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對此人早有耳聞,聽說會議他也出席了就一直在私下注意著。這時候看到老人家頭一個發言,趕緊拱手施禮。
對方也不客氣,受了禮開始侃侃而談,他是這麽說的:“陳勝失敗那是理所當然的,他起事後,老朽我早就料到這個結局。”
項梁聽後頗驚,追問:請老先生細說。
“當年秦滅六國,六國中楚最無罪。嬴政詭計誘騙楚懷王入秦,而後將其囚禁至死。到現在提起這事楚人還又怨又憐。也正因如此,楚國南公曾說過‘楚雖三日,亡秦必楚’。天下事,名正才能言順。想那陳勝起義,方占領陳縣就自立為王,全然不顧楚國王室後代、大義之名。老朽由此斷定其勢一定不能久長。
“如今將軍江東起事,楚國將領枝附影從若百川歸海,其由無他。隻因將軍項氏世代楚將,將軍起事必擁立楚國後裔之故。楚國百姓亦心之所向,將軍才可起事日短卻氣吞虹。將軍想成就偉業,當務之急必先擁立楚王後裔。”
這番話聽得項梁心中暗暗吃驚,此人確實不凡。目光深遠,事態分析得精闢入裏。他心中想定,對老人深深施禮。同時拉過項羽道,小子快拜見老先生!
項羽也剛剛迴過神來,連忙施禮,遂尊稱範增“亞父”。
當天會議暫停,項梁當晚就派人去尋訪楚國王室後裔。隻不過,楚滅國多年,那些王孫公子不是殺頭就是流放,也不是說找就能找到的。幾經輾轉終於在羊堆裏找到一位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熊心的。這位亡國王孫,當時正在給人家放羊。
王孫熊心被帶迴楚地,項梁就用他祖父的諡號立他為楚懷王。這本來是不合規矩的,但時值亂世,沒規矩就是最大的規矩。沿用“楚懷王”的名號,所為就是迎合楚地的大眾心態。一時間楚地粉絲們歡欣鼓舞,投靠項梁之心更堅。
其實這上演的是什麽戲碼大家心知肚明。熊心隻是個傀儡,立他的項梁才是一把手。大凡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不用理會這個傀儡姓甚名誰,反正隻是個跑龍套的,無關緊要。這樣的例子前麵就發生了不少。比方被葛嬰立過的襄疆,被秦嘉立過的景駒,無一不是走個過場,隨便送上人頭道具匆匆謝幕。
但這裏的熊心卻是個例外。這個孩子絕不是普通的傀儡,在項梁戰死後,他甚至還削了項羽的兵權,奪了項羽起義軍一把手的繼承權。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現在的熊心還在乖乖扮演他提線木偶的角色。
立楚懷王熊心,反秦領袖的光圈套在項梁的身上。項梁從此正式取代了死去的陳勝,肩負起下麵的反秦重任。
此次會議中,陳嬰被封做楚國的上柱國,輔助熊心建都盱台,隨官爵贈送私人領地五個縣。這位果然一如其母所想,開始踏上封侯拜相的康莊大道。項梁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當日沛縣起兵,不過八千子弟,陳嬰卻肯率手下二萬眾相投,並屈居帳下為副將。這份人情終於有機會開始還了。
就在薛縣形勢一片大好,項梁一把手擴充軍力拉攏人心的時候,一封火燒屁股的求救信送到軍中。
信是田榮寫來的。田榮是齊王田儋的堂弟,前麵他已經出場過,但戲份太少大家可能比較模糊。接著說求救信,信上的內容很簡單:項將軍,我被章邯追殺,現在人在東阿,救命!
國君魏咎
這是封沒頭沒腦的求救信,要弄清事情始末必須往前點說起。
秦軍滅了陳勝以後,又打敗了項梁。大將章邯覺得楚地的起義軍已不足為患,於是決定轉換打擊目標。大家再重溫一下六國地理順口溜“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此刻離楚地最近的就是魏國,那麽就算他倒黴了。
章邯大軍北上,兵鋒直指魏地。數萬大軍將魏王魏咎圍困在臨濟城內。魏咎堅守不出,同時派相國周市趁夜出城向齊國求救。
齊王田儋是個有遠慮的人,他深知秦軍來勢洶洶誌在再度滅亡復辟各國。楚、魏、齊三國在地理上互為依託存亡相依。當時陳勝已死楚地淪陷(項梁還沒正位),魏國一旦被破,那麽下一個遭受滅頂之災的必定是齊國無疑。
看明白危急形勢的田儋,立刻親率軍隊與堂弟田榮空國而出援救魏國。齊魏聯軍在臨濟城下和章邯軍展開會戰。由於齊魏聯軍聲勢浩大,又抱著必死之心,戰事一時僵持不下。章邯軍暫時停止攻城,退守數裏紮營。
齊魏聯軍多日奮戰,終於暫退秦軍,將領士兵們一時都放鬆了下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章邯命令兵馬口中銜枚,趁夜幕掩護進行偷襲。
銜枚是古代軍事術語,古代軍隊秘密行動時,讓兵士口中橫銜著枚(枚,一種類似像筷子的東西),防止說話,以免敵人發覺。
可以想像,在夜幕掩護下,無聲無息形同鬼魅的秦軍,趁齊魏聯軍鬆懈的時候,悄悄潛進軍營,燒糧草捅黑刀的情形。於是齊魏聯軍軍營大亂,四處火光沖天,馬匹驚躥,哭爹喊娘,被驚醒的士兵發現森冷的青銅器已經插進了胸口,僥倖逃脫的也已經毫無戰鬥力。
秦軍輕易大破齊魏聯軍,齊王田儋、相國周市戰死臨濟城下。田榮僥倖率領餘部往東逃走。
次日,得勝的秦軍再次將臨濟城圍成鐵桶一般。由於魏軍精銳已亡,此刻的臨濟城想堅守也堅守不住了,城破隻在指日。
</br>
對方也不客氣,受了禮開始侃侃而談,他是這麽說的:“陳勝失敗那是理所當然的,他起事後,老朽我早就料到這個結局。”
項梁聽後頗驚,追問:請老先生細說。
“當年秦滅六國,六國中楚最無罪。嬴政詭計誘騙楚懷王入秦,而後將其囚禁至死。到現在提起這事楚人還又怨又憐。也正因如此,楚國南公曾說過‘楚雖三日,亡秦必楚’。天下事,名正才能言順。想那陳勝起義,方占領陳縣就自立為王,全然不顧楚國王室後代、大義之名。老朽由此斷定其勢一定不能久長。
“如今將軍江東起事,楚國將領枝附影從若百川歸海,其由無他。隻因將軍項氏世代楚將,將軍起事必擁立楚國後裔之故。楚國百姓亦心之所向,將軍才可起事日短卻氣吞虹。將軍想成就偉業,當務之急必先擁立楚王後裔。”
這番話聽得項梁心中暗暗吃驚,此人確實不凡。目光深遠,事態分析得精闢入裏。他心中想定,對老人深深施禮。同時拉過項羽道,小子快拜見老先生!
項羽也剛剛迴過神來,連忙施禮,遂尊稱範增“亞父”。
當天會議暫停,項梁當晚就派人去尋訪楚國王室後裔。隻不過,楚滅國多年,那些王孫公子不是殺頭就是流放,也不是說找就能找到的。幾經輾轉終於在羊堆裏找到一位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熊心的。這位亡國王孫,當時正在給人家放羊。
王孫熊心被帶迴楚地,項梁就用他祖父的諡號立他為楚懷王。這本來是不合規矩的,但時值亂世,沒規矩就是最大的規矩。沿用“楚懷王”的名號,所為就是迎合楚地的大眾心態。一時間楚地粉絲們歡欣鼓舞,投靠項梁之心更堅。
其實這上演的是什麽戲碼大家心知肚明。熊心隻是個傀儡,立他的項梁才是一把手。大凡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不用理會這個傀儡姓甚名誰,反正隻是個跑龍套的,無關緊要。這樣的例子前麵就發生了不少。比方被葛嬰立過的襄疆,被秦嘉立過的景駒,無一不是走個過場,隨便送上人頭道具匆匆謝幕。
但這裏的熊心卻是個例外。這個孩子絕不是普通的傀儡,在項梁戰死後,他甚至還削了項羽的兵權,奪了項羽起義軍一把手的繼承權。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現在的熊心還在乖乖扮演他提線木偶的角色。
立楚懷王熊心,反秦領袖的光圈套在項梁的身上。項梁從此正式取代了死去的陳勝,肩負起下麵的反秦重任。
此次會議中,陳嬰被封做楚國的上柱國,輔助熊心建都盱台,隨官爵贈送私人領地五個縣。這位果然一如其母所想,開始踏上封侯拜相的康莊大道。項梁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當日沛縣起兵,不過八千子弟,陳嬰卻肯率手下二萬眾相投,並屈居帳下為副將。這份人情終於有機會開始還了。
就在薛縣形勢一片大好,項梁一把手擴充軍力拉攏人心的時候,一封火燒屁股的求救信送到軍中。
信是田榮寫來的。田榮是齊王田儋的堂弟,前麵他已經出場過,但戲份太少大家可能比較模糊。接著說求救信,信上的內容很簡單:項將軍,我被章邯追殺,現在人在東阿,救命!
國君魏咎
這是封沒頭沒腦的求救信,要弄清事情始末必須往前點說起。
秦軍滅了陳勝以後,又打敗了項梁。大將章邯覺得楚地的起義軍已不足為患,於是決定轉換打擊目標。大家再重溫一下六國地理順口溜“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此刻離楚地最近的就是魏國,那麽就算他倒黴了。
章邯大軍北上,兵鋒直指魏地。數萬大軍將魏王魏咎圍困在臨濟城內。魏咎堅守不出,同時派相國周市趁夜出城向齊國求救。
齊王田儋是個有遠慮的人,他深知秦軍來勢洶洶誌在再度滅亡復辟各國。楚、魏、齊三國在地理上互為依託存亡相依。當時陳勝已死楚地淪陷(項梁還沒正位),魏國一旦被破,那麽下一個遭受滅頂之災的必定是齊國無疑。
看明白危急形勢的田儋,立刻親率軍隊與堂弟田榮空國而出援救魏國。齊魏聯軍在臨濟城下和章邯軍展開會戰。由於齊魏聯軍聲勢浩大,又抱著必死之心,戰事一時僵持不下。章邯軍暫時停止攻城,退守數裏紮營。
齊魏聯軍多日奮戰,終於暫退秦軍,將領士兵們一時都放鬆了下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章邯命令兵馬口中銜枚,趁夜幕掩護進行偷襲。
銜枚是古代軍事術語,古代軍隊秘密行動時,讓兵士口中橫銜著枚(枚,一種類似像筷子的東西),防止說話,以免敵人發覺。
可以想像,在夜幕掩護下,無聲無息形同鬼魅的秦軍,趁齊魏聯軍鬆懈的時候,悄悄潛進軍營,燒糧草捅黑刀的情形。於是齊魏聯軍軍營大亂,四處火光沖天,馬匹驚躥,哭爹喊娘,被驚醒的士兵發現森冷的青銅器已經插進了胸口,僥倖逃脫的也已經毫無戰鬥力。
秦軍輕易大破齊魏聯軍,齊王田儋、相國周市戰死臨濟城下。田榮僥倖率領餘部往東逃走。
次日,得勝的秦軍再次將臨濟城圍成鐵桶一般。由於魏軍精銳已亡,此刻的臨濟城想堅守也堅守不住了,城破隻在指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