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德國的製藥行業在全世界都很牛,拜耳以及默克是兩個扛把子的大企業。


    與德國合作早點辦藥廠是個非常有前瞻性的舉措。


    德國的技術很好,也樂於投資,因為他們缺少殖民地,和美國一樣,更傾向於經濟上的開疆拓土。


    另外,最關鍵的一點是後續曆史的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都是戰爭發起國,受到了各國極為嚴厲的封鎖以及製裁,很多德國大企業的國外分公司都被強製沒收。


    其中非常典型的應該就是默克製藥的美國分公司默沙東製藥。


    李諭穿越前,默沙東同樣是世界前十的超級製藥巨頭。


    默沙東本來是默克公司在美國開設的分公司,而且業務做得很不錯,結果一戰期間被老美沒收,交由本國公司運營。


    默沙東這家藥企與中國的淵源蠻久,一些曆史上的往事似乎還可以映照現在。


    比如1980年代時,咱們開展了規模巨大的防疫運動,其中,肆虐的乙肝是一個攻堅重點。


    默沙東當時已經製造出人類第一支重組rdna乙肝疫苗,不過這種疫苗在中國的售價卻遠高於美國,中方請求引進生產技術和整套生產線,卻遭到了拒絕。


    然後1988年,陶其敏帶領團隊自行研發成功了國產疫苗。


    默沙東頓時慌了,意識到這是打開中國市場的最後時機,再晚就沒機會了,所以連忙假借人道主義援助的名義,以700萬美元的象征性資金分享了生產技術。


    看得出,默沙東作為默克的一個分公司,實力已然極為強大。


    如果能讓德國的拜耳和默克在中國早點建廠,好好運作,等一戰打完,不僅兩家藥廠很可能運作成自家的,還可以再培養出來好幾家優秀的民族藥企。


    這是個絕佳機會,也是隻有穿越者才能有的提前預判。


    總代理艾利亞斯得到德國方麵的迴複還要過幾天。


    李諭並不著急,而且估計德國方麵還會討價還價,比如握有更大股份等。


    隻要不超過七成,李諭就可以接受,反正早晚都是自己的……他們想多投資更好!


    但具體的策劃以及地皮批複需要李諭跑跑腿,趁著現在租界以及周邊還有不少未開發土地,讓兩江總督之類的大官出個麵,應該不難辦到。


    走出咖啡館,李諭招唿一個大街上賣報的小童,要了一份今天的《申報》,打開第一頁,就看到一個碩大的廣告:


    中間是一個戴著海軍帽子留著兩撇胡子的日本軍官,胸前有兩個大字“仁丹”,兩邊則分別寫著“環球無二”“常備神藥”。


    文中的介紹更是神乎其神,什麽“起死迴生”、“包治百病”的,仿佛真是靈丹妙藥。


    李諭又買了一份其他的報紙,最顯眼的位置仍然是這個廣告。


    好嘛,看來李諭動作得加快點,小日本已經瞄準了中國龐大的醫藥市場。


    話說小日本現在也沒有辦法,他幾乎所有的外貿對象都是中國客戶,要是沒有中國市場,小日本可能連明治維新裏的經濟政策都不可能如此順利地推行下去。


    但小日本做生意真的不太講原則,不像歐美人一樣即便搞競爭至少也是商業上的手段,陰招都會放在經濟範疇裏。


    小日本可不管這一套,良心都讓狗叼走了,還談什麽競爭?商業?經貿?


    ——


    迴到豫園後,一名信使把從南京來的一封信交給了李諭,看署名寄信者是兩江總督端方,他正好有事需要見見李諭。


    真是困了就有人遞枕頭,李諭欣然應允。


    李諭知道上海縣衙裏的縣官肯定沒有給工廠劃撥土地的權限,至少也要封疆大吏或者一省巡撫。


    更何況地皮臨近租界,又有洋人參與,十分敏感。


    至於端方,找李諭同樣有正事,一來端方剛剛奏請建設了暨南學堂(即後來的暨南大學),想找李諭來學堂講兩句;二來李諭前段時間買了皕宋樓,他又碰上了另一個大藏書樓的售賣事宜,所以需要李諭這種有經驗的聊一下價碼問題。


    李諭帶著呂碧城坐上輪船招商局的小火輪,沿著長江溯流而上,很快抵達了南京。


    兩江總督署即後來的總統府,李諭穿越前來這裏玩過。


    按照清朝官製,兩江總督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大官。


    至於“兩江”,指的是江南省與江西省,其中江南省包括後來的江蘇與安徽。


    端方是個滿人,屬於晚清少有的幾個正派一些的滿官。


    尤其是自從去年作為五大臣出洋考察一番後,思想上比普通滿官開明不少。


    ——換句話說,大部分滿官思想實在過於落後。


    端方知道李諭背景極深,不僅是帝師,還與兩位最牛的大官袁世凱、張之洞交情匪淺,更別提洋人都十分尊敬他,遂安排了非常正式的接風儀式。


    總督府內,端方擺下了非常豐厚的宴席。


    幾番客套話後,端方聊起正事:“帝師,上個月杭州的八千卷樓的丁家與我聯係,他們實在無法維持藏書樓的經營,想要尋找買家。由於數額巨大,我思來想去拿不準該出什麽價碼,所以請帝師跑一趟。”


    清末有四大藏書樓,八千卷樓是其中之一。


    這座樓中同樣藏有不少宋版書,不過沒有皕宋樓那麽多,大概四十來套,但總的藏書數量達到了20萬卷,比皕宋樓多一倍。


    曆史上,皕宋樓被賣給日本人後,很多人痛心疾首,所以在八千卷樓傳出想找買家的消息後,端方立刻聯絡上了丁家。


    李諭思忖道:“我出價20萬銀圓,考慮到皕宋樓宋版書多,總量卻少,我想大人可以給八千卷樓出到七至八萬銀圓。”


    “是個比較合理的價位,”端方摸了摸胡須,“我明日就奏請朝廷,盡快撥款購置八千卷樓。對了,你的書買迴來後,打算怎麽處理?”


    “我在上海豫園建了一棟藏書樓,找了十個抄書匠謄寫。之後準備把這批書存放到未來的大學圖書館中。”李諭說。


    “圖書館?”


    端方見過很多藏書樓,但圖書館國內真的沒怎麽聽說過。


    “製台大人去年不是去過歐洲嘛,想必見到許多歐洲城市都有圖書館。”李諭說。


    “你這麽說還真有點印象,”端方想了想,“若能興建公共圖書館,與當下推行新學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啟發民智。”


    李諭趁機建議:“大人何不就在南京建一座圖書館,就叫南京圖書館,將八千卷樓之書移至館中,不僅可以起到保護之用,還能招募優秀人才深入研究,發揮更大價值。”


    “有道理!”端方被說動了,“但是名字叫做南京圖書館怕是不妥,我想應該叫做江南圖書館更佳。”


    “全憑大人決斷。”李諭說。


    反正這座圖書館開始的確叫做江南圖書館,但最終還是要改成南京圖書館。


    端方確實真的這麽做了,所以後世有時將他作為近代圖書館創始人。


    江南圖書館創建後,端方一發不可收拾,直接把創建圖書館當成了畢生大業,此後湖北圖書館、湖南圖書館、京師圖書館,他都出力很大。


    端方又說:“另有一事,我剛於鼓樓創建暨南學堂,標準即按照京師大學堂,學生專門收錄從南洋歸國之僑生。帝師作為當今全國,不對,全天下最優秀之西學巨匠,必須在開幕式上幫本官做番講演,好表明我尊重新學之意。”


    李諭笑道:“恭敬不如從命。”


    反正李諭樂於搞搞教育,培養未來的人才,去去無妨。


    李諭趁機把自己想要聯合德國人開設藥廠的事情告訴了端方。


    端方說:“事情是好事情,我可以同意,不過選址需要讓德國人親自來洽談,畢竟他們在青島還有租地,如果最終選在青島,我便無能為力。”


    端方的說法不無道理,青島是德國人在遠東的橋頭堡,一直悉心經營。


    而且自從庚子國難後,地方官與洋人做買賣都變得謹慎很多。


    但李諭感覺應該可以說動拜耳在上海建廠,不過要選在租界裏或者緊挨租界的地區。


    畢竟拜耳說到底是一家企業,哪裏做買賣方便肯定就會選在哪裏,目前上海的交通以及商貿輻射能力是亞洲最好的。


    他們才不會和錢過不去。


    於是李諭迴道:“我明白了,迴頭就把大人的想法告知拜耳方麵。”


    吃完飯後,端方心情很好,拉著李諭去參觀自己的收藏品。


    李諭見怪不怪,每朝每代的封疆大吏似乎都特別喜歡搞收藏。


    但李諭今天的確真有點驚訝住了。


    端方這座叫做“寶華庵”的藏書樓裏,書籍自不用多說,甚至還有商朝青銅器,不過仍舊不夠讓李諭震驚。


    “這,這是……”李諭指著前麵,“該不會是大人從埃及買迴來的?”


    陳列在李諭眼前的,赫然是三十多件埃及石碑、十來尊埃及雕像,還有很多零散器物,它們都擺放在一座人形彩棺旁。


    打眼一看,風格就是埃及的。


    “咦!”端方比李諭更驚奇,“帝師果然博學貫通整個西方,連埃及國的東西都認識。”


    李諭指著石碑:“上麵是典型的埃及聖書體,太好辨認了。”


    “好眼力!一眼就可以認出來,不愧是帝師!”端方讚道,“上個月我專門把拓片寄給康有為,但他連出處都未曾認出。”


    李諭走近看了看,毫無疑問都是真品。


    他直唿好家夥,端方堪稱中國收藏古埃及文物的第一人。


    李諭問道:“花了不少銀子?”


    “沒多少,”端方對自己這段“尋寶”的經曆很自豪,娓娓道來,“我在歐洲參觀博物館時,看到了許多西方精美的古代銘文,很想拓印下來帶迴國內,可惜博物館未能同意,或許他們不知道拓印這項技術。


    “我隻能失望地踏上了迴國的船,誰知遇到蘇伊士運河需要修整,船隻要在開羅停留兩天。


    “閑著也是閑著,我就在開羅的街上閑逛,發現到處都在兜售文物,甚至還有千年之久的佳品。要不是帶的隨從太少,還能買迴來更多。”端方說。


    李諭前年帶著呂碧城也去過埃及遊覽,不過當時眼裏全是身邊的美人兒和金字塔了,根本沒在意這些文物販子。


    他更沒有收購甚至保護外國文物的心思,國內的都不夠他忙乎。


    而且端方作為辛亥革命中死得最大的官員之一,其子孫後代過得十分貧困,民國時期,經由一位加拿大人作中介,把端方藏品中最名貴的那套商代青銅器以約合20萬銀圓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相比埃及的文物,李諭肯定更關心這套青銅器。


    李諭說:“大人真是尋寶尋到了萬裏之外,埃及國可是與我們同樣號稱文明古國的悠久國度。”


    “是嗎?我對埃及曆史了解不多,但東西看著是真不錯,”端方自得道,“不瞞帝師,這些埃及文物都是我的寶貝,尋常人見不到。”


    李諭笑道:“在下實在榮幸。”


    他是真的把這些東西當寶貝,以至於很多人壓根不知道。幸虧如此,才讓這些文物在戰亂中沒有遭到多少破壞,大部分流入了故宮和北大的圖書館倉庫。


    端方還試圖研究碑文,搞了不少拓本。隻不過國內這時候哪有什麽埃及學,很多人,包括康有為,都看不出所以然。


    到了56年時,咱們與埃及建交,北京圖書館給了埃及一份禮物,就是端方曾經所拓的12件古埃及碑文。


    埃及方麵看到後頗為震驚,不僅大英博物館,北京圖書館也有?!


    而且這些碑文保存很好,埃及國內都沒有。


    至於那件人形彩棺,在北大圖書館的舊倉庫裏又沉睡了半個世紀之久。


    直到2005年,一位北大的老教授清理倉庫時,在角落意外發現了它,棺中還有九件古埃及石碑以及眾多拓本。


    後來經過專家鑒定,人形彩棺來自2000多年前埃及托勒密王朝,內藏本是一位女祭司,不過木乃伊肯定早就不見。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