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就喜歡佩戴玉製飾品,是因為玉很值錢嗎?
傳統文化十萬個為什麽(全三冊) 作者: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人自古就喜歡佩戴玉製飾品,是因為玉很值錢嗎?
中國人喜歡玉不僅因為它價值不菲,更因為以玉為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你一定聽說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便是愛國的民族氣節;你也一定知道“化幹戈為玉帛”,這便是團結和諧的意蘊;你還一定會說“玉不琢,不成器”吧,這便是教育陶冶的正確內涵。這些象征意義都是中華美德在玉文化中的沉澱。
《禮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子貢,說從前君子把德性和玉相配比,玉的溫潤而有光澤,就是“仁”;玉的致密而堅實,就是“智”;玉的棱角方正而不傷人,就是“義”;玉沉重欲墜,就是“禮”;玉被敲擊時,聲音清越悠長,終了戛然而止,就是“樂”;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忠”;玉色彩四溢,就是“信”;玉的氣質如白虹,就是“天”;玉的精神體現在山川,就是“地”;玉製的圭璋用於禮儀,就是“德”;天下沒有誰不看重玉的,就是“道”。
在佩玉逐漸成為時尚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以民間諺語、吉祥話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通過玉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豐富了玉文化的內涵。
中國人喜歡玉不僅因為它價值不菲,更因為以玉為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你一定聽說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便是愛國的民族氣節;你也一定知道“化幹戈為玉帛”,這便是團結和諧的意蘊;你還一定會說“玉不琢,不成器”吧,這便是教育陶冶的正確內涵。這些象征意義都是中華美德在玉文化中的沉澱。
《禮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告訴他的學生子貢,說從前君子把德性和玉相配比,玉的溫潤而有光澤,就是“仁”;玉的致密而堅實,就是“智”;玉的棱角方正而不傷人,就是“義”;玉沉重欲墜,就是“禮”;玉被敲擊時,聲音清越悠長,終了戛然而止,就是“樂”;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就是“忠”;玉色彩四溢,就是“信”;玉的氣質如白虹,就是“天”;玉的精神體現在山川,就是“地”;玉製的圭璋用於禮儀,就是“德”;天下沒有誰不看重玉的,就是“道”。
在佩玉逐漸成為時尚的過程中,我們的祖先以民間諺語、吉祥話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手法,通過玉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豐富了玉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