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節選)
經典人文——人文思想卷 作者:餘秋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德]奧伊肯
就較切近之點而言,新生活向自然展現了嶄新的局麵。在此,人不再僅以一點跟其他不同的點並存,也不是向其他客觀點顯示自我,排擠它們。在此已產生由整體形成,跟現實一致的生活。這種生活會產生真善美,會並辟新的國度,產生整體秩序的新柱石。獲得這些重要事物,會帶來其他主觀的安樂、無可匹比的幸福。人生在此不會陷於“克服外在”與“保護自己”的對立中。對自己的作為與對世界的作為在此得到統一,可能孕生出超越分裂的生活。
從這一切看來,我們的生活內容與價值是無可懷疑的。它不致流於無意義,它本身有崇高的目的;而且為這目的會使我們所有的力量發動起來。在這起動中,我們並非隻為自己服務。我們的努力與行為有超過自身狀況的價值。宇宙的生活在各個位置裏成為自己的體驗,而在其中萌生自己的創造源泉。在這位置裏,整體的運動需要我們的行動。沒有我們的行為,運動就不能前進。由此,人生常受義務思想左右,變得非常嚴肅,同時獲得無可匹比的偉大性,一切空虛與無常遂退到我們背後。這種生活不僅使我們超越自然過程,也使我們確確實實地遠遠超過寒傖、平庸、表麵的動機。我們成了參與無限性的人,而且站在我們自己之上,雖居於分裂的作為與焚身的努力中,但那高層次的秩序仍然給我們不可動搖的內在性與沉靜的喜悅。同時,生活的尺度也慢慢改變。生活的偉大性已非存在於對外的成就,而是給根源的深邃性注入活力。人生的命運不管多麽不同,對我們共同的工作不會有什麽大影響。外在方麵不足取的東西可以跟內在的偉大合一,因此任何人都不許輕視自己及其人生。我們都能夠以精神界的市民、精神生活的源泉擴大精神之國。因為我們都是有國王血統的人。
這時,以整體而言,人類生活已顯示經過種種階段往前發展的運動。它超越自然性的自我保存與紛雜多樣的生存,向精神世界的展開邁進。然而,在這重要的轉換中,文化工作和宗教的區別卻在新世界的內部產生,由此而萌發出生活的三階段。這三階段各有不同的瑰寶,做出不同的要求,產生出不同圖像。生活提高了超越自然性與社會性自我保存的外在必然與利益性,築起世界的精神創造,展開真、善與正義;進而超越這精神創造,以超脫世界的內在性和克服世界的愛之國作為終極點,來覆蓋生活的穹隆。要使整個生活獲得成功,這不同的階段必須不斷保持聯係,交互作用地互相彌補。低者向較高者傾力趨進,較高者迴顧低者,而且各自主張自己的權利,並認識其界限。這樣互相合作,生活才能贏得無休無止的內在運動和充實的豐盈。
因此,在人類的領域裏,超脫自然的生活才是其後所有運動的前提,從而出現可稱為根本的精神性,這是首要的事實。可是,如果我們違反一般的見解,如此提高精神生活的概念,就必須知道這種發展在人類範圍裏所遭遇的障礙將使之更艱難。次要的事實是,精神生活遇到最頑強的抵抗時,我們會被卷入無休無止的戰鬥中。如前所述,這是遵從三個主要方向思考的。承認精神生活是一切現實的核心,會使人產生一種期待,期望把自然完全融化於精神運動。可是,我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倒不如說,這時候被視為低層次的往往會守護自己,堅決反對上升。其次,為了邂逅精神生活的完成形態,我們會期望全神貫注在精神生活上。其實,精神生活對我們來說顯然尚未完成。人要超脫原初的黑暗狀態,必須付出無比的辛勞。這種努力使人走上各種相距甚遠的道路,陷入激烈的競爭中。在這競爭裏,精神生活動輒為人類的見解所左右,仿佛陷入一切懷疑中。可是,最困難的糾紛是從精神生活遭遇到外界,也遭遇到人類內心的反抗中產生的。在此展現的精神力常常為低級的目的所利用,反抗甚至無所不在。人類本質的內在分裂也出現了。障礙所以會臻於最大又最強烈,主要是因為人類仍然自負責任,不斷靠罪的意識加強苦惱的強烈性。
可是,不管我們把反抗看得多麽強大,我們隻要把它限定在特殊的層麵,就不僅可以反抗,也可以加以克服。在人類的領域裏,自然顯然可以提高到精神性。進而,在個別的生活領域中,或在整體的世界史運動中,形成精神生活所展開的極富成效的作為都顯現了。最後,我們在宗教裏看到了超脫糾葛領域的事物,看到了以神為基礎的生活展現。於是,在戰鬥的精神中加進了超脫的精神性。這種超脫確已顯示人生的戰鬥並非虛空,但它決非意味著純粹的勝利,也未漂亮地解決問題。因此,運動並未獲得太多的東西;敵對者仍保有太多的現實性。當然,這不會把我們交給懷疑,因為“出現新生活”此一基本事實不會被任何懷疑所撼動。隻要用反抗的眼光仔細觀察,就可印證此一基本事實。所以,即使說懷疑已獲勝,也隻是指出我們並未穩穩站在基本的體驗上。我們生活狀況的糾紛隻壓倒了那些無法使根源性生活與這類糾紛相對抗的人,所以懷疑的優勢也就是內在薄弱的證據。其實,這種生活狀況強迫我們對環繞人類的整體世界下一個判斷。這整體還不完全,會有許多對立依存於較廣闊的關係中,因此還不能說是現實的整體,也不能在自我中有其完結麵。這是為擁有一個意義須有的較深之根據與較廣闊之關聯的特殊存在。因此,我們的行動不能在這充滿矛盾的世界中尋求最後的目的,必須在一切的戰鬥中毫不迷惘地不斷指向獨立、優越的精神性世界。要興築精神之國,必須懷著一種在終極點上決不陷於徒勞的堅定信念,努力向精神性的世界推進。我們的世界雖未完成,也不致使我們畏縮不前。我們認為這世界是更大關聯的一部分,我們在其中看到開始,而非看到終結。我們的人生與其說是外在的克服,不如說是內在的前進;與其說是目的的完全達成,不如說是力的覺醒與集中,而且處於不能明顯看穿的關聯中,雖然如此,我們的人生依然未失去意義與價值。這也是路德的信念。路德說:“還沒有完成,還沒有發生,但已在進行與飛躍的途中。不是最後,而是途中。一切都已燃燒,還未輝耀,但一切都已潔淨。”
到這地步,必然麵臨不死的問題。不僅低層次的生命對此欲求無止境的增加,就是精神生活難以拒絕的要求也強迫我們麵對這個問題。近代顯然很難肯定這個問題。世界在空間與時間中無限擴大,所以這問題已安置在與地球仍居宇宙中心、整個世界過程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時代完全不同的照明下;而且,一切精神活動依存於物理條件的情形也越來越明顯。如果說有精神生活才算是人,那麽,精神啟動在許多方麵都很微弱這個事實,將使我們大為驚訝。即使精神生活因教育與職業而擁有相當的力量,在生活過程中也常常進入近乎完全的睡眠狀態。而且,所有的精神啟動卻會在荒廢的俗物根性與職工氣質中消滅。身體雖還活著,心魂看來卻已死滅。對這些已經死去的心靈而言,“現存在”(dasein)的彼岸是否有生活,似乎還有什麽意義吧?最後,精神生活所擴大的概念使我們深深感覺到我們“現存在”形式的狹隘與束縛。我們不能像往昔的想法那樣,認為“現存在”的此一特殊形式狹隘而偶然;永遠隨波逐流是無限的幸福。我們之中,有許多人認為完全的消滅比這種頑固的確定要好。
然而,在近代,對肯定已露出許多難色,即使那些承認我們所描述的生活圖像的人也無法巧妙加以否定,因為生活從其精神內容來說,不隻對個人,就是對整個人類也都還沒有完成,隻是一段路程的開始而已,目前幾乎沒有希望使眼前的世界變為理性之國,毋寧說一切進步徒然增加混亂而已,若果如此,這種狀況下的終結就不得不使一切走向精神性的運動變得無意義。如果精神生活的發展不能以若幹方式超脫這束縛,也無法以一些方式使個體脫離這束縛,一切辛勞將是白費。因而,如果有對永恆持續的要求產生,這種持續勢將波及我們之中所存在的精神核心。而且,如果人生的過程未在自我活動中使其素質顯現,就難免會懷疑:它是否會永久主張自我?其能力難道不會用在不同的方向嗎?
對未來比左思右想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我們之下已經超越時間的生活可以成立,人能參加永遠而無限的秩序,而且——這是重心所在——不僅能借個別的活動,如思考能力,也能以精神力、世界概括性的本質,以整個存有參與這永遠而無限的秩序。這時,可證明、可展開的超時間事物就不會在時間之流中消逝。我們不等待永恆。我們站在永恆之中。歌德這樣說的時候,他也有此意圖:
於是,我們的第二祖國是什麽
這個大問題也獲得解決。
在地上的日子裏,不朽
向我們保證永恆的存在。
要這問題成為我們生活的前提,仍然太黑暗。隻有獨斷的否定必須排斥。那黑暗也有優點,它把我們的努力和值得我們充分勞動的此世生活聯結在一起,同時讓我們舍棄那期望行為可獲報償的卑鄙之念。這是康德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中以告白形式敘述的。深入這問題並加以闡明後,康德總結說:“因而,在此亦可稱為真理的就是——使我們存在的難以窮究的智慧,不管在我們能夠了解的範圍內,或不能了解之點上,都同樣值得尊敬。”
就較切近之點而言,新生活向自然展現了嶄新的局麵。在此,人不再僅以一點跟其他不同的點並存,也不是向其他客觀點顯示自我,排擠它們。在此已產生由整體形成,跟現實一致的生活。這種生活會產生真善美,會並辟新的國度,產生整體秩序的新柱石。獲得這些重要事物,會帶來其他主觀的安樂、無可匹比的幸福。人生在此不會陷於“克服外在”與“保護自己”的對立中。對自己的作為與對世界的作為在此得到統一,可能孕生出超越分裂的生活。
從這一切看來,我們的生活內容與價值是無可懷疑的。它不致流於無意義,它本身有崇高的目的;而且為這目的會使我們所有的力量發動起來。在這起動中,我們並非隻為自己服務。我們的努力與行為有超過自身狀況的價值。宇宙的生活在各個位置裏成為自己的體驗,而在其中萌生自己的創造源泉。在這位置裏,整體的運動需要我們的行動。沒有我們的行為,運動就不能前進。由此,人生常受義務思想左右,變得非常嚴肅,同時獲得無可匹比的偉大性,一切空虛與無常遂退到我們背後。這種生活不僅使我們超越自然過程,也使我們確確實實地遠遠超過寒傖、平庸、表麵的動機。我們成了參與無限性的人,而且站在我們自己之上,雖居於分裂的作為與焚身的努力中,但那高層次的秩序仍然給我們不可動搖的內在性與沉靜的喜悅。同時,生活的尺度也慢慢改變。生活的偉大性已非存在於對外的成就,而是給根源的深邃性注入活力。人生的命運不管多麽不同,對我們共同的工作不會有什麽大影響。外在方麵不足取的東西可以跟內在的偉大合一,因此任何人都不許輕視自己及其人生。我們都能夠以精神界的市民、精神生活的源泉擴大精神之國。因為我們都是有國王血統的人。
這時,以整體而言,人類生活已顯示經過種種階段往前發展的運動。它超越自然性的自我保存與紛雜多樣的生存,向精神世界的展開邁進。然而,在這重要的轉換中,文化工作和宗教的區別卻在新世界的內部產生,由此而萌發出生活的三階段。這三階段各有不同的瑰寶,做出不同的要求,產生出不同圖像。生活提高了超越自然性與社會性自我保存的外在必然與利益性,築起世界的精神創造,展開真、善與正義;進而超越這精神創造,以超脫世界的內在性和克服世界的愛之國作為終極點,來覆蓋生活的穹隆。要使整個生活獲得成功,這不同的階段必須不斷保持聯係,交互作用地互相彌補。低者向較高者傾力趨進,較高者迴顧低者,而且各自主張自己的權利,並認識其界限。這樣互相合作,生活才能贏得無休無止的內在運動和充實的豐盈。
因此,在人類的領域裏,超脫自然的生活才是其後所有運動的前提,從而出現可稱為根本的精神性,這是首要的事實。可是,如果我們違反一般的見解,如此提高精神生活的概念,就必須知道這種發展在人類範圍裏所遭遇的障礙將使之更艱難。次要的事實是,精神生活遇到最頑強的抵抗時,我們會被卷入無休無止的戰鬥中。如前所述,這是遵從三個主要方向思考的。承認精神生活是一切現實的核心,會使人產生一種期待,期望把自然完全融化於精神運動。可是,我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倒不如說,這時候被視為低層次的往往會守護自己,堅決反對上升。其次,為了邂逅精神生活的完成形態,我們會期望全神貫注在精神生活上。其實,精神生活對我們來說顯然尚未完成。人要超脫原初的黑暗狀態,必須付出無比的辛勞。這種努力使人走上各種相距甚遠的道路,陷入激烈的競爭中。在這競爭裏,精神生活動輒為人類的見解所左右,仿佛陷入一切懷疑中。可是,最困難的糾紛是從精神生活遭遇到外界,也遭遇到人類內心的反抗中產生的。在此展現的精神力常常為低級的目的所利用,反抗甚至無所不在。人類本質的內在分裂也出現了。障礙所以會臻於最大又最強烈,主要是因為人類仍然自負責任,不斷靠罪的意識加強苦惱的強烈性。
可是,不管我們把反抗看得多麽強大,我們隻要把它限定在特殊的層麵,就不僅可以反抗,也可以加以克服。在人類的領域裏,自然顯然可以提高到精神性。進而,在個別的生活領域中,或在整體的世界史運動中,形成精神生活所展開的極富成效的作為都顯現了。最後,我們在宗教裏看到了超脫糾葛領域的事物,看到了以神為基礎的生活展現。於是,在戰鬥的精神中加進了超脫的精神性。這種超脫確已顯示人生的戰鬥並非虛空,但它決非意味著純粹的勝利,也未漂亮地解決問題。因此,運動並未獲得太多的東西;敵對者仍保有太多的現實性。當然,這不會把我們交給懷疑,因為“出現新生活”此一基本事實不會被任何懷疑所撼動。隻要用反抗的眼光仔細觀察,就可印證此一基本事實。所以,即使說懷疑已獲勝,也隻是指出我們並未穩穩站在基本的體驗上。我們生活狀況的糾紛隻壓倒了那些無法使根源性生活與這類糾紛相對抗的人,所以懷疑的優勢也就是內在薄弱的證據。其實,這種生活狀況強迫我們對環繞人類的整體世界下一個判斷。這整體還不完全,會有許多對立依存於較廣闊的關係中,因此還不能說是現實的整體,也不能在自我中有其完結麵。這是為擁有一個意義須有的較深之根據與較廣闊之關聯的特殊存在。因此,我們的行動不能在這充滿矛盾的世界中尋求最後的目的,必須在一切的戰鬥中毫不迷惘地不斷指向獨立、優越的精神性世界。要興築精神之國,必須懷著一種在終極點上決不陷於徒勞的堅定信念,努力向精神性的世界推進。我們的世界雖未完成,也不致使我們畏縮不前。我們認為這世界是更大關聯的一部分,我們在其中看到開始,而非看到終結。我們的人生與其說是外在的克服,不如說是內在的前進;與其說是目的的完全達成,不如說是力的覺醒與集中,而且處於不能明顯看穿的關聯中,雖然如此,我們的人生依然未失去意義與價值。這也是路德的信念。路德說:“還沒有完成,還沒有發生,但已在進行與飛躍的途中。不是最後,而是途中。一切都已燃燒,還未輝耀,但一切都已潔淨。”
到這地步,必然麵臨不死的問題。不僅低層次的生命對此欲求無止境的增加,就是精神生活難以拒絕的要求也強迫我們麵對這個問題。近代顯然很難肯定這個問題。世界在空間與時間中無限擴大,所以這問題已安置在與地球仍居宇宙中心、整個世界過程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時代完全不同的照明下;而且,一切精神活動依存於物理條件的情形也越來越明顯。如果說有精神生活才算是人,那麽,精神啟動在許多方麵都很微弱這個事實,將使我們大為驚訝。即使精神生活因教育與職業而擁有相當的力量,在生活過程中也常常進入近乎完全的睡眠狀態。而且,所有的精神啟動卻會在荒廢的俗物根性與職工氣質中消滅。身體雖還活著,心魂看來卻已死滅。對這些已經死去的心靈而言,“現存在”(dasein)的彼岸是否有生活,似乎還有什麽意義吧?最後,精神生活所擴大的概念使我們深深感覺到我們“現存在”形式的狹隘與束縛。我們不能像往昔的想法那樣,認為“現存在”的此一特殊形式狹隘而偶然;永遠隨波逐流是無限的幸福。我們之中,有許多人認為完全的消滅比這種頑固的確定要好。
然而,在近代,對肯定已露出許多難色,即使那些承認我們所描述的生活圖像的人也無法巧妙加以否定,因為生活從其精神內容來說,不隻對個人,就是對整個人類也都還沒有完成,隻是一段路程的開始而已,目前幾乎沒有希望使眼前的世界變為理性之國,毋寧說一切進步徒然增加混亂而已,若果如此,這種狀況下的終結就不得不使一切走向精神性的運動變得無意義。如果精神生活的發展不能以若幹方式超脫這束縛,也無法以一些方式使個體脫離這束縛,一切辛勞將是白費。因而,如果有對永恆持續的要求產生,這種持續勢將波及我們之中所存在的精神核心。而且,如果人生的過程未在自我活動中使其素質顯現,就難免會懷疑:它是否會永久主張自我?其能力難道不會用在不同的方向嗎?
對未來比左思右想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我們之下已經超越時間的生活可以成立,人能參加永遠而無限的秩序,而且——這是重心所在——不僅能借個別的活動,如思考能力,也能以精神力、世界概括性的本質,以整個存有參與這永遠而無限的秩序。這時,可證明、可展開的超時間事物就不會在時間之流中消逝。我們不等待永恆。我們站在永恆之中。歌德這樣說的時候,他也有此意圖:
於是,我們的第二祖國是什麽
這個大問題也獲得解決。
在地上的日子裏,不朽
向我們保證永恆的存在。
要這問題成為我們生活的前提,仍然太黑暗。隻有獨斷的否定必須排斥。那黑暗也有優點,它把我們的努力和值得我們充分勞動的此世生活聯結在一起,同時讓我們舍棄那期望行為可獲報償的卑鄙之念。這是康德在他的實踐理性批判中以告白形式敘述的。深入這問題並加以闡明後,康德總結說:“因而,在此亦可稱為真理的就是——使我們存在的難以窮究的智慧,不管在我們能夠了解的範圍內,或不能了解之點上,都同樣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