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等人抵達美國後並沒有停留,立刻前往歐洲,李諭則要在美國待上一段時間。


    首先去哥倫比亞大學看望了呂碧城,她讀的是美術與歐洲文學專業,畫技大大提高的同時,英文也相當不錯。


    呂碧城高興地拿出一本手稿給李諭看:“我正在翻譯一本英文書籍。”


    書名是《美利堅建國史綱》,李諭笑道:“還好是美利堅的建國史,不然就成了大部頭。”


    呂碧城也微笑道:“短是短了點,但洋人的書真的有些囉唆,明明一行字就可以結束,硬是寫成兩三行。翻譯的時候刪也不是,不刪也不是,非常苦惱。”


    “刪就對了,”李諭說,“不過這樣可能會增加點勞動量,需要斟酌並重新組織語句。”


    “隻能這樣了。”呂碧城是完美主義者,做就要做得好一些。


    “李諭院士,”杜威走了過來,豎著大拇哥說,“先生的夫人真是了不起,一手翻譯曆史書,一手還能寫詩作畫,中國的才女不得不佩服。前段時間《紐約時報》還專門寫了一篇報道。”


    “多謝杜威教授稱讚,”李諭說,然後問呂碧城,“怎麽沒見你在電報上提到這件事?”


    呂碧城臉微微一紅,“報紙上把我吹噓得有點過了頭……我自己看了都覺得不好意思。”


    杜威笑道:“沒有一點水分。”


    李諭又想起以前發的電報,問:“教授什麽時候去中國?”


    “應該就在幾個月之內。”杜威說。


    算一算能趕在五四之前,李諭說:“我們到時候說不定可以同行。”


    “期待這趟中國之行。”杜威說。


    李諭與呂碧城隨後去看了看美國的工廠,這幾年賺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受戰時經濟繁榮的影響,星戰、異形的發行也一直不錯,簡直是盆滿缽滿到要溢出來。


    陪呂碧城四處兜了兩天風後,她要迴去上課,老美的大學課程安排挺多,也主要是她同時修了兩個專業。


    李諭則去參加了一場美國科學院組織的物理學年會,出席的有邁克爾遜、密立根、海耳等人。


    李諭到時,密立根正坐在凳子上侃侃而談,不時指點幾句其他大學的物理學教授。


    從軍隊迴來後,密立根就有點變了,一方麵更加自信,另一方麵也有些張揚。他的女兒曾說他現在特別喜歡在飯桌上與家人分享最新的“密立根特征”,就是一些試驗中的思路、點子。


    他的學生則評價他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名譽。”


    甚至密立根的同事也有了頗多微詞。


    不過密立根有狂的資本,邁克爾遜年紀這麽大,屬於半退休狀態,他就是美國物理學界的老大。


    雖然諾貝爾獎遲遲沒有發,但多年前大家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密立根百分百會拿到諾獎。


    “我已經向紐約卡耐基基金會提交了聯合項目建議書,其中最讓我關心的就是宇宙射線項目,”密立根說,“這種神秘的輻射能量多年前被李諭發現,並做出猜測,它應該來自宇宙的某個地方。”


    海耳是搞天文學的,問道:“這麽多年過去,有沒有好的研究宇宙射線的辦法了?”


    密立根搖頭道:“非常難,這些射線的穿透性遠遠超過x射線,能量異乎尋常地高,上百億電子伏特的高能射線已經捕捉到很多次。”


    “能量這麽高?”海耳有些驚歎,“有機會我也要搞台儀器測一下太陽耀斑的輻射能量。”


    “太陽的射線能量小太多,不然地球上的生物早就灰飛煙滅,”密立根說,“但你可以試一下,歐洲戰事結束後,法國的讓·佩蘭等人也開始著手進行了宇宙射線研究,不過他們的研究環境肯定沒我們好。”


    言語中,密立根明顯想壓歐洲物理學界一頭。


    他突然看到了李諭:“院士閣下到了。”


    “久違了,密立根教授、邁克爾遜教授、海耳教授,”李諭先打了一圈招唿,然後說,“關於你們提到的宇宙射線,我正好這幾天寫了一篇論文,可以拿出來與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密立根好奇地問道:“有了重大進展?”


    “說不上多大的進展,隻是一些理論上的推演,”李諭說,“宇宙射線的能量如此高,就要大膽設想,它很可能有大量質子。”


    “不久前您與另一位中國學者何育傑發現的新粒子?”密立根問。


    “是的。”李諭說。


    海耳不解地說:“帶電粒子怎麽會具有如此高的能量?還能穿透遙遠的星際到達地球?它們的數量還如此眾多。”


    “星際間具有磁場的星體數不勝數,對射線和粒子進行加速並不困難,正是因此,我們無法尋找宇宙射線的來源。”李諭說。


    “質子……”密立根琢磨了一會兒,“看來這東西一直在我們身邊。”


    海耳說:“如果是原子中的粒子,該不會宇宙中隨時都在發生著核變化?”


    “可以這麽猜測。”李諭說。


    密立根問道:“盧瑟福曾經用α粒子轟擊金箔,你們也用了α粒子轟擊各種物質,它的能量遠小於宇宙射線,如果直接用宇宙射線轟擊,豈不能夠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


    密立根的想法並不奇怪,估計這麽想的人不少,但著實挺大膽。


    盧瑟福屬於給實驗物理學家打開了一扇新大門,大家有事沒事都想搞點高能射線轟擊其他東西瞧瞧,隻要找到新玩意,就是大事件。


    宇宙射線能量之高是人類的力量所無法企及的。此前提到過,最高能的一次記錄是一個能量達到300eev能量的粒子,換算成焦耳,相當於10斤的鐵餅從一米的高度砸到你腳上的能量。


    當時發現的科學家驚唿了一聲“ohmygod”,所以取名為“ohmygod粒子”,即omg粒子。


    (還好喊的不是whatthefock!那就成wtf粒子了。)


    大家不用擔心這種宇宙射線打在自己身上會怎樣,因為它就是一個質子,太小了,打到你身上會無障礙穿過。


    這個omg粒子的能量是人類大型強子對撞機的上千萬倍!


    也就是說人類通過對撞機加速出來粒子最高能量還不到人家零頭的零頭。


    到了這個級別,差的就是速度,小數點後幾個9的問題。


    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把質子加速到99.9999991%光速(小數點後6個9),隻比光速慢了3米/秒,已經是非常可怕的速度。


    而omg粒子的速度起碼有小數點後21個9的水平。


    如果用這玩意做實驗,對撞機一定會表示“臣妾做不到”“饒了臣妾吧!”


    李諭說:“宇宙射線雖然是天然的高能粒子,但捕捉它的難度太大,而且無法確定從哪個方向過來,所以要是想用它來進行對撞試驗,根本無法操作。”


    ——大型強子對撞機加速的都是一束粒子,才能實現碰撞。


    海耳立刻說:“在太空中進行試驗呢?那裏的射線更多。”


    李諭笑道:“目前看隻能存在於科幻中。”


    不管怎麽說,通過質子的發現,已經給探究宇宙射線多了一件稱手的好武器。


    隨後的第一場匯報中,李諭詳細講了自己關於宇宙射線的認知。


    講完後,邁克爾遜激動地鼓掌道:“非常出色的演講,宇宙射線仿佛天體的音樂,真是美妙!”


    一戰結束後,報紙重新迴到常規狀態,不再每日報道戰爭進展、傷亡情況,科技方麵的新聞又成了熱點之一。


    科技絕對是二三十年代的一個超級主流,所有人的生活都和科技息息相關,“科學”一詞在各國都是口頭語。


    往往一句話前冠以“科學告訴我們”便足以平息眾議。老美一些銷售人員或者神職人員在推銷自己的產品或者活動時,都會紛紛說“這是科學的”。


    是的,神職人員也不例外。


    在整個世界範圍,科學家儼然被當作了聖人。


    報紙照例盛讚李諭的成果,《紐約時報》在一篇社論中聲稱:“李諭院士已經走出圍繞我們的最高層大氣之外,尋找對物理學家的驗電器產生神秘幹擾的輻射來源。他通過細致的演算、冒險的設想,發現了威力強大、穿透力極強的野生輻射源的本質。宇宙射線一定會在我們這個渺小行星的科技百科全書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因為它們與一個如此高尚、謙虛的人相關。”


    《世界報》更加有意思,專門寫了一篇華麗的文章進行稱讚:“李諭院士發現的宇宙射線如此神秘而優美,它來自空間之外,來自可探查的宇宙之門後某個幽暗的星際廳堂,來自一個仍然充滿著膨脹著氣體、可能還有恆星胚胎的宇宙子房。它向地球直刺過來,穿過混亂的空間;穿過平行線相交的平麵;穿過那片浩瀚的虛無,那裏隻有時間如極小的風標在永恆的渦旋中旋轉。


    “這,是宇宙的脈搏!”


    此時的報紙就是這樣,李諭的成果太多,對此習以為常,但呂碧城還會因為報紙的過度稱讚有些不好意思。


    迴到物理年會,第二天的會議是關於另一項當下比較重要的物理學課題——原子物理學。


    首先作報告的仍舊是密立根:


    “很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所有元素可能都是由某種基本物質組成的,普勞特的著名的假設——所有物質都由原子構成——是支持這種觀點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在最熱的星球上,氫和氮的光譜占優勢,但是當溫度下降時,光譜變得更複雜,較重元素的譜線出現了。


    “人們假設,當溫度下降時,輕元素就組合起來構成較重的元素。毫無疑問,要在普通的地球環境下實現物質的嬗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巨大的能量轉換伴隨著放射性物質的轉化,這也解釋了把較輕元素組合成輕重元素時為何需要如此巨大強度的能量。”


    密立根的物理眼光相當敏銳,這次僅僅差了一小步。


    幾個月後,重新熱鬧起來的卡文迪許實驗室裏,繼任實驗室主任的盧瑟福就帶領學生發現了人工嬗變(一種元素通過核反應轉化為另一種元素)。


    密立根繼續說:“我們不但已經被迫首次承認原子嬗變這個可能性,還要承認物質元素的生長和衰變這一事實。麵對鈾時,我們所見到的隻有衰變。然而幾乎可以肯定,在別的什麽地方,以某種方式,這些元素一定在不停地組合。我們能夠學著控製這個過程嗎?為什麽不能?隻有研究可以說明一切。


    “試著這麽做的價值何在?100萬美元?1億美元?還是10億美元?


    “如果試驗失敗了,那就會值那麽多錢,因為試驗的副產品能夠帶來超過該數目的收益。而如果試驗成功了,人類將擁有一個新的世界!”


    密立根挺會演講,而且他提出的問題確實很關鍵。


    不過核物理學的大本營顯然在歐洲,密立根雖然知道它很重要,自己卻不擅長核物理學。


    但密立根此時野心勃勃,要趕超歐洲的物理學。


    在自由討論的階段,密立根和海耳果然找李諭聊起了這件事。


    海耳說:“李諭院士,我們準備在美國西部樹立一所理工類的標杆級大學,這所大學已經存在,隻是辦學水平差了許多。我尋求到了一筆經費,以進行學術方麵的大升級,密立根教授同樣很有想法。”


    “加州理工學院?”李諭問。


    海耳說:“是的,多年前我曾帶著幾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見過院士先生,這所學校非常普通,您還記著真是太好了。”


    “當然記得。”李諭笑道。


    海耳說:“密立根教授答應一年後調到加州理工學院工作,我們會專門針對物理學研究做經費上的最大支持。那裏將會是全美最好的原子物理研究基地。如果院士先生能時不時在去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指導一下,我們將非常榮幸。”


    海耳口氣不小,不過加州理工後來在原子物理學方麵也不弱。


    李諭必須提點條件:“加州的中國人很多,如果學校可以多招募一些中國學生,我會慎重考慮。”


    海耳立刻答應:“這件事簡直太輕鬆了,隻要是有人願意報考加州理工學院,我們一概歡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