兩年四處飄蕩,如今有了落腳點,也迅速轉到了東安市場。


    李諭往裏麵走去,剛剛成立的東安市場很簡陋,擺地攤的、搭布棚的、推小車的都有。


    不過聚合在一起倒是好挑選,畢竟賣什麽的都有,小吃、雜貨、蔬菜、瓜果、衣服鞋帽等等一應俱全,大部分都是占地很小的攤位。


    李諭在市場裏找到了丁德山,走上前道:“最近生意如何?”


    “吆!客官,好久不見!”丁德山道,“您看得出來,市場裏生意倒是不錯。老熟客也都知道我,順著都來了,現在挺多別處來的攤主也吃我煮的麵。客官是要來一碗麵嗎?”


    “給我做四碗麵,帶走。”李諭道。


    “好來,客官你稍等!”


    李諭看到丁德山的錢箱下壓著一張綠色的票,問道:“這是什麽?”


    丁德山邊下麵邊說:“交了地皮錢,市場給的票,要是沒它,就會被駐場巡捕趕出去。”


    李諭指著四周問:“所有的攤位都有票?”


    丁德山說:“都有,不過不一樣,客官你看我這個綠色票,是專門發給占地一丈的攤位,每天要70文錢。如果是攤位隻有五尺見方的,那就是粉色票,每天40文。聽說還有更大的一丈五尺以上的攤位,就要110文,發給綠色票和粉色票各一張。”


    李諭說:“沒想到管理還挺嚴格。”


    “可不是嘛!”丁德山繼續說道,“每天收市的時候票子都會收上去,第二天來了還要再重新買票。”


    李諭道:“那他們還真是省票了,就這麽些票,每天來迴發便是。”


    丁德山裝好四個盒子:“客官,您的麵。”


    趙謙接了過來,對他說:“晚點我就會把盒子捎迴來。”


    李諭身後有人見狀也衝他們喊道:“牛肉麵就著爆肚才是絕配,客官再來份爆肚吧!”


    丁德山對李諭道:“客官,他是東安市場的‘爆肚王“王福奎,雖然價格不便宜,但是味道沒的說。”


    “既然是你推薦的,那我肯定要嚐嚐,”李諭對“爆肚王”說,“給我來四份爆肚。”


    王福奎吆喝道:“好來!四份爆肚!一共80文。”


    爆肚量很大,非常實惠。


    王福奎是第一代“爆肚王”,之後的第二代“爆肚王”王金良直接發展成為坐商,還立起了“西德順”字號。


    這是家百年老字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侯寶林的清唱和評書裏頭都會說:“您上東安市場,有個西德順……”


    當然也不僅西德順,東安市場裏誕生的百年老字號還有很多,什麽稻香春、爆肚馮等都傳承至今。


    旁邊賣豆汁的看到,也招唿起來:“客官,豆汁也來點吧!”


    李諭心中一顫,豆汁他是真心喝不上來。


    李諭讓趙謙拿好爆肚,準備迴家時,突然看到了個“新鮮”東西,上前問道:“店主,你家的西紅柿怎麽賣?”


    “俺這叫洋柿子,好吃滴很。”店主道。


    李諭笑道:“好,那你給我稱十斤洋柿子。”


    趙謙看了一眼說:“先生,這是什麽東西?”


    “一種蔬菜,好吃又有營養。”李諭說。


    趙謙看著紅彤彤的果實,說:“一看就像有毒,能吃嗎?”


    雖然西紅柿早在明朝就傳入中國,不過影響範圍一直非常小,到了明末清初也很少人吃。


    西紅柿的大麵積種植推廣要等到六七十年後了。


    李諭說:“當然能吃,迴去我給你們做!”


    這下買的東西真是不少,李諭和趙謙離開了東安市場。


    雖然現在市場還很殘破,但用不了幾年功夫,東安市場就會從一個擺攤設點的露天市場,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包含各行各業店鋪、商號、書店、遊藝在內無所不包的超級市場。


    李諭迴到家就直奔廚房,“鳳鈴,給我打點雞蛋,我要給大家露點手藝,做盤菜!”


    鳳鈴大驚失色:“哪有府上老爺親自下廚的?先生您就不要忙活了,您隻管說想吃什麽,我會做。”


    李諭拿出西紅柿,問道:“這個會做嗎?”


    鳳鈴訝道:“什麽東西啊,看著怪嚇人的。”


    李諭哈哈一笑:“我就說嘛,還是我來吧!”


    雖然李諭廚藝很一般,但作為最最普通家常菜的西紅柿炒雞蛋,還是會做的。


    沒多久,一盤紅裏透黃的菜端上餐桌。


    李諭得意道:“嚐嚐吧!”


    但是王伯、趙謙和鳳鈴均不敢吃,直勾勾看著盤子說:“先生,您就不要嚇唬我們了。”


    “就讓我當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李諭拿起快子吃了一口:“嗯!幸虧放了白糖,味道好極了!”


    三人看到李諭動快,才敢品嚐起來,一吃就停不下了。


    “哇塞,先生,沒想到您還是位大廚!”


    “是啊,還是西洋菜的大廚!”


    “想不到咱家老爺如此多才多藝,就這道菜,我看抵得上前門的酒樓!”


    李諭笑著說:“這可不是西洋菜,明明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菜,你出去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會有人給你做西紅柿炒蛋,哪怕他們不缺西紅柿更不缺雞蛋。”


    鳳鈴當即表示:“先生,雖然我學不會您的那些西學學問,但是這道菜我可一定要學會!”


    “下次我做的時候,你可看好了!還有哪,西紅柿不僅可以做菜,還可以直接食用。”


    李諭接著直接生吃了一個西紅柿,幾人看到後紛紛效彷,果然甘甜可口,大為稱讚。


    作為中國四大家常菜之首,每個學做菜之人學的第一道菜,堪稱“國菜”的西紅柿炒雞蛋,實際上差不多1940年代左右才正式出現,不過李諭卻讓它提前四十年麵世,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創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