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赫伯特


    我認識弗蘭克·赫伯特有超過三十八個年頭。他是個偉岸脫俗的人,一個有著莫大殊榮的人,也是一個極為有趣的人,能像磁石般將聽眾吸引在他身邊。若隻說他是一個智慧出眾的人物,那就太過保守了,因為他非凡的大腦似乎蘊含著宇宙中的所有知識。他是我的父親,我深深敬愛他。


    然而,正如我在他的自傳《沙丘夢想家》中寫到的,作為一個兒子,了解這位傳奇作家的路途並不一帆風順。在弗蘭克·赫伯特的膝下長大,兒時的我並不懂他為何喜歡靜處以凝聚心神,不懂他想要完成手中作品的強烈願望,也不懂他為何那麽自信地認為自己的作品將會成功,因為當時他寄出的稿子從來都是被退迴的。在我稚嫩的雙眼中,他在《沙丘》和其他作品中創造的人物也是他的子女,他們在和我競爭,想要謀求一份父愛。在他創作那本大部頭作品的年月裏,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給了保羅·厄崔迪,而不是我。父親的書房對我來說是一個禁區,對我姐姐佩妮和我弟弟布魯斯來說也是。在那些日子裏,隻有我母親比弗利懂得父親複雜的想法。我母親愛他,而我父親也會把愛迴贈給她,最終,我通過他倆的愛明白了這個男人充滿愛的溫柔一麵。


    那個時候我已經二十五六歲了,過去幾年一直處於叛逆期,在和他嚴格的行事方式對著幹。當我終於看透他的靈魂,感激他在我母親身患絕症時給予她的悉心照顧,那一刻,我和他成為了摯友。他指導我寫作,讓我明白編輯們想要在書中看到什麽;他教我如何創造有趣的人物,如何營造懸念,如何讓讀者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他在看了我的《悉尼彗星》(我出版的第一本小說)的草稿之後,對其中幾頁作了修改,並寫了評論:“這幾頁……如果這樣改,會讓故事變得更加緊湊。來吧,照著這樣改改看。”他這麽做,就仿佛是在和我說,他可以為我開啟一扇門,讓我瞥見門內的景象,但要完成辛苦繁重的寫作工作,還是得靠我自己。


    比弗利·赫伯特是弗蘭克·赫伯特心靈的一扇窗。在《沙丘終結篇》的結尾,他和無數讀者分享了這份愛,為她獻上了三頁充滿愛意的悼文,敘述了他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她是他的寫作伴侶,智慧與他不相上下,是她提議使用《沙丘終結篇》這個名字。她亡於1984年,當時這本書還沒完成。早在《沙丘》這本小說中,弗蘭克·赫伯特描繪傑西卡·厄崔迪夫人所使用的原型,便是比弗利·赫伯特。他賦予了她高貴溫柔的氣質,甚至還有預見性的能力,和我母親一模一樣。他在書中寫到“傑西卡夫人的潛在(預知)能力”,也是在描繪我的母親,他心中想的是她一生完成的各種超過科學範圍的神奇壯舉。他經常以親昵的口吻稱她為他的“白巫婆”(也就是好巫婆)。類似的,在沙丘係列中,他把英勇的貝尼·傑瑟裏特姐妹稱為“巫婆”。


    《沙丘》是有史以來最受人推崇的科幻小說,在全球的銷量已經達到數千萬,有超過二十種語言的譯本。它在科幻界的地位之如《魔戒》三部曲在奇幻界一般,是它們各自領域中至高無上的作品。當然,《沙丘》不僅僅是科幻小說,它包含了豐富的奇幻元素,並在它的故事主線之下包含了諸多重要的層麵,使得作品本身已然成為主流文學的經典。你隻要看看手中這本小說的封麵,就可發現這幅藝術品中透出的是寧靜與高雅。


    這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965年,由奇爾頓圖書公司以精裝本形式出版,這是它們龐大的耐久小說中最有名的一本。別的出版社都沒想出版這本書,部分原因是由於書稿的厚度。他們覺得40萬字實在太多了,當時大多數小說的字數隻有它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如果付諸出版,《沙丘》的印刷成本將會大大提高,精裝本的價格也會貴到五美元以上。在當時,還沒有哪本科幻小說會開到那麽高的零售價。


    出版商們還對小說的錯綜複雜和作者在一開始新造的古怪詞匯感到憂慮,他們覺得這會拖慢故事的節奏。一個編輯說他看了頭一百頁也沒看出個所以然;另外一個說如果他放棄這本書就是犯了一個大錯誤,可他最後還是那麽做了。


    盡管這本書最初的銷量並沒多大起色,但弗蘭克·赫伯特的科幻小說同行和讀者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這是一部天才之作,並將所有人夢寐以求的星雲獎和雨果獎最佳小說獎頒給了它。接著它被《全球目錄》 收錄,並開始受到各方的盛讚,其中包括《紐約時報》——一大批擁躉開始聚集。


    1969年,弗蘭克·赫伯特出版了第一本續集:《沙丘救世主》。書中他警示了盲目跟隨魅力領袖所帶來的危險,並展現了保羅·厄崔迪的黑暗麵。很多粉絲沒有理解這條信息,因為他們不願意看到心目中的超級英雄從寶座上跌落。但這本書還是很暢銷,一如它的前輩。仔細迴想一下《沙丘》中的情節,其實一切都昭然若揭,父親早已為他的英雄埋下了痛苦的種子,但很多讀者並不希望看到這個事實。約翰·w·坎貝爾,《類似》雜質的編輯,在《沙丘》發展成係列時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議,他同樣不喜歡《沙丘救世主》,就是因為保羅·厄崔迪的結局。


    通過仔細研究政治,我父親相信英雄會犯錯誤……而這種錯誤會被盲目跟從的追隨者簡化。弗蘭克·赫伯特在《沙丘》寫過一段具有伏筆意義的格言:“記住,我們所討論的人是穆阿迪布,曾下令剝下敵人的人皮做成戰鼓,曾揮手之間便破壞了過去的厄崔迪傳統,用他的話說:‘我是魁薩茨·哈德拉克,隻這一條理由就夠了。’”在另一個戲劇化的場景中,當列特·凱恩斯倒在沙漠中奄奄一息時,他記起了很久以前他父親說過的話:“不要讓你的人民落進英雄的手裏,再沒有比這更可怕的災難了。”


    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沙丘》的銷量開始猛增,主要是由於這本小說被宣傳為環境保護手冊,在警告人們不要再毀滅地球有限的資源。在第一屆地球日,弗蘭克·赫伯特在費城向三萬多人發表了演講,並走遍全國,和熱情的大學聽眾談話。環境保護運動正席卷全國,而父親乘風破浪,進行了一次令人激動的旅行。當他在1976年出版《沙丘之子》時,它在暢銷榜上一路領先,在全國各大排行榜都榜上有名。


    《沙丘之子》的精裝本與平裝本還同時進入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榜,對科幻小說來說這實屬首次。銷量達到了數百萬。在那之後,其他科幻小說家的作品也開始進入暢銷榜行列,但弗蘭克·赫伯特是首個榮膺殊榮的;他讓科幻小說脫離了文學作品貧民窟的形象。到1979年,《沙丘》的銷量已經超過一千萬本,而且還在持續熱賣。在1985年初,大衛·林奇的電影《沙丘》剛上映不久,平裝本小說便躥升到了《紐約時報》暢銷榜的首位。這是一個非凡的成就,發生在它出版後的第二十年。時至今日,小說依然旺銷。


    ***


    1957年,父親遠赴俄勒岡濱海地區,打算寫一篇雜誌文章,內容是關於美國農業部在那裏的一項計劃,在這項計劃中,政府成功在沙丘上栽種出了瘠草,以阻止流沙淹沒高速公路。他打算把文章命名為“流沙卻步”,但是很快,他就意識到手邊有了一個更龐大的故事框架。


    在沙丘係列中,弗蘭克·赫伯特將自己的人生經曆層層深入地植入,同時穿插了他自己研究生涯中冒出來的五花八門的迷人點子。此外,沙丘宇宙是一口精神的大熔爐,在那個遙遠的未來,宗教信仰兼收並蓄,結合成了各種有趣的形式。見識出眾的讀者會從中認出佛教、伊斯蘭蘇非神秘主義和其他教派、天主教、新教、猶太教、印度教。在舊金山灣區,我父親甚至認識禪宗大師艾倫·瓦茲,他住在一個破舊的船屋中。父親被各種宗教所吸引,卻並不追隨任何一種。與之契合的正是宗教合一譯者委員會的堅定目標,就如《沙丘》附錄中描寫的那樣,這個目標是為了消弭各個宗教之間的爭端——每種宗教都宣稱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統”。


    當父親還是個孩子時,他的八個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姨媽竭力讓他皈依天主教,但他拒而不從。然而,這倒是成了貝尼·傑瑟裏特姐妹會的源起。雖然這個虛構的組織宣稱它不相信任何有組織的宗教,但實際上姐妹們還是充滿靈性的。我的父母亦是如此。


    在20世紀50年代,弗蘭克·赫伯特為美國參議院和國會的候選人撰寫演講詞和宣傳詞。在那十年裏,他還和全家去了兩次墨西哥,在那裏他研究了沙漠環境和農作物周期,並且無意間嚐試了一種迷幻劑。所有這些體驗,包括大量童年的經曆,都轉進了《沙丘》的字裏行間。這部小說就和弗蘭克·赫伯特本人一樣複雜且富有層次。


    正如我在《沙丘夢想家》中所說,《沙丘》中的人物塑造類似一個神話故事。保羅是英雄王子,他踏上了征程,想要娶“國王”的女兒為妻(他娶了伊勒琅公主,她父親是科瑞諾皇帝沙達姆四世);聖母蓋烏斯·海倫·莫希阿姆是一個老巫婆,而保羅的妹妹厄莉婭是純潔的女巫,帕道特·凱恩斯是沙丘神話中的賢者;野獸拉班·哈克南,盡管又邪惡又好鬥,卻隻是個十足的傻瓜而已。


    對於英雄們的名字,弗蘭克·赫伯特從希臘神話和其他神話中獲得靈感。《沙丘》中的厄崔迪家族,源自古希臘的阿特柔斯家族,也就是不幸的墨涅拉俄斯王與阿伽門農王的家族。這個英雄家族被悲劇性缺陷性格所困擾,背負著梯厄斯忒斯的毒咒。這些預示著弗蘭克·赫伯特頭腦中那個厄崔迪家族將會麵臨的麻煩。《沙丘》中邪惡的哈克南人與厄崔迪家是血親關係,所以,當他們暗殺保羅的父親雷托公爵時,實際上是骨肉相殘,這與阿伽門農被妻子克呂泰涅斯特拉謀殺的故事如出一轍。


    《沙丘》是古代神話在現代家族身上的重現。巨大的沙蟲守衛著珍貴的香料寶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抗衰香料就像是有限的石油資源。厄拉科斯行星上這些巨大兇猛的蟲子,就如同傳說中的巨龍,長著“巨大的牙齒”,“噴發著肉桂的氣息”。這又和另外一個神話很相似,那就是無名氏寫作的英語史詩《貝奧武夫》。在那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可怕的巨龍正是躲在海邊懸崖下的洞穴中,守衛著巨大的寶藏。


    在弗蘭克·赫伯特這部經典小說中,沙漠是一個浩瀚的沙的海洋,巨大的沙蟲潛藏在深處,這片土地是神秘而不為人知的夏胡魯的領地。沙丘的丘頂就像是波浪的浪尖,那裏有暴虐的沙暴,巨大的危險潛藏其中。在厄拉科斯,據說生命起源於沙海中的造物主(夏胡魯),這和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相類似。弗蘭克·赫伯特用與現實平行的手法,用宏大的隱喻,將現實的環境推衍到一個第一眼看上去完全陌生的世界。但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與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並沒有多少不同,而書中他創造出來的角色也與我們熟知的人物沒有多少差別。


    保羅·厄崔迪(弗雷曼人的救世主“穆阿迪布”)就像是阿拉伯的勞倫斯(t·e·勞倫斯),後者是一位英國公民,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功地領導阿拉伯軍隊進行沙漠起義,反抗土耳其統治。勞倫斯運用遊擊戰術破壞敵人的武裝和通信線路,幾乎成了阿拉伯人眼中的救世主式人物。這一曆史事件讓弗蘭克·赫伯特開始考慮一種可能:一名外來者可以領導原住民武裝反抗沙漠世界的腐敗統治者,並在這一過程中成為他們眼中神一般的人物。


    有一次,我問父親他將自己看作是故事裏的哪個人物,他的迴答讓我驚訝,他說是斯第爾格——弗雷曼人那個粗獷的首領。我一直認為父親更像是高貴可敬的雷托公爵,或是傳奇英雄保羅,或是忠心耿耿的鄧肯·艾達荷。經過深思,我意識到《沙丘》中的斯第爾格就如同一個美洲土著酋長——代表並保衛著曆史悠久的傳統,這種傳統不會對星球的生態係統造成傷害。弗蘭克·赫伯特正是如此,而且更甚一籌。在孩提時代,父親認識一個聲稱自己是被部落驅逐的美洲土著。他名叫印第安·亨利,曾教父親一些他們種族的傳統,包括捕魚,在叢林中識別可食用和可藥用的植物,以及如何尋找紅蟻和富含蛋白質的蟲子來食用。


    當他創造出沙漠星球厄拉科斯和整個龐大的銀河帝國時,弗蘭克·赫伯特讓西方文明與原始文化開始了碰撞,並對後者予以了肯定。他在《沙丘》中寫道:“優雅來自城市,智慧來自沙漠。”(後來,他在主流小說《靈魂捕手》中也有類似的描寫,並讚賞古老的傳統,而不是現代的方式。)就像阿拉伯高原的貝都因遊牧民族,弗雷曼人生存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裏,一種令人欽佩的生活方式,浩瀚的沙海將他們與文明世界分開。弗雷曼人在宗教儀式中使用迷幻藥,就像北美印第安的納瓦霍人一樣。與此同時,弗雷曼人又像是猶太人,他們受到迫害,被統治者驅趕得四處藏身,遠離家鄉,流落四方。猶太人與弗雷曼人都期望會有救世主出現,帶領他們前往樂土。


    《沙丘》中的詞匯與名字來源於多種語言,包括納瓦霍語、拉丁語、恰科博薩語(高加索地區的一種語言)、阿茲特克的納瓦特爾語方言、希臘語、波斯語、東印度語、俄語、土耳其語、芬蘭語、古英語,當然,還有阿拉伯語。


    在《沙丘之子》中,雷托二世讓沙鱒緊緊貼在自己的身體上,這個描寫部分是基於我父親幼時在華盛頓州的經曆,當時他卷起褲腿,涉水進入一條小溪,讓水蛭緊緊貼上他的大腿。


    神一般的超級英雄穆阿迪布的傳奇經曆源於各種宗教主題。弗蘭克·赫伯特甚至采用了亞洲的戈壁民族、西南非的喀拉哈裏沙漠民族以及澳大利亞內陸的土著居民的知識和傳說,許多世紀以來,這些民族的人僅僅依靠極其有限的水資源生存,在他們生活的環境裏,水甚至都比金子貴。


    芭特勒聖戰,發生在《沙丘》所述故事之前的一萬年,是一場反抗思考機器的戰爭,這些機器曾經殘酷地奴役著人類。因為這個原因,計算機最終被完全禁止,正像在《奧蘭治天主聖經》中所言:“汝等不得創造像人一樣思維的機器。”這場聖戰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父親認識的幾個人,包括我外公庫珀·蘭迪斯以及我們家的朋友拉爾夫·斯拉特裏,他們都討厭機器。


    然而,聖戰之後過了許久,沙丘宇宙中還是有電腦存在。隨著這一係列作品慢慢展開,我們發現,貝尼·傑瑟裏特保存著秘密的電腦,以便追蹤她們的育種記錄。另一方麵,《沙丘》中的門泰特,有很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人機”。這種人腦計算機的靈感很大程度上源於父親的祖母——瑪麗·斯坦利,一個肯塔基山村女人——雖然目不識丁,但她能直接憑大腦進行不可思議的數學運算。門泰特是《星際迷航》中星際戰艦企業號大副史波克的先輩……在20世紀60年代,弗蘭克·赫伯特就已經描繪了思維機器的危險,遠遠早於阿諾德·施瓦辛格的終結者電影。


    不可思議的是,在沙丘宇宙中並沒有外星人存在。即便最古怪的生物——變異的公會領航員——也是人類。邪惡的基因巫師——特萊拉人,以及在特萊拉人的培養桶中培養出來的古拉人——也是人類。弗蘭克·赫伯特想象出來的最不同尋常的人類,是貝尼·傑瑟裏特姐妹會的女士,她們可以擁有共同的記憶——這一概念主要是基於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的學說,他認為存在一種“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先天就具有的一種共同的“內容和行為模式”。父親與拉爾夫·斯特拉裏的妻子艾琳詳細討論過這些概念,她是一位心理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曾在瑞士師從榮格。


    弗蘭克·赫伯特的生活在1957年出現轉折,他開始專注於把他不同尋常的經曆與知識構思成偉大的小說。為了《沙丘》,他閱讀了成堆的書籍,其中,他曾在某本書中讀到過一段話,說生態學是一門理解因果關係的科學。這並非他的原創思想,而是艾茲拉·龐德的觀點,但父親有自己的理解,並將它轉化成一種讓無數人更易接受的形式。父親以一種類似於美洲印第安人的視角,看到西方人將自己置於自然環境的對立狀態,而不是與它和諧相處。


    盡管《沙丘》的寫作過程曆盡艱辛,但父親還是說那是他最喜歡的小說。他運用了一種他稱為是“龐大細節的技術”,從1957年到1961年,他花費了超過四年的時間作研究和準備,然後從1961年到1965年,他開始了艱辛的寫作曆程,並作了反複的修改。


    不過,雖然父親對手稿進行了反複的修改,同時還有編輯給他出謀劃策,但在最終稿中還是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錯誤。科瑞諾皇帝沙達姆四世的年齡在小說中有些前後不一致 。這是整個沙丘係列僅有的幾處錯誤之一。就當時而言,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這些書全部是弗蘭克·赫伯特用打字機寫成的——超過一百萬字,而沒有計算機來核對所有信息的一致。


    1961年年末,在這艱巨工作的中期,父親解雇了他的經紀人勒頓·布拉辛格姆,因為他覺得這個經紀人沒有給他足夠的支持,也再也無法忍受紐約出版業多年來對他作品的退稿行為。幾年以後,當他的新小說即將完成時,他再度與布拉辛格姆合作,並繼續遭受不斷退稿的折磨——超過二十次——直到奇爾頓公司收下書稿,還預付了7500美元稿費。若沒有奇爾頓具有遠見的斯特林·拉尼爾編輯,《沙丘》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版,世界文學將會由此少掉一顆璀璨之星。


    ***


    當我成年與父親關係緊密後,我們開始一起寫作,他經常對我談起細節的重要性,以及文字的緊湊感。作為一名心理學學生,他很了解潛意識,並經常說《沙丘》能從多種層麵解讀,它們潛藏在沙漠星球救世主的驚險故事之下。生態學是最明顯的一個層麵,別的還有政治、宗教、哲學、曆史、人類進化,甚至還有詩歌藝術。《沙丘》是一張詞匯、聲音和影像組成的奇妙織錦畫。有時他會先以詩歌來寫作,然後把它擴展成長文,最後形成一種包含著最初詩句的文字。


    父親告訴我,在閱讀小說時,你可以循著其中任何一個層麵讀下去,之後再循著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層麵讀一遍。他故意在小說結尾留了一個開放的結局,說他這麽做是為了讓讀完小說的讀者仍舊心心念念想著故事中的細節,好讓他們迴頭再看一遍。一個巧妙的伎倆,而他完美地達成了。


    作為父親的長子,我在故事中看到了家庭的影子。早些時候,我注意到《沙丘》中有一些懷念我母親的語句,也有父親的。當他寫雷托公爵“作為父親的優秀品質一直沒有得到挖掘”時,他必定是在寫他自己。這些字句對我意義深刻,因為那時我和他相處得不是很好。我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反抗著他嚴厲的家風。


    在《沙丘》開頭,保羅·厄崔迪十五歲,而這本書最初在《類似》雜誌連載時,我也差不多年紀。但我在保羅身上沒看到多少自己的影子,相反,我在保羅的父親——高貴的雷托·厄崔迪公爵——身上看到了父親。在小說中,弗蘭克·赫伯特有過一段文字:“雖然如此,還是有許多事為我們深入了解他開辟了道路:他對那位貝尼·傑瑟裏特女士忠貞不渝的愛;他對兒子寄予的夢想……”父親晚年麵對一次訪談時,曾迴答過關於我創作事業的問題,他說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常常在別人麵前誇我,比當麵誇我要多得多。在他許多朋友看來,他是個很外向的人,但在家裏他經常是恰恰相反,更願意藏身於書房之中。他充沛的感情通常都宣泄在他的書頁之中,所以當我閱讀他的作品時,經常覺得他在麵對麵和我說話。


    有一次,我問父親他的這部巨著會不會經久不衰,他謙遜地說他不知道,並說唯一有效的評論家就是時間。《沙丘》首次出版於1965年,若弗蘭克·赫伯特尚還在世,他會很高興知道世人對這部夢幻小說的興趣,以及它所衍生出的係列,長久以來從未有過消退。新一代的讀者正捧起《沙丘》,品評著這個故事,就像他們的父輩曾經享受過的那樣。


    就像我們這個宇宙一樣,沙丘的世界也在擴張。弗蘭克·赫伯特為這個係列寫了六部小說,而我和凱文·j·安德森合著了好幾部,包括《沙丘》係列驚心動魄的大結局。弗蘭克·赫伯特在1986年去世時正忙於這項計劃,這部書將與《沙丘異端》和《沙丘終結篇》構成三部曲的第三部。在這些小說中,他構建了巨大的謎團,而現在,在他過世幾十年後,這大結局的謎底依然是科幻小說史上保守最嚴的秘密。


    當我們完成這些小說時,《沙丘》係列將會擁有無與倫比的一整套的作品集,此外還有1984年大衛·林奇導演的電影,以及兩部電視短劇——“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和“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之子”——都由理查德·魯賓斯坦製作。我們預想過未來還會有別的計劃,但所有作品必須符合我父親在他小說中建立的高大標準。當所有的故事講完以後,這一係列就會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終結,因為我們隨時都能重新捧起《沙丘》,再次將它品讀。


    布萊恩·赫伯特


    華盛頓州西雅圖市


    【1】 摘自《聖經·哈巴穀書》。


    【2】 摘自《聖經·出埃及記》。


    【3】 摘自《聖經·申命記》。


    【4】 利比希最低量法則,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及整個健康狀況都取決於那些處於最小量狀態的必需的營養成分。


    【5】 艾達荷醉酒狀態時說話口齒不清。


    【6】 帕迪沙皇帝的家族。


    【7】 裏格:長度單位,一裏格約等於5.6公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沙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蘭克·赫伯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蘭克·赫伯特並收藏沙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