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類似華興會的組織有很多,華興會雖然采取了一些保密措施,但明顯黃興他們是第一次搞社團,經驗不足,最終還是被清廷發現。


    而告密的正好又是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這個老頭真是和革命派對上了。


    李諭對黃興說:“岡……岡本兄今後一定要謹慎行事,雖然時局已是風雨飄搖,但槍打出頭鳥,最好不要輕舉妄動。”黃興立刻應允:“於禮兄弟的話我記住了,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輕易舉事。”李諭這才有些放心:“希望如同岡本兄的名字一樣,密不透風。”黃興微微一愣:“和我的名字有什麽關係?”


    “額,沒什麽……我就是想到了‘岡’字有山崗之意,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李諭竟然圓了迴來。


    黃興心中很感動,無論如何,革命都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的危險事,抱拳道:“於禮兄弟放心,我們今後一定會繼續合作,那時候我會用朗朗乾坤迴報。”陳天華突然跳出來說:“就怕青山都被燒成灰盡。”黃興道:“顯宿,中華有四萬萬人,拖得起。”顯宿是陳天華的隱名。


    陳天華向來是個急性子:“再不推進大事,一切就晚了,雖然有四萬萬國人,但大家卻都仿佛在夢中。”黃興教訓道:“你多看看史書,成大事哪有一蹴而就者?一點耐心都沒有,怎麽做事?”李諭想了想對陳天華說:“將來如果事有不順,可以來我的企業及研究室,為國效力的方式有很多,這也是踏踏實實做實事的一種方式。”陳天華說:“於禮兄,您是少見的能讓洋人尊重的人,如果真有那一天,我會這麽做。”李諭笑道:“我以前說過,尊重有時候很重要,有時候又一點都不重要。尤其是洋人尊不尊重我,我一點都不在乎。”陳天華訝道:“這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畢竟洋人一直瞧不起我們。”李諭知道陳天華兩年後自殺,就是因為日本頒布《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說中國留學生是


    “放縱卑劣”的一群,才以死相爭,以求喚醒世人。不過總歸還有更好的方式,比如魯迅的做法。


    ——人血饅頭要是用自己的血來蘸,遠遠不夠,警醒不了多少人。李諭說:“尊重是慢慢掙來的,我們不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裏。尤其洋人,他們巴不得我們一直沉淪,當做韭菜一茬茬不斷收割,所以即便他們尊重我們,又能怎樣?”宋教仁在一旁道:“於禮兄不愧是帝師,境界如此之高,在下實在佩服!說得沒錯,不僅英國人、法國人,現在日本人剛打贏了我們,也目高一切,但如果我們將來比他們高,尊不尊重也就不重要了。”


    “就是這個意思。”李諭讚同道。陳天華的生命是可以挽迴的,畢竟自殺的方式實在死得太不值。


    而且他雖然做事有些激進,但腦子實際上挺靈活,記憶力非常超群。陳天華點點頭:“我記住了。”李諭笑道:“不僅各位想做的事是大事,將來我也是要做大事的,以後遇到困難,來投奔我說不定還會有意外之喜。”黃興在一旁樂道:“我知道我們做的事很難成功,不過於禮兄這就來挖人,是不是太早了?”李諭哈哈大笑:“打個預防針。”黃興他們的華興會現在隻是剛成立,尚且沒有具體的行動綱領,從這就能看出組織的不成熟。


    隻有口號哪夠?不過黃興他們也算是從這件事中吸取了大量教訓,對將來與中山先生一起做事有幫助。


    李諭待了半天後,告辭離開。他不能在兩湖待得太久,預約上船票,準備返迴上海。


    ——在船上有些許無聊,李諭在甲板上眺望長江時,突然有個人湊了過來:“河川縱橫,山嶽豐饒。”


    “啥?”李諭一頭霧水,


    “是在和我說話?”他迴頭一看,是個中年人。對方也一愣,轉而說:“沒什麽,我就是覺得長江勝景,令人心曠神怡。”李諭看他穿著得體,身形靈活健碩,並不是尋常人,問道:“閣下是?”


    “在下越平隆。”


    “好少見的姓氏,”李諭說,


    “似乎來自上古時期。”


    “沒錯,當是源自戰國亂世之勾踐。”越平隆說。李諭心中一警:“戰國?”越平隆說:“亂世出英雄,戰國與三國均是令人神往的時代。”李諭眉毛聳了聳,中國人哪會犯這種錯誤。


    再加上他的說辭,很可能是個日本人,因為日本人對戰國與三國可謂仰慕至極。


    李諭單刀直入:“閣下應該不叫越平隆吧?應該稱為什麽君?”越平隆嘴巴張了張,旋即明白自己露餡了:“先生是什麽人?我一開始看您留了短發,還以為也是一名日本人。”


    “也?”李諭說,


    “你真是日本人?”越平隆說:“沒錯,本人小越平隆,是一名日本的學者。”


    “學者?”李諭一肚子狐疑。小越平隆拿出一本書:“此書是我寫的,由貴國之人翻譯成中譯本。”李諭看了看書名,《滿洲旅行記》。


    立刻猜到他是個日本派來調查中國的情報人員,不過硬要說成學者,似乎也過得去。


    小越平隆說:“我行走中國大地多年,能認出我身份的真是不多,閣下到底是誰?”李諭感覺沒必要藏著掖著:“在下李諭。”小越平隆一驚:“原來是國師!”李諭說:“國師一詞,恐怕用得不太對。”小越平隆不是專門的間諜,很多地方有馬腳,但旋即笑道:“幸虧尊下不是國師。”李諭大體翻了翻手中這本書,歎道:“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小越平隆道:“先生的語氣有點奇怪,此書翻譯出來,想必對貴國也有幫助。如今想對東北有所了解,沒有勝過此書的資料。”李諭問道:“此書可否借我參閱?”小越平隆並不阻攔:“帝師請便,能見到您,是我的榮幸。”反正聽了好多次


    “榮幸”,但從日本人嘴裏說出來,真是令人感慨。這本書又名《白山黑水錄》,一聽名字就是說的滿洲之地。


    小越平隆是眾多日本派到中國刺探情報之人,他這本書雖然後來自稱是為了幫助中國抵禦沙俄,但李諭作為穿越者,一眼就看出來其野心。


    可惜這本書雖然一年前就在上海翻譯成國文,卻並沒有引起太大重視,很多人天真地以為日本真的是在幫助中國抵禦沙俄。


    尤其是一年後日俄戰爭日本勝利後,此種情緒更加彌漫。李諭翻開序言,發現這名叫做趙必振的中文譯者也隱隱看出了日本的企圖,並在序言中寫道:“滿洲者,吾國之土也。吾自不經營以防俄,他人代吾經之營之防之。意!何其異也!”小越平隆已經非常賣力,但相比起後來專門的日本間諜,還是差了一截。


    李諭在船上讀書時,上海的東亞同文書院幾名學生正在聚會。一名日本學員,林出賢次郎說:“昭雪學姐此去任務沉重,我與波多野兄為你餞行。”林出賢次郎是東亞同文學院的學生,但比近衛昭雪晚了一期,他是第二期學員。


    近衛昭雪雖然是近衛家族遠支,但近水樓台先得月,家主近衛篤麿一次巧合中見到她,就看出其潛質,專門培訓為高級特工。


    近衛家族一向推崇極端主義,近衛昭雪受到影響,也希望做出點事情,讓自家的遠支不再那麽遠。


    於是毅然決然進入了近衛篤麿創辦的東亞同文書院。近衛昭雪對兩人說:“兩位學弟很快也會被委派任務,我們從此將天各一方。”林出賢次郎後來當過溥儀的翻譯,與另一名波多野養作都是2期的優秀生。


    林出賢次郎說:“我想為昭雪學姐唱一曲《敦盛》以餞行。”近衛昭雪說:“謝林出君。”林出賢次郎取出一支折扇,起身邊舞邊唱:“人生五十年,如夢又似幻。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者乎!”這是日本的織田信長很出名的一段敦盛舞。


    波多野養作鼓掌道:“林出君果真有大將風采。”林出賢次郎坐迴位置:“從此以後,不知道還能不能見到昭雪學姐,思念讓人不勝折磨。”波多野養作鼓掌的手停下了,沒想到林出賢次郎直接表露了心思。


    近衛昭雪早就看出了林出賢次郎對自己有意,眼神流轉,但立刻說道:“林出桑更應該懷念家鄉的櫻花。”開始是


    “君”,現在成


    “桑”了,林出賢次郎聽出近衛昭雪是在拉開距離。但近衛昭雪的幾個眼神就讓他心動神搖,他掏出一瓶酒說:“這是來自我家鄉和歌山,親自釀製的清酒,我帶來後一直舍不得喝,但今天如果不與昭雪學姐共飲,恐怕沒有機會了。”近衛昭雪看著眼前的清酒,微微一笑:“弟弟就是弟弟。”林出賢次郎退而求其次,立刻說:“我願永遠做學姐的弟弟。”近衛昭雪端起酒杯,仰頭一飲而盡:“你還是先做好皇國委派的任務,不然可沒有臉麵見我。”近衛昭雪抬頭飲酒時露出的雪白脖頸,看得林出賢次郎差點呆住,聽了她的話,立刻也幹了杯中酒:“我定不會有負皇國大業!”雖然後世都知道日本人搞的東亞同文書院是個超級間諜組織,不過在清末民初,真沒有多少國人知道。


    甚至1901年學院搬遷舉行開院式,參加開學典禮的不僅有日方東亞同文會的副會長長岡護美子爵、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小田切萬壽之助,國內許多大員也派人參與。


    比如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派出了代表上海道台袁勳樹、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代表是上海知縣劉怡,而鐵路大臣盛宣懷則親赴現場。


    當天中日人士有上百人。後來張之洞還將刻有《詩經》的石刻作為紀念贈送給書院。


    不得不說日本人搞諜報真是有兩下子。此後,有一位英國軍官在參觀完書院後,聽到一位中國官吏感慨:“1870年,德法戰爭之時,德國人了解法國的事情要比法國人詳細;而日本人了解中國,也勝過中國人對本國的了解。”從東亞同文書院第一期學生到日本戰敗,書院以旅行等方式進行調查持續了45年,參加者達5000多人,旅行路線700多條,僅第5期~42期學生的旅行線就高達676條,足跡遍及除西藏以外的中國所有省份。


    個別的調查小組甚至遠達東南亞、俄國的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堪稱世界最大的旅行調查。


    旅行調查的內容無所不包,他們留下的旅行誌就達32部、數十億字的調查報告書,其深度和廣度超過了建國前曆屆政府對中國的任何一次調查。


    而旅行時間最長的一次,就是林出賢次郎的新疆調查旅行,共274天,他跋涉天山北路,直抵中俄邊境的尹犁。


    其實是英日同盟成立之後,為了共同的利益,雙方約定合作調查俄國在遠東的勢力。


    英方負責從印度到新疆西南之線的調查,日方調查從新疆尹犁到蒙古的庫侖之間的地區。


    波多野養作同樣參與了此次調查,隻不過路線與林出賢次郎不同。一個走北線,一個走天山南線。


    正是對國內的了解甚至超過中國人,他此後才能成為溥儀的隨從翻譯,順便成了一個安插在溥儀身旁的諜報人員。


    林出賢次郎也是個狠人,進入東亞同文書院後,就三年多沒再迴國,並留了清朝大辮子,看起來和中國人沒有什麽兩樣。


    林出賢次郎取出一柄西洋劍:“這是昭雪學姐在擊劍部用的佩劍。”近衛昭雪說:“已經用不到了,你放迴擊劍部吧。”林出賢次郎說:“我會好好保管,期待再次與昭雪學姐練習擊劍。”近衛昭雪道:“不必如此,隻是身外之物。”然後起身說,


    “我要離開了。”林出賢次郎眼含熱淚:“保重!”近衛昭雪走後,林出賢次郎抱起酒瓶就一飲而盡,一旁的波多野養作大驚:“如此好酒,給我留點!”——當李諭到達上海時,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與《申報》史量才一起找到了他。


    卜舫濟說:“已經有學員迫不及待想要北上京師,沒想到你迴來得這麽晚。”李諭連忙道:“抱歉,臨時去了一趟長沙。”史量才說:“有個好消息告訴你,告示發布後,我們招到了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李諭問道:“能有多優秀?”史量才說:“此人精通英文、日本、俄文及法文,並且懂得國際貿易與各國律法知識,簡直是個奇才!”李諭訝道:“還真有這樣的人?”史量才說:“當然!我想她應該能成為最好的董事會秘書級的關鍵人物,並且還是個美麗的年輕女子。”


    “啊?”李諭更驚訝了。史量才笑道:“告示裏說了,不會有性別區別對待,你不會不招吧?”李諭說:“如果真是這樣,隻怕浪費人才。”史量才說:“不去你那,才是浪費人才!我帶你去見她,人才可不是什麽時候都能找到的,現在全國上下,最缺的就是這樣的人!千萬不能讓人捷足先登,搶走優秀人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秋空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秋空城並收藏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