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這所哈佛中國醫學院雖然未能像其他學校一樣打出名聲,但在民國初年的醫學界,還是有知名度的。


    李諭給學校送來一筆費用時,正巧碰見了一些參觀者。


    領頭的是個三十歲左右身著軍裝之人,看樣子是軍醫。他看到李諭後,直接走了過來:“帝師,久仰久仰,在下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伍連德。”


    現在很多大學堂的校長就是叫作監督。


    這所天津陸軍軍醫學堂非常低調,很少有人知道。


    學校1902年左右就成立,屬於北洋的體係之中,袁世凱比較重視。


    由於北洋整體非常西化,所以陸軍軍醫學堂也是以西醫為主。這倒無可厚非,按照袁世凱的說法,軍醫講究便捷、易攜帶、好操作,而中醫需要用的藥物太多,不是很方便隨軍攜帶。


    “原來是伍大夫。”李諭同他握了握手。


    這位傳染病大佬的名字李諭自然聽過,一年後的東北大鼠疫就是靠他撲滅。


    伍連德說:“帝師不僅學貫中外,而且涉獵如此之多,竟然還對醫學感興趣。”


    李諭說:“亂世之下,人命如草芥,太令人痛心。而醫者仁心,最重視生命,也算為世間略盡綿力。”


    伍連德拱手道:“帝師有境界。”


    李諭說:“亂世免不了瘟疫,我準備聯絡工廠,進行口罩等防護設備的生產。”


    伍連德說:“我也有類似想法,但目前隻局限於軍中。”


    李諭說:“大疫對普通百姓的傷害才是最大的。”


    伍連德說:“帝師的話讓我我想起了明朝末年,那時也發生了一場大疫,讓風雨飄搖中的大明朝徹底病倒,如今……”


    伍連德沒有繼續說下去。


    仿佛曆史的重演。


    雖然大家都很恨滿清,但再解釋一次,明朝實際上並不是真的敗在清軍之下。熟讀曆史的應該知道,大明是亡於內部,讓滿清撿了一個比天大的便宜。


    具體的原因太多,不再一一贅述,但明末的大瘟疫絕對算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場瘟疫直到後世很多年,接近二十一世紀時,學者才斷定是鼠疫。


    鼠疫是天字第一號傳染病,數千年來對人類社會的不同階段都造成過嚴重的衝擊,大大影響了曆史走向。


    明末的鼠疫具體造成多少了死亡很難統計,大幾百萬絕對有。


    如今清末又要來場鼠疫,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似乎看到了一樣的場景。


    好在這次有伍連德等傳染病專家鼎力抵禦,沒有造成大的傷害。


    李諭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視角離開廟堂,才發現什麽叫做人世艱難,我等能做的,就是減少一點人間疾苦。”


    伍連德說:“我迴國,正有報效之心。”


    李諭說:“以後我們肯定還會見麵。”


    ——


    李諭離開哈佛醫學院,仍舊準備再去上海中學看一眼。


    沒想到陳其美帶著一個少年也來報名。


    陳其美見到李諭後笑道:“咱們也算老相識了,我這個侄兒聽說你的學校在上海首屈一指,一定要來報名。”


    陳其美已經自來熟,和李諭攀起了關係。


    “侄兒?”李諭想了想,俯身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少年說:“我叫陳立夫。”


    好嘛,還真是……


    但李諭真沒法子拒絕。


    陳其美說:“現在像您的學校一樣有洋教師的不好找。”


    李諭說:“好吧,不過在我的學校上學,一定要遵守校規。”


    陳其美說:“帝師放心,這孩子很聽話。”


    陳果夫陳立夫雖然位列民國所謂四大家族之一,但他們比起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真是小巫見大巫。


    李諭對他們都沒啥好感,但財政界的人物總歸比軍政界的人物好幹預一些。


    以後最少能通過自己施加的影響,在經濟方麵讓國內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稍微好一點。


    李諭說:“去報名處調表吧,分班老師會根據學力的考核進行安排。”


    陳其美說:“有勞帝師!”


    ——


    這段時間,李諭又通過自己興建的幾所學校,以及《申報》、《大公報》等各大報紙,發布了數學競賽的邀請。


    由於比較難組織集中考試,李諭便采取了一種很“粗魯”的方式進行海選:他直接在報紙上登出一些題目,然後讓各地看到報紙的人給他迴信。


    郵費由李諭承擔,集中寄到目前大清郵政的集散點——北京。


    出的題目以簡潔為主,不能太複雜,但又要考核足夠深奧的數學知識。


    基本上是高考數學倒數第二道大題的水準。


    出題難為別人的感覺不要太爽。


    迴到京城後,李諭便收到了一些迴信,大體看了看,答對的人不是特別多,但還是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


    李諭隨後對這些挑選出來、經過初試的人員寄迴了複試題目。


    複試題目就比較難了,比如數學,李諭出了一道形式超級簡單的解方程題目:


    x(3)-3x+1=0


    括號裏的“3”是三次方的意思。


    猛一看很簡單,但其實這個方程是所謂的“韋東奕方程”,不能通過經典的因式分解方法進行解答,解的形勢也比較複雜,是用三角函數表示的。


    這次答出來的人就更少了。


    但有一封信引起了李諭的注意,迴答得非常漂亮。


    再看郵戳,是從遙遠的昆明寄過來,名字叫做熊慶來。


    熊慶來是此後清華數學係的主任,發掘華羅庚的伯樂。


    李諭立刻給他寫了信,詢問對方願不願意到自己所建的中學,去近一點的如廣州也可以。


    熊慶來目前隻有十六歲,他立刻迴信:“本人更願意到離著帝師比較近的天津或者上海。”


    李諭直接在信中夾上了一張銀票寄迴去,作為盤纏。


    熊慶來膽子也是大,獨自到達廣州後,又搭乘輪渡抵達了天津。


    風塵仆仆到京城時,已經瘦了一大圈。


    見到這個年輕人,李諭有點感慨,果然數學是天生的!


    熊慶來第一次到這麽遠的地方,問道:“您就是李諭院士?”


    李諭說:“沒錯,我就是。”


    “太好了!”熊慶來高興道,“終於見到您了!”


    李諭看了一眼他的背包:“行李不少嘛。”


    熊慶來放下包裹,打開後說:“有幾本數學書,我在路上閑著無聊,一直在看。”


    李諭樂道:“無聊的時候看數學書?”


    熊慶來眨了眨眼說:“數學有意思啊!有時候我為了解一道題,會忘了吃飯。”


    李諭看了看書皮,是一本英國出的數學難題集錦,類似的書不少,難度也不低。


    李諭突然說:“我還想考你一考,如果還能做出來,最快下一批次留學名額我就可以給你一個。”


    熊慶來自信滿滿地說:“請帝師出題。”


    李諭拿出一張紙,邊寫邊說:“上次出的是一道解方程的題,這次照舊,但難度要加大非常多。”


    題目還是異常簡潔:


    x(5)+10x(3)+20x-4=0


    同上,括號裏的數字代表5次方和3次方。


    也就是個一元五次方程。


    這個方程是正宗的“韋東奕方程”。別看形式上人畜無害,其實難度極大。


    據說當年韋神韋東奕參加數學奧林匹克集訓隊時,老師出了這道題,100多個人裏,隻有韋東奕解出來了,所以蠻出名的。


    (當然了,後來辟謠根本不是韋東奕在集訓隊時的題目。不過已經流傳開,叫習慣了。誰叫韋東奕名氣大,許多題目都往他身上靠。


    而且題目的難度也沒有那麽玄乎。


    這種題目能難倒一般的選手,但對韋東奕等國奧隊的人來說,最多算基本題。


    類比普通人,相當於做了高考數學的一個選擇題。


    但也就是因為它是比較簡單的一道數學競賽題,形式又很簡單,名氣正好比較大,所以李諭記住了。)


    李諭看過解法,其實很簡單,有一些運算,但運算的難度最多高考數學最後大題的程度。


    但這不是關鍵。


    真正的關鍵是一開始要做一個假設,這個假設是精髓所在。


    需要在一開始就假設方程的根是這種形式:x=a-2/a。


    完活!


    剩下的隻要代入進去後,就會發現絕大多項全部被消掉,剩下了一個極簡單的形式。


    所以,難就難在怎麽想到如此去假設根的形式。


    李諭出完題後,迴頭去給愛因斯坦大神寫信。他剛寫完,那邊熊慶來已經解出來了。


    李諭看了看,笑道:“非常好,你通過考核了。明年我會給你一個去歐美留學的機會,但你這段時間必須同時補習其他功課,為了留學做準備。”


    熊慶來睜大眼睛說:“說話要算數!”


    李諭說:“我說的話什麽時候不算過?你這段時間就安心在天津的中學讀書,一切費用全都給你報銷。”


    熊慶來高興得已經有些手舞足蹈:“我就知道學數學有用,也能當出國留學的洋狀元!”


    李諭說:“數學的海洋以後還寬廣得很,但你一定要把這份美好的風光帶給更多人。”


    熊慶來很感激李諭:“我會記住院士先生的話。”


    ——


    李諭先讓他今晚住在了自己的宅院,改天安排好就送到天津。


    呂碧城看著李諭的神情,說道:“我發現你在研究這些數字、符號還有看到一些年輕的學生時,要比見到當朝大員還要高興。”


    李諭說:“那當然!世界再怎樣變化,科學都是永恆的。”


    如今李諭已是各方敬重的人士,拜會他的全是民國時期的大人物。


    說起來,即便隻是搞搞教育界、科學文化界領域,在民國時期也不得了。


    單說教育界,雖然看起來無權無勢,沒有任何實際權力,但在民國城頭變換大王旗的波譎雲詭、起起伏伏中,教育界一直是各方都要拉攏看重的勢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明白:民國時期的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非富即貴,數量又少,早晚是一方人物。


    而他們對教育自己的學校、教授自然尊重,所以重視教育界人士,就是投資未來,長久打算。


    呂碧城說:“可我們的科學又太弱了。”


    李諭自信道:“一時半會弱點罷了。”


    突然,門口傳來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一個家仆模樣的人進屋後說:“李諭大人,張之洞張大人病危了,他想見見你。”


    李諭聽後,連忙開上自己的小汽車,趕到白米斜街張之洞的居所。


    這位中樞重臣,自從攝政王載灃當權後,就沒有得到任何應有的重用。


    袁世凱被載灃趕走,本來朝中大事應該過問張之洞,但載灃年輕氣盛,隻與自己年輕的兄弟們商量著來,根本不把三朝老臣張之洞放在眼裏。


    載灃是溥儀的親生父親,但按照慈禧的安排,溥儀已經被過繼給慈禧自己的兒子同治,在倫理上不再是載灃的兒子。


    但溥儀到底年少,載灃想著以後萬一還有機會再過繼迴來。


    就算過繼不迴來,血濃於水,給自己多點加封也沒問題,總之在他看來,以後總歸能有更好的局麵。


    所以載灃已經把慈禧的話當做耳旁風,一些大事甚至也不再過問隆裕太後,全憑自己的拍腦門。


    張之洞此時清楚自己大限將至,並沒有什麽特別的悲傷難過之情,而是有條不紊地布置著身後之事。


    李諭來到時,攝政王載灃已經到了張之洞病榻前。


    此時張之洞還沒有忘記給載灃提意見:


    “鐵路是重中之重,管理大臣不能任用貪汙之人。攝政王,你所提的人選有重大的貪汙前科,如果讓他管理鐵路修建,恐怕會激起民變。您千萬不要因一己之私,而動搖國本。”


    反正快不行了,張之洞啥都敢說。


    載灃提的人員仍舊是個滿人,但啥都不懂,且十分貪錢,這不是亂來嘛。


    載灃卻隨口說:“怕什麽!有兵在!”


    這句話讓張之洞瞠目結舌,對載灃的愚蠢和蠻橫感到愈發絕望。


    載灃根本不懂政治,更不懂要用什麽手段,在政壇上就像一個小白,但這樣的人卻成了最高統治者。


    張之洞知道自己什麽也做不了了,隻能頹然道:“攝政王一定三思而行。”


    載灃說:“中堂公忠體國,好好保養吧。”


    載灃說完就走了。


    張之洞歎了口氣,這個朝代算是真要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