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臣正在奮筆疾書,忽然聽到一個新詞,連忙舉手問:“今上,敢問什麽是養老保險?”


    林夕沉吟了一小會,說:


    “保險呢,我怎麽解釋給你呢。


    我說兩個例子,一個是一條山路上,有一次有一輛運送瓦片的牛車,車軸斷裂了,瓦片散落在道路上,大家都走不了了,天又下雨,兩邊來往的貨車們都走不了,風雨越來越大,這樣下去,大家都要被堵死在道路上,還不知道多少人和貨物受損失。


    於是有人說,讓兩邊的人都湊一點錢,給牛車瓦片的車主,然後把車和瓦都推到山下,讓道路通暢,也讓牛車瓦片的主人減少損失。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國家,經常做海上貿易,海船大,很少有人能夠一家湊滿一船貨物,但是海船出海,有的時候遇到大風大浪,船需要扔掉一些貨物,減輕分量,這時候,也有人湊錢,把比較笨重的貨物扔掉。


    後來,就演化出來,在上船前,大家就經常彼此湊一些錢,如果整船貨物都沉船了,把積累的錢,按照一定比例賠給損失的人。


    所有,後來演化出,幹什麽事情的受益的一群人,為了麵對風險,大家提前都湊一點錢,如果發生了問題,那麽用湊的錢來賠付或者補償受損失的人。


    養老保險,是朝廷將每個繳納稅賦丁口的收入,留存一部分,有朝廷用來在納稅丁口失去勞動能力以後的一定歲數,每月給予一定的錢糧養老,這就是工作的時候,繳納養老保險,退休以後,你們現在叫做致仕,可以根據以前繳納多少,每月領取退休金,直到去世,去世以後,給予基本喪葬。”


    薑臣遲疑地問:“今上,下官有一事不明,不敢不問。”


    林夕一看薑臣嚴肅的臉色,覺得薑臣非常可能懷疑朝廷官員和皇家的誠信,以及運營能力,於是問:


    “薑主事,你可以是想問:


    朝廷自己都年年入不敷出,怎麽今後給年老丁口發給錢糧?


    又或者,錢糧有了保障,人活的就長久,今後需要供養的人口越來越多,難以為繼?


    還有就是,當年征收的稅銀,會不會被官員上下其手,被各部吃拿卡要,被皇家挪為己用?


    另外,會不會有天災人禍,丁口即便拿了養老保險,也無法生活。


    此外,如今我們隻有一個空城,今後如通掌控天下,普天之下,如何管理,如何保障?”


    薑臣拜了一拜:“今上睿智,下官實在不敢仰望,但是這些都是今後民部重負,下官懇請今上賜教。”


    林夕說:


    “代天牧民,就需要給人民以生的希望,死的尊嚴,活的自由,工的能力,創造的機會,讓每一個人民對國家,朝廷,對未來,有期盼,有信心,有依靠,願意奉獻,願意維護。


    保險以前為什麽隻能在商賈之間通行,是因為商賈在貿易中能過獲得巨額利潤,付出保險費,利潤足以覆蓋損失。


    對不對?”


    薑臣想了一下說:


    “今上,您剛才故事的後麵兩個,我倒悟出來,跟前麵一個不一樣,前麵一個叫做救急,後麵兩個,不是救急,而是均擔風險,抗衡偶然風險,這樣的好處,跟常平倉很相似。


    某記得,書中有記載,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之法,(公元前476年進入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後(就是公元前445年)魏國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任命李悝為相,主持變法。這是戰國時期最早進行的一次變法運動,變法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平糴法”,他認為糧價若太賤則傷農,太貴則傷民(城市居民),因太貴太賤,都不利於朝廷穩定,於是他實施“平糴法“。


    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為上中下三等,壞年成也分為上中下三等。


    豐收年按年成的豐收情況,國家收購多餘的糧食。


    歉收年則按歉收的程度,國家拿出收購的糧食平價賣出。


    上等歉收年賣上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中等歉收年賣出中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下等歉收年賣下等豐收年收購的糧食。這樣“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隻有“民不散“,政權才能鞏固,這就是“平糴法“的目的。


    結果行之魏國,國以富強,讓魏國成為戰國初年最強盛的國家。


    範蠡和管子也有類似的說法,漢武帝時,桑弘羊創立平準法,依仗朝廷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宣帝元康年間連年豐收,穀價有賤到一石五錢的,“農人少利”。大約就在這以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把平準法著重施之於糧食的收貯,在一些地區設立了糧倉,收購價格過低的糧食入官,以“利百姓”。


    這種糧倉已更名常平倉之名。當時邊疆金城(今甘肅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兩岸)一帶,穀每石八錢,耿壽昌曾在這帶地區收購穀物四十萬斛。


    五鳳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壽昌以為往年每年從關東向京師漕穀四百萬斛,用漕卒六萬人,費用過大,建議從近處的三輔(今陝西中部地區)、弘農(今河南西部和陝西東南部地區)、河東(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上黨(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區)、太原等地糴穀以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


    耿壽昌又於五鳳四年奏請在邊郡普遍設置糧倉,“以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常平遂作為一項國政。


    元帝初元五年,在位儒臣借口關東連年災荒,常平倉與民爭利,遂與鹽鐵官、北假(今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區)田官等一同廢罷。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又擬設置常平倉,劉般以積弊之故反對,因而作罷。


    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立常平倉,豐年則糴,歲儉則糶。


    齊武帝時,米穀布帛價賤,議立常平倉市買積儲,永明六年(488),詔出上庫錢於京師市買,令諸州各出錢於所在地市買儲之。


    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公元488),秘書監李彪奏請折諸州郡常調九分之二及京都度支歲用之餘,各立官司,年豐糴積於倉,歲儉減私十分之二糶之,遂頒詔施行。


    北齊武成帝河清三年(公元564),令諸州郡置富人倉,亦用常平之法。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置常平監於京都,常平倉於陝州。


    同年,度支尚書長孫平奏令民間每秋成時,按貧富為差戶出粟一石以下,儲之閭裏以備兇年賑給,名為義倉;五年,遂依其議詔立義倉。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命州縣並置義倉,凡置地畝納二升(高宗時改為按戶等出粟)儲之,兇年賑給或貸民為種秋熟納還。


    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齊、並、秦、蒲諸州置常平倉。


    高宗時,置京都東西市常平倉,並設常平署官。


    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擴大設置常平倉的地區,並定常平倉本上州三千貫,中州兩千貫,下州一千貫;大抵穀賤時加時價三錢為糴,不得抑配,貴時減價出糶。


    天寶四年(公元745)豐收,命義倉亦準常平法收糴,義倉遂兼有常平職能。


    天寶八年,關內、河北、河東、河西、隴右、劍南、河南、淮南、山南、江南十道常平倉糧共四百六十餘萬石。


    安史之亂,常平倉廢。


    德宗即位(公元780),始複京城東西市常平倉,後戶部侍郎趙讚奏準於津要都會各置常平本錢,置吏征商人稅並竹木茶漆等稅充之,然因軍費浩大,所稅隨得隨盡,不能用於常平。


    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規定諸州府於每年地畝稅內十分取二以充常平倉及義倉,依例糴、糶或賑、貸。


    自此常平倉與義倉職能合一,並稱常平義倉。


    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又命官民田土常賦外每畝另納粟一升,於諸州所置常平倉逐年添儲,會昌中停罷。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宋始置常平倉於京畿。


    景德三年(公元1006)後,除沿邊州郡外,全國先後普遍設置。


    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錢一二萬貫至二三千貫為糴本,每歲夏秋穀賤,增市價三五文收糴,遇穀貴則減價出糶所減不得低於本錢。


    若三年以上未經出糶,即迴充糧廩,易以新糧,後來由於常平積有餘而三司兵食不足,常平錢穀經常被挪移助充軍費。


    熙寧二年(公元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倉法遂為青苗法取代,其所積錢穀一千五百萬貫石(包括廣惠倉所積)亦充作青苗錢本,每歲夏秋未熟前貸放,收成後隨兩稅償還,出息各二分。


    七年,改為一半散錢取息,而一年隻收散青苗錢本一次,一半減價出糶。


    九年,各地常平錢物“見在”數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萬餘貫石匹兩等。


    紹興九年(公元1139)重建常平倉後,恢複糴糶散斂舊法。


    乾道三年(公元1167),諸路常平、義倉所積,計有米三百五十七萬餘石,錢二百八十七萬餘貫,其中絕大部分盡是虛數。


    如信州,帳籍所載為九萬餘石,上報之數為六萬八千石,複經盤量隻有一萬餘石。


    常平倉已經名存實亡。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曾定常平倉之製,豐年增市價十分之二以糴,儉年減市價十分之一以糶,命全國推行,但不久即廢。


    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複立,按郡縣戶口數儲足三月之糧即可,令提刑司、諸路計司兼領。


    三年,以其往往有名無實,頒地方官奉行勤惰獎罰之法,並定製:縣距州六十裏之內者就州倉,六十裏之外者別置。


    原定儲三月糧,改為按戶口多寡定儲糧數,自兩萬戶以上備三萬石至五千戶以下備五千石。


    五年,全國置倉計五百一十九處,積糧三千七百八十六萬餘石。


    今上,如果正常年景與兇年能夠交替,且正常或者豐年,能夠提供大量餘糧,這才是常平倉或者平糴法能夠實行的基礎,若是朝廷賦稅不足,或者兇年太盛,常平倉和平糴法,恐怕就失去了基礎,這也是新朝人口較少,土地較為豐沛的時候,實行常平倉和平糴法的原因,而隨著一朝延續,冗員、世家、文士、勳貴越來越多,常平倉的糧食還經常變成世家官僚與商賈勾結,害民肥己禍國殃民的便利手段。


    說實話,今上,今後神聖中華有沒有官僚,有沒有世家,有沒有民眾人數暴增遠大於天畝之所出,臣下雖不敢妄言,但著實不對百年之後,有必然的信心。


    所以,今上,養老保險之法,比起常平倉而言,全部轉為錢糧,並且還要繳納賦稅服役的丁口才能享受,但是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為繼,還請今上收迴成命。”


    林夕聽到薑臣如此煌煌之言,十分驚訝:“薑主事如何能夠對常平倉隨口說出,言之有物?”


    薑臣說:


    “僥幸而已,職部一直以為需要通讀聖賢書,讀通聖賢書。


    實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職部多方思考觀察後認為,實不足以為之;熟讀二十四史,倒是能夠常常觀察國政得失因果。


    吏治之法太過鴻篇巨製,而民以食為天,故此臣下曾下苦功,研究常平倉和平糴法多年,甚至一度以為這乃是救國救民救朝廷的良策,最後才發現,無論常平倉還是平糴法,都要官員操作,必然有上下其手內外勾結的動機和法子,惠民之策變成禍國殃民之策,不過轉瞬之間。


    故而,哎~~~~”


    林夕聽到這裏,才發現,即便古人之中,慧眼獨具,上下求索的人,也不是泛泛,真是應了那句話,江山代有才人出!


    林夕隨之大喜,如此一來,就不需要擔心自己團隊裏麵有思想和善於思考的人,果然是搞通了思想,事情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夕不禁想起來當時給幼兒園的年輕老師們培訓的時候,常常說的一句話——思想達到了,措施就有了,盈利立刻就會產生了。


    ......


    林夕迴過神來,才發現薑臣依然站著恭敬地行禮,林夕問:“薑臣,剛才你行禮多久了?”


    旁邊肖兵忍不住小聲說:“今上,您剛才魂遊天外,已然半個時辰了。薑主事一直行禮如儀。”


    林夕暗道慚愧,心下就想,自己這個狀態,恐怕是做不好一個統帥的,要盡快培養出一批人才,於是說:“薑主事,先坐吧,這是我的疏忽,肖兵,給薑主事換茶。”


    薑臣連忙說:“上人入定,臣下不敢打擾,剛才塗元帥已經命五百精兵,緊密戒備,恐怕今上有所騷擾,倒是有心之人。”


    林夕說:“是了,最近深思之際,常常入定,不知歲月,其實,不應該擔任統領職司,薑臣,你們要快快成長呀。”


    塗熙才見到林夕已經出定,連忙走過來請安:“今上,職部未能及早安排,險些驚擾上人,實在是罪過,請上人恕罪,要不然現在移步內堂?”


    林夕說:“嗯,暫時不必了,我已經了然,剛才是薑臣的才學、執著,讓我格外驚喜,不免心旌搖蕩。現在已經有所了然,此戰之後,立刻組織軍官學校和行政學校,肖兵你記錄下來,我們要大批量選拔、培養、造就新思想,新技能、新時代的各級軍官,以及行政管理服務人才。


    薑臣說的對,說的很好,你看的也很透徹。


    神聖中華要想讓國民有信心,國家必須有能力,國民生產和保障必須有富餘,這個要靠創新,科學與技術創新,製度與法度的創新,天道認知與思想文化的更新與創造。


    創新是上天賜給人類所以獨有的才能,良心是上天賜給人類所以獨有的才情。


    要讓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國防發展,科學昌明,道義宣揚,這才是神聖中華之所以擺脫舊時代製約的唯一道路,發展是硬道理!


    而所有實踐和創造,都要經過事實和時代的檢驗,所有人心人性的宣發,都要經過良心人性的考量。”


    薑臣似乎抓到了些什麽,欲言又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幼兒老師闖異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去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去病並收藏幼兒老師闖異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