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電要呆四十天,頭五天,張偉的戲份就全部拍完了,而且每天張偉需要拍攝的鏡頭並不多,而且多數時候就是給其他演員當個背景板,連台詞都沒有,隻需安靜的做一個美男子,或者站在一旁,或者坐在一邊。雖然無戲可拍,但張偉仍舊堅持到劇組裏觀摩學習,提高自己的演戲技巧。


    劉媛媛在這部戲雖然是女主角,但集中起來拍攝,她在橫電的戲也就用了十五天就拍完了,劉媛媛跟張偉不同,一拍完這邊的戲,馬上就飛到外地去參加一個綜藝節目的錄製,還需要在外麵參加一部電視劇和一部電影的配角拍攝,忙的腳不沾地。待《奇門貳》橫電部分的戲拍完後,她會直接趕往天山與劇組匯合,拍攝天山那邊的戲份。


    張偉剛剛完成自己戲份的第六天,久違的技能學習時間到了,張偉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基礎傳承藝術技能中的“裝扮”技能。每一個精靈天生愛美,但相貌乃是天賜,總有精靈在長相方麵會出現一些瑕疵,如同地球文明一樣,為了讓自己的外表更加完美,妝扮這項技藝也應需而生。這項技能其實沒什麽好說的,因為種族、文化和審美上的差異,這項技能即使學會了,對於張偉來說也沒有多大用,因為若是按照精靈的化妝和穿衣、首飾搭配的方法來打扮自己的話,那出來的效果絕對是一種非主流的造型。不過這樣的列子到目前為止也不少了,比如精靈傳承給與的廚藝、舞蹈、樂器等等,都是需要張偉經過再學習,與人類相應的行業融匯在一起,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張偉也不是特別在乎,他現在真正想要的,就是盡快的把藝術技能學完,看看究竟能給自己帶來什麽樣的獎勵和驚喜。


    精靈族基礎傳承藝術技能分支共有七項,分別為音樂、舞蹈、樂器、妝扮、繪畫、雕刻、文學,到目前為止,張偉已經學會了其中的六項,隻剩下文學一項沒有學。之所以一直沒有“文學”這項技能,張偉有自己的考慮。


    按照華夏人的邏輯,在地球上隻有兩種文學,一種是華夏文學,一種是西方文學,這就如同樂器,一種是華夏樂器,一種是西方樂器。華夏很少會有人去思考某部文學風格是歐洲的還是美洲的,亦或是戰鬥民族創作的,這些統統無關緊要,隻要不是用方塊字碼出來的文章,統統歸為西方文學的範疇,真真是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的思維典範,這也算是我泱泱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觀念吧,畢竟從夏商周時期,華夏民族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經濟、文化都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個領先一直持續到西方的工業革命興起,才讓外國慢慢超越了華夏,但華夏民族的文化先進性一直到現在都始終超過了全世界。


    這麽說是不是有點狂妄?不,一點也不狂妄。


    華夏民族文化優於西方文化,這一點很好證明,先看看文學吧。華夏人不管是研究自己民族創作的文學還是研究西方文學,華夏人似乎都能很好的理解其文章中的精髓和想法,注意,我這裏說的華夏人是指稍稍具有閱讀能力的普通華夏人,而不是什麽專家教授。而西方人研究華夏文學則很困難,除非是專門搞這方麵研究的人才,要不然大多數人看不懂華夏文學蘊含的深意。我打個比方吧,英國詩人西格裏夫·薩鬆有一首經典的詩歌,名字是《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其中有一句詩詞原文為“inmethetigersniffstherose.”,我國的詩人餘光中將其翻譯為八個字:“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說人性中具有陽剛與陰柔兩麵性。怎麽樣,無論是從意境還是用詞,是不是都很美?那麽讓我們再看看外國的文學家是如何將中文的詞匯翻譯成外文的,中文有個成語,叫“青梅竹馬”,國外人翻譯為:“childhoodsweetheart”,意思是“童年時的愛人”,這個翻譯相較於“青梅竹馬”這個詞本身而言,是在不咋的,沒有畫麵感和那種美感,好吧,也算他說到了點上,勉強過關。我們看下一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是華夏人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意思是說,聰明人想問題想得太複雜,就會出現疏漏的地方,外國的文學家怎麽翻譯這句話呢?“homersometimesnods”,直譯的意思是說,荷馬尚有打盹之時,寓意是說聖人也難免出錯。從這個成語的翻譯我們就不難看出,西方文學實在不如華夏文學先進。


    類似的例子太多,舉不勝舉,就不多說了。當然,會有人說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那我再挑兩個很小的例子說明一下,大家就會更明白。


    華夏的文學大師翻譯莎士比亞、伏爾泰、普希金的文學作品,隻要稍有閱讀能力華夏人,就能看懂其中的意思和深意。但你讓國外的普通人去讀翻譯版的四大名著,再去分析其中的文學性和深意,這著實有點為難他們。


    拋開文學不談,我們看西方的搞笑電影,比如憨豆、金凱瑞,其中的笑點華夏人很快就能抓到,會忍俊不禁。但你讓西方人看華夏的電影,比如周星馳、黃渤,老外們經常看的莫名其妙,不知道其中有什麽好笑的。


    我們都知道,dvd是可以兼容vcd的,但vcd兼容不了dvd,因為科學技術的先進性可以向下兼容,而不能向上兼容,文化亦是如此。


    扯遠了,迴正題。


    張偉不學精靈族的“文學”技能,其實是覺得這個技能沒什麽用,為什麽這樣說,答案也簡單。不管是華夏人還是西方人都是同一個種族,同為人類的文學都有高低和巨大的差異之分,更何況跨種族的精靈族“文學”。所以張偉將他放在最後,實際上就是對這個技能不抱有什麽希望,若非學全一係技能有驚喜和獎勵,張偉隻怕都不會去碰觸這個“文學”技能。


    學完了“妝扮”技能,張偉一時半會兒也沒有發現這個技能有什麽可利用之處,便將其拋之腦後,平日裏仍舊是跟劇組觀摩學習。閑暇時,看看書,練練拳,再不濟就練習一下雕刻,倒也讓自己過得無比充實。


    日子一天天過,轉眼就進入了四月,天氣已經漸暖。


    這一天晚上,劇組收工之後,張偉早早的買了一些小吃迴到自己的房間,因為今晚要播出《華夏新歌聲》的鳥巢總決賽。《華夏新歌聲》每周播出一集,雖說冠軍早就為大眾所知,但這並不影響一部分人觀看節目,而張偉也隨著冠軍的身份,有他出境的每一期收視率和點擊率都會暴漲,大多數人是看看冠軍的表現如何,還有兩小部分人處於敵對狀態,一部分人是張偉的粉絲,號稱“挺粉”,另一部分人是專門挑毛病罵人的黑粉。


    張偉起初對於網上有人罵自己是什麽“娘炮”、“gay”、“變性人”、“不男不女”之類的話是很氣憤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下但凡是個明星,就一定會有人罵,這是一種社會常態,你管得了自己做什麽,你還管得了別人說什麽啊,想通之後,張偉也無所謂了,愛咋咋地吧。


    自己看著自己在電視中出現,張偉有一種很古怪的感覺,節目中的自己似乎有點陌生,一言一行都跟生活中的自己不太一樣,看上去相當的……完美?張偉也說不出來是啥感覺,似乎有點竊喜,也有一點點緊張,雖然自己告訴自己,別人的評價的並不重要,可他還是不禁點開了播放器上的彈幕。


    “唱的不陰不陽的,哪裏好聽了。”


    “好聽……”


    “發現沒有,張偉的曲風很特別啊。”


    “天籟之音,當之無愧。”


    “偶像好帥!”


    “就這逼樣子能拿冠軍,肯定有黑幕。”


    “不愛聽的滾蛋,別嗶嗶。”


    “關彈幕保智商……”


    密密麻麻的彈幕從筆記本的顯示器上滾動而來,有好有壞,張偉看了之後有些意興闌珊,又把彈幕給關了,戴著耳機,靜靜的把“《華夏新歌聲》燃爆冠軍之夜”給看完,又登錄了直播間。


    現在張偉的直播間早就迴複了人氣的鼎盛時期,甚至猶有過之。張偉才登錄了沒有五分鍾,直播間裏就湧入了幾十萬人,張偉根本看不清粉絲們和黑粉們發的什麽內容,所以張偉也沒有多說什麽,隻是禮貌性的問候了大家,然後開始唱歌,第一首歌《你還要我怎樣》,在副歌部分,張偉利用自己的演唱技巧,直接唱到讓聞者紮心的地步。直播間裏待張偉一首歌唱完,許多粉絲開始刷禮物,而張偉也也一一表示了感謝,看到一個粉絲問,是不是心情不好,唱的這麽酸楚。於是張偉選擇的第二首歌是一支搖滾歌曲《別來糾纏我》。


    張偉選擇這首歌,隻是覺得這首歌的歌詞比較適合去吐槽那些肆意批評別人的人,可當張偉唱完這首歌之後,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暢快,但還是缺乏了一點淋漓盡致的感覺。於是又選了一首《夢迴唐朝》,徹底點燃了自己的激情。這個時間點已經有人休息了,張偉這樣肆無忌憚的高歌,當然會影響他人,在被劇組一個劇務過來提醒後,張偉幹脆帶著手機走出了酒店。


    “今天挺哥就給大家開一個搖滾專場,大家稍等一下,咱們找一個能大吼大叫的唱歌場所。”


    隨後,張偉找到了一家ktv,連續唱出了幾首非常帶感的英文搖滾樂,諸如經典的《fadetock》、《shesgone》等這種激昂而高亢的音樂,將自己壓抑的情緒給徹底釋放開來,搖滾樂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宣泄激烈的情緒,可以肆無忌憚發泄自己的情感。張偉唱到高興處,張偉甚至給大家演唱了一段《智取威虎山》選段,也是讓許多人醉了。


    最後,張偉又選擇了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英文搖滾樂《18andlife》結束了今晚的直播。不得不說,在人情感壓的時候,有些搖滾音樂不用唱,哪怕就是帶著耳機聽一聽,都會覺得心情十分痛快!


    ————————————————————


    感謝“小貓的冤魂”月票鼓勵支持,拜謝,拜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精靈外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彼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彼鳴並收藏精靈外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