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王殿下問的情況有沒有出現?


    信王問的情況其實都有出現,隻不過都被張彝憲強壓了下去。


    工匠們提的意見,重要嗎?


    工匠提的意見,張彝憲隻認為那是工匠們太過貪心的表現。


    可信王殿下著重指出這幾個問題時,那就不由得張彝憲不多想幾層了。


    沉吟片刻,張彝憲恨不得給自己一個耳光。上次信王明明教他如何深入人心的去管理,他怎麽都給忘了。


    看張彝憲的表情,朱由檢就知道這幾個問題,估計張彝憲一個都沒有在意。


    在這個時代,上位管理者怎麽會考慮底層工匠的感受。就算口口聲聲,把不能與民爭利掛在口上的東林黨,他們口中的民也絕不是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在這些上位者眼中,隻是低賤和愚蠢的代名詞。


    在這樣一個時代,朱由檢想抓力量。


    可力量在哪裏?


    在朱由檢看來,力量就在那些上位者瞧不起的普通人手中。


    前世作為普通人的一員,朱由檢太明白普通人的想法了。你說的再天花亂墜,在普通人看來也不如到手的實惠。


    普通小民老百姓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能否得到實惠。至於其他東西,都要向後排列。


    普通人的心,就是民心。


    力量就在民心中,就看掌握民心的人能否引導出來。


    當然,這些話朱由檢是不能對張彝憲明言的。


    流水線確實能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但流水線對工人的壓榨也是史無前例的。如果不能解決工人的基本福利,那工人的反抗就將無可避免。


    朱由檢可不希望流水線全麵鋪開個1年半載後,因為基本福利的原因,就導致工坊全麵癱瘓。這個時代,工匠可是屬於高級技術人才,真出了問題可不好找人替代。


    “彝憲,工作不能急,一定要把工作做紮實了。工匠的意見一定要聽。當然,孤不是叫你全聽他們的。這中間的度,你自己要把握好。


    但工匠提出有關工藝的改進意見,無論他說的多麽離譜,你都要抽人去實驗一下。要是真沒有資金,那就來找孤。孤給你出這種實驗的錢。


    若是工匠提出的意見,真能提高製造的速度,就一定要給他合理的獎勵。


    嗯,就按一個月中提高的數量,給他發獎勵。”朱由檢邊思索邊說。


    “就算新工藝導致速度提高了,你也不要馬上就改變工匠的計價。至少也要維持一個月後再改。改時,也一定要確保工匠掙到的錢,比原來要多。這才能保住工匠的積極性。


    總之,你要是能做到讓整條流水線真似流水一樣,毫無滯澀的運轉時,你就真正成功了。


    至於其他的部件,你可以先試一下。隻是,孤不知道你的精力能不能照顧得過來。”


    聽著信王殿下明顯是邊想邊說的意見,張彝憲震驚的嘴巴越張越大。


    詢問信王殿下意見,張彝憲隻是表功拍馬的本能表現。他早已認定,其他部件改用流水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聽完信王的指點,“這、這……,”張彝憲的臉上忽紅忽白好一陣變幻不定。


    張彝憲自以為對信王殿下的教誨已經完全領悟,沒做到的那幾點,也隻是他缺少了信王殿下的那片仁心。


    說實話,張彝憲對信王殿下的仁心還是頗不以為然的。


    當信王殿下說出似流水般毫無澀滯才算成功的話語,張彝憲才明白信王殿下的話中真意。


    流水線想要做到信王形容的那種流暢,張彝憲完全沒有把握。難怪殿下要教他從人心開始管理。


    想想看,若非心甘情願的幹活,又如何才能做到似流水般毫無澀滯。


    思索良久,張彝憲方誠心誠意的跪拜叩謝:“老奴明白殿下的深意了,老奴必當用心嚐試,必不負殿下點撥之心。”


    這就明白了,我還沒說完呢。


    詫異中,朱由檢雖沒能滿足自己的教授欲望,卻也隻好悻悻的住口。


    你說,這人怎麽就這麽聰明呢?


    想當初,朱由檢為了搞清這些理念,不知看了多少雜書、多少小說,又耗費了多少的腦細胞。這張彝憲怎麽就隻聽了他膚淺的幾段話,就搞明白了。這也太讓人不平衡了。


    這種智商上的差距,真讓朱由檢感到很受傷。


    算了,我又不是什麽專業人士,不如他學的快也算正常。他就算學的再快,不還得聽我的教誨。朱由檢默默地在心中寬慰著自己。


    心態好,朱由檢調整的很快,轉瞬就恢複了正常。


    “好了,這點小事,用不著搞得這麽正式。彝憲,你再出的新槍要盡快送來,孤要盡早送去試槍。”臨走,朱由檢又叮囑張彝憲一句。


    時間真的不多了。


    朱由檢是這幾天才無意中想起,似乎是孫承宗去職以後,遼東就發生了寧遠之戰。


    寧遠之戰啊!


    那可是袁督師的成名之戰。


    若能盡快讓少年隊形成完整的戰力,也許能在寧遠之戰露露臉不是。


    遼東


    寧遠城邊,一隊車隊正要揚鞭起行。


    以寧遠兵備道袁崇煥為首的寧遠文武官員,正在送別朝廷派來的點驗專員。


    自柳河一戰後,遼東上下一片惴惴不安。誰也不知道,朝廷到底會弄出什麽樣的處理方式。


    照慣例,似柳河這種小戰鬥根本就無需驚動朝廷。


    千把人的戰損,即便戰死了副將、參將級別的將領,也完全可以在遼東內部解決。畢竟這又不是丟城棄土那等完全隱瞞不了的大敗。


    孫承宗上報柳河巡哨小挫,就是很正常的處理方式。


    可這次為什麽會鬧大了?


    還不就是所謂的大軍奔潰。


    明眼人都知道,那有什麽大軍奔潰。後金根本就沒過柳河,怎麽會發生大軍奔潰?


    可下麵的各處營頭,如同吃錯藥一般,竟然上報了大量的戰損。當然,還沒上戰場就出現的戰損,也隻能是奔潰了。


    各處不約而同的都以柳河之戰為借口,上報如此大額的奔潰,意味再明顯不過。不就是想攆走孫閣老和馬世龍嗎?


    如此的聲勢,朝廷怎能看不到。


    所以,當孫閣老的第一封辭職奏章才到京城,朝廷就派下了點驗專員。朝廷應該是要看看遼東的大軍奔潰,到底奔潰成了什麽樣子。


    遼東局麵是否已無可挽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本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馬拉雅聽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馬拉雅聽風並收藏崇禎本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