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經義持的就是這一觀點。眼下許多人,乃至朝中大臣皆以為如此。這篇經義用語犀利,文風倜儻,其所論述之事,更是主流之聲,算得上佳作。
腐朽。濮陽心道,讀完全篇,又見末處有一行小字注釋,那行小字隻有三字,寫著:“歸於一。”
這書是衛秀的,上麵注釋自然也出自衛秀之手。
又見手中這篇經義紙張簇新,再對比邊上其他書冊或紙張泛黃,或邊角毛糙,常被人翻閱,她手中的這一篇應當是隻看過一迴,就被束之高閣了。
再看了眼末尾“歸於一”三字,衛秀的觀點與寫這篇經義的人的觀點截然相反,他認為,天下三分最終必然歸於一處。
濮陽淺笑起來,不想在這天下大勢上,她竟與衛秀,所見略同。
她偏過頭想了想,把經義放迴原處,照著它本來的樣子,齊整放置,而後,便扶著婢子的手迴去了。
隔日,她又至書齋,翻了幾本,看的卻不是書中原有的內容,而是主人的注釋。她身上有傷,坐不久,隻草草翻了幾本。但見微知著,看過幾段,便足以使她從細微處了解衛秀了。
但凡明君多半惜才。
本朝建國至今不過十八載。皇帝蕭懿原是前朝的魏王,後待時機成熟,篡位自立,貶前朝天子為汝陰王,軟禁京中。蕭懿以臣逐君得來的皇位,名聲便不好,天下間有一些賢人不願為他效力,或隱居山林,或終日縱酒,不與朝堂往來。蕭懿能得皇位,固然有父兄經營,更是他本人心機深沉,擅於忍耐。這些名士不願為他效力,他不但不怪罪,反倒禮敬有加,三番四次,下詔征辟。長此以往,便搏一個寬容大度的聲名。
皇帝能忍耐至此,放任那幾個對新朝不滿不肯出仕的貞士,是為搏個寬厚的好名聲,更因那幾個著實大才,他存了一線希望,終有一日,要收攏他們。換一個無能之輩,敢當眾大放厥詞,皇帝就算礙著名聲不當場誅殺,也有的是辦法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諸王公主之中,濮陽最似皇帝,皇帝也因她懂事聰明,愛寵著她,多年耳濡目染,濮陽行事越來越似皇帝,皇帝也越來越看重她,常拿一些朝政與她討論。濮陽天資出眾,皇帝每與她言,她必有反饋,但凡評論,也必言之有物。皇帝曾當眾感慨:“吾有諸子,不及一女。”
上一世時,濮陽極是不服她那幾位王兄。她幼時與諸位兄長一同進學,每日隻見二郎犯蠢,三郎假笑,四郎遇事必走避,六郎唯恐天下不亂的幫著三郎攪局,當真是無趣極了。等到大了,離了崇文館,進入朝堂,他們仍是這幅德行,竟無半點進益。
這般知根知底的,想讓濮陽服他們,也真是難。
縱是如此,濮陽也知,總有一日,她要對這些兄長中的某一人跪拜稱臣,哪怕她瞧不上他,礙著君臣大義,她也隻能臣服。
這一認知,常令她迷惘,她本心中是不甘如此的。隻是她那時尚年幼,對前程懵懂得很,隻知比皇帝更為惜才,欲得賢士輔佐,助她周旋出一隅之地,待到來日皇帝百年,也使她不必任人擺布。
她也確實做到了,阿爹去後,她權傾朝野,新帝亦不得不避她鋒芒。可她,仍是死了。
她選錯了路,再多心血也是枉然。但濮陽素來不是灰心之人,既走錯了路,再擇一條新道便是了。然而,新路又豈是好走的,她需有人輔佐。
這便是為何衛秀與她齟齬甚深,她卻能容得下他,還極力欲招攬他。濮陽裝作不經意地與婢子閑話。前世衛秀雖炙手可熱,卻無人知曉他是從何而來,家在何處。
“吾觀衛先生將將及冠之年,他在此處隱居,已有幾載?”
那婢子並未隱瞞,迴道:“郎君去年加冠,他在此處,已有六載。”
“他家中可有旁人?獨居在此,父母家人便不憂心?”
婢子抿嘴一笑:“婢子去歲方來,郎君私事,並不清楚。”
濮陽抬首瞧她一眼,也不再問。
住了幾天,便知此處人並不多,除卻衛秀,隻兩名仆役,三名婢子而已,與坐擁奴婢數百的濮陽而言,這幾人,著實不多。她生於宮廷,長於宮廷,出入有華蓋,起居有侍從,衣錦繡,食珍饈,前後兩世,第一次在簡陋的草廬中居住,一住還是數日。
但她並不覺得此處有什麽不好,雖不及她居住的宮殿奢華,卻幹淨雅致,所需之物,就沒有缺過。她來時穿的衣衫被鮮血汙了,在昏迷之時就換下了,眼下穿的是新衫,雖不華貴,卻很舒適。衛秀不常露麵,卻也周至,不曾怠慢她。
婢女見她不再問了,便將她方才帶來的布囊打開,恭敬道:“衣物釵環皆是小娘子來時穿戴,郎君令婢子交還,您看看可缺了什麽。”
腐朽。濮陽心道,讀完全篇,又見末處有一行小字注釋,那行小字隻有三字,寫著:“歸於一。”
這書是衛秀的,上麵注釋自然也出自衛秀之手。
又見手中這篇經義紙張簇新,再對比邊上其他書冊或紙張泛黃,或邊角毛糙,常被人翻閱,她手中的這一篇應當是隻看過一迴,就被束之高閣了。
再看了眼末尾“歸於一”三字,衛秀的觀點與寫這篇經義的人的觀點截然相反,他認為,天下三分最終必然歸於一處。
濮陽淺笑起來,不想在這天下大勢上,她竟與衛秀,所見略同。
她偏過頭想了想,把經義放迴原處,照著它本來的樣子,齊整放置,而後,便扶著婢子的手迴去了。
隔日,她又至書齋,翻了幾本,看的卻不是書中原有的內容,而是主人的注釋。她身上有傷,坐不久,隻草草翻了幾本。但見微知著,看過幾段,便足以使她從細微處了解衛秀了。
但凡明君多半惜才。
本朝建國至今不過十八載。皇帝蕭懿原是前朝的魏王,後待時機成熟,篡位自立,貶前朝天子為汝陰王,軟禁京中。蕭懿以臣逐君得來的皇位,名聲便不好,天下間有一些賢人不願為他效力,或隱居山林,或終日縱酒,不與朝堂往來。蕭懿能得皇位,固然有父兄經營,更是他本人心機深沉,擅於忍耐。這些名士不願為他效力,他不但不怪罪,反倒禮敬有加,三番四次,下詔征辟。長此以往,便搏一個寬容大度的聲名。
皇帝能忍耐至此,放任那幾個對新朝不滿不肯出仕的貞士,是為搏個寬厚的好名聲,更因那幾個著實大才,他存了一線希望,終有一日,要收攏他們。換一個無能之輩,敢當眾大放厥詞,皇帝就算礙著名聲不當場誅殺,也有的是辦法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諸王公主之中,濮陽最似皇帝,皇帝也因她懂事聰明,愛寵著她,多年耳濡目染,濮陽行事越來越似皇帝,皇帝也越來越看重她,常拿一些朝政與她討論。濮陽天資出眾,皇帝每與她言,她必有反饋,但凡評論,也必言之有物。皇帝曾當眾感慨:“吾有諸子,不及一女。”
上一世時,濮陽極是不服她那幾位王兄。她幼時與諸位兄長一同進學,每日隻見二郎犯蠢,三郎假笑,四郎遇事必走避,六郎唯恐天下不亂的幫著三郎攪局,當真是無趣極了。等到大了,離了崇文館,進入朝堂,他們仍是這幅德行,竟無半點進益。
這般知根知底的,想讓濮陽服他們,也真是難。
縱是如此,濮陽也知,總有一日,她要對這些兄長中的某一人跪拜稱臣,哪怕她瞧不上他,礙著君臣大義,她也隻能臣服。
這一認知,常令她迷惘,她本心中是不甘如此的。隻是她那時尚年幼,對前程懵懂得很,隻知比皇帝更為惜才,欲得賢士輔佐,助她周旋出一隅之地,待到來日皇帝百年,也使她不必任人擺布。
她也確實做到了,阿爹去後,她權傾朝野,新帝亦不得不避她鋒芒。可她,仍是死了。
她選錯了路,再多心血也是枉然。但濮陽素來不是灰心之人,既走錯了路,再擇一條新道便是了。然而,新路又豈是好走的,她需有人輔佐。
這便是為何衛秀與她齟齬甚深,她卻能容得下他,還極力欲招攬他。濮陽裝作不經意地與婢子閑話。前世衛秀雖炙手可熱,卻無人知曉他是從何而來,家在何處。
“吾觀衛先生將將及冠之年,他在此處隱居,已有幾載?”
那婢子並未隱瞞,迴道:“郎君去年加冠,他在此處,已有六載。”
“他家中可有旁人?獨居在此,父母家人便不憂心?”
婢子抿嘴一笑:“婢子去歲方來,郎君私事,並不清楚。”
濮陽抬首瞧她一眼,也不再問。
住了幾天,便知此處人並不多,除卻衛秀,隻兩名仆役,三名婢子而已,與坐擁奴婢數百的濮陽而言,這幾人,著實不多。她生於宮廷,長於宮廷,出入有華蓋,起居有侍從,衣錦繡,食珍饈,前後兩世,第一次在簡陋的草廬中居住,一住還是數日。
但她並不覺得此處有什麽不好,雖不及她居住的宮殿奢華,卻幹淨雅致,所需之物,就沒有缺過。她來時穿的衣衫被鮮血汙了,在昏迷之時就換下了,眼下穿的是新衫,雖不華貴,卻很舒適。衛秀不常露麵,卻也周至,不曾怠慢她。
婢女見她不再問了,便將她方才帶來的布囊打開,恭敬道:“衣物釵環皆是小娘子來時穿戴,郎君令婢子交還,您看看可缺了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