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內侍自是點頭哈腰地應下了。
待他一走,衛秀又請人取了溫水來,將帕子浸濕,為濮陽擦去臉上的淚痕。
濮陽的眼淚已經止住了,經她如此溫柔周到地照顧,眼眶又熱了起來。衛秀勉強一笑,算是安慰,摸了摸她已擦拭幹淨的臉頰,柔聲道:“殿下且去,我在這裏等你。”
濮陽點了點頭,又看了那梓宮一眼,才慢慢地走出大殿。
這一月會十分忙碌。
三位顧命大臣,鄭王與朝政了解恐怕比蕭德文多不了多少,自也幫不上多少忙,不過若是事涉宗室,他還是很願意出力的。
丞相最忙,他不但要統籌全局,還兼著治喪的事。皇帝駕崩,馬虎不得,所有事宜都將從禮而行,不容有一絲錯處。丞相忙得腳不沾地,見濮陽過來,便將朝中的事交與她:“這些事,殿下都是熟的,且管起來,休要叫朝政荒怠了。”見她悲傷,又道了一句,“節哀,先帝不會願意見到你這樣。”
濮陽聽到先帝二字,眼淚又湧了上來。這裏還是原來的樣子,可是一夕之間,這座宮城已然易主。眾人口中的陛下,已不是指她的父親。她所熟悉所摯愛所尊敬的那個人,成了先帝。
“我明白。”濮陽簡略道。
丞相歎息著走了。
宣德殿中先帝所用之物都還未清理出來,暫不能動用,理政之所便暫遷到宣政殿。奏本文書都已搬到此處。這些都是下麵揀出來的,需皇帝預覽,幼帝年少,隻能由輔政大臣代勞。
鄭王手裏拿著一本,看了多時,還沒擬出一個批語。濮陽過來,他真是找到了救星,忙道:“七娘來得就好,這些東西,看得我頭疼。”
濮陽行過禮,方在一張明顯是為她所置的書案後坐下。
鄭王又道:“聽聞太孫,”他順口說到這裏,又改口,“是陛下了。聽聞陛下還在靈前?”
“是。”濮陽迴道。她拿起一本奏疏,是奏稟救災之事的,放在往日,她必精神抖擻地處置,然而此時,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映到她眼中,卻完全無法讓她看進去。
鄭王不管事,卻不是傻,看事情頗為洞悉。方才靈前,新帝提出兩條方案,雖被駁了,卻能說明這位陛下很有自己的想法。他那點年紀,又見過多少事情,讀過多少書?連朝廷各部分管什麽都未必說得清,提出的方案,自然是不成熟,不可行的。可他既然有參政的想法,想必將來還會提出不少意見。
這輔政大臣,恐怕不好當啊。
鄭王欲與濮陽商量商量,來日如何行事為妥,見濮陽魂不守舍,又隻得把話都咽下了。想想今日先帝驟崩,濮陽為人女,與先帝感情又好,恐怕是沒什麽心情來商議這些既不有趣,也不美妙的事的。
橫豎他也不過是占個名,將來朝堂上的事,他恐怕也插不上多少嘴。鄭王幹脆不去管了。繼續低著頭,努力想將手中看了一半的奏疏弄明白。
隻可惜,哪一州的刺史是誰,哪一部的主官是誰,他大致是知道的,可他們的能力,與人際,他是絲毫都不知,想要擬出一個批語,真是難上加難。
直到天色暗下來,鄭王還隻略略寫了兩個字。
宮中準備了晚膳。
先帝駕崩,還在孝期,晚膳並不豐盛,都是素食。鄭王大大鬆了口氣,招唿濮陽一同用膳。
濮陽擱下執筆,轉頭看了眼外麵黑漆漆的夜色,婉拒道:“駙馬還在前麵。”
鄭王這才想起這一遭,笑著道:“那你去就是。”
濮陽勉力一笑,行過一禮,方走出殿去。
這一整日,都是渾渾噩噩。分明晨起之時,還是寧和平靜,到了下午,竟就天翻地覆。
濮陽已經曆過一迴父喪,她知道,亦早有準備,人老了,總會有死的那日。可她從沒想過,先帝會如此突然的駕崩,他明明還有將近十年的壽命。
初聞消息,濮陽幾乎站不住。她匆忙趕來宮中,卻隻看到先帝涼透的屍身。阿秀為穩住局勢,先將她與丞相、鄭王請進宮,又將先帝遺詔給他們看,並借丞相印,下條陳封鎖宮門,以防有人作亂。
她聽著丞相與鄭王商議如何穩定朝局,扶太孫平安即位,可她什麽都聽不進去,隻是想著陛下怎會走得如此突然,沒有絲毫預兆。她滿腦子都是陛下對她的好,她知道阿秀就在她身邊,她在擔心她,可她控製不住自己。
她想,有阿秀在,不會出事的,就讓她為陛下好好的哭一場,盡這最後一迴孝。可臨到頭,她卻哭不出來。悲傷痛苦像被一塊大石壓在了心底,她淚流滿麵,卻覺得這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夜間陰冷,北風唿唿地吹過。
待他一走,衛秀又請人取了溫水來,將帕子浸濕,為濮陽擦去臉上的淚痕。
濮陽的眼淚已經止住了,經她如此溫柔周到地照顧,眼眶又熱了起來。衛秀勉強一笑,算是安慰,摸了摸她已擦拭幹淨的臉頰,柔聲道:“殿下且去,我在這裏等你。”
濮陽點了點頭,又看了那梓宮一眼,才慢慢地走出大殿。
這一月會十分忙碌。
三位顧命大臣,鄭王與朝政了解恐怕比蕭德文多不了多少,自也幫不上多少忙,不過若是事涉宗室,他還是很願意出力的。
丞相最忙,他不但要統籌全局,還兼著治喪的事。皇帝駕崩,馬虎不得,所有事宜都將從禮而行,不容有一絲錯處。丞相忙得腳不沾地,見濮陽過來,便將朝中的事交與她:“這些事,殿下都是熟的,且管起來,休要叫朝政荒怠了。”見她悲傷,又道了一句,“節哀,先帝不會願意見到你這樣。”
濮陽聽到先帝二字,眼淚又湧了上來。這裏還是原來的樣子,可是一夕之間,這座宮城已然易主。眾人口中的陛下,已不是指她的父親。她所熟悉所摯愛所尊敬的那個人,成了先帝。
“我明白。”濮陽簡略道。
丞相歎息著走了。
宣德殿中先帝所用之物都還未清理出來,暫不能動用,理政之所便暫遷到宣政殿。奏本文書都已搬到此處。這些都是下麵揀出來的,需皇帝預覽,幼帝年少,隻能由輔政大臣代勞。
鄭王手裏拿著一本,看了多時,還沒擬出一個批語。濮陽過來,他真是找到了救星,忙道:“七娘來得就好,這些東西,看得我頭疼。”
濮陽行過禮,方在一張明顯是為她所置的書案後坐下。
鄭王又道:“聽聞太孫,”他順口說到這裏,又改口,“是陛下了。聽聞陛下還在靈前?”
“是。”濮陽迴道。她拿起一本奏疏,是奏稟救災之事的,放在往日,她必精神抖擻地處置,然而此時,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映到她眼中,卻完全無法讓她看進去。
鄭王不管事,卻不是傻,看事情頗為洞悉。方才靈前,新帝提出兩條方案,雖被駁了,卻能說明這位陛下很有自己的想法。他那點年紀,又見過多少事情,讀過多少書?連朝廷各部分管什麽都未必說得清,提出的方案,自然是不成熟,不可行的。可他既然有參政的想法,想必將來還會提出不少意見。
這輔政大臣,恐怕不好當啊。
鄭王欲與濮陽商量商量,來日如何行事為妥,見濮陽魂不守舍,又隻得把話都咽下了。想想今日先帝驟崩,濮陽為人女,與先帝感情又好,恐怕是沒什麽心情來商議這些既不有趣,也不美妙的事的。
橫豎他也不過是占個名,將來朝堂上的事,他恐怕也插不上多少嘴。鄭王幹脆不去管了。繼續低著頭,努力想將手中看了一半的奏疏弄明白。
隻可惜,哪一州的刺史是誰,哪一部的主官是誰,他大致是知道的,可他們的能力,與人際,他是絲毫都不知,想要擬出一個批語,真是難上加難。
直到天色暗下來,鄭王還隻略略寫了兩個字。
宮中準備了晚膳。
先帝駕崩,還在孝期,晚膳並不豐盛,都是素食。鄭王大大鬆了口氣,招唿濮陽一同用膳。
濮陽擱下執筆,轉頭看了眼外麵黑漆漆的夜色,婉拒道:“駙馬還在前麵。”
鄭王這才想起這一遭,笑著道:“那你去就是。”
濮陽勉力一笑,行過一禮,方走出殿去。
這一整日,都是渾渾噩噩。分明晨起之時,還是寧和平靜,到了下午,竟就天翻地覆。
濮陽已經曆過一迴父喪,她知道,亦早有準備,人老了,總會有死的那日。可她從沒想過,先帝會如此突然的駕崩,他明明還有將近十年的壽命。
初聞消息,濮陽幾乎站不住。她匆忙趕來宮中,卻隻看到先帝涼透的屍身。阿秀為穩住局勢,先將她與丞相、鄭王請進宮,又將先帝遺詔給他們看,並借丞相印,下條陳封鎖宮門,以防有人作亂。
她聽著丞相與鄭王商議如何穩定朝局,扶太孫平安即位,可她什麽都聽不進去,隻是想著陛下怎會走得如此突然,沒有絲毫預兆。她滿腦子都是陛下對她的好,她知道阿秀就在她身邊,她在擔心她,可她控製不住自己。
她想,有阿秀在,不會出事的,就讓她為陛下好好的哭一場,盡這最後一迴孝。可臨到頭,她卻哭不出來。悲傷痛苦像被一塊大石壓在了心底,她淚流滿麵,卻覺得這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夜間陰冷,北風唿唿地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