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寫就寫,成稿速度很快。


    至於筆名嗎,他聯想到在東京期間用過的“迅行”別號,便使用了其中的“迅”字,表明自己的想法開始於青年時代,有一些反抗時代的味道;然後冠以母親的姓,這樣一來就成了“魯迅”二字。


    魯迅也屬於橫空出世,誰都想不到一個北洋政府的官員能寫出這麽有批判性的內容。


    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大名鼎鼎的《狂人日記》,一炮打響,其中的警句李諭倒背如流:


    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穿透一百年,這些文字還字字如刀。


    緊接著魯迅又寫了《孔乙己》《藥》等名篇。


    有意思的是,魯迅還挺慎重,針對《藥》這篇,他專門跑到北大,找到剛開完一場講座的李諭詢問:“癆病是不是真的無藥可治?”


    李諭不太懂醫學,但抗生素何等威名,所以自然知道在40年代鏈黴素出現之前,肺結核就是絕症。


    “如果得了癆病,的確無法治愈,”李諭坦誠說,“不過並非毫無辦法。”


    “什麽辦法?”魯迅問。


    李諭說:“我在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見到了兩位研究員,正在研究針對肺癆的疫苗。”


    “就像治療天花那樣的種痘?”魯迅問。


    他三歲就在家鄉紹興種了牛痘,在當時人痘普及的情形下,已經算相當先進。


    “差不多吧,這種疫苗可以有效防治常人染上癆病。”李諭說。


    魯迅好歹是學過醫的,很容易明白李諭所說。


    “這麽好的東西,疏才兄的藥廠有沒有生產?”魯迅立刻問。


    “肺結核的疫苗還在研究階段,法國的情況你曉得,是戰亂前線,很多科研項目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衝擊。”李諭說。


    “太可惜了!”魯迅握了握拳頭。


    “再過六七年,他們就能成功,”李諭說,“到時我會第一時間引入國內。”


    魯迅歎道:“連天花種痘都沒完全普及,更何況癆病的疫苗。”


    李諭明白他的意思:“愚昧不除,老百姓不僅會吃人血饅頭,還會相信跳大神、江湖騙子。”


    魯迅的那篇《藥》,講的就是清末一戶人家偷偷買人血饅頭治療孩子的癆病,人血來自一名慷慨赴死的革命者。


    魯迅說:“以前我與弟弟作人並不想與陳仲甫和胡適之等人有太近的聯絡,總感覺他們的做法太激進,現在想想,激進就對了。”


    置身於這個時代,李諭已經不知道感受了多少次“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類型的驚濤怒浪都要以異常壯烈的形態在中華大地上演一次。


    新文化運動在後世的教科書上就是幾頁紙的內容,但雙方的鬥爭絕對異常激烈。


    比如典型的“文白之爭”,就已經大大超出了語言學的範圍。


    中國的文字長期以來近乎上流社會的專利品。哪怕李諭時代的大學生,如果不是漢語言文學之類的專業,絕大部分人一定看不懂四書五經這些古文。


    也不用說什麽思想壟斷,單單對文化普及來說,這就是一道無形又無法逾越的鴻溝。


    所以陳仲甫、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等人,才會那麽堅定地要把書麵語言同口頭語言統一,以白話代替文言,可以為更多民眾所掌握,促進民主思想和科學文化傳播。


    “文白之爭”已經成了文學革命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李諭說:“作為文明與知識的載體,語言的作用一直很大,在歐洲時,我遇見過一位叫做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家,他便相當看重語言的作用。”


    “哲學家?”魯迅問,“我沒聽說此人,胡適之研究哲學,他或許聽過。”


    維特根斯坦的鴻篇巨著《邏輯哲學論》要到1921年才問世,現在國內無人知道很正常。


    “等歐洲大戰結束,物流、通信恢複正常,希望有人把它帶迴國內,最好能翻譯成中文。”李諭說。


    “說到翻譯,”魯迅又點了一根香煙,“過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的兩位正副監督,全都不讚成推廣白話文。”


    “嚴複先生和林紓先生?”李諭問。


    “嚴複先生倒還好,抵抗最激烈的是林紓。”魯迅說。


    李諭感慨道:“琴南(林紓字)先生當年可是先進的維新派,反對纏足,反對迷信,反對大家庭製,而且提倡興辦女學。”


    魯迅說:“琴南先生人品文化方麵沒話說,不過清亡之後,成了一名堅定的遺老。”


    “他好像沒有受過多少前清的恩惠吧?”李諭說。


    “沒多少,但林老先生在清亡後自稱‘清處士’,數十次遠赴河北易縣的光緒帝崇陵伏地磕頭,大聲啼哭,連守陵人都看不下去,”魯迅說,“或許他把自己比作了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奔波數千裏十多次往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哭陵。”


    “明末與清末區別大了去。”李諭說。


    魯迅說:“紫禁城裏宣統小皇帝知道後,大為褒獎,賜了兩次字,‘煙雲供養’和‘貞不絕俗’。得到這八個字,林老先生更是淚如雨下,感激涕零,寫了一首詩抒懷,‘從來無語不輕賜,自問布衣無此榮’。”


    “他的改變如此大,或許當年就是想振興清廷。”李諭歎道。


    “如果僅僅這樣也就罷了,”魯迅繼續說,“為了反對文學革命,琴南先生前後寫了好幾篇文章,還給蔡元培校長寫了一封公開信,攻擊所謂的新文化是‘覆孔孟,鏟倫常’,是大逆不道。甚至想要讓蔡校長帶頭反對文學革命,但蔡校長怎麽會被隨意說動。”


    “琴南先生不過是個縮影,抱著如他這般思想的遺老遺少數不勝數。”李諭說。


    魯迅吸了口煙,突然說:“真不如來場俄國那樣的革命,一勞永逸。”


    “俄國現在也是剛剛開始。”李諭說。


    就算再過一百多年,到了李諭穿越前,有皇俄思想的俄羅斯人仍不在少數,還有相當的政治團體支持。


    魯迅說:“現在必須集中力量攻擊各種社會弊病,把那些打著‘祖傳老病’旗號,反對吃藥的‘國粹派’全部打倒。”


    “國粹?”李諭對這個詞的理解貌似有點不一樣。


    “所謂的國粹,”魯迅哼了一聲,“就如同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便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以殘酷為樂,醜惡為美,腐朽為神奇,這就是國粹,是野蠻文化的混合體!”


    迅哥說話還是挺狠的。


    李諭說:“我想到了一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初中語文課天天掛嘴邊。


    “正是這個意思,”魯迅說,“中國人自大而好古,而且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黨同伐異、扼殺天才的悲劇時常上演;自私取巧,專謀時勢,對一切隻知冷笑,這又就是國人的事業。”


    李諭說:“琴南先生其實也算新人物,可惜學了外國的本領,仍然沒忘舊時代的陋習。”


    “就是因為有一部分新人物不夠新,才要用過繼手段,讓舊世界早點消亡!”魯迅越說越起勁,“那些抱著殘舊思想又想學點新事物的人,就是彷徨之人。世界雖然不小,但彷徨的人,是終竟尋不出位置的。”


    李諭笑道:“現在的你才是我印象中的你。”


    魯迅詫異道:“什麽印象?”


    “額,”李諭頓了頓,“就是留學時候的你。”


    “那時候想得也沒這麽多,”魯迅說,“不過這些人爭來爭去,總歸沒人敢說科學一個不字,疏才兄可是幾乎被毫無異義地稱為了聖人。”


    “千萬別用什麽聖人字眼,我聽了好幾次,這個帽子不得了,戴不得,”李諭連忙說,“但想讓科學普及大眾,確實需要諸位先推行白話文運動。不僅白話文,最好順便把文字都改成橫排,不然翻譯引進西方科學典籍太困難,總不能把公式也變成豎排。”


    魯迅點點頭:“仲甫先生要讓我做《新青年》的編輯,我會從這本雜誌做起,盡量把橫排推廣出去。我們也專門刊登相關的科學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橫排好處。”


    “太好了,”李諭高興道,“像我這種古文水平一塌糊塗的,真希望你們早點完成白話文的推廣。”


    魯迅說:“先生貴為科學領軍人,還能寫出在歐美暢銷的通俗,已經讓很多新文化之人感到汗顏。科學這種高高在上的東西,在你手裏簡直可以信手拈來。”


    “說不上高高在上,科學還是基於人文學科的,”李諭說,“或者是先要有文科鋪墊,才能誕生科學,曆史就是這樣的。科學這東西講究理性,需要大量時間投入,難度相應也要大很多,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出現的。但並非什麽上層建築之類的說法。還是那句話,沒有人文的科學是傲慢的;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濫情的。”


    和迅哥聊聊天就是感覺神清氣爽。


    兩人聊了大半天,不自覺中走到了校長辦公室外。——話說現在北大校園就這麽大,很正常。


    蔡元培說:“兩位聊的什麽,這麽火熱?”


    “關於最近新文化運動的事,”李諭說,然後建議道,“蔡校長,既然都講究包容並蓄了,北大再不招收女生,真的說不過去了。”


    蔡元培想了想說:“其實教育部並沒有規定專收男生,從前女生不來上學,所以沒有女生;現在女生要來讀書,程度要是夠得上,北大就沒有拒絕的道理。”


    “太隱晦了,”李諭說,“有幾個普通人知道教育部的這些規章?幹脆登在報紙上。”


    蔡元培說:“沒問題。”


    李諭在天津的中學裏,就有女學生有足夠學力。


    報紙登出後,李諭給天津中學發了電報,立馬有一名叫做查曉園的女生前來報名,還是很勇敢的。


    她很輕鬆通過了學力測試,入了學籍。


    雖然有了女學生,但這時候的北大校風比較特殊,男生跟男生也沒什麽社交。女生來了後,與男生更沒來往,即使是同班有女生,男生也不跟她們有交流,北大的風氣一直如此。


    你說校園戀愛,自然沒有。


    但招收女生終究是件大事。


    蔡元培佩服道:“都說天津的教育領先於京師,果真如此。”


    “都是嚴範孫先生和張伯苓先生的功勞。”李諭說。


    這名女生報入了外語係,蔡元培說:“今天正好是辜鴻銘上英文課,一定很有意思。”


    李諭幸災樂禍道:“班上就有兩條辮子了。”


    蔡元培哈哈大笑:“你可真會開玩笑。”


    兩人忍不住好奇,來到課堂外。


    辜鴻銘提著文明杖,一本講義都沒帶,略顯瀟灑地來到課堂上。


    此前北大學生笑話他不剪辮子,辜鴻銘迴頂了一句“我的辮子長在頭上,你們的辮子長在心裏”,直接讓全校啞口無言。


    ——這句話就算放在後世,也足夠炸裂。


    但他還是有些保守,剛想講課,眼神突然僵住,使勁看了看,“那位同學,莫非是女生?”


    前排一個學生說:“先生,她是剛招來的女學生。”


    “女學生?!”辜鴻銘一愣,“你叫什麽?”


    “先生,我叫查曉園。”女生迴道。


    “你懂英文嗎?就來北大上我的課?”辜鴻銘問。


    查曉園不緊不慢地說:“我學了五年英文。”


    “五年?”辜鴻銘對前排那個男生說,“把你的講義給她,讓她讀一讀。”


    查曉園接過講義,非常流利地朗讀了一遍,可以說在全班都是上遊。


    辜鴻銘卻眉頭皺了皺,硬生生挑刺道:“你的發音還是有點問題,總之,嗯……不適合在我的課堂,請你出去吧。”


    李諭張口說:“辜先生,雖然這位女生沒有純正的倫敦腔,但發音很標準,作為播音都夠格,放眼全國,已經非常不錯。”


    辜鴻銘看到蔡元培也在他旁邊,於是走出教室,說:“校長,教室中怎麽能有女性,男女授受不親,如果一定如此,請讓我辭去教職。”


    蔡元培笑道:“剛才疏才說了,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多年前就開始招收女生,辜先生,這是大勢所趨。”


    辜鴻銘說:“美國人有什麽文化,能和我們比?”


    李諭說:“不僅美國,瑞士也有很多大學招收女生,還有英國、德國、法國。”


    辜鴻銘一時語塞。


    蔡元培說:“辜先生,女人受教育自古有之,也算我們的優秀文化嘛!”


    還是他會開導人,辜鴻銘隻能勉為其難地接受:“以後我少往台下看就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