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人情誰敢不買,蒙毅捏捏鼻子:得,您都這麽說,那就算了吧。
歷史上趙高到底犯了什麽重罪?沒有記載。但既然蒙毅說應該要殺頭,應該不是什麽偷雞摸狗的小事。而嬴政竟然因為欣賞趙高的辦事能力,就親自下令赦免了他,並且還官復原職。可見,趙高絕對可以稱得上當時的勞模,此人實在是太能幹了!
關於此人的小花絮大概這麽些,這個歷經宦海沉浮的宦官,到沙丘這一年,應該是40多歲。前半生的經驗讓他明白,要想過好日子就得掌權。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性格天生善良仁德,這種是聖人賢人;有些人性格中善惡的力量一直在不停交戰,不是這個占上風就是那個占上風,當然從不會有一邊獨大的情況,這種人是凡人普通人;還有一種人表麵恭順勤勉,實際上惡念的種子一直被他深深壓製在心底不見光線的深處,隻要一個時機就會爆發,從而一發不可收拾。
趙高就是這第三種人,這種子就是權力!
嬴政這個龐大到隻能仰視的巨人,日夜橫踞在他麵前,在他森然目光下的趙高隻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去做那個敦於事的中車府令。趙高體內隱藏的權力種子隱藏得很好。在他任車府令這一他在嬴政時期最高官職的時候,隻有一次他未能控製住。
就是蒙恬按法律要處死趙高這次,歷史卷冊中並未提及半點趙高適時的罪行。但從他日後做法來看,那時候趙高肯定犯了如同今日一樣的錯誤,他做了自己絕對不應該做的事!
隻有一次就夠了,他為了自己犯的錯誤差點丟了腦袋,趙高被嚇怕了。權力的種子又一次蟄伏下去,埋得更深。隻不過已經體味過光線、感受過瘋長樂趣的種子,怎麽甘心永久沉淪。它隻是在等一個機會,如同他的主人一樣。
就在沙丘那一天,忽然之間,他親手接過嬴政手中那封遺詔那刻,這個機會陡然地袒露在趙高麵前。他果斷地扣下詔書。
在這之後的兩三天裏,一個大膽的計劃成形。要實現這個計劃,要做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扣下詔書。這個輕而易舉,第二件事卻難一些,他要分別去找兩個人。
師父說的話總是對
胡亥。
這就是趙高第一個要找的人。
嬴政有二十多個兒子,當然,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胡亥是他的第十八個兒子。此人真正出名,要推後到這時間的一年後。而在這之前,他隻是嬴政眾多兒子中的一個。
但胡亥也有他的特別之處,在嬴政的死亡之旅,第五次巡遊中,陪同人員名單本來是沒有胡亥的。是他自己請求要跟著老爹嬴政一塊兒去,而嬴政也同意了,並且隻帶了他這麽一個兒子(餘子莫從)。由此可見胡亥這個小兒子很討嬴政喜歡。
趙高為什麽找胡亥?原因已經出來了,一是他無從選擇,這次跟著嬴政出來的公子就這麽一位,這是從客觀上講。主觀上,趙高也很願意去找他。不要忘記,趙高是胡亥的法律老師啊。他教導胡亥許多年,他了解自己的學生。
見了麵,趙高就說:“你的皇帝老子死了,死之前沒有分封諸位公子(那時候還沒有分封製度),卻給了你大哥一封詔書。扶蘇當了皇帝,你卻連一片土地都沒有,到時候你要怎麽辦?”
這句話,說得非常直接,意圖也很明顯。
王死立長,是歷來帝王之家的傳統。胡亥並沒有想太多,他很自然地迴答說:“本來就應該這樣。父親應該讓大哥繼位,不分封諸公子是父親的決定又是傳統,這也沒有好說的,很正常啊。”
似乎早料到胡亥會這麽迴答,趙高幾乎是不假思索,大喝一聲,先聲奪人,“你錯了!”
胡亥到底年紀小,他愣住了。就聽趙高昂首言道:“現在的天下,隻在你、我還有丞相手中。希望你仔細體味這句話。你想,做別人的臣子還是讓別人做你的臣子,對人發號施令,還是讓人對你唿來喝去?這兩種處境,你到底想要哪一種?”
這已經不是暗示這麽簡單,趙高的情緒高漲起來,語言已經變為赤裸裸的煽動——篡位吧!
胡亥幾乎站立不住,瞪大雙眼呆若木雞,他聽到自己腦中有東西在炸裂在轟鳴,他不知道他說了什麽,但他確實說了。
他說:“廢兄長而立弟,不顧兄弟義也;違父詔而畏死,不顧父子孝也;吾能薄而強,不自知也;這三件事都天地不容。做這三件事,我死事小,危害國家事大,不行!”
不義、不孝、不能!這已經是胡亥最後的掙紮,最後的心理防線。如果趙高的攻擊再猛烈一點,他心底最後一絲的防線或許就會崩塌。事情遠遠沒有完。看著麵前的胡亥,趙高的目光中閃過一絲黠笑。
他正了正衣冠,整了整袍袖,就像以往每次出現在胡亥麵前講授獄法時那樣,擺出了師長的架子。趙高使出了最後一招,必殺技!
他說:“我聽聞商湯、周武殺昏君,天下稱讚他們高義,卻未曾聽聞天下人詬病他們不忠。衛君殺父,而衛國稱頌其德,孔子錄其事,未稱不孝。你聽我的,辦大事不拘小節,行大德不必三謙。因時製宜,審時乘勢,這才是有誌之士所當為。你猶疑不決,後必有悔;下定決心,果決大膽,則鬼庇神佑,無往而不利。你一定要聽我的!”
</br>
歷史上趙高到底犯了什麽重罪?沒有記載。但既然蒙毅說應該要殺頭,應該不是什麽偷雞摸狗的小事。而嬴政竟然因為欣賞趙高的辦事能力,就親自下令赦免了他,並且還官復原職。可見,趙高絕對可以稱得上當時的勞模,此人實在是太能幹了!
關於此人的小花絮大概這麽些,這個歷經宦海沉浮的宦官,到沙丘這一年,應該是40多歲。前半生的經驗讓他明白,要想過好日子就得掌權。
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性格天生善良仁德,這種是聖人賢人;有些人性格中善惡的力量一直在不停交戰,不是這個占上風就是那個占上風,當然從不會有一邊獨大的情況,這種人是凡人普通人;還有一種人表麵恭順勤勉,實際上惡念的種子一直被他深深壓製在心底不見光線的深處,隻要一個時機就會爆發,從而一發不可收拾。
趙高就是這第三種人,這種子就是權力!
嬴政這個龐大到隻能仰視的巨人,日夜橫踞在他麵前,在他森然目光下的趙高隻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去做那個敦於事的中車府令。趙高體內隱藏的權力種子隱藏得很好。在他任車府令這一他在嬴政時期最高官職的時候,隻有一次他未能控製住。
就是蒙恬按法律要處死趙高這次,歷史卷冊中並未提及半點趙高適時的罪行。但從他日後做法來看,那時候趙高肯定犯了如同今日一樣的錯誤,他做了自己絕對不應該做的事!
隻有一次就夠了,他為了自己犯的錯誤差點丟了腦袋,趙高被嚇怕了。權力的種子又一次蟄伏下去,埋得更深。隻不過已經體味過光線、感受過瘋長樂趣的種子,怎麽甘心永久沉淪。它隻是在等一個機會,如同他的主人一樣。
就在沙丘那一天,忽然之間,他親手接過嬴政手中那封遺詔那刻,這個機會陡然地袒露在趙高麵前。他果斷地扣下詔書。
在這之後的兩三天裏,一個大膽的計劃成形。要實現這個計劃,要做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扣下詔書。這個輕而易舉,第二件事卻難一些,他要分別去找兩個人。
師父說的話總是對
胡亥。
這就是趙高第一個要找的人。
嬴政有二十多個兒子,當然,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胡亥是他的第十八個兒子。此人真正出名,要推後到這時間的一年後。而在這之前,他隻是嬴政眾多兒子中的一個。
但胡亥也有他的特別之處,在嬴政的死亡之旅,第五次巡遊中,陪同人員名單本來是沒有胡亥的。是他自己請求要跟著老爹嬴政一塊兒去,而嬴政也同意了,並且隻帶了他這麽一個兒子(餘子莫從)。由此可見胡亥這個小兒子很討嬴政喜歡。
趙高為什麽找胡亥?原因已經出來了,一是他無從選擇,這次跟著嬴政出來的公子就這麽一位,這是從客觀上講。主觀上,趙高也很願意去找他。不要忘記,趙高是胡亥的法律老師啊。他教導胡亥許多年,他了解自己的學生。
見了麵,趙高就說:“你的皇帝老子死了,死之前沒有分封諸位公子(那時候還沒有分封製度),卻給了你大哥一封詔書。扶蘇當了皇帝,你卻連一片土地都沒有,到時候你要怎麽辦?”
這句話,說得非常直接,意圖也很明顯。
王死立長,是歷來帝王之家的傳統。胡亥並沒有想太多,他很自然地迴答說:“本來就應該這樣。父親應該讓大哥繼位,不分封諸公子是父親的決定又是傳統,這也沒有好說的,很正常啊。”
似乎早料到胡亥會這麽迴答,趙高幾乎是不假思索,大喝一聲,先聲奪人,“你錯了!”
胡亥到底年紀小,他愣住了。就聽趙高昂首言道:“現在的天下,隻在你、我還有丞相手中。希望你仔細體味這句話。你想,做別人的臣子還是讓別人做你的臣子,對人發號施令,還是讓人對你唿來喝去?這兩種處境,你到底想要哪一種?”
這已經不是暗示這麽簡單,趙高的情緒高漲起來,語言已經變為赤裸裸的煽動——篡位吧!
胡亥幾乎站立不住,瞪大雙眼呆若木雞,他聽到自己腦中有東西在炸裂在轟鳴,他不知道他說了什麽,但他確實說了。
他說:“廢兄長而立弟,不顧兄弟義也;違父詔而畏死,不顧父子孝也;吾能薄而強,不自知也;這三件事都天地不容。做這三件事,我死事小,危害國家事大,不行!”
不義、不孝、不能!這已經是胡亥最後的掙紮,最後的心理防線。如果趙高的攻擊再猛烈一點,他心底最後一絲的防線或許就會崩塌。事情遠遠沒有完。看著麵前的胡亥,趙高的目光中閃過一絲黠笑。
他正了正衣冠,整了整袍袖,就像以往每次出現在胡亥麵前講授獄法時那樣,擺出了師長的架子。趙高使出了最後一招,必殺技!
他說:“我聽聞商湯、周武殺昏君,天下稱讚他們高義,卻未曾聽聞天下人詬病他們不忠。衛君殺父,而衛國稱頌其德,孔子錄其事,未稱不孝。你聽我的,辦大事不拘小節,行大德不必三謙。因時製宜,審時乘勢,這才是有誌之士所當為。你猶疑不決,後必有悔;下定決心,果決大膽,則鬼庇神佑,無往而不利。你一定要聽我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