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第十世


    怎樣形容呢?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或可以勉強類比現實世界裏的英聯邦,各藩國全麵自治同時,又都承認皇室的正統地位。現實世界裏,不列顛帝國已經落幕,英聯邦存在感寥寥無幾;而本時空的舊九州,此刻尚是文明沃土,魏東生構建的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理該遠比英聯邦更有存在感。


    迴到九州統一進程主線。


    魯藩、夏國四行省、趙藩、燕藩等傳統四強合並為一,其餘諸藩還有誰能抵抗大勢?諸夏盟約之後,南方諸藩國望風而降,漸次妥協加入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1841年,舊九州之外各地藩國也陸續簽署《諸夏盟約》,並入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的核心是夏國,夏國核心領土類似現實世界華國,僅僅多了外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日本北海道等北疆荒地。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廢除藩國字眼以示平等,所有加盟國都改稱為邦國。未來即使有所區別,也是區域文化的差異性。


    諸夏君主共和國根據夏君夏民、夏君夷民、夷君遺民等特點,重新製定世界秩序。


    夏君夏民邦國,包括蓬萊十四共和國和南昆侖共和國(領土涵蓋現實世界南非、萊索托、斯威士蘭、納米比亞、博茨瓦納等國)、南洋兩共和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區域)。


    夏君夷民邦國,最初包括南洋五藩國、交趾藩國、羅藩、勝蒙藩、安息藩等舊九藩。


    實際執行過程中,魏東生遺憾發現九州統一之後,各殖民地秩序竟有崩潰趨勢。夏國強則強也,可內閣精力有限,專注點也有限,根本無法像諸藩並存時期從容管理世界各地殖民地。而且殖民地複雜多樣,中央王朝貿然統一化管理,必將有害無益,滋生無數問題。


    斟酌數月時間,魏東生決定妥協現實。


    首先,魏東生允許明藩在南方殖民地苟延殘喘,大約現實世界緬甸區域,建立了南明邦國。


    其次,魏東生默許現實世界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斯裏蘭卡等區域,基於舊藩國殖民地經營情況裂解為天竺九邦國。


    舊藩國控製的中東殖民地,裂解為天方五邦國。


    舊藩國控製的非洲殖民地,除了本地化程度最高的南昆侖共和國都依次裂解,索馬裏為一邦國;烏幹達、肯尼亞為一邦國;坦桑尼亞、盧旺達、布隆迪等為一邦國;莫桑比克為一邦國;馬達加斯加島為一邦國;安哥拉、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赤道幾內亞等為一邦國;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等為一邦國;尼日利亞、貝寧等為一邦國;多哥、加納、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尼日爾等為一邦國;利比裏亞、塞拉利昂、幾內亞比索、馬裏等為一邦國;塞內加爾、岡比亞、毛裏塔尼亞、西撒哈拉等為一邦國;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為一邦國;突尼斯和利比亞等為一邦國,合計十三邦國。如果計算夏君夏民的南昆侖共和國,則又可稱為昆侖十四邦國。


    舊藩國控製的歐洲殖民地,巴利阿裏群島為一邦、科西嘉島為一邦、撒丁島為一邦、克裏特島為一邦、塞浦路斯島為一邦,合稱為歐羅五島邦


    為了在邊疆地區製造隔離地帶,魏東生又允許早就事實分裂的勝蒙藩裂解為勝蒙三藩,與此同時,為了西部邊疆長期安穩,魏東生又強迫安息藩和天竺殖民地吐出部分阿富汗領土成立新邦,強迫羅藩吐出烏拉爾地區成立新邦,與前三藩簡單粗暴並稱之為勝蒙五邦國。


    另外,扣除琉球島和北海道之後,日本並存四家政權。其中,九州島和四國島都是舊九州海盜入侵建立的非正統殖民地,分別以朱紫國、海鄭國名義加入夏君夷民秩序。朱紫國、海鄭國、樂浪國,簡單總稱為北洋三邦國。


    北樣三邦、南洋五邦、南明邦、天竺九邦、天方五邦、昆侖十三邦、歐羅五島邦、勝蒙五邦,總計45邦國以夏君夷民特質加入諸夏君主共和國聯邦。連待17家夏君夏民邦國和夏國九州本土,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總共64家加盟國,基本覆蓋了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非洲等地。


    除了64家加盟國,還有很多國家也在諸夏君主共和國的勢力範圍。


    譬如日本本島以關東和關西而裂解的兩國,雖然屬於夷君夷民性質,卻早就成了舊藩國遙控的傀儡國度。為了給這些傀儡留下位置,諸夏君主共和國又設置了朝貢國等級,把關東日本和關西日本都列入該層次。


    除了兩朝貢倭國,舊藩國在非洲傀儡的埃塞俄比亞和舊藩國在歐洲傀儡的葡萄牙國、荷蘭國、割土南意大利所形成的那不勒斯國,也都名列一等朝貢國。其它控製程度較弱的歐洲列國,則根據外交需要,或者名列二等朝貢國,或者名列三等朝貢國。


    說是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其實它本質更像權力集中程度極高的聯合國式全球組織。如果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能夠長盛不衰走到星際時代,隨時都有可能轉變為地球聯邦。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暫且介紹到這裏。


    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整合完畢,第九世魏東生也走到生命盡頭。


    1847年,魏東生逝世,享年83歲。


    ……


    最後,是終極的第十世。


    ……


    1847年,魏祖退逝世,嫡子魏尊昂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二十一任皇帝。


    1854年,魏尊昂逝世,弟弟魏遵乣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二十二任皇帝。


    魏東生離去的1847年到1865年,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無甚大事,九州百姓安居樂業。


    如果非要關注殘酷的戰爭,焦點也遠在歐洲。


    西有海洋夏邦侵襲,東有羅邦虎視眈眈,老歐洲近些年越來越焦慮。或許為了應對民族存亡危機,日耳曼民族概念越演越烈,以致爆發統一亞勒瑪尼亞的唿聲。因為不願意見到羅邦吞並波羅尼亞國(波蘭)和布路斯國等地強盛起來,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國際會議躊躇不前,聯盟既想撲滅日耳曼思潮衝擊,又不願意羅邦漁翁得利。


    恰在此時,諳厄利亞國表示願意為聯盟先鋒。


    1861年,諳厄利亞國宣布合並漢諾威番邦,隨之再度闖入大陸與布路斯國爭鋒。或許這種原因,或許那種原因,諳厄利亞連戰連勝大敗布路斯國,不僅成功合並漢諾威等地,更把東布路斯諸城邦劃入幾家勢力範圍。而羅邦也趁機發難,無視諸夏君主共和國聯盟的非議聲音強行吞並波羅尼亞國,間接導致老歐洲矛盾越發尖銳起來。


    除了諳厄利亞國再次殺向海峽對麵,再無其它戰爭值得一提。


    戰亂肯定事實存在,而且不少,但是那些小規模戰爭的影響力卻微乎其微。


    鏡頭移到魏東生小視角。


    魏東生的第十世曆練背景意料之中降到第十階層,名義父母是安徽行省寧國府太平縣某窮困山民,留給魏東生的遺產僅有兩畝貧瘠的薄田。第九世曆練背景的名義父母,盡管在血汗工廠模式紡織廠辛苦勞累工作,卻能勉強賺夠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而第十世的名義父母,則最多能夠勉強糊口不死,家徒四壁,根本沒有餘錢消費常規商品。


    說到農民,不得不介紹舊九州農業現狀。


    無論工業革命之前,還是工業革命之後,臨海舊藩國都沒有主動抑製土地兼並現象,反而站在地主階層立場肆意欺壓貧困農民。舊藩國限製地主僅限製地主對雇農的人身約束,也即是說,舊藩國內閣打壓地主階層的目的不在於土地財富,而是貪圖那些被土地束縛的人力資源。


    大航海和早期工業都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資源,代表產業階層利益的內閣必須從地主那裏搶奪大量雇農。


    至於土地本身,內閣卻妥協允許地主階層繼續占有。


    活在工業革命前後的農民群體都異常淒慘,田地被傳統地主或產業地主侵奪,不得不來到城市乞討。城市需要勞動力時,政策積極鼓勵破產農民群體來做最髒最累的活計;當城市發展停滯或經濟危機時不再急缺勞動力,各座城市又默許地域歧視泛濫,把破產農民群體和無技能失業群體當作垃圾人口驅趕。所幸,舊藩國都有遼闊殖民地,這些怨恨內閣的不穩定因素都被野蠻驅趕到各殖民地自生自滅。


    殖民地因為該政策人口迅速暴漲,舊九州的人口增長率則因為該政策大幅度降低。


    想想就知道。


    假設四畝地能夠養活一名自耕農,四千畝地就能養活四千人。而若這四千畝地都歸於一名大地主,又能養活多少人呢?大地主固然需要一群雇農、長工、短工,卻絕對不會多到四千人規模。所以呢,根本不必計劃生育控製人口,縱容土地兼並滅掉高效率利用有限資源的自耕農階層,人口密度自然而然大幅度降低。


    1859年最新統計顯示,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快結束了,舊九州才區區3.2302億人口規模。


    橫向對比現實世界曆史,據某些人粗糙估計,1860年的滿清就約有3.7億人口規模。如果隻論人口規模,魏夏王朝竟然尷尬的遠遠不如滿清王朝。原因就是前麵所說的土地兼並,舊九州土地兼並到現實世界華國百姓無法想象的地步,富者動輒坐擁數百數千畝良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走未來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木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木春並收藏重走未來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