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一切都在變好


    領隊善意傳播烏聯價值體係:“聯盟黨最終結論,懶惰不是人種問題,而是這些土著沒有工業社會生活習慣。他們甚至沒有成熟的農業社會生活傳統,土著的懶散習氣不是生來就有的懶散,而是部落生活或者窮困生活滋生的無所追求。”


    “就像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農業社會的農民,忙隻忙在農時,熬過了繁忙農時,就每天閑的蹲坐村頭,亂侃七大姑八大姨的瑣碎八卦;而工業社會的工人職員,從夏忙到秋,從冬忙到春,除了寥寥無幾的固定分布的國假,連‘世界這麽大,我想出去看看’念頭都成了奢望,更遑論蹲在村頭村尾虛度光陰?”


    “然而,農民到工人、職員的轉變,絕不是無法逾越的天塹。既然農民和農民之子可以培養成合格的工人、職員,土著和土著之子或許也能培養成合格的工人、職員。”


    “以上是聯盟黨的土著管理國策。”


    “住久了烏聯,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核心區的土著都被集中管理。”


    孟海詠聽不懂某些烏聯慣用詞匯:“核心區?”


    領隊追加解釋說:“哦,核心區是口語習慣。華國之前有城鄉二元結構說法,烏聯所謂的核心區與否,其實可以視作城鄉二元結構的變種。聯盟黨在烏聯以少禦多,有效直轄範圍非常有限,烏聯近期根據行政效率高低把全國分成已改革區、改革進行區、待改革區。溫克、鯨港、呂德等標杆城市都被列入已改革區,這些區域恰是聯盟黨統治力度最強的核心地帶,所以被大家稱作核心區。”


    孟海詠越發覺得烏聯像一家殖民政權。


    因為人數劣勢,聯盟黨放棄直接統治價值較低的鄉村,優先控製溫克、鯨港這些商業價值或政治價值較高的地區。那些看起來非常尊重土著智商的國策,終極目的或許也是為了更好地剝削土著的勞動價值。


    然而,孟海詠並沒有因之討厭烏聯。


    或許,這是屁股問題。


    孟海詠討厭的和反對的,並不是殖民主義本身,而是自家被殖民統治的黑暗事實。


    就像追電視劇,孟海詠一邊蔑視女主角沒有現代女性自強自立性格,卻又無條件痛恨那些膽敢背叛主家的奴婢,仿佛奴婢生來就必須無條件忠誠主家,端的異常精神分裂。原因也很簡單,孟海詠代入的是小姐貴婦主角,隻有小姐貴婦主角,才有權力追求自強自立和民主自由。那些奴婢,隻能表現她們愚忠的優秀品格和果斷為主家背黑鍋的忠誠,倘若泛起粉碎奴婢與主家邊界的念頭,倘若泛起背叛主家、推翻主家的念頭,都必須是大惡不赦之輩的反角。


    雙重標準平移到烏聯,孟海詠頓時也精神分裂起來。


    孟海詠隻反對被殖民,卻不反對殖民烏聯。


    當孟海詠成了和聯盟黨利益一致的殖民者同族,她也自然而然像討厭奴婢背主一樣討厭那些敵視華人的土著。


    這種轉變,是潛意識的轉變。


    就像追電視劇,孟海詠並沒有浪費時間思考剝削壓迫、人身禁錮、階級矛盾等政治概念,痛恨背主奴婢完全是她自然而然又人之常情的善惡結論。孟海詠此刻也同樣沒有思考殖民政權的罪惡和矛盾,僅僅基於自己的利益,優先支持華裔比例最高的烏聯聯盟黨。


    來到目的地聯盟大學,孟海詠也優先融入沒有文化隔閡的華人圈子。


    與國內的大學校園相比,烏聯聯盟大學也像溫克機場般又小又破。


    聯盟大學前身是納尼亞國立大學,奉行小而精致的建築規劃理念,三棟小建築群錯落分部在狹長長方形地塊。烏聯建國之後,把納尼亞國立大學四倍麵積的戰火廢墟和納尼亞國立大學合並為烏聯最高學府聯盟大學。


    話說,納尼亞1991年在聯合國幫助下成為獨立國家,原溫得浩克教師進修學院隨之更名為納尼亞國立大學。為了融入歐美主導的國際秩序,納尼亞國立大學聘請一名英國劍橋大學退休副校長任職顧問,課程設置、師資水準、學籍管理等標準,也都努力向英聯邦大學教育體係靠攏。


    建校以來,納尼亞國立大學奉行“大學軟超市”辦學理念,把學生當作消費者,把大學視作出售文憑、資質、技能的商業超市。軟超市辦學理念,把學校培養什麽樣的人才的教育問題,簡化為市場需要什麽樣的人才的教育問題:某些專業近期比較熱門,學校就及時擴大辦學規模,招收更多該專業學生;某些專業遇冷到無人問津,學校立刻撤銷或合並入其它專業。


    納尼亞國立大學顯然不是烏聯想要的大學。


    烏聯反對完全市場化的辦學理念,反對教育是一種商品的辦學理念,提倡高校應該以幹涉政策積極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烏聯更加反對英聯邦教育體係衍生的價值觀,堅定認為一所英聯邦大學無法培養出烏聯需要的人才。


    納尼亞國立大學更名聯盟大學同時,烏聯教育部大刀闊斧裁員納尼亞國立75%的教職工,旋即從聯盟黨預備黨員和華國高校市場招聘新的教職工。與華國教育體製有所不同,烏聯非常看重教師群體的價值觀,法律允許一名教師不愛烏聯或聯盟黨,卻不允許他們憎恨態度仇視烏聯或聯盟黨。譬如納尼亞國立大學原有的規模極小的華國教師組,其中兩名教師特別崇拜歐美普世價值,竟在課堂上批判聯盟黨的獨裁和專製。烏聯教育部三次警告之後發現他們拒不改正,遂無視華國駐烏聯大使的請求予以辭退,並勒令兩名教師分別繳納約5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違約金。


    這些嚴苛的政策法規,間接導致聯盟大學深陷教師緊缺危機。


    三年內戰期間,原納尼亞和博茨瓦納的精英階層跑的跑死的死,不會留在烏聯繼續讀書;而翻身的貧困階層和部落土著,以及剛剛結束血與火征伐的聯盟黨黨員,暫時並不急需高等教育。中學、小學,特別是幼兒園,才是烏聯最迫切的需求。眼下其實還好,待戰爭結束的嬰兒潮陸續到了入學年齡,那才是教師緊缺危機最嚴重的時候。


    為了舒緩教師緊缺危機,孟海詠等交流學生也被烏聯教育部物盡其用。


    孟海詠剛到聯盟大學半月時間,校方就盛情邀請孟海詠利用閑暇時間兼職教學。


    孟海詠接受了邀請,蓋因為教學難度較低,她的學識有能力輔導小學生或初中生;再者,每周完成8課時量教學,孟海詠就能領到約3000元人民幣的免稅月薪。每月4500元生活補貼款,再加上3000元兼職教師月薪,孟海詠一介本科學生就能收獲令姐姐孟海歌豔羨的工薪。


    除了經濟待遇,孟海詠的精神生活也非常豐富。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聯盟黨黨員男女比例非常誇張。特別是從戰場走下來的聯盟黨黨員群體,女性黨員占比不足2%。到了飽暖思淫-欲時候,由於華裔聯盟黨黨員審美欣賞與土著麵貌大相徑庭,許多華裔聯盟黨都把目光投向歐美麵孔或華人麵孔的高素質國民,相應的女性群體頓時成為當前最緊缺的資源。孟海詠等交流學生,更是緊缺資源中的優秀資源,不知有多少事業有成的聯盟黨黨員向她們發起熱切追求。


    孟海詠無意遠嫁烏聯,無情婉拒追求者的好意。


    孟海詠卻又享受眾星捧月的氣氛,在這男多女少的溫克市,在這異域他鄉的聯盟大學,她仿佛成了人見人愛的電視劇女主角。


    孟海詠閑暇時也會感慨:“2013年真是轉運之年啊。”


    2013年,孟母遺憾走了,孟爸僥幸康複。


    2013年,孟海詠偶然機會參加華國烏聯大學生交流活動,未畢業就拿到7500元月薪。與此同時,國內也傳來了好消息。孟海歌沒有白費功夫,她的厚臉皮巴結幸運得到戚麗蕊善意反饋,近期成功應聘祝為集團。盡管孟海歌的薪水待遇是最低檔次的稅前6000元月薪,可這樣的薪水待遇已經比上一份台企工作漲了一千餘元。再者,如果孟海歌肯沉下心來穩紮穩打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翻倍爬到12000元也值得期待的未來。


    苦日子,過去了。


    隨著物質條件改善,孟海詠的心態越來愈好。


    短短一月時間,孟海詠已經愛上聯盟大學。


    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因為聯盟大學實在太華國化了。


    因為戰禍,烏聯首都溫克市目前僅有10萬常住人口,其中華裔國民約2.5萬、華國勞工約1.8萬、非土著裔國民約1.2萬。也即是說,如果視角縮小到溫克市一地,土著人口比例僅為一半,華裔人口比例則高達誇張的十分之四。在聯盟大學等場合,華裔人口比例更高,高到幾乎和燕京申海某些國際化街頭沒有區別。孟海詠活在聯盟大學小圈子裏,仿佛從盤門市來到國內其它小縣城,自然沒有甚麽適應障礙。


    言而總之。


    一切都很美好。


    一切都在變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走未來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木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木春並收藏重走未來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