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無一不是猛人,日後會詳細講到這幾人的事情。
其他跟隨劉季起事的人各有封號,此處也不一一詳說。收集了沛縣子弟兵,二三千人。起義隊伍初步拉起。
這時候的大背景。正是周文軍至戲水,被章邯秦軍打得潰散。燕、趙、齊、魏各國都自立為王。項梁、項羽在蘇州起兵。當時,秦帝國已經打響了反擊戰,秦朝泗川郡監,有個名叫平的就率兵包圍了豐邑。
豐邑,是沛縣屬地,即現在江蘇豐縣。
劉季起事兩天後,率領軍隊,就是這兩三千子弟兵,出城與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
拿下豐邑後,劉季派了個名叫雍齒的人鎮守豐邑。
雍齒,男,生年不詳,卒於前192年。沛縣本地人,強豪出生。家裏有錢有地,不算名門但絕對是望族。
打豐邑是劉季起事後的第一戰,初戰告捷,並派此人鎮守,可見劉季對此人是極其信任的。可惜,對於這個決定,劉季很快就後悔了。
安排好豐邑的事情後,劉季率領軍隊往薛縣進發。這個時候項梁軍還遠在蘇州。
劉季軍隊在薛縣擊敗了泗川郡守壯。郡守壯軍敗一直逃到戚縣,最終被左司馬曹無傷抓獲並殺死。曹無傷,劉季手下將領。此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與項伯,雖同為一對二五仔,其命運下場卻截然不同。
再說,劉季軍接連大勝,遂改變行軍計劃,將軍隊撤到亢父,接著一路行到方與,未遇抵抗。
就在劉季一路享受勝利的時候,豐邑發生了變故。
魏國丞相周市派人給鎮守豐邑的雍齒傳話說:豐邑這個地方曾是魏國國都,如今魏地已經平定了幾十座城池,如果你歸降魏國,就封你為侯駐守豐邑。如果不投降,我就屠城。
雍齒這個人本來就不願意歸屬劉季,原因可想而知,此人出生豪強,自然看不起像劉季這樣的窮光蛋兼痞子懶漢。有骨子裏這個因素在,等到魏國來招降雍齒立刻反骨。
沛公聽聞雍齒以城降魏的消息大怒,舉兵圍攻豐邑城。無奈兵少,一時攻打不下。
此時的劉季已經48歲,不像項羽年少力壯,行軍打仗本就是件辛苦活又被人背叛還吃了敗仗,一時受不了就生病了,無奈之下隻好退守沛縣。
這段時間,又發生了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駐軍留縣的事情。劉季病癒後,實在咽不下雍齒背叛之氣,就決定去投奔秦嘉,主要是想打打秋風,問他借點兵去打豐邑。
這個決定對劉季日後有莫大影響。
有句話叫無心插柳柳成蔭,劉季最終沒有去投靠秦嘉,更沒有問他借過兵,這中間一個偶遇改變了事態的發展。
他在投奔秦嘉的路途中,遇到了一個人。多年以後,他這麽評價這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此人名叫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位分別是蕭何和韓信。
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亙古不變的帝王定律。高祖興盛旺西都後,漢初三傑中總司令韓信被殺,後勤部長蕭何刑囚,隻有總參謀長張良不傷毫髮。不得不服。
張良
張良,字子房。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
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多元。他既衝動彪悍,又隱忍謹慎。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一般人反秦,比如和張良極其相似的項梁——兩者都是世家大族,兩者都背負國讎家恨,兩者都想反秦。項梁所做的是流亡在外、保存實力、等待時機。這幾乎也是六國後裔所採取的通用模式。沒辦法,那麽強大的秦國不是你說反就能反的,即便恨得牙癢也得強忍,忍字頭上一把刀,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古人的處事之道,不得不說多少是有些阿q精神的。
什麽隱忍,什麽等待時機,這些理論放在張良身上卻統統失效。這位行為模式很簡單,恨你就宰了你。他很直接地選擇了行刺秦始皇嬴政。
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反將全部家財用以尋求勇士刺殺嬴政。
皇天不負復仇人,幾經周折終於讓他找得一個大力士。並耗巨資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請注意,這在當時絕對是個稀罕物,幾乎就花完了張良所有的鈔票。
在當時的秦朝有這麽一種現象。秦軍武器是青銅的,農具卻是鐵的。這看來是種怪現象,實則有它的原因。秦朝的時候已經能鑄造出鐵,但那時候的冶煉技術還不成熟。
不成熟可以解釋成穩定性差和造價高。農具相比武器很顯然要更容易打造,且比武器實用年限長得多。所以,才會出現最先進的鐵器反而拿去耕田。而武器的特性決定,這種東西必須性能可靠穩定,製造成本低廉,還能大範圍普及。在這些方麵,隻有青銅冶煉技術才能要求,所以,秦軍的武器是青銅器。
說了這麽多,相信大家能想像出張良製造出一百二十斤重鐵錘武器大概要花多少鈔票了吧。材料費加人工費,這是筆龐大的支出,難怪連親弟弟死了都不能厚葬。
萬事俱備,隻等動手。和眾多買兇殺人案不同,張良喜歡親力親為。在博浪沙這個地方他和大力士襲擊了嬴政。無奈混亂中,百斤鐵錘誤中副車,嬴政僥倖逃脫。
</br>
其他跟隨劉季起事的人各有封號,此處也不一一詳說。收集了沛縣子弟兵,二三千人。起義隊伍初步拉起。
這時候的大背景。正是周文軍至戲水,被章邯秦軍打得潰散。燕、趙、齊、魏各國都自立為王。項梁、項羽在蘇州起兵。當時,秦帝國已經打響了反擊戰,秦朝泗川郡監,有個名叫平的就率兵包圍了豐邑。
豐邑,是沛縣屬地,即現在江蘇豐縣。
劉季起事兩天後,率領軍隊,就是這兩三千子弟兵,出城與秦軍交戰,打敗了秦軍。
拿下豐邑後,劉季派了個名叫雍齒的人鎮守豐邑。
雍齒,男,生年不詳,卒於前192年。沛縣本地人,強豪出生。家裏有錢有地,不算名門但絕對是望族。
打豐邑是劉季起事後的第一戰,初戰告捷,並派此人鎮守,可見劉季對此人是極其信任的。可惜,對於這個決定,劉季很快就後悔了。
安排好豐邑的事情後,劉季率領軍隊往薛縣進發。這個時候項梁軍還遠在蘇州。
劉季軍隊在薛縣擊敗了泗川郡守壯。郡守壯軍敗一直逃到戚縣,最終被左司馬曹無傷抓獲並殺死。曹無傷,劉季手下將領。此人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與項伯,雖同為一對二五仔,其命運下場卻截然不同。
再說,劉季軍接連大勝,遂改變行軍計劃,將軍隊撤到亢父,接著一路行到方與,未遇抵抗。
就在劉季一路享受勝利的時候,豐邑發生了變故。
魏國丞相周市派人給鎮守豐邑的雍齒傳話說:豐邑這個地方曾是魏國國都,如今魏地已經平定了幾十座城池,如果你歸降魏國,就封你為侯駐守豐邑。如果不投降,我就屠城。
雍齒這個人本來就不願意歸屬劉季,原因可想而知,此人出生豪強,自然看不起像劉季這樣的窮光蛋兼痞子懶漢。有骨子裏這個因素在,等到魏國來招降雍齒立刻反骨。
沛公聽聞雍齒以城降魏的消息大怒,舉兵圍攻豐邑城。無奈兵少,一時攻打不下。
此時的劉季已經48歲,不像項羽年少力壯,行軍打仗本就是件辛苦活又被人背叛還吃了敗仗,一時受不了就生病了,無奈之下隻好退守沛縣。
這段時間,又發生了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駐軍留縣的事情。劉季病癒後,實在咽不下雍齒背叛之氣,就決定去投奔秦嘉,主要是想打打秋風,問他借點兵去打豐邑。
這個決定對劉季日後有莫大影響。
有句話叫無心插柳柳成蔭,劉季最終沒有去投靠秦嘉,更沒有問他借過兵,這中間一個偶遇改變了事態的發展。
他在投奔秦嘉的路途中,遇到了一個人。多年以後,他這麽評價這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此人名叫張良,漢初三傑之一。另外兩位分別是蕭何和韓信。
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是亙古不變的帝王定律。高祖興盛旺西都後,漢初三傑中總司令韓信被殺,後勤部長蕭何刑囚,隻有總參謀長張良不傷毫髮。不得不服。
張良
張良,字子房。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亡失於秦。
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多元。他既衝動彪悍,又隱忍謹慎。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
一般人反秦,比如和張良極其相似的項梁——兩者都是世家大族,兩者都背負國讎家恨,兩者都想反秦。項梁所做的是流亡在外、保存實力、等待時機。這幾乎也是六國後裔所採取的通用模式。沒辦法,那麽強大的秦國不是你說反就能反的,即便恨得牙癢也得強忍,忍字頭上一把刀,小不忍則亂大謀。中國古人的處事之道,不得不說多少是有些阿q精神的。
什麽隱忍,什麽等待時機,這些理論放在張良身上卻統統失效。這位行為模式很簡單,恨你就宰了你。他很直接地選擇了行刺秦始皇嬴政。
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反將全部家財用以尋求勇士刺殺嬴政。
皇天不負復仇人,幾經周折終於讓他找得一個大力士。並耗巨資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請注意,這在當時絕對是個稀罕物,幾乎就花完了張良所有的鈔票。
在當時的秦朝有這麽一種現象。秦軍武器是青銅的,農具卻是鐵的。這看來是種怪現象,實則有它的原因。秦朝的時候已經能鑄造出鐵,但那時候的冶煉技術還不成熟。
不成熟可以解釋成穩定性差和造價高。農具相比武器很顯然要更容易打造,且比武器實用年限長得多。所以,才會出現最先進的鐵器反而拿去耕田。而武器的特性決定,這種東西必須性能可靠穩定,製造成本低廉,還能大範圍普及。在這些方麵,隻有青銅冶煉技術才能要求,所以,秦軍的武器是青銅器。
說了這麽多,相信大家能想像出張良製造出一百二十斤重鐵錘武器大概要花多少鈔票了吧。材料費加人工費,這是筆龐大的支出,難怪連親弟弟死了都不能厚葬。
萬事俱備,隻等動手。和眾多買兇殺人案不同,張良喜歡親力親為。在博浪沙這個地方他和大力士襲擊了嬴政。無奈混亂中,百斤鐵錘誤中副車,嬴政僥倖逃脫。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