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季也想起來,有人向他推薦過此人,問:“長什麽樣?”
門衛迴答:“看樣子好像是書生,穿著儒衫,戴著高冠。”
真是討厭什麽來什麽,劉季當即迴絕:“就說我在商議戰事,沒空見他。”
劉季為什麽討厭讀書人,劉季真的討厭讀書人?
這兩個原因必須追溯到劉同誌性格養成問題。
大家知道劉同學小時家候裏窮,劉老爹整天忙著種田維持一家生計。父母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這話對,但擺在當時的情況下,劉老爹的期盼也不過是兒子劉同學能做個吃苦耐勞的好農民,種的地年年有個好收成。
或許有的人要說了,可以讀書啊!不錯,在任何一個年代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介紹過趙高同學的發家史,他就是狠讀律法當刀筆吏起步的。但請大家注意,秦朝法律規定吏是世襲的,就是說隻有吏的兒子才可以學吏。
這就為趙高同學努力讀書提供了一個好的出路,很直白地很少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大家讀書隻是想用這些書本換些東西。趙高就用起步的法律知識換到了現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雖說秦朝法律沒有規定農民的兒子必須當農民,但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能當到官,卻是相當困難的。
這裏我們簡單介紹下秦朝老百姓如何當官。
商鞅變法以後,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戰而已。秦朝的取官製度就是徵辟製,這是一種從上而下選拔官吏的方式。請大家注意從上而下,秦帝國最大的就是皇帝,也就是說之前的嬴政,現在的胡亥,都是可以直接決定誰當官的人。
徵辟製,是個合稱,我們可以分成征和辟來理解。
征,顧名思義,在秦朝當官的一條途徑是打勝仗,用軍功換官職。
辟,我們可以理解成辟署,打個比方來解釋,皇帝先挑人,他挑一部分人成為國家頭號領導班子,名額有丞相、將軍、三公九卿等。這些領導班子挑選出各個省的最高行政官,這是國家的地方集權班子,稱為二套領導班子。
二套領導班子又挑選本省內的州、郡、縣行政長官,這個稱為三套領導班子,隸屬於二套領導班子。就是這樣以此類推,從上到下一級選出一級。
說白了,在秦朝當官,必須被你上麵的“選上”——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員具有自命下級官吏的權力,這麽一來的話可能有人有疑問了,這個也太玩笑了吧?這樣一來不是可以隨便推薦自己的熟人親戚朋友了嗎?原則上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最高統治者們也想到了,為了避免這種離譜的現象,秦朝法律中有這麽一句話“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這句話重了啊,我給你隨便選人當官的權力,但萬一你選的人出了問題,哼哼,他瀆職我就以瀆職罪辦你,他貪汙我就用貪汙罪辦你,他犯了死罪,那麽不好意思了,你的腦袋也得跟著掉。
有了這句話,官員們就不敢隨便亂選部下。因為一個選得不好那就連累自己倒大黴。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李斯同誌當年為什麽有小官不當,屁顛顛地跑去呂不韋家當門客?不錯,因為他要當大官,當最大的官要讓皇帝選上,那時候的李斯還不認識嬴政,隻能先去讓呂不韋選。
說到這裏大家已經明白在秦朝當官,既是件容易的事也是件極難的事。容易是因為沒有固定標準,完全看挑選者的喜好眼光;難也是因為沒有固定標準,撞大運的成分太多。誰都不是天生的賭神,逢賭必贏。
正是這種種原因,劉老爹覺得劉季還是當個能幹活的農民比較有前途。但問題又來了,劉季非常不喜歡幹農活,而他又不想讀書,讀了也未必賣得出去,且有把自己讀得滿身酸腐氣的危險。劉季最喜歡的就是喝酒吹牛罵人聊天,如此發展下,劉季很自然地成長成流氓劉季。
成年後的劉季的職業就是流氓。不同職業會培養出人不同的職業素養,劉邦這份職業也是如此。
有句俗話,“仗義多是屠狗輩”。正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人才能豁出一切去講義氣,因為他們別的都沒有,比如《鹿鼎記》裏的韋小寶就是很講義氣的人。
流氓劉季也是個很講義氣的人,隻要是哥兒們有難他就急人之難,有人來借錢隻要他有都會傾囊(流氓的錢來得容易去得更容易)相助,這是劉季性格中最大的優點:仗義豁達。
這樣的劉季在他朋友哥兒們的眼中那自然是沒話說:好、仗義、沒治了!
可在另一部分人的眼中劉季卻是下三爛的。這些人就是儒生群體。前麵說過了,很少人讀書是為了因為喜歡讀書才讀的。儒生群體整天讀書想賣個好價錢,無奈當官在當時太難了,這些人整天懷才不遇自然就會性情暴躁多番挑剔。無聊的時候找人來鄙視下,通過鄙視別人抬高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就這樣,流氓劉季成了儒生們的鄙視的對象。對此劉季的應對是:你們鄙視我,我更鄙視你們。
大家素養的不同,認知的不同就造成了這種矛盾越來越深。等到後來,劉老爹看劉季年紀不小了,既不務正業當然更娶不上媳婦,沒辦法隻好為兒子花錢“捐”了個亭長。雖說秦法嚴苛,但重賄之下必有勇夫。加之,劉季仗義豁達的口碑還是不錯的。當了亭長後的劉季和儒生們的矛盾就更多了,沒辦法,在辦公室裏大多數都是通過讀書被人看上的同事,像他這樣當流氓混上來的鮮有。
</br>
門衛迴答:“看樣子好像是書生,穿著儒衫,戴著高冠。”
真是討厭什麽來什麽,劉季當即迴絕:“就說我在商議戰事,沒空見他。”
劉季為什麽討厭讀書人,劉季真的討厭讀書人?
這兩個原因必須追溯到劉同誌性格養成問題。
大家知道劉同學小時家候裏窮,劉老爹整天忙著種田維持一家生計。父母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這話對,但擺在當時的情況下,劉老爹的期盼也不過是兒子劉同學能做個吃苦耐勞的好農民,種的地年年有個好收成。
或許有的人要說了,可以讀書啊!不錯,在任何一個年代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介紹過趙高同學的發家史,他就是狠讀律法當刀筆吏起步的。但請大家注意,秦朝法律規定吏是世襲的,就是說隻有吏的兒子才可以學吏。
這就為趙高同學努力讀書提供了一個好的出路,很直白地很少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大家讀書隻是想用這些書本換些東西。趙高就用起步的法律知識換到了現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雖說秦朝法律沒有規定農民的兒子必須當農民,但是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能當到官,卻是相當困難的。
這裏我們簡單介紹下秦朝老百姓如何當官。
商鞅變法以後,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戰而已。秦朝的取官製度就是徵辟製,這是一種從上而下選拔官吏的方式。請大家注意從上而下,秦帝國最大的就是皇帝,也就是說之前的嬴政,現在的胡亥,都是可以直接決定誰當官的人。
徵辟製,是個合稱,我們可以分成征和辟來理解。
征,顧名思義,在秦朝當官的一條途徑是打勝仗,用軍功換官職。
辟,我們可以理解成辟署,打個比方來解釋,皇帝先挑人,他挑一部分人成為國家頭號領導班子,名額有丞相、將軍、三公九卿等。這些領導班子挑選出各個省的最高行政官,這是國家的地方集權班子,稱為二套領導班子。
二套領導班子又挑選本省內的州、郡、縣行政長官,這個稱為三套領導班子,隸屬於二套領導班子。就是這樣以此類推,從上到下一級選出一級。
說白了,在秦朝當官,必須被你上麵的“選上”——秦朝中央和地方官員具有自命下級官吏的權力,這麽一來的話可能有人有疑問了,這個也太玩笑了吧?這樣一來不是可以隨便推薦自己的熟人親戚朋友了嗎?原則上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最高統治者們也想到了,為了避免這種離譜的現象,秦朝法律中有這麽一句話“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這句話重了啊,我給你隨便選人當官的權力,但萬一你選的人出了問題,哼哼,他瀆職我就以瀆職罪辦你,他貪汙我就用貪汙罪辦你,他犯了死罪,那麽不好意思了,你的腦袋也得跟著掉。
有了這句話,官員們就不敢隨便亂選部下。因為一個選得不好那就連累自己倒大黴。
說到這裏,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李斯同誌當年為什麽有小官不當,屁顛顛地跑去呂不韋家當門客?不錯,因為他要當大官,當最大的官要讓皇帝選上,那時候的李斯還不認識嬴政,隻能先去讓呂不韋選。
說到這裏大家已經明白在秦朝當官,既是件容易的事也是件極難的事。容易是因為沒有固定標準,完全看挑選者的喜好眼光;難也是因為沒有固定標準,撞大運的成分太多。誰都不是天生的賭神,逢賭必贏。
正是這種種原因,劉老爹覺得劉季還是當個能幹活的農民比較有前途。但問題又來了,劉季非常不喜歡幹農活,而他又不想讀書,讀了也未必賣得出去,且有把自己讀得滿身酸腐氣的危險。劉季最喜歡的就是喝酒吹牛罵人聊天,如此發展下,劉季很自然地成長成流氓劉季。
成年後的劉季的職業就是流氓。不同職業會培養出人不同的職業素養,劉邦這份職業也是如此。
有句俗話,“仗義多是屠狗輩”。正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人才能豁出一切去講義氣,因為他們別的都沒有,比如《鹿鼎記》裏的韋小寶就是很講義氣的人。
流氓劉季也是個很講義氣的人,隻要是哥兒們有難他就急人之難,有人來借錢隻要他有都會傾囊(流氓的錢來得容易去得更容易)相助,這是劉季性格中最大的優點:仗義豁達。
這樣的劉季在他朋友哥兒們的眼中那自然是沒話說:好、仗義、沒治了!
可在另一部分人的眼中劉季卻是下三爛的。這些人就是儒生群體。前麵說過了,很少人讀書是為了因為喜歡讀書才讀的。儒生群體整天讀書想賣個好價錢,無奈當官在當時太難了,這些人整天懷才不遇自然就會性情暴躁多番挑剔。無聊的時候找人來鄙視下,通過鄙視別人抬高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
就這樣,流氓劉季成了儒生們的鄙視的對象。對此劉季的應對是:你們鄙視我,我更鄙視你們。
大家素養的不同,認知的不同就造成了這種矛盾越來越深。等到後來,劉老爹看劉季年紀不小了,既不務正業當然更娶不上媳婦,沒辦法隻好為兒子花錢“捐”了個亭長。雖說秦法嚴苛,但重賄之下必有勇夫。加之,劉季仗義豁達的口碑還是不錯的。當了亭長後的劉季和儒生們的矛盾就更多了,沒辦法,在辦公室裏大多數都是通過讀書被人看上的同事,像他這樣當流氓混上來的鮮有。
</br>