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六日萬曆皇帝病了,聽說還挺重,具體細節除了皇後誰也不知道。第二天皇帝突然一反常態召見了內閣,當麵叮囑幾位大學士盡心輔佐太子,還下旨廢除礦稅、停止修建兩大殿、大赦天下,有點安排後事的意思。
就在皇宮和朝廷內外認全屏氣凝神等待即將要來到的重大變故時,轉天皇帝的病突然好了,又派內臣向內閣索要聖旨打算反悔。
此時如果沈一貫堅持說聖旨已經下發來不及追迴,內臣們就算把腦袋撞破也沒轍。但他不知道為啥,居然把聖旨交了迴去。
這下朝臣們可不幹了,不管屬於哪個派別,全都調轉槍口對著沈一貫開噴。連司禮監的一把手掌印太監田義都私下抱怨說沈一貫是軟骨頭,如果能再頂一頂,一直被朝臣詬病的礦稅說不定就此廢止,可惜了,功虧一簣。
此事傳到江西,景德鎮萬餘名瓷工暴動,砸了瓷廠、燒了稅署、殺了稅監。一時間朝野上下罵聲四起,誰也顧不上縮在東宮裏玩物喪誌的太子了。
為什麽礦稅會造成如此大轟動,洪濤心裏還是明白點的。在皇宮裏生活了近二十年,隻要有機會他就會把這個時代的各種政策找來研究。然後站在上帝視角,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說起礦稅可算是老調重彈了,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時斷時續,成為了皇帝與朝臣們之間一個永遠無休止的爭論話題。
明朝剛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朱元璋忙著穩固統治,對於開礦並不熱衷。即便有一些礦業,基本也是由朝廷主導的國企,產量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明成祖朱棣時期政權趨於穩定,民間經濟有所複蘇,礦業自然而然隨之發展,礦稅已經有了十數倍增長,皇帝再瞎也無法忽視。
到了明中期之後,朝廷機構越來越大,官員越來越多,藩王也越來越多,時不時還得對外打一打仗,財政開支隨之加大。
可明朝是個重農抑商的社會,先不提土地政策,就算一畝都不兼並,想靠種地突然提高產量顯然不靠譜,大幅度提高總體耕種數量也比較難。
士農工商,首先士這個階層是管理者,隻能提高效率,沒有直接產出。雖然說士人很多都比較富,但皇帝如果不想成為孤家寡人,就沒法大規模從士人手裏要錢。
緊跟其後的農就是農民,也是社會主體。針對他們的稅收已經不算輕了,再加上土地兼並的問題,繼續加重稅收無異於自掘墳墓。
然後再看最低級的商,明朝從開始就定下了基調,重本抑末,不鼓勵經商。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商人則隻能穿絹和布。
他覺得商人無信,還特別不安分,錢多了容易引發胡思亂想,就人為降低了商人的社會地位,讓人們不願意經商。雖然中後期有所鬆動,但上百年形成的思維定式本質上並沒改變。
在一個不鼓勵經商的社會裏,絕大部分人但凡有別的出路肯定不願意經商,即便迫不得已幹上了這一行也沒有太多積極性,無非就是當個跳板,找機會跳出商人階層。
就拿前年關鈔收入舉例,總共40多萬兩,隻占太倉收入的10%不到。而北宋的商業稅收占太倉的比例大概在50%左右,到了南宋更是高達70%以上。
而宋朝的農業稅率還要比明朝高,如果按照明朝的農業稅率收的話,北宋和南宋的商業稅占比怕是要逼近90%了。
其實都不用計算這麽多比例,更不用尋思是否鼓勵商業,隻要看看明朝的戶籍製度是怎麽規定的就明白為啥商業不發達了。
一個禁止百姓隨意流動,出門必須開介紹信的規定,就能把90%的民間商業扼殺在搖籃中。剩下的全都是由皇室和官員集團主導的商業,比如鹽鐵茶糧。
這些行業與其說是商業不如說更像後世的國企,不光效率低下浪費嚴重還壟斷市場,進一步壓製民間商業的發展。
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想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商業稅收,就和馬上讓每畝土地比去年多增加三倍產出一樣不靠譜。除非玩畝產萬斤放衛星那套把戲糊弄,但明朝皇帝顯然還沒那麽狠辣缺德,真要活活把農民往死裏整。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就在皇宮和朝廷內外認全屏氣凝神等待即將要來到的重大變故時,轉天皇帝的病突然好了,又派內臣向內閣索要聖旨打算反悔。
此時如果沈一貫堅持說聖旨已經下發來不及追迴,內臣們就算把腦袋撞破也沒轍。但他不知道為啥,居然把聖旨交了迴去。
這下朝臣們可不幹了,不管屬於哪個派別,全都調轉槍口對著沈一貫開噴。連司禮監的一把手掌印太監田義都私下抱怨說沈一貫是軟骨頭,如果能再頂一頂,一直被朝臣詬病的礦稅說不定就此廢止,可惜了,功虧一簣。
此事傳到江西,景德鎮萬餘名瓷工暴動,砸了瓷廠、燒了稅署、殺了稅監。一時間朝野上下罵聲四起,誰也顧不上縮在東宮裏玩物喪誌的太子了。
為什麽礦稅會造成如此大轟動,洪濤心裏還是明白點的。在皇宮裏生活了近二十年,隻要有機會他就會把這個時代的各種政策找來研究。然後站在上帝視角,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說起礦稅可算是老調重彈了,幾乎貫穿了整個明朝,時斷時續,成為了皇帝與朝臣們之間一個永遠無休止的爭論話題。
明朝剛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朱元璋忙著穩固統治,對於開礦並不熱衷。即便有一些礦業,基本也是由朝廷主導的國企,產量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明成祖朱棣時期政權趨於穩定,民間經濟有所複蘇,礦業自然而然隨之發展,礦稅已經有了十數倍增長,皇帝再瞎也無法忽視。
到了明中期之後,朝廷機構越來越大,官員越來越多,藩王也越來越多,時不時還得對外打一打仗,財政開支隨之加大。
可明朝是個重農抑商的社會,先不提土地政策,就算一畝都不兼並,想靠種地突然提高產量顯然不靠譜,大幅度提高總體耕種數量也比較難。
士農工商,首先士這個階層是管理者,隻能提高效率,沒有直接產出。雖然說士人很多都比較富,但皇帝如果不想成為孤家寡人,就沒法大規模從士人手裏要錢。
緊跟其後的農就是農民,也是社會主體。針對他們的稅收已經不算輕了,再加上土地兼並的問題,繼續加重稅收無異於自掘墳墓。
然後再看最低級的商,明朝從開始就定下了基調,重本抑末,不鼓勵經商。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商人則隻能穿絹和布。
他覺得商人無信,還特別不安分,錢多了容易引發胡思亂想,就人為降低了商人的社會地位,讓人們不願意經商。雖然中後期有所鬆動,但上百年形成的思維定式本質上並沒改變。
在一個不鼓勵經商的社會裏,絕大部分人但凡有別的出路肯定不願意經商,即便迫不得已幹上了這一行也沒有太多積極性,無非就是當個跳板,找機會跳出商人階層。
就拿前年關鈔收入舉例,總共40多萬兩,隻占太倉收入的10%不到。而北宋的商業稅收占太倉的比例大概在50%左右,到了南宋更是高達70%以上。
而宋朝的農業稅率還要比明朝高,如果按照明朝的農業稅率收的話,北宋和南宋的商業稅占比怕是要逼近90%了。
其實都不用計算這麽多比例,更不用尋思是否鼓勵商業,隻要看看明朝的戶籍製度是怎麽規定的就明白為啥商業不發達了。
一個禁止百姓隨意流動,出門必須開介紹信的規定,就能把90%的民間商業扼殺在搖籃中。剩下的全都是由皇室和官員集團主導的商業,比如鹽鐵茶糧。
這些行業與其說是商業不如說更像後世的國企,不光效率低下浪費嚴重還壟斷市場,進一步壓製民間商業的發展。
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想短時間內快速提高商業稅收,就和馬上讓每畝土地比去年多增加三倍產出一樣不靠譜。除非玩畝產萬斤放衛星那套把戲糊弄,但明朝皇帝顯然還沒那麽狠辣缺德,真要活活把農民往死裏整。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