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靠士兵去打,而士兵是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吃飯問題。前文說過,運輸糧食會有損耗。按那時候的運輸工具來算,運一千斤糧要損耗八百斤,原因很簡單,運糧的也是人,也要吃飯。
解決軍糧問題,除了運,歷來還有個方法就是搶。古人讀過兵法的都知道“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智將務食於敵。”而周文自稱熟讀兵法,這個道理他自然懂。行軍途中他一定會邊走邊隨道搶糧。
但搶是一迴事,搶得到搶不到又是另外一迴事。按當時秦帝國的經濟狀況,就是周文縱兵搶糧恐怕也搶不了多少。沒辦法,老百姓都吃不飽飯,哪來那麽多糧讓你搶。
結合搶糧的難度與周文百萬大軍卻能千裏迢迢走到戲水這兩點來看,楚軍糧食是有的,但絕不會多。估計就勉強處在吃了這頓不用愁下頓,卻要愁下下頓的狀態。
再來看秦軍方麵。糧食不成問題。不要忘了胡亥為了養狗養馬整天派人從各郡縣往鹹陽調糧。現在情況嚴重,胡亥餓死幾匹犬馬不要緊,打不退楚軍,死的就是胡亥他本人。在這個問題上胡亥絕對拎得清。
另外秦軍的人數比楚軍少得多,同樣,消耗的糧食也要少得多啊。可見,兵太多也未必是件好事。兵多了不但耗量,對領導者的能力也是相當大的考驗。
讓我們來比較下兩軍將領的綜合素質:周文pk章邯。
第一局,先從專業看。周文本職工作是占卜師,負責占卜哪些日子適合出兵,哪些日子適合逃跑。且事實證明卜得不怎麽準。說到這裏忽然想到周文駐紮戲水的這段相當長的日子。不會真的是他給自己卜了一卦,又刻意等到所卜那個適合出兵的黃道吉日吧?!如果是,我無語。
再看章邯,本職工作是財務人員。基於職業的素養,這位對錢糧問題肯定很在行。以此得出結論,秦軍絕對不會出現糧草不濟的狀況,糧草充足即會軍心大定。
結果:章邯勝!
第二局,對兵法的領悟能力。
熟讀是一迴事,會用,活用是另一迴事。
周文常自稱熟讀兵法,卻從陳縣出發開始就一直在犯白癡錯誤。錯誤一,不知道兵不是越多越好;錯誤二,駐紮在戲水太長時間,給秦軍準備應戰的空當,錯失戰機。
而章邯,從他提出用死囚組織軍隊抵抗楚軍,這個貌似荒誕,實則高明的策略來看,此人是真的熟通兵書。加之他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改良了勾踐始創的死囚對陣法,可見章邯絕對不是書呆子,甚至可以說他是個軍事天才。
結果:章邯二勝!
第三局,不好意思,第三局不用比了。此為三局兩勝製。
最終結果:還沒開打,高下已判。章邯是雲,周文為泥!
五個工具,用了四個。還剩最後一個“法”,這個一般意義上被理解成軍隊的體製,各級將卒的管理。這些都沒錯,但“法”還包括另一個對戰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軍需物資的掌管(糧草、武器)。
先看軍隊體製,將卒的管理。對於領兵打仗這份工作,周文和章邯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迴,完全沒經驗啊。人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喜歡用“循舊例”的方式來找個參照依瓢畫葫蘆。周文循的是昔日楚將項燕的舊例(曾在項燕軍中混過);章邯循的則是秦國大將白起的舊例。
從項燕兵敗被白起所殺這個事實來看,這兩隻瓢相差的就很多,畫出的兩隻葫蘆,咱也就不多說了。
糧食問題前麵說了不再重複,我們重點來看“法”中的武器問題。
嬴政在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國後,就立刻做了一件事“銷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
要不然怎麽說陳勝吳廣是“揭竿而起”而不是“揭槍而起”呢,沒鐵製武器啊!能用的隻有木棒及少量鋤頭農具。怎麽又說連鋤頭都是少量的,這也沒辦法,嬴政就怕人反他,連農具上的那一點點鐵都是被管製的。
秦帝國有項很奇特的法令(由商鞅始創,其本意雖是發展農業,但也有防人造反的意圖),政府負責管製農具和耕牛,百姓隻能借用不得擁有。
在當時的秦朝大地上,人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天亮了,農民要耕田就去相關地方官員那裏登記借用鋤頭。天黑了,農民要下班了又去相關地方官員那裏銷帳歸還鋤頭。如果官員迴收農具時發現鐵製鋤頭的頭有些損壞,該官員還得專門將損毀細節記錄在案,之後定期交由上頭審核。
就是在這種種原因下,楚軍的武器裝備實在是又夠湊合的。而秦軍那邊可都是真刀真槍(全鐵製造)。試想,拿著這樣質量上天差地別武器的兩位,在戰場上打起來,掛的會是哪個。
話已經說到這份上,周占卜師敗得還真不冤枉,死也該死得瞑目。
而周文部潰不成軍的事實也證明,陳勝你當不了軍事統帥,請放棄吧。
至於章邯,戲之戰後你將踏上更遙遠的征途,你的身份將成功地從“少府”變為為後世人們所謹記的“秦末大將”!
附,戲之戰全程流水帳:
章邯率領的秦軍與周文率領的楚軍在陝西臨潼西對陣,楚軍潰敗。周文領敗軍逃出函穀關,在曹陽駐留了兩三個月。章邯追來,再次打敗楚軍。周文攜殘軍再逃到澠池,駐留了十幾天。章邯又來追擊,周文慘敗自殺。楚軍殘軍多被殺,剩餘被俘。
</br>
解決軍糧問題,除了運,歷來還有個方法就是搶。古人讀過兵法的都知道“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智將務食於敵。”而周文自稱熟讀兵法,這個道理他自然懂。行軍途中他一定會邊走邊隨道搶糧。
但搶是一迴事,搶得到搶不到又是另外一迴事。按當時秦帝國的經濟狀況,就是周文縱兵搶糧恐怕也搶不了多少。沒辦法,老百姓都吃不飽飯,哪來那麽多糧讓你搶。
結合搶糧的難度與周文百萬大軍卻能千裏迢迢走到戲水這兩點來看,楚軍糧食是有的,但絕不會多。估計就勉強處在吃了這頓不用愁下頓,卻要愁下下頓的狀態。
再來看秦軍方麵。糧食不成問題。不要忘了胡亥為了養狗養馬整天派人從各郡縣往鹹陽調糧。現在情況嚴重,胡亥餓死幾匹犬馬不要緊,打不退楚軍,死的就是胡亥他本人。在這個問題上胡亥絕對拎得清。
另外秦軍的人數比楚軍少得多,同樣,消耗的糧食也要少得多啊。可見,兵太多也未必是件好事。兵多了不但耗量,對領導者的能力也是相當大的考驗。
讓我們來比較下兩軍將領的綜合素質:周文pk章邯。
第一局,先從專業看。周文本職工作是占卜師,負責占卜哪些日子適合出兵,哪些日子適合逃跑。且事實證明卜得不怎麽準。說到這裏忽然想到周文駐紮戲水的這段相當長的日子。不會真的是他給自己卜了一卦,又刻意等到所卜那個適合出兵的黃道吉日吧?!如果是,我無語。
再看章邯,本職工作是財務人員。基於職業的素養,這位對錢糧問題肯定很在行。以此得出結論,秦軍絕對不會出現糧草不濟的狀況,糧草充足即會軍心大定。
結果:章邯勝!
第二局,對兵法的領悟能力。
熟讀是一迴事,會用,活用是另一迴事。
周文常自稱熟讀兵法,卻從陳縣出發開始就一直在犯白癡錯誤。錯誤一,不知道兵不是越多越好;錯誤二,駐紮在戲水太長時間,給秦軍準備應戰的空當,錯失戰機。
而章邯,從他提出用死囚組織軍隊抵抗楚軍,這個貌似荒誕,實則高明的策略來看,此人是真的熟通兵書。加之他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改良了勾踐始創的死囚對陣法,可見章邯絕對不是書呆子,甚至可以說他是個軍事天才。
結果:章邯二勝!
第三局,不好意思,第三局不用比了。此為三局兩勝製。
最終結果:還沒開打,高下已判。章邯是雲,周文為泥!
五個工具,用了四個。還剩最後一個“法”,這個一般意義上被理解成軍隊的體製,各級將卒的管理。這些都沒錯,但“法”還包括另一個對戰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軍需物資的掌管(糧草、武器)。
先看軍隊體製,將卒的管理。對於領兵打仗這份工作,周文和章邯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迴,完全沒經驗啊。人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都喜歡用“循舊例”的方式來找個參照依瓢畫葫蘆。周文循的是昔日楚將項燕的舊例(曾在項燕軍中混過);章邯循的則是秦國大將白起的舊例。
從項燕兵敗被白起所殺這個事實來看,這兩隻瓢相差的就很多,畫出的兩隻葫蘆,咱也就不多說了。
糧食問題前麵說了不再重複,我們重點來看“法”中的武器問題。
嬴政在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帝國後,就立刻做了一件事“銷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
要不然怎麽說陳勝吳廣是“揭竿而起”而不是“揭槍而起”呢,沒鐵製武器啊!能用的隻有木棒及少量鋤頭農具。怎麽又說連鋤頭都是少量的,這也沒辦法,嬴政就怕人反他,連農具上的那一點點鐵都是被管製的。
秦帝國有項很奇特的法令(由商鞅始創,其本意雖是發展農業,但也有防人造反的意圖),政府負責管製農具和耕牛,百姓隻能借用不得擁有。
在當時的秦朝大地上,人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天亮了,農民要耕田就去相關地方官員那裏登記借用鋤頭。天黑了,農民要下班了又去相關地方官員那裏銷帳歸還鋤頭。如果官員迴收農具時發現鐵製鋤頭的頭有些損壞,該官員還得專門將損毀細節記錄在案,之後定期交由上頭審核。
就是在這種種原因下,楚軍的武器裝備實在是又夠湊合的。而秦軍那邊可都是真刀真槍(全鐵製造)。試想,拿著這樣質量上天差地別武器的兩位,在戰場上打起來,掛的會是哪個。
話已經說到這份上,周占卜師敗得還真不冤枉,死也該死得瞑目。
而周文部潰不成軍的事實也證明,陳勝你當不了軍事統帥,請放棄吧。
至於章邯,戲之戰後你將踏上更遙遠的征途,你的身份將成功地從“少府”變為為後世人們所謹記的“秦末大將”!
附,戲之戰全程流水帳:
章邯率領的秦軍與周文率領的楚軍在陝西臨潼西對陣,楚軍潰敗。周文領敗軍逃出函穀關,在曹陽駐留了兩三個月。章邯追來,再次打敗楚軍。周文攜殘軍再逃到澠池,駐留了十幾天。章邯又來追擊,周文慘敗自殺。楚軍殘軍多被殺,剩餘被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