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隱患早伏、政見不合。
田臧是何許人?在陳勝吳廣初起義那會兒,各地人民都響應號召。好漢們紛紛殺死各地官吏,形成一個個獨立的起義小團體。田臧就是這些小團體之一的首領。陳勝品牌做大做強以後,就下了道命令,命吳廣為代理王(假王),去各地接收這些小團體。
獨立的小團體們被合併成一支整體的軍隊,而吳廣就成了最高領導人。
同時,對於小團體原先的首領田臧們來說,他們的身份也從首領變成了別人手下的副將。使喚人和被人使喚箇中滋味截然不同,中國有句古話叫“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實則,吳廣部楚軍剛開始就有這麽一個致命的隱患。
無數個田臧們一開始就對吳廣有抵抗情緒。這也怨不得,你吳廣算什麽?陳勝又算什麽,隻不過比我們先了一步,論軍事能力我們未必比你差。等到圍攻滎陽不下,潛伏的隱患開始發作。細究“滎陽久攻不下”這句話下麵肯定隱藏了不少玄機。
吳廣部楚軍的人數,最保守估計也有十萬人。這麽多人拿不下一個滎陽城,問題隻能出在上層指揮者身上。聯繫田臧策動謀反的話“不可與(吳廣)計,事恐敗”來看,田臧與吳廣的政見必然不合。若是合,整個楚軍力往一處使,恐怕十個滎陽城都拿下了。
待到周文軍大敗,隱患終於得以爆發。
麵對強大的秦軍,可怕的章邯,田臧們急於自保又知吳廣絕不會同意分兵迎擊秦軍的計劃。於是,最終釀成了田臧策反,矯陳王命殺吳廣事件。
二、是否陳勝暗中授意。
吳廣被殺後,田臧砍下吳廣的頭顱,獻於陳勝,這個就讓人寒心了。這種行為隻能有一個解釋,非矯陳王命殺吳廣,乃奉陳王命誅之!
大膽地說一句,陳勝吳廣二人,間隙早生。
最早在決定稱王的會議上,麵對陳勝該不該自立為王的討論,相信大家還記得,當時存在兩種分歧意見,一稱王,二不稱王。對此,吳廣的反應是緘默。緘默有時候表示默認,但更多的時候緘默是無聲抗議的代名詞。
吳廣在那時候應該是站在張耳陳餘一邊的,即反對陳勝稱王。
自那以後,吳廣被陳勝以假王的名義打發出去。可以說,這時候兩人就不在一條道上了。
到後來陳勝變質,任用親信、妄殺故人、苛察臣屬,使諸將士離心,這種時候昔日的夥伴也成了必誅之而後安的眼中釘。
在暗殺吳廣前,田臧極有可能先試探陳勝的本意,得到默許後才大膽行事。如此一來,才會有獻其首與陳王,陳勝迴禮楚令尹印一說。
以上說法我個人比較贊同。但也不排除,田臧確是膽大包天,矯陳王命殺吳廣的可能。如果謀殺行動真是田臧在唱獨角戲的話,那事後送的人頭禮物就有些威脅的成分在裏麵。陳勝乍見人頭必然又驚又怒,可吳廣已死,既成事實的事又能如何?不如,送個順水人情給田臧,畢竟還要靠他去打仗。如此也會有收人頭,迴禮令尹印之說。
矯與否兩種可能均已給出,各位擇己喜好取捨。但無論矯陳王命與否,吳廣死則死矣,仗還是要打的。
況且田臧如此大費周章地謀劃,為的就是和章邯軍一戰。
田臧欣然接受令尹的職務,取得楚軍統帥權後,立刻對滎陽城外的楚軍進行整編。
他命部將李歸留少量人馬繼續駐守滎陽城下。自己則率精銳部隊奔赴滎陽北麵三十裏處“敖庾”準備迎擊章邯。如各位所見,這就是章邯前麵看見的那支人馬。
田臧主動將戰場選在敖庾是有原因的。秦代有習慣在山上構築儲量所,而敖庾這個地方正是滎陽城的糧食儲備處,故又叫敖倉,即現在鄭州邙山一帶。楚軍駐紮在山上又是儲量倉,等著遠道而來的秦軍,這無疑是占便宜的。
田臧試圖通過有限的有利條件打敗章邯,這沒有錯,隻是他忽略了決勝的關鍵:兩軍實力問題。
章邯軍已和司馬欣、董翳兩處秦正規軍會合,加上從周文敗軍處收編的部分人馬,保守估計這時候的秦軍數量不下四十萬,可謂聲勢浩大,又逢戲之戰大捷,此時的秦軍更是氣勢如虹,銳不可當。
而楚軍不但人數方麵遠少於秦軍,且攻滎陽一月餘不下,早已士卒疲敝,氣勢低迷。
巨大的實力懸殊下,秦楚兩軍主力在邙山下打響會戰。田臧兵敗戰死,軍隊潰散。
得勝後的秦軍繼續向滎陽進發。由於楚軍主力精銳已去,剩下少量楚軍聽聞田臧軍敗身死早就軍心渙散,勢如猛虎的秦軍與困守滎陽城內的三川郡守李由,內外夾擊很輕易打敗滎陽城外的楚軍,楚將李歸等被殺。
到此,陳勝派遣出的兩路西征大軍損失殆盡。
滎陽城在歷經了一個月槍林彈雨後屹立不倒。這可真是座頑強的城啊,在日後漫長的楚漢爭霸歲月裏,滎陽將會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線。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陳縣保衛戰
當時的情況,在河南境內還有兩支張楚政權的武裝力量。
一支是鄧說領導的郟縣駐軍,一路是伍徐領導的許昌駐軍。
這兩處的兵力,正好和陳縣形成犄角之勢,可以說,這兩個地方的駐軍是陳勝最後的屏障。一旦失守,那麽張楚政權的中心腹地,陳縣就危險了。
</br>
田臧是何許人?在陳勝吳廣初起義那會兒,各地人民都響應號召。好漢們紛紛殺死各地官吏,形成一個個獨立的起義小團體。田臧就是這些小團體之一的首領。陳勝品牌做大做強以後,就下了道命令,命吳廣為代理王(假王),去各地接收這些小團體。
獨立的小團體們被合併成一支整體的軍隊,而吳廣就成了最高領導人。
同時,對於小團體原先的首領田臧們來說,他們的身份也從首領變成了別人手下的副將。使喚人和被人使喚箇中滋味截然不同,中國有句古話叫“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實則,吳廣部楚軍剛開始就有這麽一個致命的隱患。
無數個田臧們一開始就對吳廣有抵抗情緒。這也怨不得,你吳廣算什麽?陳勝又算什麽,隻不過比我們先了一步,論軍事能力我們未必比你差。等到圍攻滎陽不下,潛伏的隱患開始發作。細究“滎陽久攻不下”這句話下麵肯定隱藏了不少玄機。
吳廣部楚軍的人數,最保守估計也有十萬人。這麽多人拿不下一個滎陽城,問題隻能出在上層指揮者身上。聯繫田臧策動謀反的話“不可與(吳廣)計,事恐敗”來看,田臧與吳廣的政見必然不合。若是合,整個楚軍力往一處使,恐怕十個滎陽城都拿下了。
待到周文軍大敗,隱患終於得以爆發。
麵對強大的秦軍,可怕的章邯,田臧們急於自保又知吳廣絕不會同意分兵迎擊秦軍的計劃。於是,最終釀成了田臧策反,矯陳王命殺吳廣事件。
二、是否陳勝暗中授意。
吳廣被殺後,田臧砍下吳廣的頭顱,獻於陳勝,這個就讓人寒心了。這種行為隻能有一個解釋,非矯陳王命殺吳廣,乃奉陳王命誅之!
大膽地說一句,陳勝吳廣二人,間隙早生。
最早在決定稱王的會議上,麵對陳勝該不該自立為王的討論,相信大家還記得,當時存在兩種分歧意見,一稱王,二不稱王。對此,吳廣的反應是緘默。緘默有時候表示默認,但更多的時候緘默是無聲抗議的代名詞。
吳廣在那時候應該是站在張耳陳餘一邊的,即反對陳勝稱王。
自那以後,吳廣被陳勝以假王的名義打發出去。可以說,這時候兩人就不在一條道上了。
到後來陳勝變質,任用親信、妄殺故人、苛察臣屬,使諸將士離心,這種時候昔日的夥伴也成了必誅之而後安的眼中釘。
在暗殺吳廣前,田臧極有可能先試探陳勝的本意,得到默許後才大膽行事。如此一來,才會有獻其首與陳王,陳勝迴禮楚令尹印一說。
以上說法我個人比較贊同。但也不排除,田臧確是膽大包天,矯陳王命殺吳廣的可能。如果謀殺行動真是田臧在唱獨角戲的話,那事後送的人頭禮物就有些威脅的成分在裏麵。陳勝乍見人頭必然又驚又怒,可吳廣已死,既成事實的事又能如何?不如,送個順水人情給田臧,畢竟還要靠他去打仗。如此也會有收人頭,迴禮令尹印之說。
矯與否兩種可能均已給出,各位擇己喜好取捨。但無論矯陳王命與否,吳廣死則死矣,仗還是要打的。
況且田臧如此大費周章地謀劃,為的就是和章邯軍一戰。
田臧欣然接受令尹的職務,取得楚軍統帥權後,立刻對滎陽城外的楚軍進行整編。
他命部將李歸留少量人馬繼續駐守滎陽城下。自己則率精銳部隊奔赴滎陽北麵三十裏處“敖庾”準備迎擊章邯。如各位所見,這就是章邯前麵看見的那支人馬。
田臧主動將戰場選在敖庾是有原因的。秦代有習慣在山上構築儲量所,而敖庾這個地方正是滎陽城的糧食儲備處,故又叫敖倉,即現在鄭州邙山一帶。楚軍駐紮在山上又是儲量倉,等著遠道而來的秦軍,這無疑是占便宜的。
田臧試圖通過有限的有利條件打敗章邯,這沒有錯,隻是他忽略了決勝的關鍵:兩軍實力問題。
章邯軍已和司馬欣、董翳兩處秦正規軍會合,加上從周文敗軍處收編的部分人馬,保守估計這時候的秦軍數量不下四十萬,可謂聲勢浩大,又逢戲之戰大捷,此時的秦軍更是氣勢如虹,銳不可當。
而楚軍不但人數方麵遠少於秦軍,且攻滎陽一月餘不下,早已士卒疲敝,氣勢低迷。
巨大的實力懸殊下,秦楚兩軍主力在邙山下打響會戰。田臧兵敗戰死,軍隊潰散。
得勝後的秦軍繼續向滎陽進發。由於楚軍主力精銳已去,剩下少量楚軍聽聞田臧軍敗身死早就軍心渙散,勢如猛虎的秦軍與困守滎陽城內的三川郡守李由,內外夾擊很輕易打敗滎陽城外的楚軍,楚將李歸等被殺。
到此,陳勝派遣出的兩路西征大軍損失殆盡。
滎陽城在歷經了一個月槍林彈雨後屹立不倒。這可真是座頑強的城啊,在日後漫長的楚漢爭霸歲月裏,滎陽將會再一次進入大家的視線。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陳縣保衛戰
當時的情況,在河南境內還有兩支張楚政權的武裝力量。
一支是鄧說領導的郟縣駐軍,一路是伍徐領導的許昌駐軍。
這兩處的兵力,正好和陳縣形成犄角之勢,可以說,這兩個地方的駐軍是陳勝最後的屏障。一旦失守,那麽張楚政權的中心腹地,陳縣就危險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